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书法文献的整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任平 《中国书画》 2012年第3期112-115,共4页
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离不开中国书法文献。文献浩如烟海,如何查找文献、利用文献、整理文献,是书法领域做学问的一件大事。曾经有位专家在讲"文献目录"课时说:这门课是教给大家"有限偷懒读书法"。读书哪能偷懒?但漫无目标的读书... 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离不开中国书法文献。文献浩如烟海,如何查找文献、利用文献、整理文献,是书法领域做学问的一件大事。曾经有位专家在讲"文献目录"课时说:这门课是教给大家"有限偷懒读书法"。读书哪能偷懒?但漫无目标的读书是做不好学问的,所以得讲究方法和懂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文献 中国书法 整理研究 读书法 文献目录 学问
下载PDF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管理顶层设计的原则与路径研究
2
作者 申坤 《荆楚学刊》 2018年第3期53-59,共7页
基于文化艺术的政治性、思想性、公共属性和商品属性,文化管理顶层设计要遵循相应的四个原则,即意识形态原则、民族性原则、公益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文化管理顶层设计主要围绕管理主体认定、管理角色分配和管理... 基于文化艺术的政治性、思想性、公共属性和商品属性,文化管理顶层设计要遵循相应的四个原则,即意识形态原则、民族性原则、公益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文化管理顶层设计主要围绕管理主体认定、管理角色分配和管理路径选择三个主要环节展开,依次呈现计划统治型、政府主导型、市场引导型、合作共治型四种类型的文化管理顶层设计模型。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之下,文化管理顶层设计呈现新方向、新特点、新趋势,逐步形成政府监督、市场引导、社会参与、公民创新的文化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四十年 文化管理 顶层设计 路径选择
下载PDF
中国书装艺术的闪光轨迹——读《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精萃》
3
作者 翟墨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3-45,共3页
打开刚刚问世的精美画册<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精萃>(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高雅醇厚的美感扑面而来:那移步换影的图像、彩页轻逐的絮语、飘浮萦绕的墨香、诱人品咂的意欲、耐人抚触的纸质,将... 打开刚刚问世的精美画册<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精萃>(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高雅醇厚的美感扑面而来:那移步换影的图像、彩页轻逐的絮语、飘浮萦绕的墨香、诱人品咂的意欲、耐人抚触的纸质,将视、听、嗅、味、触五官五觉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只说"爱不释手"是远远地不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书装艺术 《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精萃》 图书评介
下载PDF
新媒体:开启文化艺术市场新纪元的驱动力 被引量:3
4
作者 潘源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150-156,共7页
在传媒革命中,互联网及其衍生的各种新媒体形式不仅影响我们观看和体验世界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交流、沟通习惯,增加各种传播形式的社会、文化功能,还强烈冲击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艺术市场体系。新媒体不但为文化艺术产品... 在传媒革命中,互联网及其衍生的各种新媒体形式不仅影响我们观看和体验世界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交流、沟通习惯,增加各种传播形式的社会、文化功能,还强烈冲击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艺术市场体系。新媒体不但为文化艺术产品提供了"融合性"展示新平台,为文化艺术品客户提供"互动性"消费新体验,还开拓了文化艺术市场的"个性化"新领域,从而成为创新驱动力,推动创意与内容产业不断扩展,为世界经济模式和文化艺术市场增添了新的维度和内容,在技术变革的同时,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基本面貌,促使文化艺术市场的经济模式与营销价值链的转化与更新,开启了文化艺术市场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文化艺术市场 融合性 互动性 无重量经济 虚拟价值链
下载PDF
公共艺术与乡土文化自信的重建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年第1期81-85,共5页
重建乡土文化自信关键有二:一是村民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二是村民关于乡土文化的自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后现代艺术形态,随着功能的不断拓展及其重要性的日渐凸显,逐渐突破城市公共空间的框囿而扩及至城镇、农村等更为广大的公共区域,... 重建乡土文化自信关键有二:一是村民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二是村民关于乡土文化的自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后现代艺术形态,随着功能的不断拓展及其重要性的日渐凸显,逐渐突破城市公共空间的框囿而扩及至城镇、农村等更为广大的公共区域,并惠及到普通的村民百姓。而且,公共艺术与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共建共享原则上高度契合并彰显出某种精神同构性,因此,公共艺术在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尤其是乡土文化自信的重建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公共艺术 公共性 乡土文化自信
下载PDF
公共艺术的概念拓展与功能转换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雷 《艺术探索》 2016年第3期42-47,共6页
公共艺术是一个动态性概念,其概念内涵、作品形态、运作机制与价值功能等处于持续的变化和拓展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公共艺术已由一项文化福利政策衍生为一种带有普泛性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精神。其强调艺术的社会属性,代表了艺术与... 公共艺术是一个动态性概念,其概念内涵、作品形态、运作机制与价值功能等处于持续的变化和拓展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公共艺术已由一项文化福利政策衍生为一种带有普泛性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精神。其强调艺术的社会属性,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旨在培养公众借助艺术路径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最终指向具有开放性、公共性、民主性的现代公民社会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公共性 城市化 社区文化营造
下载PDF
在深耕与体悟中夯实中国美学之基——访美学家皮朝纲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琳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0年第6期115-127,共13页
中国美学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以更好地面向世界与历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筑牢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根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生长与建设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中国美学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以更好地面向世界与历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筑牢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根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生长与建设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为深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提炼中华美学精神与思想,夯实我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皮朝纲先生数十年如_日,孜孜不倦地埋头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致力于搜集、发掘、梳理、解读、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文献,以真知灼见为中国美学接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构建自身的话语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美学精神 当代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美学 艺术繁荣 话语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下载PDF
略论唐宋八大家的书法艺术 被引量:1
8
作者 任平 《美术大观》 2021年第1期4-23,共20页
[本刊讯]"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于2020年12月2日上午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史上首个以传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国情怀和时代风华的主题文物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共... [本刊讯]"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于2020年12月2日上午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史上首个以传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国情怀和时代风华的主题文物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博物馆承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柳州市博物馆、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沈阳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旅顺博物馆等单位协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辽宁省委 江西省博物馆 辽宁省图书馆 国家博物馆 公共文化服务 国家文物局 旅顺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
下载PDF
中国当代戏剧的强身之道——叶廷芳先生访谈录
9
作者 林琳 叶廷芳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第4期11-16,共6页
林琳(以下简称林):叶先生您好.作为最早把卡夫卡、迪伦马特介绍到中国、并加以学术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您在德语文学研究领域享誉世界。除了文学,您还在戏剧、建筑、音乐、美术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所以很多人称您为'跨界学者&#... 林琳(以下简称林):叶先生您好.作为最早把卡夫卡、迪伦马特介绍到中国、并加以学术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您在德语文学研究领域享誉世界。除了文学,您还在戏剧、建筑、音乐、美术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所以很多人称您为'跨界学者',吴冠中先生则称您是'通才'。追根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戏剧创作 卡夫卡 迪伦马特 现实主义美学 戏剧美学 彼得·布鲁克 叶廷芳 剧作家 罗慕路斯大帝
下载PDF
艺术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育人路径探析——以“我眼中的70年”思政课堂实践活动为例
10
作者 申坤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5期14-19,共6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艺术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艺术院校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培养爱国为民、崇德尚艺、德...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艺术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艺术院校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培养爱国为民、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人才为出发点,主动打通思政课与各艺术专业课程的内在脉络。通过开展“我眼中的70年”思政课堂实践活动,艺术院校思政课将政治意识、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价值引导和精神指引与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有机统一,为探索艺术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育人提供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院校思政课 艺术专业课 同向同行
下载PDF
如何增强国产电影的内生动力——中国电影批评(2015—2019)对电影创作问题的思考
11
作者 林琳 《艺术学研究》 2020年第2期87-96,共10页
2015—2019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在稳健增长的同时,逐步回归理性,如何走出质量型、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国际认可的中国电影品牌,成为中国电影界的关注重点。为此,中国电影批评一方面针对有碍中国电影做强和走出去的"唯票房论"、... 2015—2019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在稳健增长的同时,逐步回归理性,如何走出质量型、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国际认可的中国电影品牌,成为中国电影界的关注重点。为此,中国电影批评一方面针对有碍中国电影做强和走出去的"唯票房论"、影像品质粗糙化、电影叙事碎片化、创作手段同质化、审美趣味粗鄙化、价值判断流俗、文化精神缺失等问题进行了判断分析,给出了对策与建议,另一方面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中国电影发展态势做出了战略性、前瞻性研判,积极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提出多种类型元素交融嫁接、多元纵深开掘现实题材、深耕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以专业性表演塑造典型、以艺术为本位应用技术等提升国产电影品质的可行性建议,多角度、多层面为增强国产电影的内生动力与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型发展道路 多类型元素交融 现实题材开掘 文化资源利用
下载PDF
当前文化语境下亟待构建中国电影分级制
12
作者 裴旖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18年第10期314-315,317,共3页
世界各国已建立起电影审查制度及分级制度,在限制影片色情、暴力内容,维护本国固有文化传统、保障国家社会安定和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纷繁多样的文化语境下,构建电影分级制不仅是创作主体的迫切需要和... 世界各国已建立起电影审查制度及分级制度,在限制影片色情、暴力内容,维护本国固有文化传统、保障国家社会安定和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纷繁多样的文化语境下,构建电影分级制不仅是创作主体的迫切需要和学术界的热切渴望,并且有利于保障儿童与青少年良性健康的观影环境、电影创作的丰富多样以及促进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因此,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文内涵的电影分级制度是完善电影市场、规范电影行业体制的重要举措,如何建构其理想模式亦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审查制度 电影分级制 文化语境 理想模式
下载PDF
“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8-143,共6页
"微时代"的独特文化表征不仅指向社会政治生态、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微"转型,亦体现于个体认知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塑,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过程的全面革新。数字媒介技术主导的"微时代",关于&q... "微时代"的独特文化表征不仅指向社会政治生态、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微"转型,亦体现于个体认知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塑,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过程的全面革新。数字媒介技术主导的"微时代",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言说正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现实景观,"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现实合法性也愈加凸显。但媒介技术悖论和草根创作群体的自身缺陷,致使当下多元化的文艺生态存在着"娱乐至死"和"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接受的肤浅化、盲从性与非理性等问题。"审美的人"只有保持足够的主体性与人文理性,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方能在充分享受先进技术成果的同时,做到自由地创作和无功利地审美,真正实现审美化与诗意化的艺术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时代” 媒介技术 “微艺术”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艺生产 审美接受
下载PDF
电影创作展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路径与方法研究——以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琳 《艺术评论》 CSSCI 2020年第2期90-100,共11页
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强劲增长的势头下,中国电影界立足中国电影事业的长远发展,基于中国电影缺乏自身美学坐标及国际影响力的现状,提出并积极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从创作、理论、批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探索。其中,电影《不成问题的... 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强劲增长的势头下,中国电影界立足中国电影事业的长远发展,基于中国电影缺乏自身美学坐标及国际影响力的现状,提出并积极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从创作、理论、批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探索。其中,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以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整体性视角、韵律性节奏、含蓄式表达、水墨式画面和现实生活逻辑,唯美而真实地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某种文化生态与现实问题,精湛地演绎了人情世故下的复杂人性,同时揭示出法度与普遍原则的坚守对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彰显了艺术创作以美启真、扬善的永恒魅力。作为中国电影学派创作实践的有益探索,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成功并不依托现代技术,而在于深耕中国美学思想,纵深发掘中国传统艺术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并合理运用到声画复合的电影叙事中,以中国美学特色的电影叙事与情感表达,展现人人都具有的人性,触动和激起真挚的、高尚的情绪,启迪对生之意义与普遍之道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小见大 虚实相生 张弛有度 象外之象
原文传递
冲突背后——塞缪尔·亨廷顿新保守主义文化观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7-42,共6页
塞缪尔·亨廷顿的新保守主义文化观涉及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领域,虽然引发诸多争论,但是,他的"文明冲突论"毕竟提供了观察世界、认识事物的一个方式,是我们从新的视角认识社会文化的透镜,对观照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 塞缪尔·亨廷顿的新保守主义文化观涉及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领域,虽然引发诸多争论,但是,他的"文明冲突论"毕竟提供了观察世界、认识事物的一个方式,是我们从新的视角认识社会文化的透镜,对观照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保守主义 社会文化观 文明冲突论
下载PDF
电影“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的得与失——以《紫蝴蝶》为例:一次并不成功的探索
16
作者 裴旖旎 《戏剧之家》 2021年第1期165-166,共2页
电影史中不乏拍摄内容呈现“不确定性”的经典电影,这一类电影常以诗性的主旨和诗意的表达为特征,譬如安哲罗普洛斯和英格玛·伯格曼的影片,其电影内容因专注于对事物和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表达而往往显得晦涩难懂,充斥着哲学思... 电影史中不乏拍摄内容呈现“不确定性”的经典电影,这一类电影常以诗性的主旨和诗意的表达为特征,譬如安哲罗普洛斯和英格玛·伯格曼的影片,其电影内容因专注于对事物和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表达而往往显得晦涩难懂,充斥着哲学思辨、宗教譬喻和沉郁的内心独白。可以说,追求影片中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多义性,成就了一批具有电影语言革命意义的经典作品,它们脱离了传统戏剧冲突、线性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隔阂、生命的绚烂与孤独,给予观众开放性的思辨空间。然而更多的影片对于“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的尝试流于表面,仅用机械的“不确定性”拍摄手段追求内容上的多义、朦胧,反而使影片混乱、松散、不知所云。本文以娄烨的《紫蝴蝶》为例,试图以点带面,将电影中“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的得与失进行分析与阐释,找出电影表达方式和内容契合的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表达方式 表达效果 多义性 得与失
下载PDF
陆明君作品
17
作者 陆明君 《大学书法》 2022年第2期112-113,共2页
下载PDF
守护中华精神家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学术综述
18
作者 申坤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5-168,共4页
2017年5月12日,经文化部批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办公室和深圳报业集团共同主办,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承办的"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特质 博览交易 艺术传承 深圳会展中心 组委会办公室 学术综述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博 传统文化艺术
原文传递
“艺术史”当代书写与“生活美学”建构——兼论刘悦笛新著《世界又平又美》
19
作者 李雷 《上海文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3-117,124,共6页
以西方为中心的传统艺术史书写范式,愈发难以适应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艺术发展现实,其势必被更具广泛意义的"全球艺术史"所替代。刘悦笛的新著《世界又平又美》,以一种全球性的广阔视野尝试进行"艺术史"的当代建构... 以西方为中心的传统艺术史书写范式,愈发难以适应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艺术发展现实,其势必被更具广泛意义的"全球艺术史"所替代。刘悦笛的新著《世界又平又美》,以一种全球性的广阔视野尝试进行"艺术史"的当代建构;同时立足于当今"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全球性社会文化景观,扬弃日渐失效的康德"审美无功利"论,试图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新型美学形态——"生活美学"。该美学形态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丰富的艺术化生活经验与人生哲学智慧的本土化理论建构,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和具体的人生关怀,为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艺术界 艺术史 审美无功利 生活美学 美术馆
原文传递
论陆川电影的风格创造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源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9-116,共8页
电影导演陆川在十余年的电影创作中,以独具特色的风格享誉海内外。陆川影片的叙事策略、造型语言、风格特色及创作理念,在求索中创新、积淀中腾跃,将综合化与个性化结合起来,沿着当代整体综合美学的方向,在市场化大潮中探求一条有别以... 电影导演陆川在十余年的电影创作中,以独具特色的风格享誉海内外。陆川影片的叙事策略、造型语言、风格特色及创作理念,在求索中创新、积淀中腾跃,将综合化与个性化结合起来,沿着当代整体综合美学的方向,在市场化大潮中探求一条有别以往的文化价值建构之路。陆川的电影实践启示当代中国电影的创作并非只能照搬好莱坞的"类型化"或复制某一单纯模式,完全可以使自身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时代性以及创作者的个性,在"类型混合"与"风格融合"的复合项中,取得支配地位,创造出新的类型和新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特色 电影创作 陆川 电影导演 叙事策略 造型语言 创作理念 价值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