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0年之路──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回眸 被引量:2
1
作者 萧默 《世界建筑》 1999年第9期24-28,共5页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50年发展道路,可分为4个阶段:即以仿古为主的"民族形式"时期、简约化时期、"文化大革命"庸俗艺术时期以及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健康的多元建筑论时期。多元建筑论时期又有几种流派:即古风主...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50年发展道路,可分为4个阶段:即以仿古为主的"民族形式"时期、简约化时期、"文化大革命"庸俗艺术时期以及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健康的多元建筑论时期。多元建筑论时期又有几种流派:即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土现代主义。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生活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唯一源泉,坚持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唯一"与"多元"并有,"唯一"指导"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建筑 多元 艺术 建筑艺术
下载PDF
建筑与当代艺术论坛 中国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越界与交叉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名潞 王明贤 +3 位作者 史建 王南溟 祝晓峰 徐甜甜 《时代建筑》 2008年第1期50-55,共6页
为什么是后实验时代?因为过去一个世纪的中国建筑和艺术,特别是过去30年的当代建筑和艺术思潮都是在“实验”的推动之下发生的。实际上,中国当代建筑和当代艺术的实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80年代的建筑和艺术之间有着非常频... 为什么是后实验时代?因为过去一个世纪的中国建筑和艺术,特别是过去30年的当代建筑和艺术思潮都是在“实验”的推动之下发生的。实际上,中国当代建筑和当代艺术的实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80年代的建筑和艺术之间有着非常频繁的互动。这个互动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文化理想之上,那就是文化的现代性之上。当然,在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和具体的关注点上,建筑和艺术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 艺术论坛 文化视野 当代建筑 当代艺术 实验 年代
下载PDF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
3
作者 萧默 《北京规划建设》 1999年第3期18-19,共2页
从50年代开始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曾走过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年代中期以前。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方式为主导,是20~30年代开始的“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主张将... 从50年代开始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曾走过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年代中期以前。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方式为主导,是20~30年代开始的“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主张将宫殿、庙宇等传统建筑样式应用于新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发展 中国
下载PDF
从五粮液酒厂谈工业建筑环境艺术 被引量:5
4
作者 萧默 《建筑创作》 2001年第2期78-80,共3页
通过对五粮液酒厂建筑环境艺术的分析,阐述工业建筑设计不仅要关注生产工艺流程等物质层面,也 要关注其精神性层面及环境艺术建设。
关键词 工业建筑 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 五粮液酒厂
下载PDF
论中国木拱廊桥建筑的营造技艺及其保护策略 被引量:7
5
作者 黄续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87-90,共4页
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营造技艺是匠师在千百年的营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与系统的营造思想和技艺手法,还包括相关的禁忌和操作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非物质文化研究的角度,对中国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的内涵... 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营造技艺是匠师在千百年的营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与系统的营造思想和技艺手法,还包括相关的禁忌和操作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非物质文化研究的角度,对中国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的内涵进行研究,探讨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艺术 装饰设计 木拱廊桥 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 遗产
下载PDF
主题性雕塑艺术的新探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主题雕塑研讨会 被引量:1
6
作者 邵大箴 袁运甫 +14 位作者 安远远 吴长江 陈醉 奚静之 王镛 马鸿增 梁江 尚辉 丁方 顾森 翁剑青 吕品田 李晓峰 聂危谷 方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4-133,共10页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大型纪念碑雕塑,特别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也是我们理论研究者应该关注的现象。首先一点,雕塑家担负重要而巨大的雕塑工程,假如没有政府的...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大型纪念碑雕塑,特别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也是我们理论研究者应该关注的现象。首先一点,雕塑家担负重要而巨大的雕塑工程,假如没有政府的委托和支持的话,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还有一点,一件雕塑,尤其是大型的、与建筑相结合的雕塑,它受到种种限制,雕塑家能不能拿到这项工程这是一方面,他还要受到建筑的限制。从世界范围来说,建筑师在设计建筑形象时,往往把雕塑作为一个点缀,这和他的修养、对艺术的认识、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对整个艺术的评判尺度有关系。而好的建筑师,大都能够宽容雕塑家、画家、艺术家,将创作组成一个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艺术 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 主题性 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美术家协会 遇难
下载PDF
如何看待中国建筑的实验性——上海双年展杂感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明贤 《时代建筑》 2003年第1期42-45,共4页
2002上海双年展提出了当代艺术与都市化问题,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艺术独创性方面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 策展人 明星建筑师 实验性 建造
下载PDF
红卫兵美术运动及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8
作者 王明贤 《艺术探索》 2005年第2期32-40,共9页
红卫兵美术运动是“文革”中重要的艺术现象,它与毛主席语录歌、革命样板戏共同构成“文革”艺术的三大神话。红卫兵美术既是集权主义、现代迷信的狂热产物,又是带有“红色现代主义”特点的艺术形态。从学术角度来认识、反思红卫兵美术... 红卫兵美术运动是“文革”中重要的艺术现象,它与毛主席语录歌、革命样板戏共同构成“文革”艺术的三大神话。红卫兵美术既是集权主义、现代迷信的狂热产物,又是带有“红色现代主义”特点的艺术形态。从学术角度来认识、反思红卫兵美术运动,是十分复杂的工作。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潮流中,我们对西方及中国的现代艺术有了更多的认识之后,再来重新审视红卫兵美术运动及对当代艺术的影响,颇感意味深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卫兵美术运动 当代艺术 影响 “文化大革命”
下载PDF
鲁迅与汉画、版画艺术
9
作者 黄续 谢旭静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2年第8期60-62,共3页
从汉画像石发现和研究的过程来看,鲁迅对汉画像石的关注和研究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经鲁迅的极力倡导,美术界逐渐认识到汉画是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是汉民族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篇章。鲁迅先生对于汉画研究和我国版画事业... 从汉画像石发现和研究的过程来看,鲁迅对汉画像石的关注和研究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经鲁迅的极力倡导,美术界逐渐认识到汉画是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是汉民族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篇章。鲁迅先生对于汉画研究和我国版画事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给后人的艺术研究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高远的境界,而且他对于汉画像石和版画的态度昭示了一种文化重构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版画艺术 鲁迅 民族艺术 艺术研究 汉画研究 文化重构 美术界
下载PDF
中国建筑史学、建筑考古学的先贤杨鸿勋
10
作者 崔勇 《建筑》 2022年第1期66-68,共3页
杨鸿勋(1931.12.4~2016.5.16),河北蠡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原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195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的助手。1973年应考古学家夏鼐之... 杨鸿勋(1931.12.4~2016.5.16),河北蠡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原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195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的助手。1973年应考古学家夏鼐之邀,调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创建建筑考古学学科,毕生兢兢业业于中国建筑史学与建筑考古学事业,著有《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大明宫》。从事建筑考古学工作的同时,建筑史论研究也屡有建树,《江南园林论》《宫殿考古论》等行于海内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论文集 杨鸿勋 中国科学院学部 建筑考古学 大明宫 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学家 江南园林
下载PDF
“洋设计”吃香 莫非更懂中国“国情”
11
作者 张祖刚 王明贤 张宝全 《中国经济周刊》 2005年第20期25-27,共3页
在中国建筑设计市场“洋设计”的设计水平是不是都很高?这与城市规划有什么关系?
关键词 “洋设计” 建筑设计 中国 城市规划 设计水平 建筑业
下载PDF
聊城水城明珠剧场的建筑与舞台工艺设计
12
作者 穆怀恂 《演艺设备与科技》 2006年第1期48-49,共2页
介绍聊城水城明珠剧院的设计及建筑过程,以此实例强调在建设剧场时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关键词 剧场建设 水城明珠 钢结构 拱形 多功能 低造价
下载PDF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访谈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玉春 张欣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第6期12-16,共5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牵头社区(群体),十年来,贵单位在确保项目存续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果?赵玉春:中国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牵头社区(群体),十年来,贵单位在确保项目存续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果?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中国人关于传统木结构建筑设计、建造的完整知识和实践体系,其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分布范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技艺 传统木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实践体系 赵玉春 国家非遗 木结构建筑设计
下载PDF
做建筑师,就是一种情感支持的行为 马岩松、王明贤、秦蕾对谈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岩松 王明贤 +1 位作者 秦蕾 陈淑瑜 《时代建筑》 2013年第4期57-59,共3页
马岩松作为20世纪70后建筑师中特立独行的一位,他的成长轨迹是从一个胡思乱想的东华门少年开始的,无论成功或失败,他一直在坚持自己原本的力量以及面向未来的思考。本次谈话记述了他最初的阶段和到目前针对城市现实所思考的"山水城... 马岩松作为20世纪70后建筑师中特立独行的一位,他的成长轨迹是从一个胡思乱想的东华门少年开始的,无论成功或失败,他一直在坚持自己原本的力量以及面向未来的思考。本次谈话记述了他最初的阶段和到目前针对城市现实所思考的"山水城市",既有巨大的反差,也有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本的力量 个人的存在 感性 面向未来的思想 山水城市
下载PDF
关注历史 关注传统 关注民生——谈谈中国古村落的保护 被引量:1
15
作者 顾森 《民间文化论坛》 2012年第3期92-93,2,113,共4页
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结合。笔者以多年实地调查为基础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实际工作中需注重的要点和有效方法,并在关注古村落保护的角度对民生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古村落 保护 民生
下载PDF
蔚县地区明代歇山建筑山面做法探析
16
作者 田林 李超 《古建园林技术》 2020年第1期68-71,77,共5页
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探析蔚县地区明代歇山建筑具有特色的歇山山面做法,梳理了抹角梁与其他构件的组合做法,分析了单顺梁做法、顺趴梁叠加做法以及顺梁转向做法,探究了踩步檩做法的结构逻辑、支撑体系以及平面位置,进一步认识歇山... 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探析蔚县地区明代歇山建筑具有特色的歇山山面做法,梳理了抹角梁与其他构件的组合做法,分析了单顺梁做法、顺趴梁叠加做法以及顺梁转向做法,探究了踩步檩做法的结构逻辑、支撑体系以及平面位置,进一步认识歇山建筑山面做法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山建筑 做法 蔚县地区 明代
下载PDF
从使用者与制作者的角度谈汉代画像砖石墓葬建筑与装饰艺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续 《艺术教育》 2020年第11期152-155,共4页
汉代画像砖石墓葬建筑与装饰,既受民间工匠技艺与流行样式的制约,又受到墓主人及其家族观念的影响,体现出流行观念与个性化内容。文章对汉代画像砖石的使用者与制作者进行研究,探讨汉代墓葬建筑装饰艺术的某些特征及其成因。
关键词 装饰绘画 汉画像砖石 建筑装饰
原文传递
十年当事人之王明贤——当代艺术与建筑全面合作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明贤 《东方艺术》 2010年第3期78-78,共1页
Q:您怎样看待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A:除了做建筑以外,二三十年前我还做当代艺术的研究工作。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也有我的作品。80年代的建筑行业还主要算作工程行业,与艺术交流很少。到了90年代,中国的实验建筑开始兴起,... Q:您怎样看待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A:除了做建筑以外,二三十年前我还做当代艺术的研究工作。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也有我的作品。80年代的建筑行业还主要算作工程行业,与艺术交流很少。到了90年代,中国的实验建筑开始兴起,很多实验建筑与当代艺术有互动。这十年来,建筑与当代艺术的互动更多了,一大批中青年建筑师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比较密切。在80年代.建筑与当代艺术完全是两个行业.说不上话。这十年来.这两方面已经很全面的合作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 建筑行业 全面合作 当事人 王明贤 80年代 现代艺术 艺术交流
原文传递
仿生与“永生”:汉画像石墓的营建与装饰宗旨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续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2期103-106,共4页
汉画像石墓不仅以第宅化、立体化的具象形式为墓主人构筑了生活起居的空间,更以阔大丰富的想象力,用极其丰富的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绘画语言,为死者的魂魄营建了"永恒"的家园。汉画像石墓在营造和装饰过程中所表述的"事... 汉画像石墓不仅以第宅化、立体化的具象形式为墓主人构筑了生活起居的空间,更以阔大丰富的想象力,用极其丰富的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绘画语言,为死者的魂魄营建了"永恒"的家园。汉画像石墓在营造和装饰过程中所表述的"事死如事生"与生命永恒的丧葬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异常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绘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画像石 建筑装饰 仿生 永生
下载PDF
中国俄式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程霏 《艺术评论》 CSSCI 2018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俄罗斯建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民族特点,从最初的"木刻楞"建筑,发展到拜占庭、塔式教堂、角锥式教堂、莫斯科的巴罗克、古典主义、注重城市空间、工业化社会主义,以至于今天的历史建筑重建和"地方性"倾向。最早进... 俄罗斯建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民族特点,从最初的"木刻楞"建筑,发展到拜占庭、塔式教堂、角锥式教堂、莫斯科的巴罗克、古典主义、注重城市空间、工业化社会主义,以至于今天的历史建筑重建和"地方性"倾向。最早进入中国的俄罗斯人是13世纪的战俘,他们被安置于现在的北京,其生活的建筑已经不存在了。从18世纪初俄罗斯人的迁入开始到20世纪中叶,由于战争、采矿、放牧迁徙、中东铁路建设、前苏联社会主义同盟等原因,俄式建筑在中国分布较广,其中有三个区域比较集中。本文主要以这三个区域为例,根据其时代与地域等方面的特点,找出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饿式建筑文化 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