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胡晓东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旨在揭示并阐释仪式表演过程中,执仪者脑海中的音乐文化观念模式--音乐象征符号("归属性"模型/models of)如何经由表演转化为一系列音声景观(Sound scape)与符号表征("对象性"模型/models for)...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旨在揭示并阐释仪式表演过程中,执仪者脑海中的音乐文化观念模式--音乐象征符号("归属性"模型/models of)如何经由表演转化为一系列音声景观(Sound scape)与符号表征("对象性"模型/models for)的过程。从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视角审视瑜伽焰口仪式音乐,可深入探究文化主体内在的文化精神与观念构型,由此揭示出仪式行为及其产品--仪式表演行为与仪式音乐之间的深层关联,进而达到对表演语境(contexts)与社会结构的整体认知,实现文化的阐释。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犹如一部内容宏富、形式综合的仪式音乐剧,具有虚拟性、艺术性、功能性与音声两极渐变性等特征,观察其仪式表演中所呈现的象征符号与符号表征,阐释其隐喻的文化义涵,揭示出一整套佛教"三密合一"、阈限期等文化观念模型主导下的仪式音乐符号表达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 瑜伽焰口仪式音乐 “归属性”模型 “对象性”模型 三密合一 阈限期
下载PDF
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命史的学术张力——基于数位赣剧传承人口述史的再研究
2
作者 胡晓东 艾文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42,156,共13页
生命史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接通历史、社会、个人的文本阐释通道,是非遗传承人研究的重要利器。赣剧非遗传承人群体作为赣剧艺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者,为赣剧艺术建立了鲜活的生命档案。通过对赣剧传承人群体深入访谈,将数位代表性传承... 生命史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接通历史、社会、个人的文本阐释通道,是非遗传承人研究的重要利器。赣剧非遗传承人群体作为赣剧艺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者,为赣剧艺术建立了鲜活的生命档案。通过对赣剧传承人群体深入访谈,将数位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生命予以裸呈,探究其历史构成、社会维护以及个人创造和文化体验,并从其文化身份构建中透视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命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群体生命史研究从群体叙事角度,关注群体的主体间性与共同主体性,突显集体记忆在群体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以通宏洞微的学术张力揭示文化群体的生命意义和社会语境的深度融洽,突破了以往个体生命史叙事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为非遗传承人群体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生命史 身份建构 赣剧 非遗传承人
下载PDF
语音、语义、语用:中国民歌唱词语言研究三题——以重庆城口民歌为例
3
作者 周洁 胡晓东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32,共10页
唱词语言(方言)是探究民歌地方特质的利器,语音、语义和语用是切入音乐语言学的三大重要议题,分别从物质外壳(音响)、文化内涵与社会功用三个层面由表及里揭示了语言和音乐一卵双胞、相生相长的内在关系,建构起语言与音乐研究的理论基... 唱词语言(方言)是探究民歌地方特质的利器,语音、语义和语用是切入音乐语言学的三大重要议题,分别从物质外壳(音响)、文化内涵与社会功用三个层面由表及里揭示了语言和音乐一卵双胞、相生相长的内在关系,建构起语言与音乐研究的理论基石。通过对重庆城口民歌语音、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深入剖析,可揭示地方语言特征对民歌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的深刻影响。语音是指城口方言的发音及音响特征,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民歌的音乐形态,通过梳理、比较并分析城口方言语音声、韵、调方面的特征,揭示其影响并控制城口民歌形态与地方特质的重要作用;方言语义要解决语言符号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及其对民歌唱腔的深刻影响,即一些常见语汇由于在城口这一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发生语义转换而成为特殊主题被应用,在民歌唱腔中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色彩;语用则指其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使用的某些规范和原则,对城口民歌的音乐形态与文化特征形成潜在的影响,三者共同构成城口民歌的地域文化特质,进而影响其他民间音乐品种的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城口民歌 语音 语义 语用
原文传递
亮点纷呈 守正创新——由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引发的思考
4
作者 胡晓东 王亚军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5,共5页
2023年11月16至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唱响原生民歌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的“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江西省上饶市、赣州市、鹰潭市三地隆重举办。
关键词 守正创新 上饶市 赣州市 鹰潭市 江西省 文化和旅游
原文传递
传统的延续与身份的再造——瑶族“盘王节”音乐文化身份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赵书峰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2,共8页
"还盘王愿"是勉瑶以祭祀祖先盘王为主的一种传统的民间祭祀仪式音乐。举办日期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自1984年以来,在官方、学者、民间等多方共同参与下,其逐渐成为湘、粤、桂、滇等区域内的,集盘王祭祀、传统与现代乐舞展... "还盘王愿"是勉瑶以祭祀祖先盘王为主的一种传统的民间祭祀仪式音乐。举办日期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自1984年以来,在官方、学者、民间等多方共同参与下,其逐渐成为湘、粤、桂、滇等区域内的,集盘王祭祀、传统与现代乐舞展演、学术论坛、商业项目合作与交流、地方旅游文化经济推广等为一体的大型节庆仪式音乐活动。"盘王节"的建构折射出"非遗"语境下的瑶族民俗活动,正在从"民间在场"走向集"国家在场""民间在场""专家在场"等多维一体的,以及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等综合元素的文化互文;"盘王节"节庆活动既是对勉瑶传统祭祀仪式的纵向传承("濡化"),又是基于经济与文化全球化以及"申遗"语境中的身份重建("涵化"),即勉瑶传统的延续与身份的再造;瑶族"盘王节"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一事实即折射出"传统"的建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持续性地发明与创造的。从"还盘王愿"到"盘王节"活动,既是勉瑶民俗节庆仪式音声结构的重构,又是其仪式象征与文化功能的变迁。因为,前者多是基于神圣性语境中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后者则更多地带有舞台审美性质的现代民俗节庆展演。这种表演空间、表演文本、仪式象征与文化功能的显著变化,鲜明地彰显出"国家在场""民间在场""专家在场"等多种权力与话语的互动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盘王愿“盘王节” “申遗” 表演文本 互文
原文传递
老挝优勉瑶婚俗音乐田野考察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赵书峰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0-100,共11页
作为一项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文章针对老挝瑶族婚俗音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田野考察与初步研究。笔者认为,老挝优勉瑶由于受到老龙族("大传统")和泰国文化的双重影响,致使其婚俗仪式音乐的原生性特征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现... 作为一项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文章针对老挝瑶族婚俗音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田野考察与初步研究。笔者认为,老挝优勉瑶由于受到老龙族("大传统")和泰国文化的双重影响,致使其婚俗仪式音乐的原生性特征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现代性、流行性、娱乐性为主的仪式狂欢;与中国过山瑶婚俗音乐相比,老挝优勉瑶婚俗音乐的结构相对单一,音乐变迁现象较为严重,这种现象不但是优勉瑶为了迎合老挝国家"大传统"主流文化的主观认同而选择的一种生活策略,同时也是老挝政治、社会、历史等多重语境互动下的自我身份的文化表达;优勉瑶婚俗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维度中,在跨文化的互动交融语境中,为了瑶族传统音乐的"在地化",需要进行文化重建与再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与社会。所以,当下老挝瑶族的"传统"婚礼其实就是采借、吸收老龙族婚俗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发明"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 优勉瑶 婚俗音乐 田野考察 音乐变迁
原文传递
音乐博物馆叙事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黄虎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72,共6页
音乐博物馆以音乐器物的静态聚焦承载着音乐发展的动态轨迹,它既是人类音乐史、文明史时空物证的汇集,更是族群审美关系、人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凝聚与结晶。本文以笔者深度参与或接触的三个音乐博物馆为例,通过类型、现状及不同命运的... 音乐博物馆以音乐器物的静态聚焦承载着音乐发展的动态轨迹,它既是人类音乐史、文明史时空物证的汇集,更是族群审美关系、人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凝聚与结晶。本文以笔者深度参与或接触的三个音乐博物馆为例,通过类型、现状及不同命运的叙事与反思,认为音乐博物馆发展的核心是在关键人、经费、展呈内容、运营模式等要素之间,组成的一个多维联结。进而,对高校音乐博物馆的建设、运行与可持续性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博物馆 模式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破立之间——新中国民族乐器材料、工艺应用与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高舒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87,共7页
材料、工艺,造就了声音的"形状"。在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们遵循求同存异、以"人"为本的应用逻辑,凭借技术"在场"实现乐器个体、乐种、组合乃至知识体系的积极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显露尚待处理的"缺... 材料、工艺,造就了声音的"形状"。在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们遵循求同存异、以"人"为本的应用逻辑,凭借技术"在场"实现乐器个体、乐种、组合乃至知识体系的积极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显露尚待处理的"缺位",也因人的选择而带有色彩。新技术条件下,在乐器已经突破物理层面限制的当下,如何选择合宜材料、工艺,留住声音传统?国人再次面临认识、界定、发展民族乐器的应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工艺 民族乐器 乐改 标准化
原文传递
福建九龙江水居社会的生活与仪式——以“进发宫”船庙“迎王送船”为例
9
作者 高舒 《福建艺术》 2021年第3期22-27,共6页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晚,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Ong Chun/Wangchuan/Wangkang ceremony, rituals and related practices for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connect...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晚,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Ong Chun/Wangchuan/Wangkang ceremony, rituals and related practices for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connection between man and the ocean,以下简称"送王船")以及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两个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申报 太极拳 送王船 九龙江 仪式
下载PDF
族群·区域·国家——彝、哈、傣、苗杂居区节庆仪式音乐中的三重文化认同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晓东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6-33,85,共9页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仪式音乐是用以标识族群身份和边界的重要符号,主要呈现出族群、区域、国家三重文化认同。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主要由祖先信仰及原始叙事派生出的赋有根基性情感的节庆仪式音乐组成,特点是原生性、非理性与下意识...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仪式音乐是用以标识族群身份和边界的重要符号,主要呈现出族群、区域、国家三重文化认同。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主要由祖先信仰及原始叙事派生出的赋有根基性情感的节庆仪式音乐组成,特点是原生性、非理性与下意识性,表现为以原始古歌为核心,以本族群音乐与舞蹈为语言描述族群内部特定的生活场景,其功能在于标识族群边界,即稳固族群内部身份认同;区域认同(Regional identity)由地方行政组织以驱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目的而使用的节庆仪式音乐组成,其特点为场景性、利同性、理性和不稳定性;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表现在国家(国际)节日庆典仪式音乐中,特点是政治性、理性与建构性,表现为政府主流媒体输导下歌、舞、乐的介入,以及国家话语体系主导下族群音乐的改造和征用。云南玉溪元江彝、哈、傣、苗等族群杂居区的节庆仪式音乐中,上述三重文化认同清晰可见,三者之间既有微观上的相互博弈,又在国家"一体多元"宏观政策驱动下整体趋同,且相互交叉、各有渗透,呈网络交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族群杂居区 节庆仪式音乐 族群认同 区域认同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与演奏体现出的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琛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80,101,共9页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和演奏主要有以下特点:乐器命名方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命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符合逻辑、简单明了、听音达意的命名习惯;管乐器开孔方面,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开孔并不仅仅为了追求更...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和演奏主要有以下特点:乐器命名方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命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符合逻辑、简单明了、听音达意的命名习惯;管乐器开孔方面,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开孔并不仅仅为了追求更多数量的音高,也未发现艺人对音阶、音列的认知能力和开孔数量有直接联系;乐器音色认知方面,单簧类管乐器相对柔和且谐波丰富、独特的鼻音音色和边棱音管乐器空灵、缥缈的音色相得益彰,构成了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两种最常见音色;乐器演奏技术方面,主要从起吹、循环换气、习惯性旋律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对认识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总体形态和相关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 管乐器 命名 制作技艺 演奏技术
原文传递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晓东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7-107,共11页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是各族群文化主体藉由节庆音乐符号,在交互与对话中彰显的对各自文化身份与族群边界的认知角度和阶段序列,反映出音乐在形塑各族群心理素质,构筑多元文化认同并实现民族国家沟通与社会维护的独特功...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是各族群文化主体藉由节庆音乐符号,在交互与对话中彰显的对各自文化身份与族群边界的认知角度和阶段序列,反映出音乐在形塑各族群心理素质,构筑多元文化认同并实现民族国家沟通与社会维护的独特功能。元江多族群杂居区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其认同阶序是多元文化主体共在、交往、对话和相互依存的结果,具有强烈的文化主体间性:表达族群主体认同的原生层音乐居于核心,特点是原生性与非理性,文化认同具有自发性和潜在性,自下而上发生;展示区域认同的次生层音乐位于中间,特点为场景性、利同性和不稳定性,文化认同兼有自发性和被动性,上下并举;彰显国家认同的再生层音乐占据外层,特点是政治性、建构性与理性,文化认同具有显在性和强制性,自上而下贯彻。全球化语境下,各认同阶序之间既有微观下的相互博弈,又有宏观上的整体互融、彼此涵化,总体态势为外层主导内层,内层服从外层。展示出在国家“一体多元”格局下,族群、区域、国家等多重认同阶序与文化层交织共生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族群杂居区 哈尼族“喍奢扎”音乐 认同阶序 文化层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攥住了,这把呼吸——观吴巍“笙乐传奇”兼论中国笙乐器发展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舒 《人民音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2,共6页
如果说中国"改革"民族乐器至今还蒙着"传统"的盖头羞答答地与管弦乐队形式维持着联姻关系的话,近年来,旅外的优秀民乐演奏家则始终大大方方地面对西方音乐家群体的读解,频繁在国际舞台上合作。聊琵琶,有杨静、吴蛮... 如果说中国"改革"民族乐器至今还蒙着"传统"的盖头羞答答地与管弦乐队形式维持着联姻关系的话,近年来,旅外的优秀民乐演奏家则始终大大方方地面对西方音乐家群体的读解,频繁在国际舞台上合作。聊琵琶,有杨静、吴蛮,提到笙,则不能不提吴巍、吴彤。相比吴彤早年组建摇滚乐队"轮回乐队"的经历再到获得美国第59届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的勃发,成为中国笙在欧洲古典、爵士、电子等多维音乐领域的一个典型例证,并于2017年获得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的“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滚乐队 格莱美 音乐领域 笙乐 管弦乐队 民族乐器 民乐演奏 典型例证
原文传递
仪式音乐法器牌子曲探赜--以瑜伽焰口仪式为例
14
作者 胡晓东 彭小峰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9-100,共12页
仪式音乐中的法器牌子曲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锣鼓经家族的重要成员,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音响结构内部隐藏着精确的数理逻辑,并在实际应用中保守着严密的规定性,折射出华夏祖先素朴的哲学思想与智慧善巧,是维系... 仪式音乐中的法器牌子曲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锣鼓经家族的重要成员,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音响结构内部隐藏着精确的数理逻辑,并在实际应用中保守着严密的规定性,折射出华夏祖先素朴的哲学思想与智慧善巧,是维系乡土社会秩序,构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通过分析重庆罗汉寺瑜伽焰口仪式音乐中法器牌子曲的曲体结构与音响逻辑,指出其内部隐含的数理结构、偏重阳数与阴阳和合三大原则,揭示出仪式语境中法器牌子曲所蕴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与内涵,彰显出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中“三密合一”“三业相应”的修行观念与仪式功能,并厘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瑜伽焰口仪式 法器牌子曲 数理结构 文化观念 仪式功能
原文传递
格萨尔史诗曲名辨 被引量:1
15
作者 姚慧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格萨尔史诗曲名和曲调之间的关系是格萨尔音乐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的话题,但对于二者是否彼此对应,学者们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往的研究皆是从基于音乐技术分析的传统视野出发来寻找答案的,但在学术研究范式转型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借... 格萨尔史诗曲名和曲调之间的关系是格萨尔音乐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的话题,但对于二者是否彼此对应,学者们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往的研究皆是从基于音乐技术分析的传统视野出发来寻找答案的,但在学术研究范式转型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借助口头传统相关理论,观照格萨尔曲名与曲调在书写文本与口头音声文本中的差异与互动,并在田野考察方法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不同类型、不同流布区域的格萨尔艺人,实现史诗音乐研究在当下的范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史诗 曲名 曲调 格萨尔艺人 “口承与书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