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画同源与观象取形:中国艺术史观与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审美范畴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池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6,52,共7页
书画同源与观象取形,都是中国艺术史观与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也是对于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形式之审美文化源头的形象说明。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最初起源、用笔造型,以及在后来的发... 书画同源与观象取形,都是中国艺术史观与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也是对于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形式之审美文化源头的形象说明。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最初起源、用笔造型,以及在后来的发展中以书入画以及评品标准与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相同相近的地方。书画同体或书画同源都是我国书画美学中的重要范畴。书画这二种不同的视觉艺术形式,虽各有其艺术审美特征,但在古代绘画被看成是"图形"、文字书法被看成是"图识",是"图载"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前者是"应物象形"。后者是"依类象形",都是观天察地、观象取形的结果。汉字是象形文字,具有视觉图形的审美特征,因此,中国的文字和书法就有了审美艺术形象。它具有空间上的构架形式,其点画结构组成了类似于绘画平面空间中的对比、疏密、长短、曲直、倚正、虚实等形式关系和审美关系,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之一。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视觉艺术形式,各有其艺术审美特征,但由于历史上两者之间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不少带有共性的审美理想,这两种艺术相互影响、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史中有关艺术审美范畴的两个关键因素,成为中华民族两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或造型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史 方法研究 书画同源 书画同体 观象取形 审美特征
下载PDF
张道一对中国当代艺术学的贡献
2
作者 陈池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23-25,共3页
中国艺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古代哲学美学著作中包含着艺术学精辟的观点和思想,古代乐论、诗论、文论、曲论、书论、画论以及造物理论,诗品、画品、书品,书史、画史中,包含有丰富的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品评理论和艺术史学理论,有... 中国艺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古代哲学美学著作中包含着艺术学精辟的观点和思想,古代乐论、诗论、文论、曲论、书论、画论以及造物理论,诗品、画品、书品,书史、画史中,包含有丰富的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品评理论和艺术史学理论,有待我们认真研究和开掘。20世纪初期,西方的哲学美学以及艺术理论介绍到中国,我们开始建构现代形态的艺术学,张泽厚于1933年出版我国学者写作的第一部《艺术学大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论 古代哲学 美学著作 现代形态 诗品 张泽厚 张道一
下载PDF
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临仿”现象探析——以美国学者高居翰和班宗华对董其昌创作手法来源研究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洪伟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美国学者高居翰于1982年提出,董其昌《葑泾访古图》受到利玛窦所携铜版画之影响。16年后(1998),另一位美国学者班宗华以研究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的新颖风格为基础,高度“临仿”了高居翰的论证思路,并以此向后者表达了特别“致敬”。班... 美国学者高居翰于1982年提出,董其昌《葑泾访古图》受到利玛窦所携铜版画之影响。16年后(1998),另一位美国学者班宗华以研究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的新颖风格为基础,高度“临仿”了高居翰的论证思路,并以此向后者表达了特别“致敬”。班宗华的研究也带有一些创意,基于新的史料与作品证据将董、利二人的“一面之缘”由万历壬寅(1602)的“南京”改为万历丁酉(1597)的“南昌”。然而,《婉娈草堂图》并非惯常意义上的“草堂图”,所采用的“李郭”风格不仅是对受画者陈继儒早年“绝意仕进”的同情,更与作画前两个月发生的焦竑“科场案”密切相关。科举取士和士大夫流放等现实问题,使得董其昌当时根本无暇沉浸于西方铜版画的新异风格与趣味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宗华 高居翰 《葑泾访古图》 《婉娈草堂图》 外来影响 “李郭”风格
下载PDF
刘思训对中国美术史学科建设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池瑜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2期105-110,共6页
刘思训《中国美术发达史》是20世纪40年代重要的美术史著述之一,在中国现代之美术史学科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该著作在美术史料挖掘、中国美术史的理论框架及编著方法上,均有鲜明的特点。作者对中国美术史中的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 刘思训《中国美术发达史》是20世纪40年代重要的美术史著述之一,在中国现代之美术史学科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该著作在美术史料挖掘、中国美术史的理论框架及编著方法上,均有鲜明的特点。作者对中国美术史中的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新的学术见解,使其成为民国时期一部具有理论新见的中国美术史力作,对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思训 中国美术史 中国现代艺术史学 学科建设
下载PDF
艺术风格与历史事件——关于董其昌新颖画法成因的三种史学解释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洪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7,共9页
中西方学者都曾关注过董其昌新颖画法的成因,美国学者高居翰坚信1602年董其昌经过与利玛窦"一面之缘"后画风受到西方铜版画的影响。台湾学者石守谦则认为画家1597年那次刻意的"杭州之行"具备决定性价值。事实上,159... 中西方学者都曾关注过董其昌新颖画法的成因,美国学者高居翰坚信1602年董其昌经过与利玛窦"一面之缘"后画风受到西方铜版画的影响。台湾学者石守谦则认为画家1597年那次刻意的"杭州之行"具备决定性价值。事实上,1591年岁末秘密"雪夜送归",才是董其昌借助传统雪景山水实施画法变革最为原始和根本之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干冬景”“一面之缘”“杭州之行”“雪夜送归”
下载PDF
梅兰芳绘画艺术的美学品格和形式特征
6
作者 陈池瑜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98-103,共6页
梅兰芳是我国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知名国画家,他创作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具有清丽雅致、潇洒自然的美学品格与形式特征。梅兰芳1915年跟随王梦白学画,后又结识北京画坛的重要画家陈师曾、金城、姚华、陈半丁、齐白石等,... 梅兰芳是我国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知名国画家,他创作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具有清丽雅致、潇洒自然的美学品格与形式特征。梅兰芳1915年跟随王梦白学画,后又结识北京画坛的重要画家陈师曾、金城、姚华、陈半丁、齐白石等,他们在梅兰芳家经常相聚创作绘画作品,梅兰芳喜爱书画艺术,并细心体会绘画中的色彩与构图布局,认为绘画的这些形式美特征和戏曲艺术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可以启发戏剧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北京现代国画 花鸟画 人物画
下载PDF
哲学与艺术之间——塑形于理性和感性之上的熊秉明
7
作者 王洪伟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5期81-90,共10页
熊秉明是抗日战争之后教育部选拔的第一批公费留法生。他最初的选择是攻读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但留法第二年(1948)却突然转学雕塑艺术。这一选择对熊秉明的一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他长期困扰于雕塑艺术在形象创造中的理性与情... 熊秉明是抗日战争之后教育部选拔的第一批公费留法生。他最初的选择是攻读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但留法第二年(1948)却突然转学雕塑艺术。这一选择对熊秉明的一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他长期困扰于雕塑艺术在形象创造中的理性与情感两种思维能否统一的问题。哲学理性与艺术感性并非决然地相互冲突,使他最终选择了艺术道路。另一方面,熊秉明在海外求学的经历,使他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在对技艺与生活关系的长期实践与思考中,逐渐发现了民族性格和中西方文化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秉明 雕塑 哲学与艺术 技艺与生活
下载PDF
顾颉刚“古史辨”思路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8
作者 王洪伟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49-54,共6页
顾颉刚是民国史学界"古史辨"运动的主要开创者,他不仅引领了历史学界的学术思潮,其疑古辨伪的精神也启迪了美术史学界对古代画学文献的考证风气。此外,他还培养了在美术史领域更具影响力的另一位史学大家——童书业。
关键词 顾颉刚 “古史辨” 中国美术史 文献考据 童书业
下载PDF
黄胄对当代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贡献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池瑜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6期68-73,共6页
黄胄在中国当代写意人物画中,开创豪迈奔放、激越劲健的艺术新风。他注重对生命运动、生活理想的表达,塑造出精神昂扬、意气风发、豪迈洒脱、粗犷有力的鲜明人物形象,为中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黄胄把写生和速写作为绘画... 黄胄在中国当代写意人物画中,开创豪迈奔放、激越劲健的艺术新风。他注重对生命运动、生活理想的表达,塑造出精神昂扬、意气风发、豪迈洒脱、粗犷有力的鲜明人物形象,为中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黄胄把写生和速写作为绘画创作的重要步骤,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捕捉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将写生这一中国画创作的固有方法同国家文艺政策提倡的深入生活、表现劳动人民新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将中国画写生即写出生机、生气、生意、生命活力的内涵,同笔墨表现的奔放姿势、挥写劲健的形式特点统一了起来,创造出了新中国热情豪迈、生机勃发的人物形象,构建出新生活理想的审美画卷。黄胄多次到西北和新疆观察体验生活,创造出一系列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鲜明形象。黄胄的作品是当代写意人物画的重要成果,推动了当代写意人物画的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胄 现代写意人物画 水墨画 写生
下载PDF
追忆袁运甫的艺术成就
10
作者 陈池瑜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5期77-80,共4页
清华大学教授袁运甫先生是一位著名艺术家,也是一位知名教育家。袁先生在兼收并蓄、承上启下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艺术理论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建树,同时在公共艺术和壁画以及水墨画和水粉画等创作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画的水墨画中的荷... 清华大学教授袁运甫先生是一位著名艺术家,也是一位知名教育家。袁先生在兼收并蓄、承上启下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艺术理论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建树,同时在公共艺术和壁画以及水墨画和水粉画等创作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画的水墨画中的荷花极富个性,他也是新中国水粉画的杰出代表之一。同时,袁先生特别重视觉色彩在国画中的作用,他在彩墨画的创作中也取得了重大的艺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运甫 艺术成就 公共艺术 壁画 理论创新
下载PDF
知识分子艺术家的理想与社会责任——评《知识分子与民族情怀—吴冠中的艺术理想及境遇抉择》
11
作者 陈池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7-99,共3页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为了推动吴冠中艺术与思想的研究,在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先生倡导下,于2012年开始招收吴冠中研究的博士后,讨论和分布研究课题。现将吴冠中研究博士后科研报告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深化与推进吴冠中艺术...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为了推动吴冠中艺术与思想的研究,在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先生倡导下,于2012年开始招收吴冠中研究的博士后,讨论和分布研究课题。现将吴冠中研究博士后科研报告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深化与推进吴冠中艺术与思想的深度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现在出版的《知识分子与民族情怀——吴冠中的艺术理想及境遇抉择》就是首批吴冠中研究的博士后科研成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冠中 艺术理想 科研报告 清华大学出版社 赵无极 艺术研究 民族情怀 德先生 深度研究 洪伟
下载PDF
发挥高校在艺术批评中的作用
12
作者 陈池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8,共3页
中国艺术批评在20世纪以来有很大发展,前几年中国文联建立了评论家协会和出版《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在高校分门类建立文艺评论基地,对文艺理论发展有积极作用。从民国时期开始,高校一直就是文艺评论的基地。1919年,《新青年》杂志发表... 中国艺术批评在20世纪以来有很大发展,前几年中国文联建立了评论家协会和出版《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在高校分门类建立文艺评论基地,对文艺理论发展有积极作用。从民国时期开始,高校一直就是文艺评论的基地。1919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美术史教师吕澂和《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关于美术革命主张的通信,成为声势浩荡的美术革命和国画改革的先锋。校长刘海粟,傅雷等在文章写作和新艺术思潮的推动方面也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杂志 中国文联 文艺评论 艺术批评 艺术思潮 刘海粟 文艺理论
下载PDF
坚守和拓展中国艺术学--四十年之艺术学探索心路
13
作者 陈池瑜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1,19,共8页
从我1975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开始关注文艺理论算起,到后来从事艺术学研究,已整整四十年,其间有一年在湖北荆州老家监利县教育局教研室从事语文教研工作,其余的三十九年一直在高校从事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工作,现将我的学术... 从我1975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开始关注文艺理论算起,到后来从事艺术学研究,已整整四十年,其间有一年在湖北荆州老家监利县教育局教研室从事语文教研工作,其余的三十九年一直在高校从事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工作,现将我的学术经历做个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研究 中国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局教研室 教学科研工作 1975年 文艺理论 教研工作
原文传递
中国画学传统资源的开掘与运用
14
作者 陈池瑜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19,共2页
中国画学是围绕绘画作品与画家展开的品析、论评、著录、记述、考辨、题跋、赋赞、笔记、信札、杂记、诗文等文献与著述的总和,其文体既灵活又多样,可以归纳为画品、画论、画史、画法、鉴藏几大类。中国画学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中国画学是围绕绘画作品与画家展开的品析、论评、著录、记述、考辨、题跋、赋赞、笔记、信札、杂记、诗文等文献与著述的总和,其文体既灵活又多样,可以归纳为画品、画论、画史、画法、鉴藏几大类。中国画学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关注传统画学,增强文化自信,从中国画学这个宝库中,挖掘画论、画史、画品、画法的资源,为中国当代绘画史论学科及美术学学科发展提供更多的本民族的理论基础和观念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学 画品画论 画史著述方法与史观
原文传递
博大沉雄滋润朴厚--张振铎国画的形式特征
15
作者 陈池瑜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59-62,共4页
张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早年和潘天寿等人创办白社,后在上海新华艺专、国立艺专、武昌艺专、湖北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任教授,长期从事国画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花鸟画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建立起博大沉雄、滋润朴厚的形式特征,为... 张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早年和潘天寿等人创办白社,后在上海新华艺专、国立艺专、武昌艺专、湖北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任教授,长期从事国画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花鸟画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建立起博大沉雄、滋润朴厚的形式特征,为我国现代国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振铎 现代国画 写意花鸟画 形式特征
下载PDF
略谈中国画画题研究之意义
16
作者 张鹏 《荣宝斋》 2021年第4期184-185,共2页
近年在对人物故实画的研究中,笔者关注了中国画的画题问题。顾名思义,画题就是绘画的主题,也可指绘画的题材和内容。中国画范畴内的人物、山水和花鸟三科,皆有自身的画题系统,这是伴随古往今来创作经验的不断积蓄而渐次生成的。画题的生... 近年在对人物故实画的研究中,笔者关注了中国画的画题问题。顾名思义,画题就是绘画的主题,也可指绘画的题材和内容。中国画范畴内的人物、山水和花鸟三科,皆有自身的画题系统,这是伴随古往今来创作经验的不断积蓄而渐次生成的。画题的生成,往往与文化特质、民族心理、价值观念、文人心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题 中国画 创作经验 文人心态 文化特质 花鸟 绘画 价值观念
原文传递
保护中华“非遗” 功在文化强国
17
作者 陈岸瑛 《天工》 2022年第7期1-1,共1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仅体现在典籍、文物中,也体现在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分十类,涵盖衣食住行、风俗信仰等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具体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仅体现在典籍、文物中,也体现在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分十类,涵盖衣食住行、风俗信仰等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具体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新时代特色文旅产业、振兴区域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资源和驱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各地区民众“自己的文化”,在提升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旅产业 文化强国 美好生活
下载PDF
管窥魏楷《石门铭》杂糅之美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思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2-55,共4页
《石门铭》是魏楷经典,书风飞逸奇浑,呈现出兼具众美、超越常规的“杂糅”特质,极具审美张力。本文从笔画形态、结体造型、布局精神等方面探寻《石门铭》“杂糅”的现象、缘由及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以期对当今艺术创新带来形式与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 《石门铭》 魏楷 杂糅之美
下载PDF
论当代书坛的矛盾现象
19
作者 杨晓辉 《大学书法》 2021年第3期51-54,共4页
文章梳理当代书法发展中的诸多现象,从书法概念认知、当代书法品评、书法创作形式和书法教育教学四个方面阐释了当代书坛中存在的矛盾现象,由此揭示当代书法发展和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厘清和解决当下书坛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 概念 品评 形式 教育 矛盾
下载PDF
从风格描述到学术意图——高居翰对《葑泾访古图》新颖手法来源的推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洪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9-151,共13页
董其昌在《葑泾访古图》一作中,运用强烈的明暗对照法塑造出一种类似贝壳形的山石结构。美国学者高居翰基于晚明绘画普遍受到"外来影响"的观念,推论这种"有反常之嫌"的新颖手法也是受到利玛窦所携西方铜版画的影响... 董其昌在《葑泾访古图》一作中,运用强烈的明暗对照法塑造出一种类似贝壳形的山石结构。美国学者高居翰基于晚明绘画普遍受到"外来影响"的观念,推论这种"有反常之嫌"的新颖手法也是受到利玛窦所携西方铜版画的影响所致。但他个人看重的董其昌与利玛窦的会面机缘,并不能获得史料方面的有利支持,论证过程亦矛盾迭出。其师罗樾强调要将新颖风格元素纳入所属艺术史整体结构中去理解的方法论主张,也被高居翰发展为一种更具文化张力的学术意图或策略。这个微小的创作手法来源问题,蕴意十分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手法 推论 意图 学术 风格 外来影响 美国学者 论证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