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栽培植物的耐镉性与镉污染土壤的农业利用 被引量:32
1
作者 王凯荣 龚惠群 王久荣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2000年第4期196-199,共4页
为了有效实施镉污染农田农业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利用策略 ,采用室外微区池栽培实验 ,对我国南方几种主要栽培植物耐土壤Cd污染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禾谷类作物水稻和玉米虽然对Cd的生理耐受性较强 ,但其产品 (籽实 )易因Cd污染影响... 为了有效实施镉污染农田农业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利用策略 ,采用室外微区池栽培实验 ,对我国南方几种主要栽培植物耐土壤Cd污染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禾谷类作物水稻和玉米虽然对Cd的生理耐受性较强 ,但其产品 (籽实 )易因Cd污染影响而丧失食用价值 ,属于污染敏感型作物 ,不宜在污染区种植 ;油菜、花生和甘蔗等对Cd的生理耐性较强 ,产品 (种子油、蔗糖 )中Cd存留量低 ,对食用品质影响较小 ,可考虑在轻污染区保留种植 ,但油料作物的秸秆和饼粕、蔗渣等应作为污染物妥善处理 ,不宜作肥料或饲料利用 ;纤维植物棉花、红麻、苎麻和蚕桑对土壤Cd污染都有不同程度的耐受性 ,产品质量基本不受Cd污染的影响 ,产品中的Cd不进入食物链 ,因此 ,在对污染农田实施农业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利用策略时 ,可作为改种改制的首选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植物 抗污染性 污染土壤利用 土壤污染
下载PDF
亚热带丘岗区雨水工程蓄调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谢小立 王凯荣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3-146,共4页
提高蓄调雨水的能力 ,是我国亚热带丘岗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其基本组成单元——自然集雨区 ,实施系统内水分循环利用动态平衡的雨水蓄调工程。实践证明 :运用农田小水利建设形式 ,改善生产条件 ,可将雨水资源利用率提... 提高蓄调雨水的能力 ,是我国亚热带丘岗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其基本组成单元——自然集雨区 ,实施系统内水分循环利用动态平衡的雨水蓄调工程。实践证明 :运用农田小水利建设形式 ,改善生产条件 ,可将雨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 6 0 % ,将雨水的蓄调量与可蓄调量的比率提高 1倍 ;能基本克服或减轻区域性的季节性干旱的危害和成灾 ;支持农业的持续发展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 ;并具有良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因此 ,在推进我国亚热带丘岗区农业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对雨水工程蓄调应予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资源 工程蓄调 亚热带丘岗区 农业水资源
下载PDF
土壤镉污染对苎麻的生长毒害效应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凯荣 周建林 龚惠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773-776,共4页
通过微区定位试验 ,研究了土壤添加Cd对苎麻的生长毒害效应 .结果表明 ,高浓度Cd能够显著影响苎麻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及其组成 ,降低苎麻的光合生产力 .当土壤Cd浓度达到 14mg·kg-1时 ,苎麻地上部分生物产量降低 2 0 % ;Cd浓度达到 1... 通过微区定位试验 ,研究了土壤添加Cd对苎麻的生长毒害效应 .结果表明 ,高浓度Cd能够显著影响苎麻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及其组成 ,降低苎麻的光合生产力 .当土壤Cd浓度达到 14mg·kg-1时 ,苎麻地上部分生物产量降低 2 0 % ;Cd浓度达到 10 0mg·kg-1时 ,产量只有对照的一半 .影响苎麻经济产量的主导因子是有效分蘖数 .Cd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因此 ,将苎麻作为Cd污染区的替代作物栽植时 ,必须采取综合的土壤处理和培管技术 ,在降低土壤Cd的生物毒性的同时 ,提高苎麻对污染环境的耐受性 ,以实现较高的产量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生物毒性 土壤污染 镉污染 土壤治理
下载PDF
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循环再利用潜力及增产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张光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1-144,共4页
10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养分循环再利用潜力大 ,水稻收获 ,年均从稻田系统中输出NPK的总量最大可达到 2 2 4.7、5 3.0和 2 71.4kg/hm2 ,有机物循环再利用 ,年均可归还N、P、K量最大分别为 115 .1、35 .8和 2 31.5kg/h... 10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养分循环再利用潜力大 ,水稻收获 ,年均从稻田系统中输出NPK的总量最大可达到 2 2 4.7、5 3.0和 2 71.4kg/hm2 ,有机物循环再利用 ,年均可归还N、P、K量最大分别为 115 .1、35 .8和 2 31.5kg/hm2 ,占系统输出总量的 5 1.2 %、6 7.5 %和 85 .3% ;保持稻田系统内有机物循环再利用可提高系统生产力 ,在不施化肥的情况下 ,增产 30 5 6kg/hm2 ;增施N肥 ,增产 2 75 3kg/hm2 ;增施N、P肥 ,增产 15 43kg/hm2 ;NPK配合 ,增产 984kg/hm2 ;有机物循环再利用还可增强稻田系统的稳产性能 ,降低稻谷产量的年际变异系数 ;有机物循环再利用对水稻的增产有着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 ,在施用N、P、K化肥基础上保持有机物养分循环再利用水稻增产率在试验期间的前 5年平均为 7.2 % ,后 5年平均为 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系统 有机物 循环再利用 潜力 增产作用
下载PDF
施肥进步在红壤稻作区水稻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1 位作者 张光远 谢小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7-201,共5页
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试验站模拟我国 8种施肥制度的 10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施肥实现的水稻产量中由于化肥应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 3 8.5 % ,有机无机结合施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 44 .7% ;N和NP施肥制度导致土壤肥力因素的发展不平衡 ,... 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试验站模拟我国 8种施肥制度的 10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施肥实现的水稻产量中由于化肥应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 3 8.5 % ,有机无机结合施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 44 .7% ;N和NP施肥制度导致土壤肥力因素的发展不平衡 ,NPK配合的石油农业施肥制度可维持土壤地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进步 红壤稻作区 水稻 增产 土壤肥力 贡献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