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演变及内在逻辑 被引量:7
1
作者 白刚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形态演变。这一形态演变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形态演变。这一形态演变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从"客体论"到"主体论",再到"存在论"和"价值论"转换的内在逻辑。而形态演变和内在逻辑转换,又意味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实现了从照着"宣讲"苏联模式教科书,走向了创造性地"回到"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最终走向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哲学
下载PDF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
作者 韩庆祥 《协商论坛》 2023年第6期48-49,共2页
很高兴受邀参加第十六届黄帝文化论坛,我是河南人,我姓韩,据考证韩姓来源于新郑,所以说到这里来是寻血脉之根,寻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寻中华文明之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结合的... 很高兴受邀参加第十六届黄帝文化论坛,我是河南人,我姓韩,据考证韩姓来源于新郑,所以说到这里来是寻血脉之根,寻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寻中华文明之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结合的实质就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提供土壤。今天,围绕“文化”和“文明”,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黄帝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河南人 民族复兴 强国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 强大动力
下载PDF
五四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1
3
作者 庄福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5,共9页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特点有三:一是迅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新道路;二是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接受了列宁主义的新学说;三是迅速展示了密切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新学风。正是在上述...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特点有三:一是迅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新道路;二是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接受了列宁主义的新学说;三是迅速展示了密切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新学风。正是在上述传统的影响下,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90年来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成果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成就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胜利,促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达到了理论思维成熟的高度。90年来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永恒不变的传统,又是今后深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下载PDF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张亮教授访谈
4
作者 张亮 赵立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共5页
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史前史"(1949-1978年)、兴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大繁荣(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 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史前史"(1949-1978年)、兴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大繁荣(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大繁荣,但是也让人心生"忧虑"。未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回归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入思考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从人头、学派的研究走向"问题式"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徒生涯 国外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东欧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下载PDF
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5
作者 郝立新 张莹云 《云岭先锋》 2022年第12期38-40,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理论总结与重大判断,进一步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所在,为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根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规律性认识 深刻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理论创新 理解和把握 重大判断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大众化
6
作者 郝立新 《云岭先锋》 2021年第2期41-43,共3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需要通过大众化来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直接和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广大人民群众 大众化 百年历史 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民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教育场馆建设刻不容缓
7
作者 杨金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3期19-27,共9页
马克思主义教育场馆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在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的长远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党和政府应当大力加强这一工作,抓住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机,乘着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机遇... 马克思主义教育场馆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在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的长远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党和政府应当大力加强这一工作,抓住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机,乘着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机遇,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场馆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规划。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场馆建设应明确其性质、特点和功能定位,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样性等多重关系;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精神支柱建设的历史经验,以场馆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经典、教师、受众、形象、礼仪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把精神支柱载体建设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推进,以此打造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支柱 场馆建设
下载PDF
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三)——关于时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对话 被引量:9
8
作者 黄楠森 季正矩 庄俊举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1,共8页
近些年来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何时 ?其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赢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在全球化时代 ,马克思主义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我们应当... 近些年来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何时 ?其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赢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在全球化时代 ,马克思主义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重塑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 ,增强它的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以及同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 ,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楠森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下载PDF
中国哲学学术的当代转向
9
作者 陈立新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F0002,237,共11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实现哲学学术转向的动因和目标。在西方现代化运动中达到成熟状态的现代性理念,由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构成其学术底色,由此打造席卷世界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范式。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存在根据的西... 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实现哲学学术转向的动因和目标。在西方现代化运动中达到成熟状态的现代性理念,由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构成其学术底色,由此打造席卷世界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范式。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存在根据的西方知识体系,为资本的普遍统治提供精神文化引领,在其发展中暴露出难以摆脱的内在缺陷。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展示了富有前景和活力的新型文明。当代中国的哲学学术立足中国立场和中国精神,从现代性学术中超拔出来,领悟并表达时代精神,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引领和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塑造全新的精神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化 西方现代学术 当代中国学术
下载PDF
对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科学认识——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一兵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130,共14页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识到,作为社会有机体系统中居统治地位的资本,像普照的光,克服任何阻碍它前进的障碍,消灭原始的生产方式和一切不能进入商业交换关系的社会定在,使所有社会定在都从属于自己。在资本的生产方式...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识到,作为社会有机体系统中居统治地位的资本,像普照的光,克服任何阻碍它前进的障碍,消灭原始的生产方式和一切不能进入商业交换关系的社会定在,使所有社会定在都从属于自己。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中,打破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开辟了全面占有自然界和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新世界,也大大地拓展了人的社会存在空间。正是在资本创造的对自然界的普遍占有和对社会联系的普遍占有中,资本自身正在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祖社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4,F0002,237,共12页
在启蒙现代性理论规制和指导下的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业已被证明由抽象的理性主义信念以及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引领的合理性努力。此一重大的社会整体性变革与民族国家传统的再造运动,由于过分迷信和倚重技术理性、... 在启蒙现代性理论规制和指导下的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业已被证明由抽象的理性主义信念以及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引领的合理性努力。此一重大的社会整体性变革与民族国家传统的再造运动,由于过分迷信和倚重技术理性、资本逻辑和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陷入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悖反性现象和悖论事实,并具体体现为生态问题的恶化、社会共同体的疏离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和迷失等。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从事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依托先进制度的独特优势,直面西方社会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固有弊端,强调作为现代化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并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现代化的文明价值观,坚定地奉行发展实践的人民主体性、人民福祉最大化,致力于实现自然—生态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精神生活共同体的有机融通,从而矫正了人类现代化的航向,向先发、后发现代化民族国家贡献了以“生态—生存—生活的整体性”“先进制度理性的嵌入性和贯通性”“社会公共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实践主体性”以及“人民美好生活追求与福祉至上性信念”等为突出时代特质并体现理念、逻辑、形制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性的原创性理论识见,将社会现代化和文明实践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民主体性
下载PDF
马克思: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最初构想
12
作者 张一兵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1,共8页
1859年完成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系马克思在1844—1859年十五年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公开问世。也因为不同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那种研究性的学术话语,这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阐释性理论表述,马克思在这一论著... 1859年完成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系马克思在1844—1859年十五年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公开问世。也因为不同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那种研究性的学术话语,这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阐释性理论表述,马克思在这一论著写作之前有过多重逻辑构想。这一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六部大书,经济学理论历史概述和“资本一般”(《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分层构想,不仅展现了马克思对自己全部科学经济学理论的最初总体构架,也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论》写作的复杂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商品 货币 资本
下载PDF
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在镇江市召开
13
作者 徐素华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4-114,82,共2页
关键词 镇江市 中国 部门 召开 研讨会 中央政策 宣传 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发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树发 彭冰冰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8,84,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人为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的科学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认识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人为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的科学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认识的变化与发展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 关系 启示
原文传递
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 被引量:2
15
作者 庄福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8-41,85,共5页
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庄福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之作《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以它深邃的唯物史观... 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庄福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之作《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以它深邃的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必亡和共产主义必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观 《共产党宣言》 《宣言》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 南方谈话 资本主义 毛泽东思想 无产阶级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反思与创新——访中共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
16
作者 徐斌 许全兴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4-15,共12页
[受访者简介]许全兴,1941年生,江苏无锡人,196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留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教授和中国现代哲学教研室主任。1992年调中央党校,曾任哲学教研部主任,校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第四、五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 [受访者简介]许全兴,1941年生,江苏无锡人,196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留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教授和中国现代哲学教研室主任。1992年调中央党校,曾任哲学教研部主任,校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第四、五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四、五届专家组成员,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长,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自我反思 创新
原文传递
中国资产阶级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探索与启示
17
作者 谭培文 《创新》 2014年第6期5-12,2+126,共8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命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的,但这并不意味在此之前不存在我国资产阶级关于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思想和尝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探索,其旨趣就体现为把西方人道...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命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的,但这并不意味在此之前不存在我国资产阶级关于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思想和尝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探索,其旨趣就体现为把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资产阶级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探索过程可以具体区分为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早期宣传、传播,批评、过滤与改造的过程。孙中山以"民生"为本阐述的民主政治、反对自私自利,提倡天下为公的思想,丰富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 人学思想 中国化
下载PDF
主持人语
18
作者 张艳涛 《宁夏党校学报》 2023年第6期32-32,共1页
在21世纪,消费主义需要反思与超越,马克思能力思想的哲学研究需要深化与拓展,“世界历史”思想需要守正与创新,这一切都需要置于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视域中来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主持人 深化与拓展 消费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反思与超越 理解和把握 21世纪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共同发展与全球治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邵发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30,共9页
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作为其最高的价值位阶,它必须扬弃基于"中心-边缘"不平衡性发展理念而构建的世界贫富两极化的发展格局,把各国共同发展的共同善的伦理性要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 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作为其最高的价值位阶,它必须扬弃基于"中心-边缘"不平衡性发展理念而构建的世界贫富两极化的发展格局,把各国共同发展的共同善的伦理性要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共同发展理念只有得到全球治理的内在性拱卫,才能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元治理理念与基于共同发展所要求的共同治理,构成共同抵御霸权性治理的非正义性侵蚀的价值基础,唯有如此,人作为"类"属性而非"种"属性的共同体主体际性才会在共同发展与共同治理的视阈下绽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平衡性发展 共同发展 全球治理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释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1-236,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贯穿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篇的红线。《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展开表述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定义,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贯穿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篇的红线。《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展开表述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定义,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工作布局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重点任务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中全会 依法治国 法治道路 法治体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