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麻花艽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何亚平 刘建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对青藏高原东部麻花艽 (Gentiana straminea)海北居群的传粉生态学进行了 3a连续的观察和实验。试验表明自然去雄、人工自交和杂交处理均结实 ,而人工去雄套袋和自然套袋不结实。麻花艽自交亲合 ,但必须依赖传粉媒介才能完成授粉过程 ,... 对青藏高原东部麻花艽 (Gentiana straminea)海北居群的传粉生态学进行了 3a连续的观察和实验。试验表明自然去雄、人工自交和杂交处理均结实 ,而人工去雄套袋和自然套袋不结实。麻花艽自交亲合 ,但必须依赖传粉媒介才能完成授粉过程 ,不存在无融合生殖。野外捕捉到 14种访花昆虫 ,它们分别属于 2个纲 ,7个目 ,8个科。观察和分析了各种昆虫的访花行为后 ,认为苏氏熊蜂 (Bombus sushikini)是麻花艽有效而稳定的传粉者。测量表明麻花艽花蜜通道的深度和苏氏熊蜂的舌长基本吻合。苏氏熊蜂的访花频率在 10 :0 0~ 12 :0 0 ,13:0 0~ 15 :0 0和 16 :0 0~ 18:0 0时间段没有差别 ,单花的访花频率为 0 .0 0 5次 / (花· min)。和其它高山植物相比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麻花艽的访花频率较高。熊蜂传粉和高频率的访花维持了麻花艽在极端寒旱的青藏高原环境下的有性生殖。此外 ,高频率的访花对于维持该地区高山植物的生殖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否具有普遍性 ,还有待研究更多的高山代表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花艽 传粉生态学 苏氏熊蜂 自交亲和 访花频率 熊蜂传粉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连獐牙菜(龙胆科)的花综合征与虫媒传粉 被引量:19
2
作者 段元文 刘建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5-474,共10页
雌雄异熟和异型花在一些被子植物中的共同存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避免两性花植物自交并促进异交的机制。本文报道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连獐牙菜SwertiaprzewalskiiPissjauk .的花同时具有雌雄异熟和异型花这两种特征。在此基础上 ,我们详细... 雌雄异熟和异型花在一些被子植物中的共同存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避免两性花植物自交并促进异交的机制。本文报道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连獐牙菜SwertiaprzewalskiiPissjauk .的花同时具有雌雄异熟和异型花这两种特征。在此基础上 ,我们详细观察了该植物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 ,主要探讨这种促进异花传粉的机制是否能完全避免株内异花传粉的自交。繁育系统试验证明祁连獐牙菜单花套袋不结实 ,说明雌雄异熟和异型花的花特征完全避免了单花的自花传粉 ,自然结实必须依赖昆虫传粉才能完成。然而 ,该植物却是高度自交亲和的 ,因为人工株内异花自交具有较高的种子结实率。每个植株在盛花期开放 1 - 6朵 ,平均具有 3朵开放的雄性期或者雌性期的花 ,二者的比例为 2∶1 ,在植株上的分布没有规律。我们观察到多种昆虫访问该植物的花 ,其中 ,克什米尔熊蜂BumbuskeshimirensisFriese和蜜蜂ApismelliferaL .是该植物最常见与最有效的传粉者。进一步的观察发现 ,这两类传粉昆虫对雌性阶段和雄性阶段的花的访问没有选择 ,但在一个植株上访花顺序的总体趋势是由下向上的。它们在同一植株上访花数超过 1朵的访问比例约占 37.1 %。因此可以初步推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祁连獐牙菜 龙胆科 植物 雌雄异熟 异型花 异交 两性冲突 传粉
下载PDF
线粒体DNA nad1序列在青海云杉青藏高原台面和周边地区种群中的变异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瑞 孟丽华 +1 位作者 张茜 刘建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307-3313,共7页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迁的敏感区。但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的反复变化对该地区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至今未进行过仔细研究。线粒体DNA在松科植物中是母系遗传,其变异被广泛用于研究该科植物历史上由于气候变迁造成的瓶颈作用以及冰期后扩张中形...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迁的敏感区。但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的反复变化对该地区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至今未进行过仔细研究。线粒体DNA在松科植物中是母系遗传,其变异被广泛用于研究该科植物历史上由于气候变迁造成的瓶颈作用以及冰期后扩张中形成的奠基者效应。对青海云杉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其边缘甘肃和宁夏地区共12个种群155个个体的线粒体nad 1片段的全序列进行测序,研究该序列在各种群中的变异状况。通过测序发现该片段在青海云杉中十分保守,在所有个体中仅发现由于重复序列造成的5种单倍型(H ap A,H ap B,H ap C,H ap D和H ap E)。高原核心的所有种群均只有H ap A,而所有的4种单倍型都在高原边缘的甘肃地区存在,但这一地区仍然是H ap A占优势;但是在远离高原的宁夏地区则存在5种单倍性;多样性的变异趋势是宁夏地区高于高原边缘的甘肃地区,而甘肃地区又显著高于高原核心地区。这一结果表明,在过去气候变迁过程中,不同地区的青海云杉种群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影响,这种影响造成的奠基者效应或者瓶颈作用是造成目前这种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现有的单倍型分布格局,特别是高原上所有间断分布种群拥有相同的单倍型表明,森林回迁中的奠基者效应应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线粒体DNA nad1 序列变异 瓶颈作用 奠基者效应
下载PDF
点地梅属的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垫状形态的趋同进化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玉金 李小娟 +1 位作者 郝刚 刘建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1-499,共19页
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点地梅属AndrosaceL .及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Maxim .共 1 4种 2 9个居群的ITS与trnL_FDNA序列各 2 7与 2 5条 ;并结合已报道相关种类的有关序列 ,构建了“点地梅群”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点地梅群”的 ... 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点地梅属AndrosaceL .及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Maxim .共 1 4种 2 9个居群的ITS与trnL_FDNA序列各 2 7与 2 5条 ;并结合已报道相关种类的有关序列 ,构建了“点地梅群”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点地梅群”的 4个属为一单系类群 ,含有两个稳定的分支 :一支全部由点地梅属的种类组成 ,另一支分别由羽叶点地梅属、DouglasiaLindley、VitalianaSesler和 9种点地梅属植物组成 ;点地梅属裂叶组sect.SamueliaSchlechtd .的 3个种与点地梅组sect.Androsace的 2个种在 3套序列分析中位于不同的系统位置。各分支基部的种都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 ,分子地理标记的结果支持形态学提出该地区为“点地梅群”植物起源地的假设。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向欧洲及其他北半球地区存在不同时期内多个进化支的多次扩散。粗略的时间估算表明该群植物可能是在第三纪的中新世以来才开始发生的。垫状种类分别在青藏高原和欧洲独立起源 ,而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分化要早于在欧洲的分化 ,在前一地区可能与青藏高原自中新世开始发生的造山运动、形成高海拔的山地有关 ,而在后一地区则是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的冰期气候反复波动有关。垫状植物在青藏高原上的大规模分布则可能较晚 ,与冰期结束后全新世晚期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区 点地梅属 分子系统学 生物地理学 垫状植物
下载PDF
牦牛的分类学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D-loop序列的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郭松长 刘建全 +2 位作者 祁得林 杨洁 赵新全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构建牛族的系统发育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野牛属的灭绝种草原野牛与现存种美洲野牛先聚合为一单系群,然后再和牦牛形成一单系分支,表明牦牛与野牛属的草原野牛、美洲野牛亲缘关系最近,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而与牛属的其它亚洲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将牦牛独立为牦牛属———Poephagus,牛属与野牛属在分类上也应合并为一个属。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和化石证据,我们进一步对牦牛起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牦牛与野牛属的分化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在欧亚大陆发生的,野牛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冰期结束后,由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温度升高,牦牛只能局限分布在较为寒冷的青藏高原;而野牛属在北美先后分化为草原野牛和美洲野牛,前者可能是后者的直接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线粒体DNA 控制区 分类学地位 起源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DNAtrnT-trnF序列研究祁连圆柏的谱系地理学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茜 杨瑞 +1 位作者 王钦 刘建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3-512,共10页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貌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应对现今该地区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祁连圆柏JuniperusprzewalskiiKom.整个分布区内20居群392个个体的trnT-trnF序列变化进行了研...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貌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应对现今该地区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祁连圆柏JuniperusprzewalskiiKom.整个分布区内20居群392个个体的trnT-trnF序列变化进行了研究;共发现3种单倍型(haplotype),构成两种地理区域:高原台面上的居群主要固定HapA,而HapA、HapB和HapC在高原边缘居群均有分布。所有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HT=0.511,GST=0.847。在低海拔的高原边缘,HapA、HapB和HapC高频率固定在不同的居群中,表明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避难所,居群反复缩小和扩张的瓶颈效应造成了遗传多样性的丢失。而边缘的一个居群含有两种相似单倍型频率则可能是冰期后迁移融合而成或者该居群在冰期经受的瓶颈作用更弱。高原台面东部间断分布的居群只固定HapA,表明它们可能经历了冰期后共同的回迁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奠基者效应。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圆柏在冰期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瓶颈效应和奠基者效应造成了这些居群现在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式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祁连圆柏 叶绿体DNA trnT-trnF序列 谱系地理学 瓶颈效应 奠基者效应
下载PDF
9种“藏茵陈”原植物中的7种有效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杨慧玲 刘建全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233-1237,共5页
目的研究藏药市场上9种“藏茵陈”植物中有效化学成分,根据所含成分的差异及其生理活性,确定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7种成分的量。结果9种植物的有效成分差异很大。结论针对不同的化学成分用途,选择不同的植物,有效利... 目的研究藏药市场上9种“藏茵陈”植物中有效化学成分,根据所含成分的差异及其生理活性,确定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7种成分的量。结果9种植物的有效成分差异很大。结论针对不同的化学成分用途,选择不同的植物,有效利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茵陈 成分 HPLC 生理活性
下载PDF
重要藏药川西獐牙菜种子萌发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5
8
作者 杨慧玲 刘建全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300,共6页
比较了温度、生长素(赤霉素GA3)和储藏条件对川西獐牙菜(SwertiamussotiiFranch)高海拔野生自然种群和低海拔栽培后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未经任何处理的高海拔野生自然种群种子的发芽率明显高于低海拔栽培种群。无论是赤霉素处理还是低温... 比较了温度、生长素(赤霉素GA3)和储藏条件对川西獐牙菜(SwertiamussotiiFranch)高海拔野生自然种群和低海拔栽培后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未经任何处理的高海拔野生自然种群种子的发芽率明显高于低海拔栽培种群。无论是赤霉素处理还是低温处理对种子的发芽率都有显著提高。经过处理后,两种来源的种子最终发芽率没有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i)野生的或栽培的川西獐牙菜种子都存在休眠现象;(ii)通过引种栽培不能打破川西獐牙菜种子的休眠,该机制可能是受遗传因素的控制;(iii)赤霉素处理和4℃低温冷藏对打破种子的休眠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獐牙菜 休眠机制 种子发芽率
下载PDF
中国虎耳草属(虎耳草科)二新种——班玛虎耳草和丁青虎耳草(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潘锦堂 梅丽娟 +1 位作者 陈世龙 张得钧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46,共4页
记载了中国虎耳草属Saxifraga二新种,即班玛虎耳草S.banmaensisJ.T.Pan和丁青虎耳草S.dingqingensisJ.T.Pan。其中,班玛虎耳草仅见于青海班玛,与小伞虎耳草S.umbellulataHook.f.&Thoms.近缘,但其萼片先端具软骨质短尖头,花瓣线形,... 记载了中国虎耳草属Saxifraga二新种,即班玛虎耳草S.banmaensisJ.T.Pan和丁青虎耳草S.dingqingensisJ.T.Pan。其中,班玛虎耳草仅见于青海班玛,与小伞虎耳草S.umbellulataHook.f.&Thoms.近缘,但其萼片先端具软骨质短尖头,花瓣线形,非提琴状长圆形至提琴形,基部无爪,可资区别。丁青虎耳草见于西藏丁青,与近加拉虎耳草S.llonakhensisW.W.Smith相似,但其萼片3脉,于先端汇合成1疣点,花瓣具8痂体和4?5脉,基部截形或近耳形,可以区别。此两种均系中国特有种,隶属于莲座状亚组subsect.RosularesGorn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耳草属 班玛虎耳草 丁青虎耳草 虎耳草科 新种 青海 西藏 中国
下载PDF
高山植物扁蕾的延迟自交机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段元文 何亚平 +1 位作者 张挺锋 刘建全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0-117,共8页
扁蕾(Gentianopsisbarbata)具有鲜艳的花和显著的腺体,并且花开放的前5d柱头和花药始终处于不同的位置(雌雄异位),这些花综合征表明该植物应为异花传粉。为检验这一假设,我们对青藏高原植物扁蕾的海北站种群进行了3年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扁蕾(Gentianopsisbarbata)具有鲜艳的花和显著的腺体,并且花开放的前5d柱头和花药始终处于不同的位置(雌雄异位),这些花综合征表明该植物应为异花传粉。为检验这一假设,我们对青藏高原植物扁蕾的海北站种群进行了3年的传粉生物学研究实验。与花综合征所表明的繁育系统相反,两年的野外观察发现昆虫的访花频率十分低,不去雄并隔离昆虫处理也能产生大量种子,说明这一种群的繁殖主要是依赖于自花传粉。尽管利用种子结实评价的柱头可授性从花开放4d后开始下降,但随着花的发育进程,雄蕊的伸长能使得花药与柱头完全接触。实验也证明,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都超过5d,说明花药和柱头的接触能够发生自花授粉。扁蕾的这种自花传粉机制应属于典型的延迟自交类型。自花授粉发生在单花花期快要结束前,自交之前仍然保持异交传粉机制,这种延迟自交避免了自交与异交竞争造成的花粉或者种子折损,并为扁蕾在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由于访花昆虫缺乏造成的异交失败提供了繁殖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雄异位 延迟自交 繁殖保障 扁蕾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露蕊乌头(毛茛科)不同海拔居群的传粉生态学 被引量:26
11
作者 张挺峰 段元文 刘建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2-370,共9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两个不同海拔地点(互助,2460m和海北,3200m)的露蕊乌头Aconitumgymnandrum的传粉生态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居群的单花花期、雄性期持续时间、雌性期持续时间比低海拔长。露蕊乌头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两个不同海拔地点(互助,2460m和海北,3200m)的露蕊乌头Aconitumgymnandrum的传粉生态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居群的单花花期、雄性期持续时间、雌性期持续时间比低海拔长。露蕊乌头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尽管高度自交亲和,但产生种子必须依赖传粉媒介。熊蜂是露蕊乌头的主要传粉昆虫,两个居群均存在传粉限制。熊蜂取食花蜜为主,在同一个花序上的访问顺序以由下向上为主,但在互助居群和海北居群有3.9%和2.7%的访花是由上向下进行的。统计发现有37.7%和29.3%的访问行为发生在同一植株内;因此,同株异花传粉造成的自交在露蕊乌头中仍然不能避免。低海拔居群的熊蜂种类和访花频率均高于高海拔居群,但自然状态下两个居群的结实率并没有显著差异。高海拔露蕊乌头居群可能具有较长的柱头持续时间,从而补偿了由于访花频率低带来的结实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蕊乌头 雌雄异熟 雌雄异位 繁育系统 传粉 熊蜂
下载PDF
用nrDNAITS序列探讨狭蕊龙胆属及其近缘属(龙胆科)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生云 陈世龙 +1 位作者 夏涛 王玉金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91-502,共12页
运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狭蕊龙胆属Metagentiana10种及其近缘属22种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ITS分析结果表明狭蕊龙胆属是一个多系群:在系统发育树上,双蝴蝶属Tripterospermum和蔓龙胆属Crawfurdia的种类位于狭蕊龙胆属各... 运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狭蕊龙胆属Metagentiana10种及其近缘属22种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ITS分析结果表明狭蕊龙胆属是一个多系群:在系统发育树上,双蝴蝶属Tripterospermum和蔓龙胆属Crawfurdia的种类位于狭蕊龙胆属各分支中,而且双蝴蝶属和蔓龙胆属的种类也相互交叉;这一结果不支持将3个属各自独立为属。但是,在所有分析中,3个属共同形成一单系分支,是龙胆属Gentiana的姊妹群;这一结果与形态学、花部解剖学、细胞学、孢粉学和胚胎学等证据基本一致,狭蕊龙胆属应该从龙胆属中分离出来,它与双蝴蝶属和蔓龙胆属有更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根据分支图,在狭蕊龙胆属、双蝴蝶属和蔓龙胆属组成的复合群中,现已知的染色体基数x=17、21和23可能存在网状和平行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蕊龙胆属 ITS序列 系统发育 双蝴蝶属 蔓龙胆属 龙胆属
下载PDF
利用叶绿体DNAtrn L-F序列初步探讨菊科风毛菊属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玉金 刘建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6-153,共18页
风毛菊属SaussureaDC .是菊科物种分化十分剧烈和分类处理十分困难的一个属。该属的单系起源性质、属下分类系统以及一些独特形态物种的系统位置尚不清楚 ,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测定了代表该属 5个亚属 37种植物 43个样品和川木香属Dolo... 风毛菊属SaussureaDC .是菊科物种分化十分剧烈和分类处理十分困难的一个属。该属的单系起源性质、属下分类系统以及一些独特形态物种的系统位置尚不清楚 ,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测定了代表该属 5个亚属 37种植物 43个样品和川木香属DolomiaeaDC .的 1种样品的叶绿体DNAtrnL_F序列 ,并调取菜蓟族CardueaeCass.与风毛菊属具有一定亲缘关系的 1 3属的该序列 ,一起进行了分支分析 ,重点验证该属的属下形态分类系统以及形态特殊、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雪兔子亚属subgen .Eriocoryne中假雪兔子组sect.Pseudoeriocoryne的单系性质。研究结果表明 :( 1 )尽管风毛菊属 5个亚属形态变异极大 ,但种间的trnL_F碱基变异却非常小 ;( 2 )根据形态学划分的 5个亚属在分支图上没有得到分辨 ;( 3)根据无明显茎、叶呈莲座状包被头状花序等特征建立的假雪兔子组是一多系群 ,与其他雪兔子亚属的种类也没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其共同拥有的形态学特征分别起源了 4次 ;( 4 )雪莲亚属假雪莲组subgen.Amphi laenasect.Pseudoamphilaena中的多鞘雪莲S .polycolea变种尖苞雪莲S .polycoleavar.acutisquama与风毛菊亚属subgen .Saussurea的长毛风毛菊S.hieracioides、美丽风毛菊S .superba、打箭风毛菊S .tatsienensis和重齿风毛菊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风毛菊属 叶绿体DNA TRNL-F序列 物种 系统学 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