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红豆杉与紫杉醇的产业化开发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宗勤 杨金祥 罗新谈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1998年第5期220-221,共2页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红豆杉和紫杉醇的研究历史及开发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红豆杉 紫杉醇 陕西 产业化 抗癌药 资源开发
下载PDF
哑特猕猴桃微繁工艺流程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翠云 张小红 马洪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18-123,共6页
选用哑特猕猴桃腋芽为外值体。在不同发育阶段适宜培养基组成:芽增殖生长培养基为MS+6-BA0.5mg/L+IAA0.1mg/L(或者IBA0.1mg/L;NAA0.1mg/L),其在苗基部是辐射状萌发多个嫩枝与主茎伸长生长同步进行的繁殖特点,有利提高繁... 选用哑特猕猴桃腋芽为外值体。在不同发育阶段适宜培养基组成:芽增殖生长培养基为MS+6-BA0.5mg/L+IAA0.1mg/L(或者IBA0.1mg/L;NAA0.1mg/L),其在苗基部是辐射状萌发多个嫩枝与主茎伸长生长同步进行的繁殖特点,有利提高繁殖率。40d繁殖系数为5-7。诱导生根培养基为MS+IBA0.5mg/L+IAA0.2mg/L,生根率达97.1%,培养30d,平均留高3.5cm,茎粗1.5mm左右。此培养基既生根又长芽,能一次成苗。研制的“二步成苗法”简化培养程序,降低成本,缩短成苗期。平均移栽成活率为86.7%,最高达93.3%,定植成活率100%。短期内(两年)获试管苗1.5万株以上,组织培育商品苗5700余株。一个简易、快速、实用的工厂化育苗工艺流程已基本建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快速繁殖 工艺 哑特猕猴桃
下载PDF
具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的合成、抗病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傅杰 井金学 +3 位作者 陈漱阳 侯文胜 杨群慧 赵继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19-324,共6页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20.47″+0.02。天然和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9.07%和39.23%。籽粒蛋白质含量为20.98%。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簇毛麦 双随体染色体 双二倍体
下载PDF
泡桐优良无性系相关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魏安智 杨途熙 +3 位作者 杨焕叶 杨恒 康冰 曹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10年生的泡桐无性系测定林为研究材料,通过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表明:叶部性状与泡桐无性系的材积、胸径、树高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叶面积大、叶干重小、叶柄短、叶基凹入较深是材积和胸径速生的标志;叶面积小,叶柄较长、叶基... 以10年生的泡桐无性系测定林为研究材料,通过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表明:叶部性状与泡桐无性系的材积、胸径、树高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叶面积大、叶干重小、叶柄短、叶基凹入较深是材积和胸径速生的标志;叶面积小,叶柄较长、叶基较宽是树高速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无性系 相关选择
下载PDF
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上的K/Na判别性状基因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徐旗 田增荣 +1 位作者 朱建峰 余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504-507,共4页
在150mmol/LNaCl胁迫下,长穗偃麦草(Agropyronelongatum,2n=70)4E染色体代换普通小麦4D染色体后能显著降低盐胁迫下植株地上部的Na离子含量而维持较高水平的K离子含量。因此,长穗偃麦... 在150mmol/LNaCl胁迫下,长穗偃麦草(Agropyronelongatum,2n=70)4E染色体代换普通小麦4D染色体后能显著降低盐胁迫下植株地上部的Na离子含量而维持较高水平的K离子含量。因此,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上载有K/Na判别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穗偃麦草 K/Na判别性状 耐盐性
下载PDF
利用小染色体的促进结实基因提高缺体小麦结实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徐旗 田增荣 +3 位作者 朱建峰 余玲 李滨 李振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25-329,共5页
分别对含有小染色体的小偃5号、小偃6号和72180小麦品种自花结实4D缺体(依次编号为HN5、HN6和HN7)及其相应二体及正常4D缺体的5种农艺性状相对指数的研究表明:在4D缺体遗传背景下,小染色体载有促进结实基因... 分别对含有小染色体的小偃5号、小偃6号和72180小麦品种自花结实4D缺体(依次编号为HN5、HN6和HN7)及其相应二体及正常4D缺体的5种农艺性状相对指数的研究表明:在4D缺体遗传背景下,小染色体载有促进结实基因;这三种自花结实缺体的小染色体对4D染色体缺失效应均有部分补偿作用,小偃6号自花结实4D缺体小染色体的这种补偿能力最强,小偃5号自花结实4D缺体小染色体的这种补偿能力最弱。将小偃6号自花结实4D缺体的小染色体导入5A缺体,附加一对小染色体的5A缺体结实率较正常5A缺体的提高12.5%,证明利用这种小染色体的促进结实基因提高缺体结实性的途径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染色体 缺体小麦 结实性 小麦
下载PDF
七筋姑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思锋 常朝阳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9-38,共10页
根据本文对中国境内(从西藏聂拉木-吉林长白山)七筋姑10个居群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和形态学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前人的资料指出,东亚的七筋姑具有两种倍性,2n=14的二倍体和2n=28的四倍体。二倍体分布于云南~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核型相当一... 根据本文对中国境内(从西藏聂拉木-吉林长白山)七筋姑10个居群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和形态学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前人的资料指出,东亚的七筋姑具有两种倍性,2n=14的二倍体和2n=28的四倍体。二倍体分布于云南~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核型相当一致:K(2n)=2V+6J+2V+4j(2NOR+2j),2A(→2B)。四倍体除出现在东亚(或二倍体分布区)的两端——云南及其以西的喜马拉雅地区和日本外,目前仅在陕西南部化龙山北坡中山一带较狭的范围内发现。在东亚两端四倍体的核型为K(2n)=4V+12J+4v+8j(2NOR+6j),2A(→2B),且相当一致;在中部为K(2n)=4V+12J(2NOR+10J)+4v+8j[K(2n)=10m+16sm(2SAT)+2st],2A,二者核型具有相似性但有一定的差异。北美4种全部为2n=28,且核型一致。因此,七筋姑属的染色体基数x=7而非14。该属核型的原始类型在东亚,北美是该属的次生分化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类群中,除种子随多倍化而增大,种子的颜色与地理分布有关外,很难从其它形态特征上作进一步区分。因此,主要以叶子大小、花序类型和花的数目,果实、种子的大小和颜色等特征作为Clintonia alpina或C.udensis var.alpina的分类依据是不充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科 七筋姑属 七筋姑 细胞地理学
下载PDF
蒙新荒漠两侧丽豆属对子种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思锋 常朝阳 +1 位作者 黎斌 徐朗然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46-251,共6页
中国丽豆和新疆丽豆是蒙新荒漠两侧豆科植物区系中一对较为重要的间断分布的对子种。中国丽豆分布于黄土高原东部的局部地区,而新疆丽豆分布于新疆塔城一带和西天山山脉。从细胞地理学角度对它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丽豆为二倍... 中国丽豆和新疆丽豆是蒙新荒漠两侧豆科植物区系中一对较为重要的间断分布的对子种。中国丽豆分布于黄土高原东部的局部地区,而新疆丽豆分布于新疆塔城一带和西天山山脉。从细胞地理学角度对它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丽豆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2m+4sm;新疆丽豆为四倍体,核型公式为2n=4x=32=24m(4SAT)+8sm,两种均为“2A”核型,属的染色体基数x=8。中国丽豆和新疆丽豆虽然在形态上比较接近,但在核型上的差异明显,应为两个独立的种。中国丽豆是黄土高原比较典型的第三纪古特有种。第三纪末以来亚洲内陆持续旱化、沙漠化和荒漠化不断扩大,这可能是造成其地理残遗的主要因素。而新疆丽豆在倍性上属于比较进化的四倍体,这可能是对其生境变化适应的结果。由于丽豆属在中亚山地集中分布6种1变种,约占全属8种1变种的77%,因此中亚是本属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地理学 丽豆属 对子种 中国丽豆 新疆丽豆
下载PDF
精炼沙蒿籽色拉油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宋宏新 杨大庆 +1 位作者 赵德义 陆淼昕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2期92-96,共5页
以溶剂浸出法提出白沙蒿籽油,再经物理化学方法精炼制备出沙蒿籽色拉油,分析结果表明,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仅亚油酸含量高达80%,有效地去除了沙蒿臭味和影响感官质量的脂溶性色素,澄清透明,稳定性好,并对工艺过程和综合利... 以溶剂浸出法提出白沙蒿籽油,再经物理化学方法精炼制备出沙蒿籽色拉油,分析结果表明,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仅亚油酸含量高达80%,有效地去除了沙蒿臭味和影响感官质量的脂溶性色素,澄清透明,稳定性好,并对工艺过程和综合利用进行了初步深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籽油 油脂精炼 高亚油酸油 色拉油
下载PDF
从胡卢巴种子子叶和种皮中制取甾体皂甙元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封玉贤 周振起 +3 位作者 淡海 张宏利 潘新社 汪佑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242-246,共5页
豆科植物胡卢巴生产植物胶后的下脚料(子叶、种皮)经脱脂、分离,将各成分分开后,分别采用适宜的方法加工利用,可得到甾体皂甙元、脂肪油和饲料添加剂。
关键词 豆科 胡卢巴 甾体皂甙元 种子 子叶
下载PDF
普通小麦×大麦杂种后代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翠云 刘淑惠 +2 位作者 阎正禄 何一喆 陈新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99-504,共6页
普通小麦×大麦杂种与普通小麦回交,产生了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带有部分大麦细胞核的普通小麦-大麦属间杂种后代。对其连续多年套袋自交、测交、细胞学鉴定和定向选择,从自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出一部分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等... 普通小麦×大麦杂种与普通小麦回交,产生了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带有部分大麦细胞核的普通小麦-大麦属间杂种后代。对其连续多年套袋自交、测交、细胞学鉴定和定向选择,从自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出一部分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等具有大麦某些特性的小麦新类型,并系统地对单体和二体附加系自交后代染色体的分离行为作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n=43的单体附加植株白交分离出单体附加的频率为25.6%,二体附加的频率为1.2%;2n=44的二体附加株自交分离出单体附加的频率为29.9%。二体附加的频率为50.3%,占分离出的2n=44附加株的88.4%;2n=44的二体附加系植株自交附加染色体的传递率明显高于2n=43的单体附加,相对易于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大麦 杂种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秦岭黄耆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振海 徐朗然 陈彦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256-257,共2页
依据秦岭黄耆所特有的圆锥花序,成立黄耆属一新组:圆锥花序组SectioPaniculaSect.nov.L.R.XuetZ.H.Wu(SubgenPhaca(L.)Bunge)
关键词 秦岭黄耆 豆科 黄耆属
下载PDF
七筋姑花粉形态种内变异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思锋 常朝阳 黎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9-42,共4页
对东亚七筋始分布区内10个产地11号材料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花粉外壁纹饰具有三种类型:1.芽孢形,即外壁密布芽也状突起;2.拟网状芽孢形。外壁呈不规则网状,网脊由大小不等的小芽抱相互融合或连接而成;3.具穿孔芽孢形。... 对东亚七筋始分布区内10个产地11号材料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花粉外壁纹饰具有三种类型:1.芽孢形,即外壁密布芽也状突起;2.拟网状芽孢形。外壁呈不规则网状,网脊由大小不等的小芽抱相互融合或连接而成;3.具穿孔芽孢形。芽孢部分连接或融合,并有穿孔形成。这三种类型在陕西南部-喜马拉雅地区均有分布,而第1种类型则主要分布在秦岭-东亚东北部。花粉外壁纹饰的多样性显示该种目前正处于强烈的分化阶段,但反映不出种内俗性之间的差异。七筋姑属花粉外壁纹饰演化的主要途径可能是:芽孢形→芽孢部分连接或融合,并有穿孔形成→芽孢进一步融合,穿孔进一步扩大,形成拟网状芽孢形→拟网状→网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科 七筋姑 花粉 形态 种内变异 演化趋势
下载PDF
七筋姑属叶表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常朝阳 李思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68-473,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镜对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种和东亚1种11个居群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其总体特征如下:上表皮细胞5-7边形,近等径或狭长,下表皮细胞长条形;垂周壁向外隆起,平直,有明显加厚或加厚不明显,平周壁内陷,平滑具浅坑...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镜对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种和东亚1种11个居群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其总体特征如下:上表皮细胞5-7边形,近等径或狭长,下表皮细胞长条形;垂周壁向外隆起,平直,有明显加厚或加厚不明显,平周壁内陷,平滑具浅坑,有时具细条纹状纹饰或细小突起。气孔器散生于下表皮,均为无规则型,长度约为表皮细胞的1/4-1/3,隆起于表皮细胞或有时稍下陷。北美4种中,C.unjflora下表皮生有长的扁平状柔毛,较之其它类群更为特化,可能为一进化状态;东亚的C.udensis是一个分布较广的种类,居群间变异大,比较明显的是气孔大小的分化:西藏聂拉木和云南玉龙雪山居群气孔平均长度分别为135,6μm和110μm,而东亚其它9个居群和北美全部4种的气孔长度大致在71.6—93.7μm之间。根据以往资料和对该属种间花序形态的比较指出,东亚与北美类群之间虽然存在着分化,但其联系密切,有着历史上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科 七筋姑属 叶表皮 形态特征 分类学
下载PDF
缺体小麦与黑麦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变异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增荣 徐旗 +1 位作者 朱建峰 余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对中国春6A缺体小麦与黑麦杂种幼胚愈伤组织不同无性世代再生植株体细胞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愈伤组织培养时间的延长,再生植株染色体变异频率及变异范围明显增加。在分化的共计224株再生植株中,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植株为80株,占3... 对中国春6A缺体小麦与黑麦杂种幼胚愈伤组织不同无性世代再生植株体细胞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愈伤组织培养时间的延长,再生植株染色体变异频率及变异范围明显增加。在分化的共计224株再生植株中,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植株为80株,占35.7%,其中有3株为染色体嵌合株,1株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体小麦×黑麦 植株再生 小麦 黑麦
下载PDF
谷子(Setaria italica)Ch 4n×法氏狗尾草(S.faberii)杂种幼胚培养及杂种F_1的鉴定
16
作者 罗新谈 郭扶兴 +4 位作者 周俊彦 马惠 吴权明 马云彤 朱光琴 《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S1期102-102,共1页
谷子是我国北方主要作物之一,耐干旱和瘠薄,在西北和华北干旱地区广为栽培,但产量较低。我们在谷子三系选育研究中,利用远缘杂交,以狗尾草属的5个野生种(包括法氏狗尾草在内)为母本与谷子杂交,分别选育不育系,1989年安排其反交组合 Ch 4... 谷子是我国北方主要作物之一,耐干旱和瘠薄,在西北和华北干旱地区广为栽培,但产量较低。我们在谷子三系选育研究中,利用远缘杂交,以狗尾草属的5个野生种(包括法氏狗尾草在内)为母本与谷子杂交,分别选育不育系,1989年安排其反交组合 Ch 4n×法氏狗尾草,其目的在于:(一)根据雄性不育基因的多样性,彼此独立性和质核对应性原理,通过正反交对比,测验此雄性不育基因有无互补关系;(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 S.faberii SETARIA 幼胚培养 正反交 雄性不育基因 选育研究 野生种 单价体 减数分裂中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