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时空信息融合模型的2022年鄱阳湖湿地干旱过程监测分析
1
作者 罗佳欢 严翼 +3 位作者 肖飞 曹淑慧 陈苗苗 杜耘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5-1536,共12页
2022年鄱阳湖流域发生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的严重干旱。为充分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影像探究鄱阳湖湿地干旱及生态响应过程,本文采用STNLFFM时空信息融合模型,融合了MODIS与Sentinel-2影像数据,构建出鄱阳湖2021-2022年平均时间间隔为15天的1... 2022年鄱阳湖流域发生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的严重干旱。为充分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影像探究鄱阳湖湿地干旱及生态响应过程,本文采用STNLFFM时空信息融合模型,融合了MODIS与Sentinel-2影像数据,构建出鄱阳湖2021-2022年平均时间间隔为15天的10 m高时空分辨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影像序列,对比分析了不同年份水体面积以及NDVI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干旱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1)2022年鄱阳湖干旱持续近3个月,退水时间比2021年提前约80天。2022年10月鄱阳湖最小水体面积为680 km^(2),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1900 km^(2),较2021年枯水期最小水体面积减少约337 km^(2)。2022年鄱阳湖湿地淹水时长小于90天的面积是2021年的3倍以上,约占总面积的30.77%。(2)2022年干旱过程中,湖区洲滩植被提前开始生长,NDVI均值在7月中旬之后迅速增大,较2021年同期均值最大相差0.27;到11月中旬,NDVI<0.2的面积为1527 km^(2),较2021年同期增加561 km^(2);到12月,NDVI值大于0.6的面积仅为15 km^(2),不足2021年同期的3%。(3)2022年鄱阳湖干旱引起的植被和水体变化改变了候鸟及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湖区的碟形子湖具有较好的持水能力,对极端干旱具有较好的抵御作用。因此,本文建议在干旱期间,适当对湖区长势迅速的植被进行刈割,促使新芽萌发,保障候鸟的食源;开展高时空分辨率的水体连续变化过程监测和预测工作,以便及时救助非连通水体内被困的水生生物;对碟形子湖空间结构进行保护并适当给子湖补水,以保持碟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 干旱 时空信息融合 归一化植被指数
下载PDF
洪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及稳态转换关键驱动因子阈值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昔 厉恩华 +4 位作者 徐杰 邓兆林 黄小龙 王英才 王学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4-940,共7页
利用19902020年洪湖水环境监测数据和20112020年洪湖沉水植物调查数据,探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演化规律,识别稳态转换关键驱动因子并确定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以来洪湖水质变化主要总结为5个阶段和3个时期,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恶... 利用19902020年洪湖水环境监测数据和20112020年洪湖沉水植物调查数据,探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演化规律,识别稳态转换关键驱动因子并确定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以来洪湖水质变化主要总结为5个阶段和3个时期,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20112020年以来洪湖沉水植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32%、59%、60%和46%,特别是2016年洪涝灾害后沉水植物出现严重衰退;洪湖生态系统发生稳态转换的关键时期是2002和2011年,总磷是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关键驱动因子;清水态向浊水态转换的总磷阈值为0.092 mg/L,浊水态向清水态转化的阈值为0.051 mg/L。本研究可为洪湖入湖污染负荷削减量估算提供参考,为洪湖湿地生态修复的营养盐优先控制策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湿地 稳态转换 驱动因子 沉水植物 总磷阈值
下载PDF
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
3
作者 刘文成 李君轶 +6 位作者 李鹏程 班璇 吴金明 张辉 沈丽 刘志刚 杜浩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8-578,共11页
为探究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影像分析三峡蓄水以来现有数据(2004—2020年),研究底质表观特征与水声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产卵场底质特征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 为探究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影像分析三峡蓄水以来现有数据(2004—2020年),研究底质表观特征与水声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产卵场底质特征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硬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分别与河床质充塞度、粒径和主要组成相关;(2)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底质特征参数在2004—2020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硬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三种特征均值在2004—2012年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0.01),在2012—2019年均显著增加(P<0.01),在2019—2020年显著减少(P<0.01);(3)产卵场含沙的底质比例在2004—2008年减少33.08%,在2008—2012年增加12.69%,在2012—2015年减少33.83%,此后其持续减少至2019年,在2019—2020年增加39.37%,期间的底质变化可能与三峡蓄水、泥沙调度、新修水坝的蓄水运行及期间发生的洪水有较大关联,且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明显受河床质变化影响。研究结果为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的推演和产卵场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场 河床质 粗糙度 硬度 分形维数 演变 中华鲟
下载PDF
基于特征优选的随机森林算法在湿地信息提取中的应用——以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夏盈 厉恩华 +3 位作者 王学雷 张莹莹 杨娇 周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9-648,660,共11页
以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研究区内湿地信息提取.以Sentinel-2A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光谱特征、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红边指数、纹理特征等特征变量,在随机森林算法框架下,对不同特征变量进行特征重要性评估... 以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研究区内湿地信息提取.以Sentinel-2A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光谱特征、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红边指数、纹理特征等特征变量,在随机森林算法框架下,对不同特征变量进行特征重要性评估,比较分类后精度并对特征组合进行优选.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分类精度与传统的基于像元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和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相比较,并通过双比例Z检验比较各算法中正确分类像元的比例统计各分类算法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特征个数为13时,分类精度达到最大,随着特征个数的增多,分类精度呈现波动减小的趋势;2)特征变量中蓝光波段重要性得分最高,达到2.85,可见光(B2、B3)与红边指数(IRECI、MCARI)重要性排名靠前,对于提取湖泊湿地信息具有重要意义;3)基于特征优选的随机森林方法分类精度优于支持向量机和最大似然法分类后的精度,其总体精度分别高出6.02%和7.57%;经检验,χ^(2)分别达到25.891和38.895,具有显著差异,表明基于特征优选的随机森林算法分类对湿地信息提取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湿地保护区 随机森林算法 Sentinel-2A影像 特征优选 湿地信息提取
下载PDF
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变化特征及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以长江中游单季稻田为例
5
作者 汪婳 沈王政 +4 位作者 程子珍 张亮 庄艳华 张富林 范先鹏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56-63,共8页
为揭示田面水的氮素浓度动态特征并探讨其快速检测方法,于2018年水稻生育期对稻田田面水的氮素浓度、常规水质参数进行原位监测。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内,人工栽秧稻田田面水的TN和NH_(4)^(+)-N浓度在施基肥后1周分别迅速降至4.03 mg/L和... 为揭示田面水的氮素浓度动态特征并探讨其快速检测方法,于2018年水稻生育期对稻田田面水的氮素浓度、常规水质参数进行原位监测。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内,人工栽秧稻田田面水的TN和NH_(4)^(+)-N浓度在施基肥后1周分别迅速降至4.03 mg/L和3.02 mg/L,至下次施肥前变化趋于平稳,TN和NH_(4)^(+)-N在追肥后2 d到达峰值,1周左右趋于平稳,机插秧稻田田面水的氮素动态特征与人工栽秧基本一致。基肥期田面水的TN和NH_(4)^(+)-N从峰值随时间的衰减趋势近似符合指数衰减规律,人工栽秧和机插秧稻田田面水的TN浓度在基肥期峰值出现后2周内衰减幅度分别为62%和72%,NH_(4)^(+)-N的衰减幅度分别为80%和83%。以DO、EC、pH、ORP为自变量,TN为因变量,得到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服务于稻田田面水氮素流失风险的监测和管理,按照GB 18918—2002中TN的限值15 mg/L(一级A标准)和GB 3838—2002中TN的限值2 mg/L(Ⅴ类)对TN的排放进行分级,得到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为80%,基本满足水环境管理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田面水 氮素 动态变化 快速检测
下载PDF
津巴布韦近2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6
作者 董明霞 王立辉 +3 位作者 王坎 杨启池 路利杰 黄进良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48-55,共8页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津巴布韦是中国“一带一路”上重要合作伙伴,对津巴布韦植被覆盖度进行监测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从时空角度分析...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津巴布韦是中国“一带一路”上重要合作伙伴,对津巴布韦植被覆盖度进行监测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从时空角度分析了津巴布韦近20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津巴布韦植被覆盖度较高;2001—2009年、2015—2017年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2009—2015年、2017—2019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植被覆盖度北部高,西南和中部地区低。津巴布韦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主要以不显著变化为主(占81.70%),11.52%的地区呈增加趋势,6.78%的地区呈减少趋势。津巴布韦地区植被覆盖度反向持续性强于正向持续性,增加趋势占7.44%,减少趋势占9.69%。津巴布韦植被覆盖度受降水量、气温共同影响,主要受降水量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度受夜间灯光数据影响,呈负相关区域主要在哈拉雷和布拉瓦约,正相关区域主要在马邵纳兰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夜间灯光 津巴布韦
下载PDF
湖北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遥感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孙翔宇 王立辉 +6 位作者 李扬 杨启池 吴兆福 高飞 路利杰 肖飞 凌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7-497,共11页
湖北大别山区是长江中游和淮河中下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其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规划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以湖北大别山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 湖北大别山区是长江中游和淮河中下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其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规划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以湖北大别山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水量平衡模型评估水源涵养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类型、海拔和坡度等因子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2020年水源涵养深度均值为292 mm,水源涵养总量为43.57×10^(8)m^(3),空间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2)水源涵养总量贡献较大的是森林和灌丛,贡献率占比超过70%。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的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灌丛,分别为620.63和539.51 mm;(3)中低海拔(100~300 m)区域水源涵养总量占比最大,为42.86%,高海拔(1000~1700 m)区域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较高,为711.79 mm,缓坡(5°~15°)地区对水源涵养总量贡献最大,为47.80%;(4)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6%,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九资河镇、温泉镇、青石镇等;重要区域占12.08%,主要集中在南部英山县草盘地镇、石头咀镇和罗田县九资河镇的山地。研究结果可为湖北大别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规划与生态空间管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功能 湖北大别山区 水量平衡模型 生态系统类型 遥感评估
原文传递
江汉平原水生态功能分区及其在钉螺防控中的应用
8
作者 韩东枫 邱娟 +6 位作者 张道熙 赵娜 肖瑛 朱红 邵奇慧 韩逸飞 李仁东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对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控制是阻断该疫病流行的关键,目前已有的相关防控研究通常是基于行政区或像素尺度,且仅依靠专家经验或部分地理环境要素来分配钉螺防控资源,这可能导致防控区域与防控需要的错估。通过对江汉平原进行水生态... 对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控制是阻断该疫病流行的关键,目前已有的相关防控研究通常是基于行政区或像素尺度,且仅依靠专家经验或部分地理环境要素来分配钉螺防控资源,这可能导致防控区域与防控需要的错估。通过对江汉平原进行水生态功能区划,并将分区结果应用于钉螺控制,有助于防控措施的精细化。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分区方法,二级分区采用“自下而上”的聚类分区方法,一级分区以流域为基础单元进行,二级分区基于高程、植被、河渠、土壤及土地利用等水生态功能指标,通过聚类法合并子流域得到分区单元,并统计各水生态功能区螺情,分析螺情与水生态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江汉平原水生态功能区可划分为2个一级区,包括汉江流域水生态区(Ⅰ)和长江流域水生态区(Ⅱ)。二级区9个,二阶聚类凝聚和分离的轮廓测量值为0.4和0.3,表明聚类效果较好;二级分区按钉螺分布及流域地理环境要素特点可分为3类,分别为长江过境类(Ⅰ-3、Ⅱ-2、Ⅱ-5、Ⅱ-6)、丘陵主导类(Ⅰ-1、Ⅱ-1、Ⅱ-3)及河渠主导类(Ⅰ-2、Ⅱ-4)。将水生态功能分区方法应用于钉螺防控,可为血吸虫精准防治提供新思路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 功能分区 钉螺防控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水稻遥感制图研究综述
9
作者 高心怡 池泓 +6 位作者 黄进良 凌峰 韩逸飞 贾小凤 李一凡 黄端 董金玮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44-2169,共26页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及时准确的获取水稻面积分布和时空变化对粮食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围绕“水稻遥感制图”研究主题,首先回顾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水稻的生理生长过程和主要的种植模式。全球范围内,...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及时准确的获取水稻面积分布和时空变化对粮食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围绕“水稻遥感制图”研究主题,首先回顾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水稻的生理生长过程和主要的种植模式。全球范围内,水稻种植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从全国范围看,单季稻产区主要位于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三季稻产区位于湖南、江西、广东等华南省份。其次,受云雨影响,早期水稻制图以雷达数据为主,随着遥感数据源日益丰富,光学和雷达数据协同应用于水稻遥感制图;在重点分析水稻的“(遥感)信号—空间—时间”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水稻遥感制图中典型光学植被指数和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并从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两个方面总结了现阶段水稻遥感制图的主流方法。然后,从机器学习模型、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以及遥感计算云平台3个方面归纳了水稻遥感制图的应用现状。总结发现目前水稻制图研究存在以下难点:(1)由于相似生长周期植物的存在导致水稻的漏分、错分;(2)光学和雷达数据都存在时序观测不连续的现象;(3)地形破碎区域或多季、轮作水稻种植地区的制图困难较大;(4)制图方法的泛化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水稻物候特征发掘、水稻时序观测数据获取手段、水稻遥感制图空间分辨率改进等方面探讨了水稻遥感制图的发展方向:(1)水稻物候期遥感信号特征挖掘;(2)覆盖水稻完整生长期的时序遥感数据获取;(3)水稻遥感制图空间分辨率提升;(4)光学和雷达数据的协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遥感制图 (遥感)信号—空间—时间 多源遥感数据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典型河段底栖动物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班璇 郭舟 +3 位作者 熊兴基 刘学勤 马雅雪 王洪铸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36-946,共11页
考虑水生生物生境需求的物理栖息地模型被认为是评估河流流量变化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可信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选取长江干流含有河漫滩的监利江段为实例,建立底栖动物各类群的物理栖息地模型,计算变化流量下栖息地适宜面积的时间序列,... 考虑水生生物生境需求的物理栖息地模型被认为是评估河流流量变化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可信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选取长江干流含有河漫滩的监利江段为实例,建立底栖动物各类群的物理栖息地模型,计算变化流量下栖息地适宜面积的时间序列,并据此进行生态流量决策。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底栖动物最敏感的环境参数是流速,适宜范围为0~0.2 m/s;其次是水深,适宜范围为0~6 m。在考虑敏感环境参数的前提下,得出监利江段底栖动物的最佳生态流量为20000 m^3/s。三峡大坝蓄水后枯水期和平水期底栖动物适宜面积的低值部分减小,丰水期适宜面积增加。为了保护底栖动物栖息地,建议三峡大坝在防洪蓄水的同时能兼顾底栖动物的生态流量需求,调节枯水期和平水期的流量,让监利江段接近4000 m^3/s,丰水期接近20000 m^3/s。在枯水年增大枯水期和平水期的流量,平水年增大枯水期的流量,丰水年减少丰水期的流量。本研究方法可以供长江其他河段目标物种的生态流量决策和生态修复方案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物理栖息地模型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栖息地适宜面积 生态流量决策
下载PDF
海洋水色遥感产品在青海湖鱼产潜力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班璇 舒鹏 +7 位作者 祁涛 龙奥运 祁洪芳 杜浩 杨建新 史建全 杨海乐 李君轶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71-1283,共13页
鱼产潜力可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传统的鱼产潜力估算方法在大型湖泊中往往成本高、采样率低、时效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非冰封期(510月)在青海湖的实测数据,通过提取和校对海洋水色遥感MODIS卫星数据反演产品(1 km分辨... 鱼产潜力可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传统的鱼产潜力估算方法在大型湖泊中往往成本高、采样率低、时效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非冰封期(510月)在青海湖的实测数据,通过提取和校对海洋水色遥感MODIS卫星数据反演产品(1 km分辨率)并结合垂向归纳模型(VGPM)构建了青海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鱼产潜力估算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实测值对比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利用该模型估算20182020年非冰封期青海湖基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鱼产潜力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青海湖鱼产潜力在510月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季节波动规律,最大值出现在夏季(78月);空间分布上呈现湖心小,岸边及靠近入湖支流河口区域大的分布状态,全湖总鱼产潜力月均变化范围为2.5万~17.6万t.鱼产潜力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受气温、外源营养物质、裸鲤摄食等影响.研究表明青海湖非冰封期的鱼类资源承载力年累计值可达45.8万t,明显高于现有裸鲤资源的现存量和历史产量高峰值,表明青海湖仍然具备很大的鱼类资源承载力与增殖空间.本研究为同类型的大型高原湖泊基于卫星遥感的高效长期鱼产潜力监测估算提供了范例,为青海湖“封湖育鱼”政策制定和增殖放流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海洋水色遥感 垂向归纳模型(VGPM)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鱼产潜力
下载PDF
人工湿地去除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慧 林辉 +1 位作者 王智 杨玉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490-5497,共8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和危害逐渐受到重视.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在减少抗生素耐药菌(ARB)方面表现出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即使在消毒过程中ARB完全失活,产生游离的ARGs也可能通过转化或转导等手段整合到其他微生物体内,使A...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和危害逐渐受到重视.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在减少抗生素耐药菌(ARB)方面表现出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即使在消毒过程中ARB完全失活,产生游离的ARGs也可能通过转化或转导等手段整合到其他微生物体内,使ARGs在环境中传播和扩散.因此,需要有特定的工艺处理废水中的ARGs.人工湿地是目前有效且经济环保的废水处理工艺,并且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去除抗生素和ARGs方面有显著效果.通过综述目前国内外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对ARGs的去除效率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相较于表面流人工湿地对ARGs的去除效率更高.人工湿地对ARGs的去除效率因人工湿地强化类型、植物、温度和pH等因素而异,在去除环境中ARGs的应用有广阔的前景,同时也面临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 抗生素耐药菌(ARB) 去除效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洪湖沉积物内源污染及其氮磷释放特征 被引量:22
13
作者 刘昔 邓兆林 +5 位作者 张露 谢婷婷 王学雷 杨超 厉恩华 王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88,共9页
为研究洪湖沉积物污染特征及内源营养盐释放规律,在不同季节对洪湖13个沉积物采样点进行调查,并利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原位采集沉积物开展静态模拟释放试验.结果表明:①洪湖沉积物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4407.4 mg/kg... 为研究洪湖沉积物污染特征及内源营养盐释放规律,在不同季节对洪湖13个沉积物采样点进行调查,并利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原位采集沉积物开展静态模拟释放试验.结果表明:①洪湖沉积物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4407.4 mg/kg和1421.0 mg/kg,内源污染严重;②洪湖沉积物污染可能是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重要来源之一,在5 d的静态释放模拟试验中,夏季上覆水中总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升高1.467和0.042 mg/L,冬季分别升高0.224和0.036 mg/L;③洪湖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夏季洪湖沉积物总氮、总磷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33.9和4.0 mg/(m^(2)·d),冬季分别为32.1和3.4 mg/(m^(2)·d);④根据试验结果估算,洪湖沉积物氮的释放潜力为3500~14000 t/a,磷的释放潜力为350~400 t/a.研究显示,在控制流域外源污染输入和减少湖区面源污染的同时,应从根本上改善洪湖水质并重塑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科学指导下采取远近结合的方式分区域在洪湖开展受污染沉积物的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沉积物 内源污染 氮磷释放
下载PDF
2000年—2015年长江流域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亮 王学雷 +1 位作者 杨超 吕晓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0-638,共9页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敏感,该区域植被变化受到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MODIS GPP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对2000年—2015年长江流域植被GPP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气象数据、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敏感,该区域植被变化受到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MODIS GPP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对2000年—2015年长江流域植被GPP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气象数据、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等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GPP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年—2015年长江流域GPP在整体上呈波动增加趋势,年际变化介于919.90~1051.48 g C·m^(-2)·a^(-1)之间,多年均值为985.11 g C·m^(-2)·a^(-1).2)GPP增加区占流域总面积的4.69%,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省南部、陕西省南部、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云南省和贵州省交界地带等;GPP减少区占流域总面积的1.28%,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入海口周围的苏南地区及上海市,长江沿线的大城市,如重庆市、武汉市及周围地区,GPP退化较显著;汉江、金沙江石鼓以下、嘉陵江3个二级流域的GPP增加明显,太湖水系和湖口以下干流区域GPP则降低明显.3)耕地转化为建筑用地是GPP损失的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式,草地转化为林地则是GPP增加的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式.该研究将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驱动因子 长江流域
下载PDF
结合DEM与淹没频率的水库水体动态遥感提取优化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诗燕 蔡晓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3-531,共9页
由于云、雪及山体阴影造成的无效地表像元影响,利用遥感影像难以获取高精度的水库水体信息动态监测结果.论文在大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DEM和淹没频率约束条件对水库遥感提取结果进行优化的方法(DF优化方法).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 由于云、雪及山体阴影造成的无效地表像元影响,利用遥感影像难以获取高精度的水库水体信息动态监测结果.论文在大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DEM和淹没频率约束条件对水库遥感提取结果进行优化的方法(DF优化方法).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使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MNDWI),通过大津法初步提取水库水体信息.结合多期提取结果综合得到的淹没频率以及当期有效水体像元的淹没频率特征,填补了受云、雪等因素影响的无效像元.在此基础上综合高程及水体淹没频率信息,剔除了山体阴影及其他偶发性因素的影响.遴选全球九个不同类型水库验证了DF优化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DF优化方法能有效减小水库水体的提取误差.与全球水体数据集JRC MWH的直接修正结果相比,DF优化方法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13%,达到了95.67%.同时,结合同步卫星测高数据构建的水位-水面积关系模型,进一步验证了DF水面积提取结果的准确性.相较于JRC MWH的直接修正结果,DF优化方法提取结果构建的水位-水面积关系模型的RMSE降低了30%.此外,该方法可基于GEE平台实现,能快速完成长时序的水体动态提取,为全球大尺度范围内的水库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水库水体 提取优化 淹没频率 DEM GEE
下载PDF
赣江流域植被NPP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端 甘家亮 +3 位作者 胡辉 张钊 徐理杰 池泓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130,共12页
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及其关键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该文基于2000—2021年MOD17A3HGF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Hurst指数和地理探测器... 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及其关键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该文基于2000—2021年MOD17A3HGF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Hurst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赣江流域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趋势,并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NPP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近22 a赣江流域NPP年平均值为697.08 gC/(m^(2)·a),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林地植被NPP显著高于草地、耕地;NPP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自北向南逐渐升高;显著增加区域占40.39%,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上、中、下游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所不同,多因子协同作用对植被NPP均具有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流域 植被NPP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协同作用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森林的光散射法传感器微站PM_(2.5)监测值的校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金文 何报寅 +4 位作者 胡柯 万祎 符祖文 冯奇 杨帆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30-338,共9页
光散射法传感器微站以其体积小、反应迅速、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城市PM_(2.5)规模化移动监测的新选择.由于其标准与传统标准台站不同,必须对这类微站的监测数据进行准确地校正.本研究利用2021年06月—2022年02月武汉市江夏区标准台站及... 光散射法传感器微站以其体积小、反应迅速、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城市PM_(2.5)规模化移动监测的新选择.由于其标准与传统标准台站不同,必须对这类微站的监测数据进行准确地校正.本研究利用2021年06月—2022年02月武汉市江夏区标准台站及同期传感器微站监测数据,探讨传感器微站监测误差与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并通过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or,RFR)校正传感器微站PM_(2.5)监测数据.对比单一RFR模型、按气象因素分类后RFR模型、“小波去噪+RFR”组合模型、“加权滑动平均去噪+RFR”组合模型校正效果,结果表明:RFR模型和分类后RFR模型均出现泛化能力差的问题,不能满足校正需求;“小波去噪+RFR”组合模型、“加权滑动平均去噪+RFR”组合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8.77μg·m^(-3)和4.78μg·m^(-3),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0.80%和18.13%.去噪组合模型能满足校正需求,且“加权滑动平均+RFR”组合模型校正效果明显优于“小波去噪+RFR”组合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光散射法传感器微站PM_(2.5)监测值校正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数据校正 光散射法 随机森林 去噪
原文传递
丹江口库区2001~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质量遥感监测与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路利杰 王立辉 +6 位作者 李扬 赵鹏程 杨启池 冯奇 肖飞 杜耘 凌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1-1304,共14页
丹江口库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良好的生态系统质量是保证水库安全运行和“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前提。以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丹江口库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良好的生态系统质量是保证水库安全运行和“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前提。以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和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等生态系统遥感参量构建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模型,对库区2001~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质量进行遥感监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丹江口库区2001和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分别为56.16和78.32。2001~2020年,库区植被生态系统质量逐渐变好,质量指数增加15以上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1.32%;(2)各县(市、区)生态系统质量有所差异,淅川县和丹江口市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在2001和2020年均低于库区平均水平,但增量较高,分别增加25.55和23.99;(3)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指数最高,但增量较低;(4)2001~2020年,生态系统质量指数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其中0°~3°区域,指数增量最大,3°~15°区域,指数增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15°以上区域,指数增量随坡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除0°~3°之外,8°~15°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增量最大;(5)植被生态系统质量与降水的偏相关系数绝对值略高于与气温的偏相关系数绝对值,表明生态系统质量受降水的影响比受气温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丹江口库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生态规划制定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对保障库区生态安全、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 植被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系统类型 时空演变分析 遥感监测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水位下降引起的浅滩出露及其对产粘性卵鱼类繁衍的潜在影响探讨——以2020年春季为例
19
作者 杨帆 何报寅 +4 位作者 冯奇 肖飞 班璇 涂世平 舒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4-362,共9页
2020年春季长江中游干流出现了低水位的异常现象,通过收集长江中上游的降雨量与三峡水库的水文信息,分析2020年春季长江中游水位下降的过程和原因;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分析长江水位下降导致的城陵矶河段、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浅滩大面... 2020年春季长江中游干流出现了低水位的异常现象,通过收集长江中上游的降雨量与三峡水库的水文信息,分析2020年春季长江中游水位下降的过程和原因;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分析长江水位下降导致的城陵矶河段、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浅滩大面积出露情况;最后探讨了这些变化可能对产粘性卵鱼类繁衍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春季长江中上游的降雨量减少是造成本次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2)长江中游干流水位下降导致了鄱阳湖与洞庭湖浅滩出露面积分别达到670 km^(2)和480 km^(2),浅滩的大面积出露可能已经对这些鱼类的繁衍产生了系统和深刻的影响;3)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关注产粘性卵鱼类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加强监测评价,同时长江三峡以及上游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应该充分考虑到中下游产粘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习性,制定更合理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保护长江鱼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鱼类资源 水位变化 浅滩出露
下载PDF
长江中游鱼类敏感水文期内水文情势对其资源量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祁涛 班璇 +6 位作者 杜浩 郭文献 杜耘 龙奥运 南璐艺 石小涛 郑楚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21-2632,共12页
三峡大坝的修建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对河流生态系统及鱼类资源量影响显著。基于划分水文期的变化范围法识别了长江中游典型江段的鱼类敏感水文期,并分析了鱼类敏感水文期内关键水文指标的变化对其资源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宜昌江段,... 三峡大坝的修建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对河流生态系统及鱼类资源量影响显著。基于划分水文期的变化范围法识别了长江中游典型江段的鱼类敏感水文期,并分析了鱼类敏感水文期内关键水文指标的变化对其资源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宜昌江段,坝下经济鱼类的天然捕捞产量对涨水期的流量变动较敏感;在监利江段,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对枯水期的流量变动较敏感;在洞庭湖江段,洞庭湖渔业天然捕捞产量对丰水期的流量变动较敏感;在鄱阳湖江段,鄱阳湖渔业天然捕捞产量对退水期的水位变动较敏感。在长江中游典型江段的鱼类敏感水文期内,极端水流条件及持续时间、水流的变化速率和频率的变化对鱼类资源量的影响较大。划分水文期相对于未划分水文期的变化范围法,不仅能够识别出鱼类敏感水文期,还可以进一步地确定鱼类敏感水文期内影响其资源量的关键水文指标及影响程度。其结果可为长江中游的鱼类资源保护和三峡大坝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坝 变化范围法 水文情势 鱼类敏感水文期 鱼类资源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