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路职工健康维护工作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邓志红 严玲 +1 位作者 颜晖宏 张佩元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20年第1期46-48,56,共4页
从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知识不断增加、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及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等方面阐述铁路实施健康行动计划后取得的成效,分析健康维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专业人员不足、服务方式较单一及高血压控制率有待提高,进而提出加强专... 从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知识不断增加、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及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等方面阐述铁路实施健康行动计划后取得的成效,分析健康维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专业人员不足、服务方式较单一及高血压控制率有待提高,进而提出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引进研发新设备、强化铁路健康教育及深化“四高”联防联控等进一步开展健康维护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 健康教育 健康维护 三类人员
下载PDF
铁路开展融合健康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佩元 邓志红 黄山珊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9年第6期39-43,共5页
从健康铁路建设的重要内容、防控岗位突发疾病的需要、维护铁路人力资源健康稳定、提高铁路科学防病水平、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等方面阐述铁路开展融合健康服务的重要性。结合某铁路局集团公司的健康服务实践,阐释开展融合健康服务的... 从健康铁路建设的重要内容、防控岗位突发疾病的需要、维护铁路人力资源健康稳定、提高铁路科学防病水平、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等方面阐述铁路开展融合健康服务的重要性。结合某铁路局集团公司的健康服务实践,阐释开展融合健康服务的主要方面,即构建协同融合健康管理体系、规划融合健康服务技术路线、采取“医防康护养”融合健康干预、创建一体化融合健康环境、全方位融合健康措施保障,以进一步提升铁路职工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融合健康服务 实践思考
下载PDF
铁路职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怀银 冯丽娟 +1 位作者 邓志红 江华洲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20年第1期42-45,共4页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推动“三个健康”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的重要措施,结合某铁路局集团公司健康维护过程,从落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责任主体、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与促进、实施岗位与家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无缝对接等方面阐述健康教育和...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推动“三个健康”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的重要措施,结合某铁路局集团公司健康维护过程,从落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责任主体、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与促进、实施岗位与家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无缝对接等方面阐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模式,进而提出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体会,即做好全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健康管理依从性、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把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关键环节,以期为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模式
下载PDF
铁路站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常态化防控措施浅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小勇 王艳玲 +1 位作者 刘超喜 张佩元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593-595,共3页
目的 对铁路车站、列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迟发阳性案例疫情及筛查的发热病人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评价常态化防控措施,为进一步全面加强铁路常态化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铁路站车疫情联防联控系统,收集入境者解除集中隔离后乘坐列车... 目的 对铁路车站、列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迟发阳性案例疫情及筛查的发热病人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评价常态化防控措施,为进一步全面加强铁路常态化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铁路站车疫情联防联控系统,收集入境者解除集中隔离后乘坐列车到目的地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及复阳者的处置案例4起及筛查的发热病人资料,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对铁路站车防控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本文4例入境旅客解除集中隔离后迟发阳性或复阳的无症状感染者,都是解除隔离医学观察后乘坐列车时在进出站及列车上体温监测无异常,到目的地后核酸复查阳性;4起案例所有密切接触者及相关接触人员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解除隔离医学观察及居家健康监测,无二代病例发生。列车下交的102例发热病人,0~6岁的学龄前幼童占比最多为49.0%,其次是19~60岁成人占40.2%,102例核酸检测均阴性,均无流行病学接触史。结论 对于境外输入病例中无症状感染者,体温监测很难发现异常,既是铁路交通防控的难点更是铁路站车常态化防控的重点。重视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能有效阻止疫情通过铁路站车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调查 防控措施 无症状感染者
原文传递
某机务段职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颜晖宏 王艳玲 +1 位作者 谢剑伟 严玲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9年第3期42-44,共3页
为了解某机务段职工的健康状况,掌握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和分布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选取该机务段职工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年龄段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超重检出率39.44%,肥胖检出率13.7... 为了解某机务段职工的健康状况,掌握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和分布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选取该机务段职工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年龄段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超重检出率39.44%,肥胖检出率13.71%,高血糖检出率9.14%,高血压检出率17.29%,血脂异常检出率62.93%;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说明该机务段职工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呈递增趋势,流行趋势明显,提出应加强健康宣教与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与健康维护,以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治心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务段 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原铁路调离人员心脏异常分析
6
作者 朱玉娇 瞿运和 +1 位作者 马世伟 沈民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34-35,共2页
对2007—2013年134名高原铁路调离人员进行相关问卷及体检结果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调离人员的心脏异常项目中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异常指标发生频率较高,心电图异常发病时间较短。心电图显示传导阻滞、右室肥厚、电轴左偏、电轴右偏发生频... 对2007—2013年134名高原铁路调离人员进行相关问卷及体检结果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调离人员的心脏异常项目中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异常指标发生频率较高,心电图异常发病时间较短。心电图显示传导阻滞、右室肥厚、电轴左偏、电轴右偏发生频率较高,右室肥厚发病时间相对较短,电轴右偏发病时间相对较长;心脏彩超显示,肺动脉高压发病时间相对较短;胸部X线无明显特点。建议将心电图异常中右室肥厚和心脏彩超异常中肺动脉高压作为敏感体检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异常 青藏铁路 调离人员
原文传递
高速动车车厢内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小勇 滕雅平 +2 位作者 聂霞林 蔡文杰 朱小霞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97-1000,共4页
目的探讨高速动车车厢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为高速动车的卫生设施设备管理及相关卫生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对日常运营的3种不同高速动车车型车厢的空气质量在不同季节、线路、运行状态、载员率情况下进行监测,并... 目的探讨高速动车车厢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为高速动车的卫生设施设备管理及相关卫生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对日常运营的3种不同高速动车车型车厢的空气质量在不同季节、线路、运行状态、载员率情况下进行监测,并对比分析。结果冬季和夏季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高铁动车车厢内CO2、PM10监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2在运行中的监测值低于到达终点前和始发前,PM10在始发前的监测值高于运行中和到达终点前。A型车车厢内CO2合格率高于B型车和C型车,甲醛合格率低于B型车和C型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客运专线车厢内的CO2合格率高于京广和沪昆两条高铁主干线,夏季则低于两条主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员率未超过100%时,动车车厢内CO2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载员率超过100%时的合格率低于未超员时,且超员后动车车厢内CO2浓度随载员率的增加而升高。不同运行状态、线路、车型的动车车厢内CO、细菌总数监测值与合格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一车厢的夏季车厢内气温、相对湿度合格率高于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季节、运行状态、载员率、线路及车型的不同均可能对高速动车内空气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 空气质量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新开城际地下站人员不良建筑物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区域空气质量调查
8
作者 周小勇 朱小霞 +2 位作者 刘雨璨 滕雅平 蔡文杰 《预防医学论坛》 2023年第7期519-523,528,共6页
目的 通过对新开城际地下站人员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的发生情况及该区域空气质量进行调查,为有针对性地预防地下建筑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于2017年1月选择长沙4个新开城际地下站的工作人员(居站工作人员、流动作... 目的 通过对新开城际地下站人员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的发生情况及该区域空气质量进行调查,为有针对性地预防地下建筑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于2017年1月选择长沙4个新开城际地下站的工作人员(居站工作人员、流动作业人员),分别在通风前(115人)、通风1周后(121人)、通风+辅助措施2周后(127人)三个时间点,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调查;同时对新开城际地下站人员活动各主要区域的空气质量分区域(工作区、候车区)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通风前、通风1周后、通风+辅助措施2周后,新开城际地下站工作人员的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9.7%、13.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88,P<0.05)。与通风前比较,通风后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发生率降低(χ^(2)=25.411,P<0.05)。居站工作人员的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发生率高于流动作业人员(χ^(2)=62.000,P<0.05)。通风前工作区5项化学污染物指标CO、甲醛、可吸入颗粒(PM_(10))、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及CO_(2)浓度均超标,通风后CO、甲醛、PM_(10)、TVOC及CO_(2)浓度均降低(P均<0.05)。候车区一直处于通风状态,空气质量均合格。结论 新开城际地下站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发生率,空气化学污染物超标是其主要原因,进行通风及辅助措施可使新开城际地下站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降低人员的不良建筑物综合征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建筑物综合征 空气质量 通风 新开城际地下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