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人雅集到西画社团——民初西画家群体活动的历史变迁
1
作者 杜少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0-165,共6页
"以文会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贯的传统,文人结社研讨学问是常见的现象。20世纪初,在西学思潮的影响下,新兴知识分子的群体意识逐渐增强,出于追求个人学术理想与争取自身社会地位的策略性考虑,一些有着留学背景的西画家以合群... "以文会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贯的传统,文人结社研讨学问是常见的现象。20世纪初,在西学思潮的影响下,新兴知识分子的群体意识逐渐增强,出于追求个人学术理想与争取自身社会地位的策略性考虑,一些有着留学背景的西画家以合群方式组成西画社团,以文化启蒙为目标,致力于输入西方文明。这些社团不再是文人自娱的集会,而有着现代社团的诸多特色,其专业性特征凸显了现代职业社团与传统社团及其他民间社团之间的差异,其发生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份角色变化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画家群体 文人雅集 西画社团
下载PDF
象征与写实:斯丛狄戏剧理论对易卜生的批判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倩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49,共6页
斯丛狄提出现代戏剧的“戏剧危机”问题,认为“间际”氛围的消失导致了戏剧中人物关系以及对话的不可能。现代戏剧由此发展出多种解决危机的新戏剧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对易卜生剧作的考察,论证这一理论的有效性。易卜生的贡献主要在于通... 斯丛狄提出现代戏剧的“戏剧危机”问题,认为“间际”氛围的消失导致了戏剧中人物关系以及对话的不可能。现代戏剧由此发展出多种解决危机的新戏剧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对易卜生剧作的考察,论证这一理论的有效性。易卜生的贡献主要在于通过发展戏剧技巧将“叙事性”的观念带入戏剧。易卜生的写实主义戏剧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蕴含了现代戏剧的种种新主题。其剧作主题具有连贯性,后期剧作象征性的加强则是“叙事性”进一步发展之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丛狄 戏剧危机 叙事性 易卜生 象征 写实
下载PDF
舞蹈艺术公共教育对象之社会成分差异研究
3
作者 刘厦静 《艺术教育》 2022年第12期41-48,共8页
文章运用社会学理论对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进行对象分析,其目的在于阐明:无论作为个体抑或群体,其教育起点是非限制准入、非学制管理并且非强制学习的集合态社会公众,参差不齐、起点不一、成分复杂,所以只有在深度分析基础上精准把握对象状... 文章运用社会学理论对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进行对象分析,其目的在于阐明:无论作为个体抑或群体,其教育起点是非限制准入、非学制管理并且非强制学习的集合态社会公众,参差不齐、起点不一、成分复杂,所以只有在深度分析基础上精准把握对象状况,才能确保舞蹈艺术公共教育的靶向效应,因需施教,因人施策,因势施力,以便在对象的普遍非确定性中获得富有针对性的某些确定性,从而逐步摸索出相异于舞蹈艺术专业教育的公共教育规律或者有效培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艺术 公共教育 对象 差异 年龄代际 地域区位 人格类型
原文传递
藏族拉伊研究现状及其性别象征性阐释 被引量:1
4
作者 银卓玛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1-54,共4页
藏族"拉伊"(即情歌)是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间歌曲。"拉伊"曲调丰富,做深层阐释,它具有两种不同的性别身份,即"男""女",唱词性别决定曲调的性别属性。换言之,代表不同性别的唱词配以任一曲... 藏族"拉伊"(即情歌)是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间歌曲。"拉伊"曲调丰富,做深层阐释,它具有两种不同的性别身份,即"男""女",唱词性别决定曲调的性别属性。换言之,代表不同性别的唱词配以任一曲调,其拉伊的属性即发生变化,使拉伊具有性别之象征性。本文对"拉伊"的研究现状做一梳理,并对"拉伊"的唱词和曲调性别属性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拉伊” 性别属性
原文传递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5
作者 杜少虎 《美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8-103,共6页
由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于2011年10月30日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论坛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为中心议题,围绕中国美术发展战略、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换、中国美术的价值... 由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于2011年10月30日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论坛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为中心议题,围绕中国美术发展战略、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换、中国美术的价值与意义、当代艺术与市场4个方面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国家画院领导、中外著名学者、美术家及新闻媒体记者等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博物馆 中国美术 全球化时代 学术论坛 画院 国际 综述 学术报告厅
原文传递
新中国山水画中的“象征性”时空图景
6
作者 耿杉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9-106,共8页
中国山水画涵盖着多于其他画种的复杂内容,无论从绘画内容,还是从文化观念的影响力来看,山水画的表现力都要强于其他画种。传统山水画无论是宫廷绘画还是文人画,都反映了特定文化群体对待环境的意识和秩序感。新中国初期新的生产方... 中国山水画涵盖着多于其他画种的复杂内容,无论从绘画内容,还是从文化观念的影响力来看,山水画的表现力都要强于其他画种。传统山水画无论是宫廷绘画还是文人画,都反映了特定文化群体对待环境的意识和秩序感。新中国初期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现实环境,初级工业化、农业合作化,造就了众多新景象;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逐渐普及,新的文化象征系统被认同,新的标准、新的典范被建立;阶级关系中新阶层类型的划分,使得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工农兵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成为文艺的服务对象。面对新中国多层面的时空环境,山水画改变了原有的时空表现形式和内容,增加了新题材、新景象、新空间图式,具体的写实性、叙事性、象征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时空环境 象征性 社会主义文化 新中国初期 绘画内容 文化观念 传统山水画
原文传递
白南准的电子意识与早期影像艺术语言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笑男 《荣宝斋》 2010年第10期6-17,共12页
白南准(Nam June Paik)一直被看作是影像艺术的鼻祖。从激浪派的行为艺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对电视媒介的应用,到七十年代的影像和多媒体装置,白南准在影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形态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以嘲讽式的幽默... 白南准(Nam June Paik)一直被看作是影像艺术的鼻祖。从激浪派的行为艺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对电视媒介的应用,到七十年代的影像和多媒体装置,白南准在影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形态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以嘲讽式的幽默和激进的艺术创作策略为特征的白南准,解构过去神秘化了电视的语言、内容和技术。他是第一个将注意力集中在影像艺术媒介自身特殊性(包含物理特性和文化特性两者),并且探索其语言应用可能性的艺术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艺术 白南准 艺术家 电子音乐 作曲理论 艺术实验 电视机 电视接收机 约翰·凯奇 电子 轻子 意识
原文传递
“景观”社会的艺术
8
作者 李笑男 《东方艺术》 2010年第9期138-139,共2页
1938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的演讲中说,基于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图像的奠基,在现代时期,世界被作为对象而被再现为图像,在这同一过程中,人在存在者范围内成为主体。这两个过程相互交叉,实现了现代之本质。
关键词 艺术 社会 景观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图像 世界 现代
原文传递
《宣和画谱》名出金元说——兼论《宣和画谱》与徽宗绘画思想无关 被引量:5
9
作者 韦宾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3-107,共5页
作为一本重要的画学著作,《宣和画谱》终南宋之世,始终没有被人提及,直到元初才突然被很多人注意。这是很奇怪的现象。而且这本书的写作纰缪百出,连抄袭都不严肃,其画学思想,并无过人之处,且与徽宗的绘画思想不同,只是体现了一个业余好... 作为一本重要的画学著作,《宣和画谱》终南宋之世,始终没有被人提及,直到元初才突然被很多人注意。这是很奇怪的现象。而且这本书的写作纰缪百出,连抄袭都不严肃,其画学思想,并无过人之处,且与徽宗的绘画思想不同,只是体现了一个业余好事者的普通看法。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作一解释,即《宣和画谱》的原稿可能是徽宗御府(内库)画目,因靖康之乱被掳到全国,此后因某种原因被冠名“宣和画谱”,而后在元初又被作了很重要的修订,历明清而成为今天所能见的面貌。本文对于《宣和画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宣和书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和画谱》 御府画目 徽宗绘画思想
原文传递
《益州名画录》目录作伪与逸格内涵的转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韦宾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4-88,共5页
笔者认为,<益州名画录>[1]的作者不是黄休复,而是辛显.存世<益州名画录>中李畋的序是伪作,与这个序同属伪作的还有<益州名画录>的目录.关于<益州名画录>作者的考证及序言的辨伪,笔者另文论述.以下只是概括地谈... 笔者认为,<益州名画录>[1]的作者不是黄休复,而是辛显.存世<益州名画录>中李畋的序是伪作,与这个序同属伪作的还有<益州名画录>的目录.关于<益州名画录>作者的考证及序言的辨伪,笔者另文论述.以下只是概括地谈谈<益州名画录>的作者归属及其序言与目录真伪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论述逸格内涵在南北宋之交转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州名画录》 辛显 目录 作者 考证 序言 逸格内涵 宋代 绘画评论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戏曲女班刍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静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7-119,共3页
清末民初,上海、江浙及天津、济南等地兴起了由女性雏伶组成的戏班,南方称髦儿戏,北方称档子班。这些女子班社最初以堂会演出为主,后逐渐进入戏园公演。本文将梳理这两种女伶戏班的组织与演出形态,揭示其对古代戏曲近代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古代戏曲 演出形态 戏班 堂会 女伶
原文传递
明清堂会演剧的形式、女观众与狎旦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静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8-117,共10页
"堂会演剧"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戏曲演出形式,因长期以来与民间生活紧密结合,学界忽视了其演剧的本质。然而大量的演出史料表明,这一客观存在的且有着独特个性的戏曲演出现象,曾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明清时期戏曲的进程,从16世纪... "堂会演剧"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戏曲演出形式,因长期以来与民间生活紧密结合,学界忽视了其演剧的本质。然而大量的演出史料表明,这一客观存在的且有着独特个性的戏曲演出现象,曾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明清时期戏曲的进程,从16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声腔剧种的传播、剧本剧目的流传、表演技艺的精进、导演理论的成熟等,无不受到堂会演剧的影响与推动。本文即从表演形式的调整、观众构成的改变、审美趣味的养成等角度,从整体上观照和思考这一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戏曲史事实,并力图对其作出客观、理性的评述,一方面揭示其戏曲史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探讨这一重要的戏曲史事实被忽视和被遮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会演剧 明清时期 观众 戏曲演出 演出形式 19世纪末 独特个性 16世纪
原文传递
宋元画学著作的剽袭与“言公”说献疑 被引量:1
13
作者 韦宾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79,共9页
苏洵《嘉祜集》卷九《史论下》论司马迁与班固: 迁之辞淳健简直,足称一家,而乃裂取六经传记,杂于其间,以破碎汩乱其体。五帝三代,纪多《尚书》之文;齐鲁晋楚宋卫陈郑吴越世家,多《左传》《国语》之文;孔子世家仲尼弟子传,多... 苏洵《嘉祜集》卷九《史论下》论司马迁与班固: 迁之辞淳健简直,足称一家,而乃裂取六经传记,杂于其间,以破碎汩乱其体。五帝三代,纪多《尚书》之文;齐鲁晋楚宋卫陈郑吴越世家,多《左传》《国语》之文;孔子世家仲尼弟子传,多《论语》之文。夫《尚书》《左传》《国语》《论语》之文,非不善也,杂之则不善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 著作 画学 《尚书》 《国语》 《左传》 《论语》 司马迁
原文传递
在“写生”与“写死”中新生——1950年代“新国画运动”之演进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建华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5-160,共6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文化运动的前面都喜欢冠以“新”字。如“新年画运动”、“新国画运动”等,中国画的改造问题也随之被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 文化运动 中国画 50年代 演进 新生 写生 新中国成立 “新”
原文传递
广东地方曲艺之“红楼梦”作品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静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7-197,共11页
本文分析木鱼书、南音及粤曲等"红楼"曲艺作品的取材特点与表演特色,揭示广东地方曲艺的审美趣味。论文认为,广东木鱼书、南音和粤曲均以宝黛爱情悲剧为题材,前两者以叙事为主,注重宝黛爱情故事的相对完整,是第三人称为主的... 本文分析木鱼书、南音及粤曲等"红楼"曲艺作品的取材特点与表演特色,揭示广东地方曲艺的审美趣味。论文认为,广东木鱼书、南音和粤曲均以宝黛爱情悲剧为题材,前两者以叙事为主,注重宝黛爱情故事的相对完整,是第三人称为主的说唱艺术;后者以抒情为主,注重宝黛在悲剧中的情感体验,以"代言"的方式演绎角色。广东地方曲艺反映出民间接受小说文本时世俗化的审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性 代言 世俗化
原文传递
虚构与“不可再现之物”:一切电影都不过是默片的变体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斐(译)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71,共8页
一 在从事电影批评五十多年后,一种关于电影媒介基本本体论的假说在我脑海中的逐渐成形。尽管我在以前出版的作品中已对此假说做过某些暗示,
关键词 电影批评 变体 虚构 基本本体论 假说
原文传递
机械运动与身体动态:以早期电影和1920年代的匈牙利电影理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伊莎贝拉.孚琪 刘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94,共15页
本文追述了运动这一概念的变迁轨迹。从20世纪初开始,科学发明和理论促使运动这一观念变成一个核心概念,而电影则被解释成一种"运动的艺术",截至1920年代,运动在理论中被表述为电影的恰当"材料",并被加以不同形式... 本文追述了运动这一概念的变迁轨迹。从20世纪初开始,科学发明和理论促使运动这一观念变成一个核心概念,而电影则被解释成一种"运动的艺术",截至1920年代,运动在理论中被表述为电影的恰当"材料",并被加以不同形式的抽象。文章的第二部分处理了1920年代的匈牙利电影理论,运动在其中被概念化,变成了一种创造性的力量,一种由电影这一媒介所特有的感知经验。早期电影利用机械运动来强化其奇观特征,而1920年代的美学书写则致力于寻求能够对机械力实施均衡和抵消或是创造出新型美学体验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电影 机械运动 巴拉兹·贝拉 美学 身体
原文传递
中外舞蹈交流史中的上海芭蕾(三)——胡蓉蓉与上海芭蕾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琸 欧建平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0年第4期99-104,共6页
西方芭蕾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具体传播过程和发展历程是中外舞蹈交流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从芭蕾这门外来舞蹈艺术传入并扎根上海直至走出国门,胡蓉蓉作为这一重要过程的亲历者与推动者,亦是中外舞蹈交流研究中... 西方芭蕾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具体传播过程和发展历程是中外舞蹈交流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从芭蕾这门外来舞蹈艺术传入并扎根上海直至走出国门,胡蓉蓉作为这一重要过程的亲历者与推动者,亦是中外舞蹈交流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本文通过回顾胡蓉蓉在上海的习舞经历、教育活动与表演实践,分析了俄罗斯著名芭蕾艺术家尼古拉·索科尔斯基对她个人成长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梳理了她在芭蕾普及与专业教育方面的主张,以及在推动中外舞蹈交流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芭蕾 胡蓉蓉 中外舞蹈交流
原文传递
从“群众”到“人民”:抗日救亡歌咏与音乐主体的重构
19
作者 刘斐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37,共6页
在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的无数脍炙人口的救亡歌曲当中,《义勇军进行曲》无疑是最为嘹亮的一首。这首歌不仅见证并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法西斯主义侵略者的伟大历史进程,也因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永久象征。更重要... 在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的无数脍炙人口的救亡歌曲当中,《义勇军进行曲》无疑是最为嘹亮的一首。这首歌不仅见证并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法西斯主义侵略者的伟大历史进程,也因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永久象征。更重要的是,孕育这首歌的文化语境以及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与这首歌曲建立起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 抗日救亡 《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 重构 音乐 群众 抗日战争期间
原文传递
遥远的山丹丹——倾听刘烽
20
作者 刘斐 《人民音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5,共5页
回望共和国史,197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以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为标志,已持续五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突现转折之势。在时隔良久之后的追述中,一代人的迷失、怀疑和“觉醒”,均藉此萌发。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共和国史 无产阶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