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钱慧真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有诸多不足,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克服现有弊端,建构新的人才模式,应该从学科定位、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技能培养、教学环节、就业指导机制及学生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高校...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有诸多不足,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克服现有弊端,建构新的人才模式,应该从学科定位、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技能培养、教学环节、就业指导机制及学生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导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史检讨与反思 被引量:3
2
作者 谷鹏飞 赵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94,共8页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主要进行学科/知识身份认同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这三种身份认同形式的逻辑分离与历史嬗变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隐忧:它会淡化文学理论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解决这一危机,既需要正确处理文学理论三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层级关系,又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需要首先唤醒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身份认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身份认同 学科反思
下载PDF
试论五四文学语言的欧化白话现象 被引量:4
3
作者 邓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不同时期对于五四文学语言欧化白话现象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对五四文学语言的看法。无论理论倡导,还是作品语言,欧化白话现象与五四文学语言建构都有着内在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欧化白话现象的五四... 不同时期对于五四文学语言欧化白话现象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对五四文学语言的看法。无论理论倡导,还是作品语言,欧化白话现象与五四文学语言建构都有着内在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欧化白话现象的五四文学语言以强大的话语力量,"决裂式"带来了中国文学价值体系与精神特质的现代重构,开拓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诗性空间,直接表明了中国文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文学语言 白话 欧化
下载PDF
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的语言建构和文体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肖翠云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3-200,共8页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围绕大众化文学的语言问题和文体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充分的论辩:在语言建构中交织着普通话、方言土语、五四白话、汉字拼音化等多种声音的对话与论争;在文体建构中上演着旧形式、新形式、五四新文...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围绕大众化文学的语言问题和文体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充分的论辩:在语言建构中交织着普通话、方言土语、五四白话、汉字拼音化等多种声音的对话与论争;在文体建构中上演着旧形式、新形式、五四新文学形式之间的争夺。虽未能达成共识,但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和大致的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丰厚的资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大众化 大众语 旧形式 新形式
下载PDF
论民初小说《玉梨魂》的骈散文学语言 被引量:1
5
作者 邓伟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8,共4页
民初小说"第一畅销书"——《玉梨魂》,其语言是骈、散结合的文言。它带给了《玉梨魂》一个封闭的小说空间,蕴含了传统的审美意识,另还大量渗入古典诗词、书信、日记。以《玉梨魂》为代表的骈文小说的出现,虽称不上是清末民初... 民初小说"第一畅销书"——《玉梨魂》,其语言是骈、散结合的文言。它带给了《玉梨魂》一个封闭的小说空间,蕴含了传统的审美意识,另还大量渗入古典诗词、书信、日记。以《玉梨魂》为代表的骈文小说的出现,虽称不上是清末民初文学语言面貌的主流情形,但将这一时代文学语言建构的可能性和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梨魂》 骈文小说 骈散 文学语言
下载PDF
开拓创新,见微知著,明清地域文学研究的力作——评高春艳博士《李因笃文学研究》
6
作者 师海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5-176,共2页
明清文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渐趋深入,举凡作家个体、地域、科举、性别、家族、流派、群体等均成为研究的切入点,涌现出一批视野开阔,论证扎实的成果。高春艳博士的《李因笃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是一部... 明清文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渐趋深入,举凡作家个体、地域、科举、性别、家族、流派、群体等均成为研究的切入点,涌现出一批视野开阔,论证扎实的成果。高春艳博士的《李因笃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是一部以明清之际关中文学领袖李因笃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堪称明清地域文学研究方面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学研究 明清之际 李因笃 博士 力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创新 80年代
下载PDF
“越境”的场所——从《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看中国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
7
作者 杨晓辉 《鄱阳湖学刊》 2014年第1期92-96,共5页
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有吉佐和子的《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既表达了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态问题的忧虑,也肯定了当时中国的一些环保举措。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剖析作者在该报告中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思考,指出有吉佐和子对生态问题的文... 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有吉佐和子的《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既表达了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态问题的忧虑,也肯定了当时中国的一些环保举措。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剖析作者在该报告中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思考,指出有吉佐和子对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具有现实意义,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文学创作,客观上为世界生态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也是今天重读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有吉佐和子 生态问题 报告文学
下载PDF
论强制阐释与审美化本体阐释--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反思 被引量:3
8
作者 姜克滨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91-97,共7页
张江先生提出的"强制阐释"指出了当代西方文论的突出缺陷,而在西方文论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不可避免受其浸染,强制阐释现象屡屡存在于诗歌阐释、小说批评、小说作者考证等领域中。强制阐释的产生,一方面与西方文论强势... 张江先生提出的"强制阐释"指出了当代西方文论的突出缺陷,而在西方文论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不可避免受其浸染,强制阐释现象屡屡存在于诗歌阐释、小说批评、小说作者考证等领域中。强制阐释的产生,一方面与西方文论强势话语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局限、创新困境有关。古代文学研究要摆脱强制阐释的怪圈,必须回到"本体阐释"的道路上来,我们倡导"审美化本体阐释",即关注文学作品的"美"的特质,研究者以"审美感受力"为出发点对作品进行美学阐释。"审美化本体阐释"可以纠正"强制阐释"与"过度阐释"的弊端,将审美的研究与阐释放在首位,这是古代文学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过度阐释 文本 审美化本体阐释 审美感受力
下载PDF
佛教经典对中国文学进化的影响论——以胡适的文学接触佛教经典进化论为核心
9
作者 严慧 庄森 《关东学刊》 2022年第3期113-134,共22页
文学的接触进化论是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胡适认为,佛典既是特殊的文学叙事文本,更是一种思想文化思潮,中国文学“相接触”佛典“添了无数新材料”,促进文学题材的发展演变。白话小说或采用移植翻版的手法演绎本土化佛... 文学的接触进化论是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胡适认为,佛典既是特殊的文学叙事文本,更是一种思想文化思潮,中国文学“相接触”佛典“添了无数新材料”,促进文学题材的发展演变。白话小说或采用移植翻版的手法演绎本土化佛教故事及人物,或增删流传的佛教故事的情节枝蔓,创造了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民族化人物形象。其次,运用佛经故事创作戏剧,融佛教教义入戏,不仅拓展了中国戏剧题材,而且推动传统文化揉合佛教思想文化,沉淀为民族生活方式,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再次,文人士大夫受佛教思想文化影响,结交僧人,抒写参悟佛理佛义的情怀,佛教思想浸入诗歌题材,推进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演变 文学题材 佛典 文学接触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思想的理论嬗变
10
作者 张成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68,共6页
世界文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五四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将世界文学构想为表现人性、国民性的文学的整体;五卅运动前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聚焦... 世界文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五四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将世界文学构想为表现人性、国民性的文学的整体;五卅运动前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聚焦世界革命的时代精神,世界文学被构想为以阶级革命为基础的世界革命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世界文学被构想为围绕同一伟大理想的各民族高度发展的文学的集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对民族遗产的关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外"的视角看待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学的并存和交流、以"东-西"对抗结构构想世界文学的体系。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思想的理论嬗变进行梳理,能够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提出合适的世界文学思想提供借鉴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世界文学 理论嬗变
下载PDF
戏曲、曲艺学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现状调查与建设方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恒夫 王璐瑶 梁芝榕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67-78,共12页
面对当前戏曲与曲艺学学科体系建设存在的理论研究与当下的舞台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动手能力的教师紧缺、教材没有构成体系且高质量的教材较少等问题,其未来学科体系建设方略为:要明确构建戏曲与曲艺学学科体系的主... 面对当前戏曲与曲艺学学科体系建设存在的理论研究与当下的舞台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动手能力的教师紧缺、教材没有构成体系且高质量的教材较少等问题,其未来学科体系建设方略为:要明确构建戏曲与曲艺学学科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承发展戏曲、曲艺;对戏曲、曲艺学学科进行科学的二级分类;培养出一批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人员;顶层设计、集中统一、有计划地进行教材建设。目前戏曲学界在戏曲文献整理、戏曲文物研究、概念与体系研究、古代戏曲研究、现当代戏曲研究、戏曲海外传播研究、木偶戏和皮影戏研究等领域的许多成果超越了前人,但是戏曲的学术体系构建还远没有达到完成的地步,其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曲艺的学术研究在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取得的成就也较大,然而其学术体系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戏曲、曲艺学学术体系的建设要坚持理论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思想——引导学界研究戏曲、曲艺在保护、传承、发展上亟须解决的问题;研究应面向所有的戏曲剧种与曲种,对它们的历史、现状、特征、发展的规律做深入的探索;以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对戏曲学术体系内容进行拾遗补阙,并着力促进曲艺学术体系的构建;营造以追求高质量成果为学术研究目标的良好风气。既然戏曲与曲艺已被列在一个学科之内,又有着许多共同点,戏曲学就应该携带着曲艺学一道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曲艺 “三大体系” 现状调查 建设方略
下载PDF
基于区块链与端边云架构的应急情报治理体系构建
12
作者 孙钦莹 刘思彤 马海群 《情报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2,共9页
[目的/意义]应急情报是应急管理的智慧积累和关键要素,对其采集、存储、共享、分析、追溯等环节进行规范治理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区块链技术和端边云架构为应急情报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技术支持,能够解决应急情报治理中信号识别困... [目的/意义]应急情报是应急管理的智慧积累和关键要素,对其采集、存储、共享、分析、追溯等环节进行规范治理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区块链技术和端边云架构为应急情报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技术支持,能够解决应急情报治理中信号识别困难、情报共享滞后、事后追溯受阻等问题。[方法/过程]结合应急情报治理的技术驱动、组织变革、环境优化、数据解构特质,基于TOE框架分析应急情报治理要素,融合区块链技术融合端边云架构构建应急情报治理体系,建立联盟链、私有链、边缘云和云端之间协同交互的治理运作方式,并从情报收集与存储、情报处理与预警、情报共享、情报服务、情报评估、情报溯源6个环节对应急情报治理流程进行阐述。[结果/结论]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共识机制及端边云架构的位置优势、计算优势,能够保障应急情报治理过程中情报存储安全、应急响应速度、情报服务效能及情报共享速率,能够提升应急情报治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端边云架构 应急管理 应急情报治理 TOE框架
下载PDF
汉语的功用构式“N_(1)不能当N_(2)V”
13
作者 赵彧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7,共12页
“N_(1)不能当N_(2)V”具有多功能性,可以表达属性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种功能,形式上有一些细微差异。概念隐喻、视点的变化促成了“N_(1)不能当N_(2)V”从语法构式发展为修辞构式,类推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N_(1)图式槽位的扩展和N_(2)... “N_(1)不能当N_(2)V”具有多功能性,可以表达属性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种功能,形式上有一些细微差异。概念隐喻、视点的变化促成了“N_(1)不能当N_(2)V”从语法构式发展为修辞构式,类推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N_(1)图式槽位的扩展和N_(2)的习惯化是修辞化的表现。属性判断是语义推理的结果,价值判断的会话含义则来源于语用推理。属性判断意在讲述一种一般性的事理,价值判断除了传递一般性的事理关系,更意在表达言者的负面评价。事理关系的变化性在语法表现上存在否定与肯定,在语义识解上存在常态与异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判断 功用角色 语用推理 事理 负面评价
下载PDF
文学修辞批评两种模式及学科思考 被引量:9
14
作者 肖翠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8,共8页
文学修辞批评的出场方式有两种,分别向两个学科辐射:文艺学界在修辞诗学中延伸,修辞学界在修辞技巧和修辞诗学的双重视域中展开。两种模式同中有异,各具特色,为文学批评和学科建设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 文学修辞批评 修辞论美学 广义修辞学 学科思考
下载PDF
中国京族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5
作者 黄安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海洋渔业民族。对我国京族研究情况进行综合梳理评述,目的是为了对过去的研究作一全面的总结和回顾,肯定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建议。
关键词 京族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叶芝的象征主义与文学传统 被引量:6
16
作者 蒲度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8-40,共3页
叶芝是独树一帜的象征主义大师,却离不开文学传统的影响。文学传统实乃叶芝象征主义的重要源泉。叶芝总是自觉地从文学传统,包括莎士比亚、但丁、斯宾塞、卡莱尔等作家,尤其是从以布莱克和雪莱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寻找象征和有... 叶芝是独树一帜的象征主义大师,却离不开文学传统的影响。文学传统实乃叶芝象征主义的重要源泉。叶芝总是自觉地从文学传统,包括莎士比亚、但丁、斯宾塞、卡莱尔等作家,尤其是从以布莱克和雪莱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寻找象征和有关象征的观念,借此推进了自己的象征主义理论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芝 象征主义 文学传统 布莱克 雪莱
下载PDF
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 被引量:9
17
作者 伍茂国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46,共4页
文学叙事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是对文学叙事做出价值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至少涉及伦理学、叙事学、文学批评学、比较文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因此应归属跨学科研究。文学叙事伦理学对叙事所蕴含的伦理主题、内容、时代伦理声音,尤其重... 文学叙事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是对文学叙事做出价值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至少涉及伦理学、叙事学、文学批评学、比较文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因此应归属跨学科研究。文学叙事伦理学对叙事所蕴含的伦理主题、内容、时代伦理声音,尤其重要的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对叙事过程中经由叙事各要素的互动而生发的境遇伦理做出阐释和总结,它最大的目的是在叙事虚构和想象中,探索伦理的各种可能性。与现实理性伦理相比,文学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拥有自己的秩序和规则,因此二者不能随意越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现代性语境 文学叙事
下载PDF
民族志写作与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身份叙事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长中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0-134,共5页
多元文化间的冲突或竞争渐趋激烈,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及身份意识远较其他民族更为凸显。出于一种身份重建的需要,当代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往往通过民族志书写方式来建构"想象的共同体"。这一书写行为的潜在逻辑是:通过彰显... 多元文化间的冲突或竞争渐趋激烈,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及身份意识远较其他民族更为凸显。出于一种身份重建的需要,当代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往往通过民族志书写方式来建构"想象的共同体"。这一书写行为的潜在逻辑是:通过彰显民族文化的在场来唤醒自我民族的族群记忆,强调自我民族存在的合法性。正因为背负这种沉重的话语规约,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民族志书写遭遇到诸多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 身份叙事
下载PDF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亓海峰 李晓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1年第1期19-23,共5页
本文以称赞语的应答为例,对美国华裔学生和非华裔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第二语言的语用能力可以在课堂上形成和发展;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习得与学习动机、身份认同、母语的语用习惯有重要关系。
关键词 称赞语的应答 语用能力 二语习得 学习动机 身份认同
下载PDF
从“言志”到“缘情”——试论中国古典诗学“意”本体论的遮蔽与显明 被引量:4
20
作者 孟宪浦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8-182,共5页
在中国文论史上,"意"与"志"、"情"一样,是文学之为文学最基本的构成因子,但"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为两种最为基本的诗学本体论,遮蔽了与其所同出的"意"之存在,甚至剥夺了&q... 在中国文论史上,"意"与"志"、"情"一样,是文学之为文学最基本的构成因子,但"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为两种最为基本的诗学本体论,遮蔽了与其所同出的"意"之存在,甚至剥夺了"意"在诗学本体论上的立足之地。"以意为主",是宋代诗学对中国传统诗学本体论的贡献,是对"诗言志"、"诗缘情"所遮蔽的"写意"诗学本体论的显明,对于今天构建蕴含"言志"、"缘情"与"写意"在内的中国古典诗学本体论,具有不可忽略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缘情 “以意为主” 诗学本体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