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黑麦 1BL/1RS易位染色体和外源染色体在两个三属杂种中的减数分裂行为(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义文 李振声 贾旭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7期821-826,共6页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两个小麦_外源种杂种花粉母细胞中 1BL/1RS小麦_黑麦易位染色体和外源染色体包括中间偃麦草 (Thinopyrumintermedium (Host)Barkworth&DRDewey)、簇毛麦 (Haynaldiavillosa (L .)Schur)染色体的减数分裂...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两个小麦_外源种杂种花粉母细胞中 1BL/1RS小麦_黑麦易位染色体和外源染色体包括中间偃麦草 (Thinopyrumintermedium (Host)Barkworth&DRDewey)、簇毛麦 (Haynaldiavillosa (L .)Schur)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我们首次发现 :在减数分裂后期 ,1BL/1RS小麦_黑麦易位染色体发生错分裂 ,形成两个易位染色单体。这种错分裂导致易位染色单体在末期Ⅰ分配到两个正在形成的细胞核内 ,错分裂的易位染色单体进一步形成微核 ,并在四分体期观察到黑麦的微核出现。从贵农 2 2×遗 40 95的F2 代植株中检测到一个 2n =41的植株 ,其含有一对 1BL/1RS小麦_黑麦易位染色体 ,核型分析表明 ,其中一条黑麦染色体臂比另一条的黑麦染色体臂短 1/3左右。在遗 42 12×遗 40 95的F2 代中检测到一个具有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小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端粒部分的小麦_中间偃麦草易位植株。这可能是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非均等分裂导致小麦_黑麦 1BL/1RS易位染色体的黑麦染色体段臂缺失 1/3及小麦_中间偃麦草非罗伯逊易位。在两个杂种F2 植株中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分布频率为 39.6 % ,簇毛麦染色体分布频率为 43.4% ,1BL/1RS小麦_黑麦易位染色体分布频率分别为 5 1.8%和5 6 .6 %。实验结果表明 ,1BL/1RS小麦_?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麦 1BL/1RS易位染色体 外源染色体 三属杂种 减数分裂行为
下载PDF
麦类作物遗传转化(英)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义文 徐龙源 +1 位作者 李振声 贾旭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5期505-508,共4页
麦类作物包括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硬粒小麦 (Triticumturgidumconv .durumDest.e.m)、大麦 (HordeumvulgareL .)、黑麦 (SecalecerealL .)、燕麦 (AvenasativaL .)及小大麦 (×TritordeumAschersonetGraebuer.)。自从基因... 麦类作物包括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硬粒小麦 (Triticumturgidumconv .durumDest.e.m)、大麦 (HordeumvulgareL .)、黑麦 (SecalecerealL .)、燕麦 (AvenasativaL .)及小大麦 (×TritordeumAschersonetGraebuer.)。自从基因枪被发明以来 ,科学家们已经利用来自麦类作物的幼胚、盾片、成熟种子胚、花粉粒、花药、幼穗、叶基组织、发芽种子幼苗的顶端分生组织及其愈伤组织或培养物作为外植体 ,通过基因枪、农杆菌介导、PEG法、电激法、微注射法、硅化纤维素介导、幼穗注射法等技术先后将一些选择标记基因、报告基因和有用的目的基因如抗真菌、抗虫、籽粒品质、抗干旱基因等转化到麦类作物中。转基因植物表现为抗性增强或籽粒的加工品质提高和营养成份增加。被转化的基因通常以单位点多拷贝的形式随机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并以孟德尔规律遗传。整合位点一般分布在染色体的近端粒区域 ,整合的拷贝数大多为 5~ 10个拷贝 ,最高可达到 5 0个拷贝。在转化过程中 ,被转化的质粒上的片段包括选择标记基因、目标基因、甚至质粒的抗生素基因和其他无关序列 ,随机地连接并形成多个分子量大小不等 ,组成成分不同的分子簇 ,或首先由其中一个分子簇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这会导致在整合位点附近产生“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转化技术 转基因植株 基因表达 变异 遗传转化
下载PDF
氮磷亏缺对小麦TaIPS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彦龙 童依平 +3 位作者 李滨 赵惠贤 张学勇 李振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03-1307,共5页
为了解小麦高效利用土壤磷的分子机理和实现对小麦缺磷的分子诊断,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小偃54为材料,克隆了5个受缺磷诱导的IPS基因,同源比较结果显示,小麦IPS基因属于典型的受缺磷条件特异诱导的TPSI1/MT4小基因家族.对... 为了解小麦高效利用土壤磷的分子机理和实现对小麦缺磷的分子诊断,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小偃54为材料,克隆了5个受缺磷诱导的IPS基因,同源比较结果显示,小麦IPS基因属于典型的受缺磷条件特异诱导的TPSI1/MT4小基因家族.对小麦根系和地上部的半定量RT-PCR研究结果表明,与全营养处理对照相比,3叶期小麦幼苗经过缺氮、缺磷和氮磷同时缺乏处理8d后,缺磷显著增加了根系中3个TaIPS1(TaIPS1.1、TaIPS1.2和TaIPS1.3)基因和地上部TaIPS1.1基因的表达,中度上调了根系中2个TaIPS2基因(TaIPS2.1和TaIPS2.2)的表达,轻度上调了地上部TaIPS1.2和2个TaIPS2基因的表达.通过比较5个基因在根系和地上部对缺磷的响应,认为TaIPS1.1是一个较理想的用于诊断小麦植株磷素丰缺的基因.缺氮不仅降低了3个TaIPS1基因在根系中的表达,并抑制了IPS基因对缺磷的响应.这一研究结果预示了TaIPS基因对低磷胁迫的响应依赖于植株体内的氮素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氮 缺磷 TaIPS 小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