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汪涛 颜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2142-2144,共3页
目的:探讨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phacoemulsification,Phaco)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 目的:探讨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phacoemulsification,Phaco)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接受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5例95眼,其中女73例,男22例,年龄46~85(平均66±7)岁。记录并分析术前及术后1wk,1、2、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内压(IOP)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6mo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以及前房角关闭范围。随访8mo^2a。结果:术前IOP平均为36.1±4.3(28~42)mmH g,术后6mo IOP平均为15.8±3.5(8~28)mmH g(1mmH g=0.133k Pa),术后IOP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73,P<0.01)。术后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51,P<0.01)。术前ACD平均为1.95±0.34mm,术后6mo ACD平均为3.11±0.33mm,术后ACD较术前显著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3,P<0.01)。术前前房角关闭范围90°~180°者74眼,<90°者21眼;术后前房角关闭范围90°~180°者12眼,<90°者83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013,P<0.01)。术前ECC平均为2 304±135个/mm2,术后1wk,1、2、3、6mo ECC平均分别为2243±152个/mm2、2135±177个/mm2、2028±172个/mm2、2017±181个/mm2、2006±143个/mm2,分别减少了2.6%、7.3%、12.0%、12.5%、13.0%。术后2mo内ECC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8,P<0.01),于2mo后趋于稳定(P3mo=0.067,P6mo=0.073)。结论:伴有白内障的PACG采用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使IOP恢复正常。术后ECC有所减少,但仍在正常范围内。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PACG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 前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角膜内皮细胞
下载PDF
视网膜裂孔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于海生 陈晓隆 翟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994-995,共2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裂孔早期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方法:2007-05/2009-08对门诊检查出视网膜周边区存在裂孔的患者用氩激光行早期环绕光凝裂孔,视网膜光凝患者19例21眼,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诊2wk~6mo。分析裂孔成因、大小... 目的:探讨视网膜裂孔早期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方法:2007-05/2009-08对门诊检查出视网膜周边区存在裂孔的患者用氩激光行早期环绕光凝裂孔,视网膜光凝患者19例21眼,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诊2wk~6mo。分析裂孔成因、大小及形态对疗效的影响,其中1例再行巩膜外冷凝+巩膜外垫压术,均无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视网膜裂孔非常重要,选择性行视网膜光凝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裂孔 光凝 诊断
下载PDF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的观察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贾超 翟刚 +1 位作者 解聪 张丰菊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2309-2311,共3页
青光眼滤过术以其良好的控制眼压效果和较少的术后并发症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之一。术后眼压的良好控制均依赖于建立和长期维持有功能的滤过泡。因此对术后滤过泡的形态、演化过程及其与临床功能间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 青光眼滤过术以其良好的控制眼压效果和较少的术后并发症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之一。术后眼压的良好控制均依赖于建立和长期维持有功能的滤过泡。因此对术后滤过泡的形态、演化过程及其与临床功能间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滤过泡形态方面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滤过泡 眼压 青光眼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冬 王瑞卿 刘学政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2276-227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社区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在抚顺市将军社区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78例400眼,男184例... 目的:探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社区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在抚顺市将军社区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78例400眼,男184例193眼,女194例207眼,年龄43~76(平均59.0±9.7)岁。根据DR分期标准,将伴有眼底改变的DR患者278例300眼分为DR1、DR2和DR3三组,无眼底改变的糖尿病患者100例100眼做对照组,共4组。应用频域OCT快速扫描模式扫描4组患者视盘周围3.4mm直径范围,按照不同区域记录视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RNFL)厚度。采用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RNFL厚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对照组、DR1、DR2及DR3组的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109.52±7.13、108.51±7.09、99.37±8.92、98.48±8.57μm;与对照组比较,DR各分期组的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区域RNFL厚度的比较发现:对照组和DR组(1~3期)的RNFL厚度分布具有相似性,即鼻侧和颞侧RNFL最薄,颞上和颞下象限RNFL最厚。最薄与最厚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DR1期患者视盘鼻侧、颞上、鼻下象限的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2期的鼻侧、颞上、鼻下象限的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3期各个象限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1期与DR2期相比,各个象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R1期与DR3期相比,除颞侧象限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2期与DR3期相比,除颞侧象限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盘旁RNFL厚度是早期诊断DR的敏感指标之一,将OCT应用于社区DR的筛查有助于疾病的早期预测及病情进展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视盘旁神经纤维层厚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疾病筛查 社区医疗
下载PDF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黄斑血流及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占荣 臧冬晓 +4 位作者 丁晓霞 郝义 王秋静 宋琛 王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0-914,共5页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黄斑区血流及结构特征,并分析视力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01/2019-06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经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92例92眼为BRVO组,另...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黄斑区血流及结构特征,并分析视力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01/2019-06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经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92例92眼为BRVO组,另选取同期基线资料与BRVO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8例38眼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受检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OCTA技术观察3mm×3mm范围内黄斑区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深层和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分析BRVO患者上述参数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RVO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深层血流密度、浅层血流密度、深层中心凹血流密度、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均有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3,OR=1.152,95%CI 1.011~1.312)、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P=0.010,OR=1.260,95%CI 1.056~1.504)、黄斑中心凹厚度(P<0.01,OR=1.033,95%CI 1.021~1.045)均是视力的危险因素。BRVO患者深层及浅层血流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均呈负相关(P<0.01),黄斑中心凹厚度与神经上皮层厚度、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利用OCTA可以观察BRVO患者视网膜血流状态及视网膜切面结构的变化,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观察B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病变特点。年龄、黄斑中心凹厚度、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为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中心凹厚度 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采用OCTA分析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占荣 臧冬晓 +4 位作者 刘华 郝义 王秋静 宋琛 王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80-1785,共6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血流各项指标,分析NPDR各期黄斑区微循环的特点。方法:采用OCTA分别对正常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N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血流各项指标,分析NPDR各期黄斑区微循环的特点。方法:采用OCTA分别对正常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N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PDR患者行OCTA检查,测定黄斑3mm×3mm范围内血流密度(VD),旁中心凹VD、中心凹VD。结果:深层3mm×3mm VD、深层旁中心凹VD、深层中心凹VD分别在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中度NPDR、重度NPDR的3mm×3mm VD、旁中心凹VD与正常组、NDR组、轻度NPDR组均有差异(P<0.05);重度NPDR深层中心凹VD与正常组有差异(P=0.006)。浅层3mm×3mm VD、浅层旁中心凹VD在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中度NPDR组的浅层3mm×3mm VD、浅层旁中心凹VD与正常组均有差异(均P<0.01);重度NPDR组的浅层3mm×3mm VD、浅层旁中心凹VD与正常组、NDR组、轻度NPDR组均有差异(均P<0.01)。深浅层3mm×3mm VD、深浅层旁中心凹VD、深层中线凹VD均与视力呈线性关系。结论:通过OCTA发现,中度、重度NPDR黄斑区血流密度下降明显,深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更能反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密度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曲安奈德眼内注射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孙笑 郝义 +1 位作者 温良 丁晓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552-554,共3页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的效果。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40例40眼,其中治疗组20例20眼给予曲安奈德2mg玻璃体腔注射,1wk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另...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的效果。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40例40眼,其中治疗组20例20眼给予曲安奈德2mg玻璃体腔注射,1wk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另外对照组20例20眼行单纯曲安奈德2mg眼内注射。通过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以分析治疗前后黄斑囊样水肿的吸收情况和视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为412.67±133.04μm,治疗后3mo为281.63±59.39μm;对照组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的平均厚度为409.58±131.96μm,治疗后3mo为358.72±116.17μm,治疗后两组患者间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03〈0.05)。治疗组3mo后有4眼患者黄斑囊样水肿复发,再次行曲安奈德眼内注射;对照组3mo后有12眼黄斑水肿复发,再次行眼内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间复发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P=0.022〈0.05)。结论: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疗效显著,患者视力有所提高,并且较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格栅样光凝 黄斑囊样水肿 视网膜静脉阻塞
下载PDF
儿童急性结膜炎治疗后泪膜变化临床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郝义 祁锦艳 +2 位作者 王乔 丁晓霞 王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5-577,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结膜炎治疗后泪膜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6-01/2017-01抚顺眼病医院门诊就诊,经规范治疗在自然病程内痊愈的儿童急性结膜炎64例患者,均为单眼,首次就诊时检查未发病眼作为对照。排除其他影响泪膜的因...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结膜炎治疗后泪膜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6-01/2017-01抚顺眼病医院门诊就诊,经规范治疗在自然病程内痊愈的儿童急性结膜炎64例患者,均为单眼,首次就诊时检查未发病眼作为对照。排除其他影响泪膜的因素,分别于痊愈后3、7、14、30d行泪河高度测量、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 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并与未发病眼对照比较。结果:泪河高度对照组为0.43±0.18mm,患眼痊愈后3、7、14d分别为0.25±0.11、0.23±0.13、0.34±0.26mm,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64、-24.042、-8.398,均P<0.05),治愈后30d为0.44±0.06mm,与对照组比较,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7,P>0.05);未发病眼FL评分为1.27±0.96,患眼痊愈后第3、7、14d分别为2.13±0.75、5.56±2.28、4.21±0.91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7、18.303、20.386,均P<0.05),治愈后30d为1.81±2.13分,与对照组比较,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P>0.05);对照组BUT为13.33±2.75s,患眼痊愈后第3、7、14d分别为5.46±0.9、6.34±1.75、7.72±1.77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31、-50.522、-38.706,均P<0.05),治愈后30d为12.07±2.23s,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0,P>0.05)。发病眼SⅠt为14.07±3.84mm/5min,痊愈后第3、7、14d,SⅠt分别为8.03±1.79、11.28±2.33、12.59±2.56mm/5min,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92、-9.104、-6.710,均P<0.05),愈合后第30d为13.57±3.46mm,与对照组比较,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9,P>0.05)。结论:儿童急性结膜炎痊愈后可出现短暂泪膜不稳定和可逆性干眼症;治疗儿童急性结膜炎时应合理用药,充分考虑药物对泪膜的副作用,必要时辅助人工泪液减少干眼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炎 儿童 泪膜 干眼病
下载PDF
非包裹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临床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翟迟 张轶峰 +1 位作者 郝义 马兴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1050-1052,共3页
目的:评价非包裹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临床效果。方法:患者36例36眼因各种原因行眼球摘除后在局部麻醉下采用不用巩膜包裹,义眼台钻孔、穿线直接植入眶内,与四条眼外肌对位缝合手术方法,术后观察结膜伤口愈合情况、义眼台活动度情况... 目的:评价非包裹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临床效果。方法:患者36例36眼因各种原因行眼球摘除后在局部麻醉下采用不用巩膜包裹,义眼台钻孔、穿线直接植入眶内,与四条眼外肌对位缝合手术方法,术后观察结膜伤口愈合情况、义眼台活动度情况及并发症的出现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mo~6a,平均31mo,除1例因义眼座过大,术后10d拆线后发生球结膜伤口裂开,经二次手术修复愈合外,其余35例均获得成功,达到了满意效果。术后饱满度适中,无义眼台排斥暴露、感染、移位、排异反应及眼球固定。安装义眼后,双眼外观对称、义眼各方位活动(15°~30°)良好,达到了美观的效果,总有效率达97%。结论:非包裹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义眼座暴露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义眼台活动良好,且双眼外形基本对称,是理想的眼眶填充成形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包裹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 植入术
下载PDF
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珍 王星 于大仆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402-402,共1页
关键词 自体干细胞移植 翼状胬肉 治疗方法 丝裂霉素C 临床观察 术后复发 移植治疗 胬肉切除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前膜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禹 翟刚 孙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51-52,共2页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前膜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1/2002-06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后116例(116眼)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眼术前均未发现黄斑前膜,手术方法均采用巩膜外手术。平均随访10月。结果共14眼(...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前膜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1/2002-06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后116例(116眼)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眼术前均未发现黄斑前膜,手术方法均采用巩膜外手术。平均随访10月。结果共14眼(12.1%)发生了黄斑前膜,PVR均B级以上。结论继发性黄斑前膜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较常见并发症,针对其主要发生因素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 黄斑前膜 临床资料 手术
下载PDF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继祥 温良 +1 位作者 于珍 王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88-2091,共4页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患眼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06/2017-06来我院就诊并诊断为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患者68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基本信息及初诊时最...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患眼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06/2017-06来我院就诊并诊断为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患者68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基本信息及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频域OCT及OCTA等眼科检查结果。OCTA检查采用RTVue XRAVANTI仪进行。选择视网膜血流成像扫描模式,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mm×3mm。随访时间为6mo,随访时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患者就诊时基线视力:轻度视力损害(≥0. 5)为69%,中度视力损害(0. 1~0. 4)为24%,重度视力损害(<0. 1)为7%;随访预后视力的轻、中、重度损害分别为75%、19%、6%。影响预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就诊时基线视力(r=0. 776,P<0. 001)、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黄斑区拱环存留度(r=-0. 003,P<0. 001)、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黄斑区拱环存留度(r=-0. 003,P<0. 001)、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r=-0. 034,P=0. 029)及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r=-0. 014,P=0. 012)与预后视力密切相关。性别、年龄、就诊时间、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网膜动脉受阻位置(颞上或颞下)以及是否发现明确视网膜血管动脉栓子与预后视力无相关性(r=-0. 273、0. 01、0、0. 82、0. 41、0. 109,均P>0. 05)。结论:BRAO患眼黄斑拱环存留度、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和发病早期视力与预后视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力预后
下载PDF
后极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东胜 毕潜龙 马兴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2213-2214,共2页
目的:探讨后极性白内障的临床特点及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技巧。方法:连续收集2009-10/2011-03在本院诊治的后极性白内障患者12例17眼,所有病例均接受详尽的病史采集,以及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B型超声波及间接检眼镜检查,所有患眼在球... 目的:探讨后极性白内障的临床特点及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技巧。方法:连续收集2009-10/2011-03在本院诊治的后极性白内障患者12例17眼,所有病例均接受详尽的病史采集,以及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B型超声波及间接检眼镜检查,所有患眼在球周浸润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总结手术技巧、术前术后视力及术中并发症。结果:所有患眼均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术中11眼后囊膜完整透明,2眼后囊膜破裂,其中1眼发生在分核时,另1眼发生在核周壳吸除时;4眼术中发现后囊膜混浊需后期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15眼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2眼植入睫状沟。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0.5者16眼,0.4者1眼。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治疗后极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连续环形撕囊、轻柔谨慎的水分层而不做水分离,低能量、低吸力、低流量的超声乳化参数设置,手动吸除核周壳和皮质等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极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
下载PDF
青光眼滤过术中改良式可调节缝线缝合方法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方顺 田岩 +2 位作者 王璐 张妍 董凤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2308-2310,共3页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改良式可调节缝线缝合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01/2014-12我院病房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行改良式小梁切除手术患者46例49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46例49眼均采用改良式可调节缝线的缝合方法,其滤...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改良式可调节缝线缝合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01/2014-12我院病房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行改良式小梁切除手术患者46例49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46例49眼均采用改良式可调节缝线的缝合方法,其滤过泡形成满意,眼压控制良好,缝线期间眼部无明显异物感,拆除缝线时简单、便捷。结论:此种可调节缝线缝合方法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可调节缝线缝合方法中非常适宜、有效、简便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可调节缝线 缝合方法 青光眼滤过术 效果观察
下载PDF
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晓霞 卢童娟 李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25-127,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干眼症患者使用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速高捷)前后,患者的主观症状、干眼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评估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干眼症的疗效。方法:选择干眼症患者22例43眼,予以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滴眼,3次/d。观察就诊当天... 目的:通过观察干眼症患者使用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速高捷)前后,患者的主观症状、干眼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评估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干眼症的疗效。方法:选择干眼症患者22例43眼,予以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滴眼,3次/d。观察就诊当天、用药1,2wk;1mo患者主观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眼红、疼痛、畏光、流泪;干眼实验室检查: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Ⅰ试验。结果:用药1mo后,患者的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眼红、疼痛、畏光、流泪等主观症状的分级与用药前有显著差异(P<0.01),8种主观症状明显缓解;用药后患者的荧光素染色,BUT及SⅠt值与用药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对干眼症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 干眼症 疗效
下载PDF
泪腺窝眶缘骨孔固定泪腺治疗泪腺脱垂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翟迟 陈然 +2 位作者 张轶峰 王禹 翟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1282-1284,共3页
目的:探讨泪腺窝眶缘骨孔固定泪腺治疗泪腺脱垂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42眼泪腺脱垂患者采用重睑切口,泪腺窝眶缘制作骨孔,缝线穿孔固定泪腺手术。术后随访3~36mo。结果:全组21例42眼,显效19例38眼,显效率90.5%,有效2例4眼,有效率9.5%,... 目的:探讨泪腺窝眶缘骨孔固定泪腺治疗泪腺脱垂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42眼泪腺脱垂患者采用重睑切口,泪腺窝眶缘制作骨孔,缝线穿孔固定泪腺手术。术后随访3~36mo。结果:全组21例42眼,显效19例38眼,显效率90.5%,有效2例4眼,有效率9.5%,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泪腺窝眶缘骨孔固定泪腺能有效治疗泪腺脱垂,实现患者外观与功能的双重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腺脱垂 眶缘骨孔 外观
下载PDF
视网膜震荡伤患者黄斑光敏感度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利 傅映晖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1450-1451,共2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震荡伤后黄斑光敏感度在病程中的变化。方法:用Humphrey-750型自动视野分析仪检测视网膜震荡伤后黄斑光敏感度的变化,光敏感度以dB(分贝)表示,dB值越高,表示光敏感度越高,光阈值越低;dB值越低,表示光敏感度越低,光阈值... 目的:探讨视网膜震荡伤后黄斑光敏感度在病程中的变化。方法:用Humphrey-750型自动视野分析仪检测视网膜震荡伤后黄斑光敏感度的变化,光敏感度以dB(分贝)表示,dB值越高,表示光敏感度越高,光阈值越低;dB值越低,表示光敏感度越低,光阈值越高。结果以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震荡伤组治疗前、后黄斑光敏感度均降低,治疗后平均黄斑光敏感度有所提高,但仍比正常人的平均黄斑光敏感度低。结论:黄斑光敏感度检测可做为视网膜震荡伤后评价视功能恢复情况的一个可靠并且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震荡伤 对光敏感度 黄斑
下载PDF
miR-146在湿性ARMD中抑制IL-6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义 孙笑 +2 位作者 刘玉秋 赵允 王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miR-146表达与眼球衰老的相关性,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发生过程中miR-146与炎症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鼠龄为2~24mo的小鼠RPE,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RPE中miR-1... 目的:探讨miR-146表达与眼球衰老的相关性,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发生过程中miR-146与炎症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鼠龄为2~24mo的小鼠RPE,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RPE中miR-146a/b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来自于ARMD患者眼球中miR-146a及IL-6mRNA的表达水平。在ARPE-19细胞系中检测miR-146a过表达对IL-6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iR-146的表达在自然衰老的小鼠RPE中与年龄呈现正相关,而IL-6无变化。在ARMD患者中,miR-146a mRNA表达水平下降,IL-6 mRNA表达水平上升。在人ARPE-19细胞中的实验表明,miR-146a过表达抑制了由TNF-α所诱导的IL-6的表达。结论:在湿性ARMD中,miR-146a与IL-6 mRNA表达水平有可能与ARMD的发生呈相关性,暗示IL-6和miR46a有可能作为生物分子标志物在未来的ARMD诊断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6 IL-6 衰老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下载PDF
改良型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性高眼压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冬 王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788-789,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疗效评估。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住院患者105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患者行改良型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记录手术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及前房...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疗效评估。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住院患者105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患者行改良型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记录手术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及前房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69例患者中51例(73.9%)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未见提高的10例(14.5%)。术后眼压控制平稳的有46例(66.7%);术后出现浅前房的11例(15.9%)。对照组36例患者中17例(47.2%)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未见提高的12例(33.3%);术后眼压控制平稳的有21例(58.3%),4例(11.1%)出现眼压失控,需行二次手术;术后出现浅前房的20例(55.6%)。结论:改良后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疗效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 改良型 高眼压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致眼部缺血综合征2例
20
作者 于海生 齐琦 王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821-821,共1页
关键词 眼部缺血综合征 颈动脉狭窄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右眼视力 结膜睫状充血 新生血管生成 病例报告 视力下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