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2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被引量:
48
1
作者
王德胜
李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延续性,它们使"日常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美学话语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文化研究
感性
日常生活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代文艺评论的家国情怀与生态重塑
被引量:
1
2
作者
杨明刚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51-54,共4页
躬逢盛世,文艺评论不仅不宜缺位、弱化,更当到位、强化,以期借助立足作品、着眼当下、植根传统、服务人民的评论的力量,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汇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
躬逢盛世,文艺评论不仅不宜缺位、弱化,更当到位、强化,以期借助立足作品、着眼当下、植根传统、服务人民的评论的力量,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汇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然而,文艺评论生态关涉良多,不可偏废;文艺评论本体端在作品不在他处;文艺评论之力在人不在物,尤在家国情怀。为此,当代文艺评论家须立足当下、复归本体、重塑主体,力促文艺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
家国情怀
生态重塑
本体
主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建构80后写作粉都——论《萌芽》杂志(1996-2004)运作与早期80后写作
被引量:
2
3
作者
蔡郁婉
《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第9期177-186,共10页
《萌芽》杂志对80后写作具有重要作用。1999年,由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为80后写作登场提供契机;此后,杂志为一批80后作者提供创作的平台,逐渐形成了一个"《萌芽》作者群"。杂志社通过打造"萌芽"品牌,创办刊中...
《萌芽》杂志对80后写作具有重要作用。1999年,由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为80后写作登场提供契机;此后,杂志为一批80后作者提供创作的平台,逐渐形成了一个"《萌芽》作者群"。杂志社通过打造"萌芽"品牌,创办刊中刊Amazing,推介明星作者等措施,吸引读者的情感投入,2000年,萌芽官方网站投入使用,逐渐形成了一个"异托邦"。一部分读者被转化为"粉丝"。在此基础上,《萌芽》杂志推动建立了一个80后写作的"粉都",为80后写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芽》杂志
80后写作
粉丝
粉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风”向哪里吹:当前艺术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被引量:
5
4
作者
李雷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7,共10页
作为对近年来国际上日渐风行的“中国风”的回应,当下中国的文化艺术生产也呈现出融合民族文化资源的明显趋势。2012年11月2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办的第十八期“青年文艺论坛”在中国艺术...
作为对近年来国际上日渐风行的“中国风”的回应,当下中国的文化艺术生产也呈现出融合民族文化资源的明显趋势。2012年11月2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办的第十八期“青年文艺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本期论坛的主题是“中国风向哪里吹:当前艺术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李雷博士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杭春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元素
艺术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中国风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民族文化资源
《艺术评论》
文艺批评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审美与新世纪中国公共艺术
被引量:
5
5
作者
李雷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4,共6页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以及"艺术自律性""审美无功利"等理论规定性皆是18世纪以来西方启蒙运动的产物,艺术与生活间界限的划定亦是现代性进程中诸价值领域相互分化的结果。但社会历史的演变与艺术自身的发展却在不断地挑战着艺...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以及"艺术自律性""审美无功利"等理论规定性皆是18世纪以来西方启蒙运动的产物,艺术与生活间界限的划定亦是现代性进程中诸价值领域相互分化的结果。但社会历史的演变与艺术自身的发展却在不断地挑战着艺术的神圣性与审美乌托邦,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
公共艺术
现代性进程
中国
艺术自律性
审美乌托邦
启蒙运动
18世纪
原文传递
清代戏曲审美嬗变考
被引量:
2
6
作者
杨明刚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3,共8页
中国戏曲以其鲜明的民族性、群众性、时代性和独树一帜的审美诉求与理念方式,承载了中华文明最广泛受众的审美旨趣。在漫长而复杂的朝代更迭、社会演进与人文思潮背景下,清代戏曲全面承继了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等历经千年积淀的中华...
中国戏曲以其鲜明的民族性、群众性、时代性和独树一帜的审美诉求与理念方式,承载了中华文明最广泛受众的审美旨趣。在漫长而复杂的朝代更迭、社会演进与人文思潮背景下,清代戏曲全面承继了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等历经千年积淀的中华戏曲审美原则和精华,着重强化了重演轻戏、写意重内、重古轻今、程式守矩等一系列独树一帜的审美诉求与理念方式,呈现出通俗化、娱乐化、多元化的时代风尚和表现形态,承载着由雅向俗、由情向礼、由虚向实、由文向质等时代风气与社会思潮的基本精神趋向,迎来了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又一个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清代
戏曲艺术
审美形态
嬗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沈从文1940年代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
3
7
作者
李松睿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64,共20页
自登上文坛之后就以多产著称的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突然陷入非常严重的创作危机。一方面,作家的人生选择、创作立场在这一时期遭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指责;另一方面,他的创作数量也开始急剧减少,并出现大量作品半途而废的状况。这一特...
自登上文坛之后就以多产著称的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突然陷入非常严重的创作危机。一方面,作家的人生选择、创作立场在这一时期遭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指责;另一方面,他的创作数量也开始急剧减少,并出现大量作品半途而废的状况。这一特殊的文学史现象历来是沈从文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和散文作品的解读,梳理作家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并试图解释作家陷入创作危机的原因。文章最后认为,沈从文在这一时期突然陷入了对抽象理念的苦苦追寻,使其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与意义产生了怀疑。这是作家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20世纪40年代
文学思想
《看虹录》
《摘星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是聪明,聪明,第三个聪明”——试论鲁迅的翻译语言
被引量:
1
8
作者
李松睿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42,共9页
一、引言在鲁迅的生命历程中,文学翻译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1903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算起,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翻译的《死魂灵》,可以说翻译活动贯穿了鲁迅的整个文字生涯。而他留下的那三百余万字的翻译作品,更是...
一、引言在鲁迅的生命历程中,文学翻译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1903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算起,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翻译的《死魂灵》,可以说翻译活动贯穿了鲁迅的整个文字生涯。而他留下的那三百余万字的翻译作品,更是在数量上超过了其原创著作,这就使得我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低估翻译之于鲁迅的意义。有鉴于此,无论是鲁迅研究界还是翻译研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作品
翻译语言
文字生涯
果戈理
论鲁迅
翻译作品
文学世界
斯巴达
五四新文学
最后时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叙述背后的故事——赵毅衡文艺思想述略
被引量:
2
9
作者
李松睿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88-93,共6页
在三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赵毅衡基于对中国文学研究界自身问题的判断,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形式主义为核心的研究路径,并进而思考人类全部表意活动的基本规律,探究各类叙述背后的故事。赵毅衡的研究以清晰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中国本土立场为...
在三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赵毅衡基于对中国文学研究界自身问题的判断,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形式主义为核心的研究路径,并进而思考人类全部表意活动的基本规律,探究各类叙述背后的故事。赵毅衡的研究以清晰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中国本土立场为特色,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中国文学批评界的基本面貌,更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理论符号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毅衡
形式主义
形式—文化论
符号学
广义叙述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弱者的姿态——评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被引量:
2
10
作者
李松睿
《电影评介》
2013年第21期19-24,共6页
一、引言2010年11月30日,随着印度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在国内的上映,中国观众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载歌载舞的印度影片。从海报上那醒目的宣传语"天地动容的真挚爱情"来看,人们显然把这部2010年度海外分...
一、引言2010年11月30日,随着印度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在国内的上映,中国观众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载歌载舞的印度影片。从海报上那醒目的宣传语"天地动容的真挚爱情"来看,人们显然把这部2010年度海外分账影片的压轴大戏当作了一部感人的爱情片。这也符合人们对印度电影的想象。一般说来,帅哥美女的爱情、热闹优美的歌舞以及大团圆式的结局,被认为是印度电影最为常见的情节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我的名字叫可汗》的理解并没有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汗
印度教徒
美国人
穆斯林
电影市场
伊斯兰教
好莱坞电影
影片
名字
导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家庭因素对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
3
11
作者
唐凌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第12期60-66,共7页
在尤金·奥尼尔的生命和艺术历程中,1912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这一年他得了当时堪称白色瘟疫的肺结核病,被送入疗养院治疗,生死未卜。正是在疗养院休养治疗期间,他通过阅读包括斯特林堡、易卜生等人在内的现代剧作,确立了...
在尤金·奥尼尔的生命和艺术历程中,1912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这一年他得了当时堪称白色瘟疫的肺结核病,被送入疗养院治疗,生死未卜。正是在疗养院休养治疗期间,他通过阅读包括斯特林堡、易卜生等人在内的现代剧作,确立了从事严肃戏剧创作的人生目标。30年之后,他在自传性的著名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他和他的家人之间不为外人所知的家庭隐秘和辛酸历史,而且细致地回顾了自己在决定投身现代戏剧时所受到的父亲所主导的家庭生活的复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尤金.奥尼尔
现代戏剧
家庭影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音复调下的历史重述——论雪漠小说《野狐岭》
12
作者
蔡郁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05-110,共6页
雪漠的长篇小说《野狐岭》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叙述。借助对汉蒙两支驼队失踪真相的追踪,小说返回了清朝末年的历史现场。在这一重新叙述的过程中,小说引入民间的视角,来对抗并试图拆解官方话语。同时,小说在形式上借助巴赫金式的复调小...
雪漠的长篇小说《野狐岭》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叙述。借助对汉蒙两支驼队失踪真相的追踪,小说返回了清朝末年的历史现场。在这一重新叙述的过程中,小说引入民间的视角,来对抗并试图拆解官方话语。同时,小说在形式上借助巴赫金式的复调小说,一方面对民间传说也进行拆解,另一方面则从内部撕裂了自身。这种复调形式导致的拆解使《野狐岭》意图寻找的真相再度失落,并在某种意义上使小说的重述趋于虚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狐岭》
重述
民间
复调小说
拆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乡土或异域:认同的焦虑——刘亮程小说论
13
作者
蔡郁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29-35,共7页
与其散文一样,刘亮程的小说《虚土》和《凿空》也是对新疆农村的书写。这两部小说都试图通过对新疆农村地域特色和神秘色彩的强调来完成乡土世界的建构。然而,在建构乡土世界的同时,一方面小说透露出这一空间的某种可疑性;另一方面,对...
与其散文一样,刘亮程的小说《虚土》和《凿空》也是对新疆农村的书写。这两部小说都试图通过对新疆农村地域特色和神秘色彩的强调来完成乡土世界的建构。然而,在建构乡土世界的同时,一方面小说透露出这一空间的某种可疑性;另一方面,对生活其中的某些个体而言,他们始终是这一乡土世界的他者。这样,刘亮程对乡土的建构却最终被呈现为一处异域。从乡土世界的建构与失落,小说传达的实际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
身份
认同焦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返缄默历史——论笛安小说《南方有令秧》
14
作者
蔡郁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0-54,共5页
《南方有令秧》是对女性缄默历史的一次重返。小说首先以丈夫的死亡赋予令秧言说自我的可能性,再借助于对秩序话语的利用与播弄,使令秧宣扬了节烈之名。令秧言说的实现是因为节烈本身所具有的秩序合法性,而对节烈的宣扬也造成了令秧对...
《南方有令秧》是对女性缄默历史的一次重返。小说首先以丈夫的死亡赋予令秧言说自我的可能性,再借助于对秩序话语的利用与播弄,使令秧宣扬了节烈之名。令秧言说的实现是因为节烈本身所具有的秩序合法性,而对节烈的宣扬也造成了令秧对秩序的规训的自杀性内化。因此,小说只能突兀地转向性与身体抵达令秧生命的自由与完满,而这一转向恰恰意味着超越的最终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有令秧》
女性
秩序
言说
历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颓废:一种现代审美范畴
15
作者
李雷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2-87,共6页
日常想像中的颓废更多地指涉一种道德或心理范畴,但颓废概念实则还波及到伦理、政治、宗教和文艺等诸多方面,其意义极为含混复杂。除却堕落、衰败等贬损内涵之外,其还包含叛逆、转型和更生等积极性意义层面,尤其从美学视角来看,颓废可...
日常想像中的颓废更多地指涉一种道德或心理范畴,但颓废概念实则还波及到伦理、政治、宗教和文艺等诸多方面,其意义极为含混复杂。除却堕落、衰败等贬损内涵之外,其还包含叛逆、转型和更生等积极性意义层面,尤其从美学视角来看,颓废可视为一种美学风格,代表着对艺术、生活和自我本身的一种审美理解。颓废文艺带有反自然性、非道德性、唯美性和否定性等美学品格,蕴含着独特而重要的审美价值。将"颓废"作为现代美学意义上的一种新型审美范畴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颓废
颓废主义
世纪末
现代性
审美范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时代”的模范居民——读陈栢青《小城市》
16
作者
李松睿
《百家评论》
2017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在微信、微博、twitter以及facebook等社交软件大行其道的今天,只要随便打开手机客户端,我们瞬间就会淹没在各类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照片中。网络已经彻底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
在微信、微博、twitter以及facebook等社交软件大行其道的今天,只要随便打开手机客户端,我们瞬间就会淹没在各类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照片中。网络已经彻底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捕捉这一全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市
FACEBOOK
TWITTER
居民
模范
生活方式
客户端
淹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化记忆与精神信仰的求索者——对老舍精神踪迹及写作世界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
1
17
作者
高云球
《北方论丛》
2018年第3期74-79,共6页
老舍用毕生的精神炼狱与生活经验书写着他所熟知的文化都城——北京城里的人与事,展现了各个时期都市北京的文化历史生成轨迹。在他的作品中,记录了动荡年代北京城中平民社会的跌宕起伏,刻画了这里的人的生活境遇与精神世界。对于当下而...
老舍用毕生的精神炼狱与生活经验书写着他所熟知的文化都城——北京城里的人与事,展现了各个时期都市北京的文化历史生成轨迹。在他的作品中,记录了动荡年代北京城中平民社会的跌宕起伏,刻画了这里的人的生活境遇与精神世界。对于当下而言,半个世纪前离开我们的老舍,其作品、其人生已经凝固成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符码,即一个代表地域文化的符码,即同时,文化记忆与精神信仰是支撑这一文化符码的两极,从而使他超越地域文化的表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具有文化象征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在场书写
民族认同
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画家职业与知识分子身份
18
作者
杨卫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5,共2页
要谈画家职业与知识分子身份的话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知识分子,否则,谈来谈去也谈不到要点,甚至很容易变成一些大话,卡夫卡曾经说过:“没有殉道者,任何运动都会蜕变成廉价投机者的利益集团。”我把这句话转移到这里;不把...
要谈画家职业与知识分子身份的话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知识分子,否则,谈来谈去也谈不到要点,甚至很容易变成一些大话,卡夫卡曾经说过:“没有殉道者,任何运动都会蜕变成廉价投机者的利益集团。”我把这句话转移到这里;不把一些基本概念弄明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画家
利益集团
卡夫卡
投机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风景描写的发生——从《老残游记》谈起
被引量:
9
19
作者
唐宏峰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1-38,共8页
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从来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风景、风俗、社会背景、物质环境等,是晚清以来批评者一再强调的文学要素。"描写"这一手法从无足轻重到中心位置的变化,实际是小说现代性发生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风景描写
《老残游记》
美学问题
社会背景
物质环境
中心位置
批评者
现代性
原文传递
重建文学的社会属性——“非虚构”与我们的时代
被引量:
12
20
作者
李松睿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35,共9页
李松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开办了名为“非虚构”的栏目,此后无论是文学创作中的“非虚构”,还是文艺理论界对“非虚构”的讨论,都非常热烈。那么,到底什么是“非虚构”?“非虚构”写作...
李松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开办了名为“非虚构”的栏目,此后无论是文学创作中的“非虚构”,还是文艺理论界对“非虚构”的讨论,都非常热烈。那么,到底什么是“非虚构”?“非虚构”写作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虚构
社会属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评论》
2010年
文学创作
杂志社
原文传递
题名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被引量:
48
1
作者
王德胜
李雷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文艺美学元问题与文艺美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6JJD75011-44008]
北京高校"创新人才"项目"20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项目编号:PHR201006108]阶段性成果
文摘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延续性,它们使"日常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美学话语成为可能。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文化研究
感性
日常生活美学
Keywords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studies on aesthetic culture sensibility everyday life aesthetics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文艺评论的家国情怀与生态重塑
被引量:
1
2
作者
杨明刚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51-54,共4页
文摘
躬逢盛世,文艺评论不仅不宜缺位、弱化,更当到位、强化,以期借助立足作品、着眼当下、植根传统、服务人民的评论的力量,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汇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然而,文艺评论生态关涉良多,不可偏废;文艺评论本体端在作品不在他处;文艺评论之力在人不在物,尤在家国情怀。为此,当代文艺评论家须立足当下、复归本体、重塑主体,力促文艺繁荣。
关键词
文艺评论
家国情怀
生态重塑
本体
主体
Keywords
literary criticism
patriotism
ecological remodeling
noumenon
subject
分类号
J05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建构80后写作粉都——论《萌芽》杂志(1996-2004)运作与早期80后写作
被引量:
2
3
作者
蔡郁婉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第9期177-186,共10页
文摘
《萌芽》杂志对80后写作具有重要作用。1999年,由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为80后写作登场提供契机;此后,杂志为一批80后作者提供创作的平台,逐渐形成了一个"《萌芽》作者群"。杂志社通过打造"萌芽"品牌,创办刊中刊Amazing,推介明星作者等措施,吸引读者的情感投入,2000年,萌芽官方网站投入使用,逐渐形成了一个"异托邦"。一部分读者被转化为"粉丝"。在此基础上,《萌芽》杂志推动建立了一个80后写作的"粉都",为80后写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萌芽》杂志
80后写作
粉丝
粉都
分类号
G237.5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风”向哪里吹:当前艺术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被引量:
5
4
作者
李雷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7,共10页
文摘
作为对近年来国际上日渐风行的“中国风”的回应,当下中国的文化艺术生产也呈现出融合民族文化资源的明显趋势。2012年11月2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办的第十八期“青年文艺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本期论坛的主题是“中国风向哪里吹:当前艺术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李雷博士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杭春晓、
关键词
中国元素
艺术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中国风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民族文化资源
《艺术评论》
文艺批评
分类号
J120.9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日常生活审美与新世纪中国公共艺术
被引量:
5
5
作者
李雷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4,共6页
文摘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以及"艺术自律性""审美无功利"等理论规定性皆是18世纪以来西方启蒙运动的产物,艺术与生活间界限的划定亦是现代性进程中诸价值领域相互分化的结果。但社会历史的演变与艺术自身的发展却在不断地挑战着艺术的神圣性与审美乌托邦,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
公共艺术
现代性进程
中国
艺术自律性
审美乌托邦
启蒙运动
18世纪
分类号
J022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戏曲审美嬗变考
被引量:
2
6
作者
杨明刚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3,共8页
基金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ZD02)阶段性成果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项目编号:11AZD052)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中国戏曲以其鲜明的民族性、群众性、时代性和独树一帜的审美诉求与理念方式,承载了中华文明最广泛受众的审美旨趣。在漫长而复杂的朝代更迭、社会演进与人文思潮背景下,清代戏曲全面承继了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等历经千年积淀的中华戏曲审美原则和精华,着重强化了重演轻戏、写意重内、重古轻今、程式守矩等一系列独树一帜的审美诉求与理念方式,呈现出通俗化、娱乐化、多元化的时代风尚和表现形态,承载着由雅向俗、由情向礼、由虚向实、由文向质等时代风气与社会思潮的基本精神趋向,迎来了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又一个巅峰。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清代
戏曲艺术
审美形态
嬗变
Keywords
Qing Dynasty
Traditional Opera
Aesthetics
Transformation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沈从文1940年代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
3
7
作者
李松睿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64,共20页
文摘
自登上文坛之后就以多产著称的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突然陷入非常严重的创作危机。一方面,作家的人生选择、创作立场在这一时期遭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指责;另一方面,他的创作数量也开始急剧减少,并出现大量作品半途而废的状况。这一特殊的文学史现象历来是沈从文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和散文作品的解读,梳理作家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并试图解释作家陷入创作危机的原因。文章最后认为,沈从文在这一时期突然陷入了对抽象理念的苦苦追寻,使其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与意义产生了怀疑。这是作家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沈从文
20世纪40年代
文学思想
《看虹录》
《摘星录》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是聪明,聪明,第三个聪明”——试论鲁迅的翻译语言
被引量:
1
8
作者
李松睿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42,共9页
文摘
一、引言在鲁迅的生命历程中,文学翻译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1903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算起,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翻译的《死魂灵》,可以说翻译活动贯穿了鲁迅的整个文字生涯。而他留下的那三百余万字的翻译作品,更是在数量上超过了其原创著作,这就使得我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低估翻译之于鲁迅的意义。有鉴于此,无论是鲁迅研究界还是翻译研究界.
关键词
鲁迅作品
翻译语言
文字生涯
果戈理
论鲁迅
翻译作品
文学世界
斯巴达
五四新文学
最后时刻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叙述背后的故事——赵毅衡文艺思想述略
被引量:
2
9
作者
李松睿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88-93,共6页
文摘
在三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赵毅衡基于对中国文学研究界自身问题的判断,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形式主义为核心的研究路径,并进而思考人类全部表意活动的基本规律,探究各类叙述背后的故事。赵毅衡的研究以清晰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中国本土立场为特色,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中国文学批评界的基本面貌,更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理论符号学的发展。
关键词
赵毅衡
形式主义
形式—文化论
符号学
广义叙述学
Keywords
Zhao Yiheng
Formalism
Form-Cultural Criticism
Semiotics
General Narratology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弱者的姿态——评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被引量:
2
10
作者
李松睿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电影评介》
2013年第21期19-24,共6页
文摘
一、引言2010年11月30日,随着印度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在国内的上映,中国观众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载歌载舞的印度影片。从海报上那醒目的宣传语"天地动容的真挚爱情"来看,人们显然把这部2010年度海外分账影片的压轴大戏当作了一部感人的爱情片。这也符合人们对印度电影的想象。一般说来,帅哥美女的爱情、热闹优美的歌舞以及大团圆式的结局,被认为是印度电影最为常见的情节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我的名字叫可汗》的理解并没有错。
关键词
可汗
印度教徒
美国人
穆斯林
电影市场
伊斯兰教
好莱坞电影
影片
名字
导演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家庭因素对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
3
11
作者
唐凌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第12期60-66,共7页
文摘
在尤金·奥尼尔的生命和艺术历程中,1912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这一年他得了当时堪称白色瘟疫的肺结核病,被送入疗养院治疗,生死未卜。正是在疗养院休养治疗期间,他通过阅读包括斯特林堡、易卜生等人在内的现代剧作,确立了从事严肃戏剧创作的人生目标。30年之后,他在自传性的著名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他和他的家人之间不为外人所知的家庭隐秘和辛酸历史,而且细致地回顾了自己在决定投身现代戏剧时所受到的父亲所主导的家庭生活的复杂影响。
关键词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尤金.奥尼尔
现代戏剧
家庭影响
分类号
I712.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音复调下的历史重述——论雪漠小说《野狐岭》
12
作者
蔡郁婉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05-110,共6页
文摘
雪漠的长篇小说《野狐岭》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叙述。借助对汉蒙两支驼队失踪真相的追踪,小说返回了清朝末年的历史现场。在这一重新叙述的过程中,小说引入民间的视角,来对抗并试图拆解官方话语。同时,小说在形式上借助巴赫金式的复调小说,一方面对民间传说也进行拆解,另一方面则从内部撕裂了自身。这种复调形式导致的拆解使《野狐岭》意图寻找的真相再度失落,并在某种意义上使小说的重述趋于虚无。
关键词
《野狐岭》
重述
民间
复调小说
拆解
Keywords
retelling folk society polyphonic novel deconstruction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乡土或异域:认同的焦虑——刘亮程小说论
13
作者
蔡郁婉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29-35,共7页
文摘
与其散文一样,刘亮程的小说《虚土》和《凿空》也是对新疆农村的书写。这两部小说都试图通过对新疆农村地域特色和神秘色彩的强调来完成乡土世界的建构。然而,在建构乡土世界的同时,一方面小说透露出这一空间的某种可疑性;另一方面,对生活其中的某些个体而言,他们始终是这一乡土世界的他者。这样,刘亮程对乡土的建构却最终被呈现为一处异域。从乡土世界的建构与失落,小说传达的实际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
关键词
乡土
身份
认同焦虑
Keywords
native space
identity
anxiety of self-identification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返缄默历史——论笛安小说《南方有令秧》
14
作者
蔡郁婉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0-54,共5页
文摘
《南方有令秧》是对女性缄默历史的一次重返。小说首先以丈夫的死亡赋予令秧言说自我的可能性,再借助于对秩序话语的利用与播弄,使令秧宣扬了节烈之名。令秧言说的实现是因为节烈本身所具有的秩序合法性,而对节烈的宣扬也造成了令秧对秩序的规训的自杀性内化。因此,小说只能突兀地转向性与身体抵达令秧生命的自由与完满,而这一转向恰恰意味着超越的最终失效。
关键词
《南方有令秧》
女性
秩序
言说
历史
Keywords
A Story of Ling Yang in South China
females
order
discourse
history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颓废:一种现代审美范畴
15
作者
李雷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2-87,共6页
文摘
日常想像中的颓废更多地指涉一种道德或心理范畴,但颓废概念实则还波及到伦理、政治、宗教和文艺等诸多方面,其意义极为含混复杂。除却堕落、衰败等贬损内涵之外,其还包含叛逆、转型和更生等积极性意义层面,尤其从美学视角来看,颓废可视为一种美学风格,代表着对艺术、生活和自我本身的一种审美理解。颓废文艺带有反自然性、非道德性、唯美性和否定性等美学品格,蕴含着独特而重要的审美价值。将"颓废"作为现代美学意义上的一种新型审美范畴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
颓废
颓废主义
世纪末
现代性
审美范畴
Keywords
decadence
decadentism
the end of century
modernity
aesthetic category
分类号
I109.9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时代”的模范居民——读陈栢青《小城市》
16
作者
李松睿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百家评论》
2017年第1期104-107,共4页
文摘
在微信、微博、twitter以及facebook等社交软件大行其道的今天,只要随便打开手机客户端,我们瞬间就会淹没在各类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照片中。网络已经彻底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捕捉这一全新的变化。
关键词
小城市
FACEBOOK
TWITTER
居民
模范
生活方式
客户端
淹没
分类号
F299.21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记忆与精神信仰的求索者——对老舍精神踪迹及写作世界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
1
17
作者
高云球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北方论丛》
2018年第3期74-79,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翻译对抗与文化选择--抗战时期东北日资报纸翻译文学的一种考察"(17FZW032)
文摘
老舍用毕生的精神炼狱与生活经验书写着他所熟知的文化都城——北京城里的人与事,展现了各个时期都市北京的文化历史生成轨迹。在他的作品中,记录了动荡年代北京城中平民社会的跌宕起伏,刻画了这里的人的生活境遇与精神世界。对于当下而言,半个世纪前离开我们的老舍,其作品、其人生已经凝固成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符码,即一个代表地域文化的符码,即同时,文化记忆与精神信仰是支撑这一文化符码的两极,从而使他超越地域文化的表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具有文化象征性意义。
关键词
老舍
在场书写
民族认同
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画家职业与知识分子身份
18
作者
杨卫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5,共2页
文摘
要谈画家职业与知识分子身份的话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知识分子,否则,谈来谈去也谈不到要点,甚至很容易变成一些大话,卡夫卡曾经说过:“没有殉道者,任何运动都会蜕变成廉价投机者的利益集团。”我把这句话转移到这里;不把一些基本概念弄明白,
关键词
知识分子
画家
利益集团
卡夫卡
投机者
分类号
J203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风景描写的发生——从《老残游记》谈起
被引量:
9
19
作者
唐宏峰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1-38,共8页
文摘
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从来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风景、风俗、社会背景、物质环境等,是晚清以来批评者一再强调的文学要素。"描写"这一手法从无足轻重到中心位置的变化,实际是小说现代性发生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风景描写
《老残游记》
美学问题
社会背景
物质环境
中心位置
批评者
现代性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重建文学的社会属性——“非虚构”与我们的时代
被引量:
12
20
作者
李松睿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35,共9页
文摘
李松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开办了名为“非虚构”的栏目,此后无论是文学创作中的“非虚构”,还是文艺理论界对“非虚构”的讨论,都非常热烈。那么,到底什么是“非虚构”?“非虚构”写作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是什么?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虚构
社会属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评论》
2010年
文学创作
杂志社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王德胜
李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4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当代文艺评论的家国情怀与生态重塑
杨明刚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建构80后写作粉都——论《萌芽》杂志(1996-2004)运作与早期80后写作
蔡郁婉
《社会科学论坛》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风”向哪里吹:当前艺术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李雷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5
原文传递
5
日常生活审美与新世纪中国公共艺术
李雷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5
原文传递
6
清代戏曲审美嬗变考
杨明刚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沈从文1940年代的文学思想
李松睿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是聪明,聪明,第三个聪明”——试论鲁迅的翻译语言
李松睿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叙述背后的故事——赵毅衡文艺思想述略
李松睿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弱者的姿态——评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李松睿
《电影评介》
201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论家庭因素对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的影响
唐凌
《中国文艺评论》
201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多音复调下的历史重述——论雪漠小说《野狐岭》
蔡郁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乡土或异域:认同的焦虑——刘亮程小说论
蔡郁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重返缄默历史——论笛安小说《南方有令秧》
蔡郁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颓废:一种现代审美范畴
李雷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小时代”的模范居民——读陈栢青《小城市》
李松睿
《百家评论》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文化记忆与精神信仰的求索者——对老舍精神踪迹及写作世界的一种解读
高云球
《北方论丛》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画家职业与知识分子身份
杨卫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风景描写的发生——从《老残游记》谈起
唐宏峰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9
原文传递
20
重建文学的社会属性——“非虚构”与我们的时代
李松睿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