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的根本措施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德轩 彭珂珊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9-11,共3页
坡耕地所造成的土壤侵蚀,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坡陡,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强烈的地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是造成河流水库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每年要丧失大量的肥沃表土,导致农... 坡耕地所造成的土壤侵蚀,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坡陡,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强烈的地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是造成河流水库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每年要丧失大量的肥沃表土,导致农业减产和土壤退化。一遇暴雨,人民的生命财产将遭受到巨大的威胁。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水力侵蚀土层深度达0.2—2cm,每1ha 损失表土120t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耕作法 坡耕地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龙山植被保持水土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邹厚远 程积民 张玉钧 《水土保持通报》 1981年第2期39-41,共3页
黄龙山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东南部,是典型残留植被保存较好的次生林区,也是黄河中游的水源林区。它除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外,并对周围地区的农业起着保障作用。故从生态上了解黄龙山植被保持水土的机理与作用,能为经营次生林和营造水土... 黄龙山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东南部,是典型残留植被保存较好的次生林区,也是黄河中游的水源林区。它除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外,并对周围地区的农业起着保障作用。故从生态上了解黄龙山植被保持水土的机理与作用,能为经营次生林和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保持水土 含水量 白桦林 森林 含水率 油松林 大披针苔草 残落物层 枯枝落叶层 辽东 黄龙山 陕北
下载PDF
山杨林的水土保持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刘向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9-44,共6页
分析了山杨林的水土保持作用。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为幂函数关系,截留率为15.58%;林内雨滴径级不连续,降雨动能大于空旷地;枯枝落叶阻延径流流出时间随其厚度增加而延长,随波度和径流深度增加而减小;枯枝落叶能够提高土壤的抗... 分析了山杨林的水土保持作用。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为幂函数关系,截留率为15.58%;林内雨滴径级不连续,降雨动能大于空旷地;枯枝落叶阻延径流流出时间随其厚度增加而延长,随波度和径流深度增加而减小;枯枝落叶能够提高土壤的抗冲性;与荒地相比,山杨林减小径流、泥沙量各为69.8%和98.9%,采伐上层林地各减小为73.9%和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杨林 水土保持
下载PDF
模糊聚类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汉雄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1期52-54,共3页
水土保持区划的合理分区是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也是评价治理效益的重要依据因水保区划涉及到土壤侵蚀、生态环境、土地的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和农林牧业的发展等方面。用一般的经验方法来定性分析不够准确,特别是当分区指标和样本数较多时... 水土保持区划的合理分区是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也是评价治理效益的重要依据因水保区划涉及到土壤侵蚀、生态环境、土地的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和农林牧业的发展等方面。用一般的经验方法来定性分析不够准确,特别是当分区指标和样本数较多时,很容易出现错分或漏分现象,造成不合理的分区。为使分区更科学合理,本文利用模糊聚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区划 模糊聚类
下载PDF
干旱地区“七五”重点——纸坊沟水土保持最大制约因子初探
5
作者 王继军 卢宗凡 《水土保持通报》 1988年第6期10-12,共3页
纸坊沟水土保持最大制约因子是劳动力素质差。在分析最大制约因子产生原因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对策方案:1、建立股分——贴现补偿制;2、实行专业承包;3、完善统分机制。与此相适应,指出了行政手段的必要性。
关键词 劳动力素质 综合治理 股息 纸坊沟 制约因子 行政手段 农民 劳动者 专业承包 机会成本
下载PDF
罗马尼亚水土保持的研究工作
6
作者 杨文治 卢宗凡 《世界农业》 1987年第5期37-37,共1页
一、土壤侵蚀过程的研究 1.研究不同作物对径流的影响 这个研究始于1977年,已进行了7年。主要研究作物有玉米、小麦、菜豆、牧草等,以休闲为对照。径流小区面积为100平方米。 2.研究不同坡长对径流的影响 在不同长度的径流小区上种植不... 一、土壤侵蚀过程的研究 1.研究不同作物对径流的影响 这个研究始于1977年,已进行了7年。主要研究作物有玉米、小麦、菜豆、牧草等,以休闲为对照。径流小区面积为100平方米。 2.研究不同坡长对径流的影响 在不同长度的径流小区上种植不同的作物,研究其侵蚀过程,为全国的侵蚀区划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尼亚 水土保持研究 多年生牧草 研究工作 径流小区 向日葵 不同作物 横坡耕作 不同坡度 土壤流失量
下载PDF
水土保持文献的特点及其国内检索途径
7
作者 刘梅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2-53,58,共3页
水土保持文献的特点及其国内检索途径刘梅(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藏712100)(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藏712100)科技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是科技人员的基本功。目前,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人们的情... 水土保持文献的特点及其国内检索途径刘梅(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藏712100)(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藏712100)科技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是科技人员的基本功。目前,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人们的情报意识在日益增强,每一个科技人员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文献 检索
下载PDF
水土保持研究体系中经济问题研究的意义与理论构想
8
作者 王继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6-18,共3页
经济问题研究在水土保持研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分析了水土保持经济问题研究的理论构想。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经济问题研究 理论构想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古土壤中粘粒移动问题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显谟 程文礼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71-375,共5页
黄土高原黄土沉积剖面中常出现若干古土壤层,该层在往是碳酸钙被淋失而粘粒含量特高的土壤发生层。因而对于该层粘粒来源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残积粘化论者认为黄土层中古土壤中的粘粒以伊利石为主,且为钙镁饱和,亲水能力差,不易发生... 黄土高原黄土沉积剖面中常出现若干古土壤层,该层在往是碳酸钙被淋失而粘粒含量特高的土壤发生层。因而对于该层粘粒来源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残积粘化论者认为黄土层中古土壤中的粘粒以伊利石为主,且为钙镁饱和,亲水能力差,不易发生机械淋溶现象。但是不论现代或古代土壤发生层中的确发生粘粒局部位移和富聚等现象,如结耕体外常见有发亮胶膜的出现和在薄片双察中可见光性定向粘粒和螺纹状聚集等现象。本文除确认上述现象存在外,并认为其原因和一般土壤剖面中出现的机械淋溶淀积现象有所不同,而是强烈的生物作用,尤其早先草本植物繁生的软土表层中生物底解矿化,矿质反馈和2:1晶型类粘土矿物的生物形成作用,后来又屡经冻融以及微冰楔状孔隙冰晶体消融作用所造成的,尤其后者甚至会促使粘化层向母质层过渡的地方出现星型——蒜瓣状表面光滑发亮的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古土壤 粘粒 移动
下载PDF
西北黄土地区土壤腐殖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香兰 刘玉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98-304,共7页
本文研究了西北黄土地区土壤腐殖质的含量、组成、性质与分布。其结果是:1.土壤腐殖质含量,是从东南向西北呈由高到低的分布规律。2.胡敏酸的含量、胡敏酸/富里酸的比值及胡敏酸的芳构化程度,均以陕西靖边县草原植被下的轻黑垆土为中心... 本文研究了西北黄土地区土壤腐殖质的含量、组成、性质与分布。其结果是:1.土壤腐殖质含量,是从东南向西北呈由高到低的分布规律。2.胡敏酸的含量、胡敏酸/富里酸的比值及胡敏酸的芳构化程度,均以陕西靖边县草原植被下的轻黑垆土为中心,向西和向北荒漠草原植被下的棕钙土与白绵土;向南森林草原与森林植被下的(土娄)土和褐土;向东是黄绵土逐渐降低。胡敏素的含量是向西、北、南及东逐渐增加。3.与钙结合的胡敏酸,以黑垆土为中心是向西、北、南和东递减;与铁铝结合的胡敏酸是向西、北、南和东递加。4.胡敏酸芳构化程度:草原土壤>干草原与森林草原土壤>荒漠草原和森林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黄土地区 土壤腐殖质
下载PDF
中国温带草地灾害类型及致灾原因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俊飙 彭珂珊 《灾害学》 CSCD 1992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前,我国草地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草地畜牧业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草地灾害的长期存在并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草地灾害的类型和致灾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和防止草地灾害发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草地 灾害 类型 防灾 温带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抗御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傅志军 彭珂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4期49-57,共9页
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为了协调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拓展并良化人类生存空间,作者依据多年来收集的自然灾害资料与研究成果,对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在采... 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为了协调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拓展并良化人类生存空间,作者依据多年来收集的自然灾害资料与研究成果,对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在采用边缘学科相互交叉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总结了建国以来减灾工作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 减灾措施 中国
下载PDF
跨世纪中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灾害问题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珂珊 《中国环境监测》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44,共7页
跨世纪中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灾害问题与对策分析彭珂珊(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建国初期,我国森林覆盖率为8.6%,经过40多年的努力,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由1976年的12.7%上升1993年... 跨世纪中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灾害问题与对策分析彭珂珊(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建国初期,我国森林覆盖率为8.6%,经过40多年的努力,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由1976年的12.7%上升1993年13.8%,但人均不足0.13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灾害 对策
下载PDF
跨世纪人口压力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珂珊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60-363,共4页
人口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中最根本的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将直接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并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根据我国人口庞大的基数、过快的增长速度、独特的人口结构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现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行了系统分... 人口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中最根本的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将直接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并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根据我国人口庞大的基数、过快的增长速度、独特的人口结构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现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问题 生态环境 对策 中国
下载PDF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汉雄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42-45,共4页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包括黄河河口镇至龙门段沿线的35个县(图1),总面积86378.5km^2,1985年总人口602.6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70人/km^2。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农林牧业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该区一...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包括黄河河口镇至龙门段沿线的35个县(图1),总面积86378.5km^2,1985年总人口602.6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70人/km^2。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农林牧业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该区一直被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及遥感应用动态监测的重点研究区。本文通过动态仿真模型模拟该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和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优选出能促进该区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中国古代引浑灌淤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恒义 《农业考古》 1984年第1期96-100,共5页
在我国极其丰富的史籍中,记载着引浑灌淤的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引浑灌淤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成就,对我国土壤科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仅笔者所查阅到的... 在我国极其丰富的史籍中,记载着引浑灌淤的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引浑灌淤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成就,对我国土壤科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仅笔者所查阅到的历史文献,对我国古代引浑灌淤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淤 我国古代 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 历史经验 秦汉时期 发展历史 关中平原 黄河下游 水利工程
下载PDF
跨世纪中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灾害问题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珂珊 《内蒙古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共9页
森林资源是以集生的乔木为主体,能够对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植物群落。中国森林资源面积有13093万hm ̄2,森林覆盖率13.8%。目前的现状是,森林资源缺乏、分布不均、蓄积量低、有林地面积小、构成不合理、... 森林资源是以集生的乔木为主体,能够对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植物群落。中国森林资源面积有13093万hm ̄2,森林覆盖率13.8%。目前的现状是,森林资源缺乏、分布不均、蓄积量低、有林地面积小、构成不合理、可供采伐利用少等,其主要原因是森林资源灾害的长期存在并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森林资源灾害类型和致灾因素的分析研究,对提高森林资源生产能力,改善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防止森林资源灾害的发生,提出了相应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灾害类型 发展趋势 防灾对策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环境灾害及其主要类型 被引量:4
18
作者 彭珂珊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3年第2期78-83,共6页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作用于得自然环境并从中取得能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正确与否对环境影响很大。自20世纪以来,人们实现了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又大量消耗和破坏了资源与环境,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协调...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作用于得自然环境并从中取得能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正确与否对环境影响很大。自20世纪以来,人们实现了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又大量消耗和破坏了资源与环境,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协调关系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灾害的频生。本文归类分析了中国环境灾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灾害 分类 防灾对策 中国 人为灾害
下载PDF
中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灾害问题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珂珊 《新疆环境保护》 1996年第1期18-25,共8页
森林资源以集生的乔木为主体,能够对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植物群落,中国森林资源面积有13093×104hm2,森林覆盖率13.8%。目前的现状是,森林资源缺乏、分布不均、蓄积量低、有林地面积小、构成不... 森林资源以集生的乔木为主体,能够对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植物群落,中国森林资源面积有13093×104hm2,森林覆盖率13.8%。目前的现状是,森林资源缺乏、分布不均、蓄积量低、有林地面积小、构成不合理、可供采伐利用少等,其主要原因是森林资源灾害的长期存在并日趋严重。通过对森林资源灾害类型和致灾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森林资源生产能力,改善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防止灾害发生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灾害类型 防灾对策 中国
下载PDF
中国耕地问题与保护对策
20
作者 彭珂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3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国土资源的精华.鉴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耕地面积的趋减及我国人地比例日益失调的客观事实,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必须走一条低度消耗资源和适度消费的道路,而保护耕地与资源环境是充分利用耕地的基本战略...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国土资源的精华.鉴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耕地面积的趋减及我国人地比例日益失调的客观事实,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必须走一条低度消耗资源和适度消费的道路,而保护耕地与资源环境是充分利用耕地的基本战略.本文对耕地减少的原因,土地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突出等作了必要的分析,发现我国耕地正处于相对和绝对减少的态势,并在减少中出现了不合理使用,导致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下降的现实.保护耕地,珍惜耕地,应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提出了摆脱目前耕地危机的途径,并就解决耕地危机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保护对策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