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李水歌
- 1
-
-
作者
李水歌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
-
出处
《中国书画》
2013年第12Z期75-75,共1页
-
文摘
<正>休怪我的花草没有颜色,目迷霓虹缤纷绚烂,能辫别黑白的人就越来越少。古人的水墨清华,难道对黑白的渴望也算是意与古会?人心大概都是一样的落寞。所谓笔墨华滋,不过是文质相谐的生命理想。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
-
题名谈中国画的文化修习
- 2
-
-
作者
张海良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
-
出处
《艺术沙龙》
2010年第2期148-159,146-147,共14页
-
文摘
国画既然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成熟样态之一,"画为心印"也就是中国文化精神具有个性化的代表,因此,不去自觉研读中国文化元典,探究"为己之学",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论语·为政篇》孔子有言:"
-
关键词
中国画学
中国文化精神
为己之学
元典
艺术精神
心印
御弋
颐园论画
车辙马迹
文之极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
-
题名申晓国作品欣赏
- 3
-
-
作者
申晓国
-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
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
-
出处
《艺术品》
2018年第11期118-118,共1页
-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张海良国画作品
- 4
-
-
作者
张海良
赵权利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
出处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2-63,共2页
-
文摘
张海良的山水画是在延续明清文人画一脉之途上确立自己的风格的。明代中期开始,沈周等人所代表的吴门画派出现,纠正了浙派画法趋于粗硬的流弊,为明清山水画确立了另一种不同风格的画路,而吴门一流在明代后期为董其昌推至巅峰,清初又由“四王”和“四僧”分立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画风和境界。
-
关键词
张海
作品
国画
明代中期
吴门画派
明代后期
山水画
文人画
董其昌
风格
明清
沈周
画风
四僧
-
分类号
J222
[艺术—美术]
-
-
题名赵锡康国画作品
- 5
-
-
作者
赵锡康
子仁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
出处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4-65,共2页
-
文摘
习贤堂主人赵锡康,我与他相识,却不太熟悉。但是看他的画,又觉得如老友相晤。说起来,锡康的画,不过就是一山一水,片石丛林,还有无论哪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的老屋数橼和翼然一亭。然而就是这不过尔尔的平常物事,锡康却沉浸在里面,过着他有滋有味的生活。从古走到今的中国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有滋有味的走过来了呢?
-
关键词
锡
作品
国画
中国人
熟悉
-
分类号
J222
[艺术—美术]
-
-
题名想到哪写到哪
- 6
-
-
作者
明瓒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
-
出处
《艺术界》
2005年第2期42-49,共8页
-
文摘
我平时喜爱读书、写字、画画。这些都是一个人干的事,需要安静。这时只要静静的,我就觉得挺快活的。有时也想和朋友们热闹热闹,我的朋友圈子很杂,什么导演、演员呀;艺术家、批评家呀;作家、诗人呀;作杂志、作音乐的呀;开医院、开公司的呀;还有什么都不作的。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嘻笑怒骂,也感觉挺痛快的。有时又什么都不想干,就这么一个人待着,想想现在,想想将来,想想美事,不着边际地想。
-
关键词
朋友
作家
批评家
艺术家
音乐
导演
演员
日常生活
医院
人性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张海良
- 7
-
-
作者
张海良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
-
出处
《艺术沙龙》
2012年第4期80-97,共18页
-
-
分类号
J222
[艺术—美术]
-
-
题名天台山纪游
- 8
-
-
作者
申晓国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
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
出处
《艺术品》
2020年第8期121-121,共1页
-
-
分类号
J222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