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医学教师人格特征初步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姝雅 何小芹 +2 位作者 王硕 宋江曼 程化琴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0期125-132,共8页
目的探析临床医学教师人格特征。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评量表(16PF),对北京市某临床医学院1996—2019年期间承担教学任务的116名临床本科教学教师进行人格因素调查。结果(1)临床医学教师人格特征中的16种主要因素得分在敢为性... 目的探析临床医学教师人格特征。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评量表(16PF),对北京市某临床医学院1996—2019年期间承担教学任务的116名临床本科教学教师进行人格因素调查。结果(1)临床医学教师人格特征中的16种主要因素得分在敢为性、忧虑性和自律性因素上高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常模(P<0.05);在乐群性、敏感性、怀疑性、实验性、独立性因素上显著低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常模(P<0.01)。(2)男女临床医学教师个性特征比较中,男教师在主要因素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独立性上明显高于女教师(P<0.05),女教师敏感性明显高于男教师(P<0.05)。(3)临床高级职称教师在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及自律性方面明显高于中初级职称教师(P<0.05)。结论北京某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师总体人格状况良好,但该群体的某些人格特征在性别和职称上有显著的差异。学院在临床医学教师选拔和培养时应考虑和尊重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教育培训管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教师 临床教学 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 个性特征 教育培训 教育管理
下载PDF
我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轨迹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郭丹 李振锋 +1 位作者 胡燕利 王翔君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45岁及以上人群抑郁症状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MM)轨迹的相关性,为中老年人群CMM的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2015年调查时非CMM的中老年人11182名作为研... 目的了解中国45岁及以上人群抑郁症状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MM)轨迹的相关性,为中老年人群CMM的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2015年调查时非CMM的中老年人11182名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慢性病患病情况和抑郁症状测量情况,CMM变化轨迹信息来自2018年数据。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和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结果2015—2018年,11182名研究对象中,7736人(69.18%)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MD)状态未发生变化,1686人(15.08%)从无CMD发展为1种CMD,645人(5.77%)从无CMD发展为CMM,1115人(9.97%)从1种CMD发展为CMM。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抑郁症状人群相比,有抑郁症状的人从无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MD)到1种CMD(OR=1.21,95%CI:1.08~1.36),从无CMD到CMM(OR=1.68,95%CI:1.41~2.01),从1种CMD到CMM(OR=1.74,95%CI:1.51~2.00)的风险均增加。在各年龄和性别组,以及居住在农村、低教育水平、非独居者中,有抑郁症状的中老年人发生CMM轨迹变化的风险均更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没有抑郁症状者相比,有抑郁症状的独居者(OR=2.47,95%CI:1.70~3.60)比非独居者(OR=1.64,95%CI:1.41~1.90)发生CMM轨迹变化的风险效应值更高(交互作用P<0.05)。结论中国中老年人群中有抑郁症状者CMM发生轨迹变化的风险更高,应积极关注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其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所造成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抑郁症状 心血管代谢性共病
原文传递
老年人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相关性
3
作者 郭丹 金承刚 +1 位作者 徐月宾 梁小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56-2260,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和2018年调查数据,选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相关性。结果5439名老年...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和2018年调查数据,选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相关性。结果5439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7.38岁,其中患有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的老年人896例。在非共病、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和其他共病3组老年人中,3年后失能的发生率分别为12.25%、25.73%、20.03%。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非共病老年人相比,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和其他共病与失能的高发生风险相关(P<0.001)。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和其他共病组老年人失能的发生风险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发生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老年人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发生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建议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探索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失能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 失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