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自传写作”与认同的政治--以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长中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7-75,共9页
我国各人口较少民族共时态进入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裹挟之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城乡互动的日益强化、多元文化的日益融合,改变了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存在形态及其传承模式,特别是各人口较少民族的现代化几乎都是... 我国各人口较少民族共时态进入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裹挟之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城乡互动的日益强化、多元文化的日益融合,改变了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存在形态及其传承模式,特别是各人口较少民族的现代化几乎都是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由此给民族文化的存续问题带来极大风险。人口较少民族作家自觉以民族文化代言人身份,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审美回应。"类自传写作"则是这一回应的文学表征。囿于强烈的民族性表达和二元式立场,"类自传写作"最终走向了认同的政治,"中间状态"写作是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性”写作 现象 认同政治
原文传递
襄樊话“倒”和北京话“着”之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罗自群 《语言科学》 2004年第6期101-107,共7页
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持续意义的成分很多,本文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t]声母类的“倒”(襄樊话)所在的主要句型“V_1倒(+O)(+V_2)”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写,并和[ts]声母类的“着”(北京话)进行比较,说明在一定的句式中,“倒”和“着”的主... 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持续意义的成分很多,本文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t]声母类的“倒”(襄樊话)所在的主要句型“V_1倒(+O)(+V_2)”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写,并和[ts]声母类的“着”(北京话)进行比较,说明在一定的句式中,“倒”和“着”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表示持续,它们都可以看作是持续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方言 襄樊话 北京话 “倒” “着” 持续意义 语法功能 西南官话
下载PDF
襄樊方言的“在”字句 被引量:7
3
作者 罗自群 《汉语学报》 2005年第1期31-37,共7页
本文通过对襄樊方言“在”字句的全面描写以及“在”与表持续意义“倒”的比较,说明了四个虚词用法的“在”各自的语法功能,阐述了表示空间意义的“在”和表示时间意义的“在”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
关键词 "在"字句 空间意义 时间意义 语法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