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画·鹿石·嬴秦民族寻根 被引量:8
1
作者 孙新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36,共6页
鸱鸮黥面像是嬴秦民族的祖神——颛顼的原型,鹿石是秦先人神话人物——飞廉的纪念碑;源于东夷的秦人,在向西部迁徙过程中与斯基泰人联姻,变成骁勇善战的半游牧民族;嬴秦民族源于东夷,兴于西戎,盛于中原。
关键词 颛项 飞廉 戎胥轩 斯基泰
下载PDF
花山岩画——左江流域古代民族图像志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亚莎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第4期33-40,共8页
岩画的文化内涵破译是解读当地历史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认识早期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手段。这项工作已经持续半个世纪之久,通过岩画符号的解读,来寻找画面中隐藏的那些早期文明结构的书写方式。从最朴素简单的画面开始,通... 岩画的文化内涵破译是解读当地历史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认识早期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手段。这项工作已经持续半个世纪之久,通过岩画符号的解读,来寻找画面中隐藏的那些早期文明结构的书写方式。从最朴素简单的画面开始,通过不断地增加符号以传达更多的信息与思想内容。符号语言不断递增的过程,反映的正是左江流域古代族群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不断进步的历程,在这个古代族群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身份差别、等级差别、阶级差别有一条不断演进的图像语言发展脉络,背后则是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社会分层不断复杂精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岩画 左江流域 岩画图像符号 早期族群社会 铜鼓 祭祀
下载PDF
中国岩画的文化坐标 被引量:11
3
作者 龚田夫 张亚莎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6-99,共4页
中国的岩画因其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西方原始岩画有很大差别。从本质上讲,中国岩画文化是独立于中原农耕文化之外,并与之平行发展的少数民族混合经济文化与游牧经济文化的产物。
关键词 中国岩画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混合经济文化 游牧经济文化 产物
下载PDF
中国人面像岩画文化浅谈 被引量:7
4
作者 龚田夫 张亚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4,共8页
人面像岩画是指那些看起来类似人面或是可以联想到人面的岩画图形。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分布呈线形,东线即东部沿海一带,北线横贯内蒙古,西线即从内蒙古到宁夏。人面像岩画的创作者很可能是原居于江苏、山东的从事原始农耕的东夷人,人面像... 人面像岩画是指那些看起来类似人面或是可以联想到人面的岩画图形。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分布呈线形,东线即东部沿海一带,北线横贯内蒙古,西线即从内蒙古到宁夏。人面像岩画的创作者很可能是原居于江苏、山东的从事原始农耕的东夷人,人面像岩画因东夷人的迁徙而发生长时间及长距离的传播,给人一种规模宏大的假象。人面像岩画是人的思维在人的形象上的体现,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巨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面像岩画 原始艺术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云南文山红岩洞岩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永军 刘波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4期90-97,共8页
作为早期人类的文化遗存,文山红岩洞岩画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在考古发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红岩洞岩画的发现为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运用考古学的叠压打破关系原理和图像学的风格解析,将... 作为早期人类的文化遗存,文山红岩洞岩画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在考古发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红岩洞岩画的发现为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运用考古学的叠压打破关系原理和图像学的风格解析,将红岩洞岩画分为三期:第一期叠压在整个画面的最底层,以铜鼓符号为主,颜色为淡黄色,制作时间约为战国早期;第二期主要分布画面的右侧,以圆头蹲式人形为主,同时出现了卷云纹、牛、犬等动物,颜色为红色,其时间大致为战国中期;第三期主要分布在画面的右侧,以方头蹲式人形为主,同时出现了土字形人、羊、马等动物,颜色为红色,年代约为战国末期。红岩洞岩画再现了早期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和宗教祭祀活动,其基本特征与铜鼓文化密切相关,创作的族属应该为百濮民族中的句町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文山 红岩洞 岩画 句町濮 战国时期
下载PDF
从遗产到资源:岩画遗产研究的新转向
6
作者 邹沁园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年第8期8-11,共4页
伴随着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岩画作为一种古老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也在不断凸显,从遗产到资源,在全球"遗产资源化"大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下,国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系列岩画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践工作。文章在背景分析、... 伴随着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岩画作为一种古老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也在不断凸显,从遗产到资源,在全球"遗产资源化"大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下,国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系列岩画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践工作。文章在背景分析、概念梳理以及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岩画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系列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画遗产资源背景 概念 实践 路径
下载PDF
阿里日土曲嘎尔羌岩画试析——附论岩画与女国·苏毗相关的问题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亚莎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6-69,共14页
曲嘎尔羌岩画(原称“恰克桑”岩画)地处西藏自治区阿里日土县多玛区所在地南面一天然岩洞外壁上(见图1),1985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发现并公布于世。由于该岩画所表现的内容颇有特点,自被发现之日起便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 曲嘎尔羌岩画(原称“恰克桑”岩画)地处西藏自治区阿里日土县多玛区所在地南面一天然岩洞外壁上(见图1),1985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发现并公布于世。由于该岩画所表现的内容颇有特点,自被发现之日起便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大凡有关西藏岩画内容的著述与文章总会涉及到它,本文也想就曲嘎尔羌岩画谈谈看法,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画 阿里 文物 著述 发现 西藏自治区 文章 内容 岩洞 特点
下载PDF
论“人面”岩画的起源与传播--基于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苟爱萍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78-185,共8页
以贺兰山"人面"岩画为研究基点,运用图像分析方法与考古类型学方法论述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分布、图像类型,对相关地域的"人面"岩画进行图像类型的比较.在反思"人面"岩画单点起源传播观的基础上... 以贺兰山"人面"岩画为研究基点,运用图像分析方法与考古类型学方法论述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分布、图像类型,对相关地域的"人面"岩画进行图像类型的比较.在反思"人面"岩画单点起源传播观的基础上,指出将军崖"人面"岩画起源说在立论上存在着4个方面的存疑性.从地理学与图形学角度提出及论证中国"人面"岩画具有多点起源性质,并进一步讨论美洲"人面"岩画来自于中国的洲际传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人面”岩画 多点起源
下载PDF
沈尧伊贵州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牟孝梅 张丽娜 王绿竹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5年第5X期6-11,20,共7页
贵州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贵州的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艺术家创作首选的主题。沈尧伊以贵州红色文化为主的美术创作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以贵州红色题材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在当代美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红色题材美术作品所倡导的... 贵州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贵州的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艺术家创作首选的主题。沈尧伊以贵州红色文化为主的美术创作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以贵州红色题材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在当代美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红色题材美术作品所倡导的积极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不屈奋斗的精神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尧伊 贵州 红色文化 红色美术 红色题材 美术作品 《遵义会议》 《地球的红飘带》
下载PDF
美洲地区“蹲踞式人形”岩画的分类与内涵阐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嘉馨 孙晓勇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89-95,共7页
远去的人们已经沉默,但留下的岩画还在诉说着久远而生动的故事,展现着史前先民对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认知与解读。本文通过对美洲大陆蹲踞式岩画的梳理和内涵挖掘,探讨蹲踞式岩画与当地风俗、神话、天地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每个... 远去的人们已经沉默,但留下的岩画还在诉说着久远而生动的故事,展现着史前先民对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认知与解读。本文通过对美洲大陆蹲踞式岩画的梳理和内涵挖掘,探讨蹲踞式岩画与当地风俗、神话、天地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每个地区独特性的基础上抽象出蹲踞式岩画这一世界性语汇的"通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陆 蹲踞式岩画 象征意义 比较分析
下载PDF
甘肃岩画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晓云 孙源 张博文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33-42,共10页
2016年11月、2017年7月至8月期间,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甘肃岩画研究生考察小组,一行三人曾两次赴甘肃考察岩画。田野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甘肃岩画的分布情况,获取各个岩画分布区的岩画图像与周围景观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岩画... 2016年11月、2017年7月至8月期间,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甘肃岩画研究生考察小组,一行三人曾两次赴甘肃考察岩画。田野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甘肃岩画的分布情况,获取各个岩画分布区的岩画图像与周围景观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岩画的图像资料,以理解甘肃岩画的整体特征与区域特征。小组先后考察嘉峪关黑山岩画、肃北蒙古自治县祁连山大黑沟岩画,景泰县姜窝子沟岩画、黄崖沟岩画和黄河石林岩画。本文分三部分,一是梳理与描述甘肃诸岩画点岩画的基本情况与特征;二是从岩画主题、制作手法、造型风格和载体四个方面对几个重要岩画地点的岩画进行比较,分析各岩画点岩画之间的异同与关联性;三是结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黑山岩画 大黑沟岩画 景泰岩画
下载PDF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岩画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苟爱萍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2,共8页
岩画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根据现有的发现,仅在中国的东西南北,就发现有数量巨大的岩画。而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也都广泛分布有各类题材的岩画,岩画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具有全球性特点的一种文化现象。人类学各流派虽... 岩画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根据现有的发现,仅在中国的东西南北,就发现有数量巨大的岩画。而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也都广泛分布有各类题材的岩画,岩画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具有全球性特点的一种文化现象。人类学各流派虽然未将岩画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但岩画作为一种广泛性的文化现象,也包容在人类文化之中。人类学的诸多理论和方法,能够对岩画研究提供启示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理论 进化论学派 博厄斯 列维·斯特劳斯 马林诺夫斯基 深描 格尔茨 民族志 列维-斯特劳斯 图像学
原文传递
印度·卫藏·敦煌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论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亚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共8页
卫藏的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印度、敦煌佛教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9~ 1 1世纪间 ,西北诸族间的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起来 ,印度波罗艺术也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中国 ,在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本文认为 ,波罗 中亚艺术... 卫藏的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印度、敦煌佛教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9~ 1 1世纪间 ,西北诸族间的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起来 ,印度波罗艺术也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中国 ,在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本文认为 ,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酝酿合成是由西北吐蕃完成的 ,之后又通过“下路弘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波罗艺术 卫藏 敦煌 丝绸之路
下载PDF
鸱鴞崇拜与华夏历史文明 被引量:28
14
作者 孙新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31-37,共7页
殷商族图腾"玄鸟"不是燕子,是鸱;高祖(帝俊、帝喾、舜)的原型是鸱图腾,它是商民族的生殖神、农业保护神和太阳神;昴星为猫头鹰星,为远古冬至的天文标志点;猫头鹰是古物候历法的标志物,鸱崇拜文化现象的实质是古物候... 殷商族图腾"玄鸟"不是燕子,是鸱;高祖(帝俊、帝喾、舜)的原型是鸱图腾,它是商民族的生殖神、农业保护神和太阳神;昴星为猫头鹰星,为远古冬至的天文标志点;猫头鹰是古物候历法的标志物,鸱崇拜文化现象的实质是古物候历法与天文历法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鸟 鸱鹗 昴星 历法
下载PDF
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中牦牛图像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永军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8,共12页
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以牦牛图像数量最多,牦牛图像是最具本土风格的图像类型。文章通过图像学分析,将牦牛图像分为3个类型,并根据相关资料确定了每种类型的相对年代,认为从A型牦牛风格到C型牦牛风格反映了青藏高原早... 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以牦牛图像数量最多,牦牛图像是最具本土风格的图像类型。文章通过图像学分析,将牦牛图像分为3个类型,并根据相关资料确定了每种类型的相对年代,认为从A型牦牛风格到C型牦牛风格反映了青藏高原早期人们的牦牛崇拜到图腾信仰的发展过程,同时牦牛图像的演变也是生态环境不断调适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岩画 通天河流域 牦牛图像 牦牛崇拜 生态调适
原文传递
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亚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9-27,共9页
按藏史载,吐蕃汉印“法诤”后,汉地禅宗败北并被逐出吐蕃,但敦煌藏文禅宗文献表明,至少吐蕃后期,禅宗不仅在活动,还发展出一条藏人的禅宗传承———善知识传承。如何解释史料与史实间的矛盾?吐蕃时期禅宗传承是怎样一种发展样态?禅宗传... 按藏史载,吐蕃汉印“法诤”后,汉地禅宗败北并被逐出吐蕃,但敦煌藏文禅宗文献表明,至少吐蕃后期,禅宗不仅在活动,还发展出一条藏人的禅宗传承———善知识传承。如何解释史料与史实间的矛盾?吐蕃时期禅宗传承是怎样一种发展样态?禅宗传承的活动区域在哪里?这些问题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认为吐蕃禅宗传承活动的中心区域在藏语称作″玛域″(青海东部之黄河流域),即吐蕃时期称作″宗哥″(讼割)的地方,10世纪以后,该地遂成为后弘期下路弘法传承的策源地。吐蕃禅宗的传播与摩诃衍相关,其弟子虚空藏及再传弟子益西央是吐蕃禅宗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禅宗文献 摩诃衍 虚空藏禅师 善知识传承 益西央 宗哥 阿琼南宗
下载PDF
西藏近代建筑艺术概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亚莎 《中国藏学》 CSSCI 1996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文化上的综合意义。在各民族的文明生活中建筑既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标识,也是精神文明、特别是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抽象体现。建筑虽然往往出于非常实用的目的。但做为一种造型艺术的形... 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文化上的综合意义。在各民族的文明生活中建筑既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标识,也是精神文明、特别是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抽象体现。建筑虽然往往出于非常实用的目的。但做为一种造型艺术的形式,其自身已积淀着某一民族的审美理想及审美情趣;其次即便是考察建筑的实用性。也能让我们窥测到其文化上的特殊需要及特殊的意味。不过我们的考察主要还是着眼于建筑的外部造型及内部装饰,即强调它的外观及内部装饰所造成的视觉及心理效果,以及它们所具备的文化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建筑艺术 中国 历史演变 民族精神 文化特色
下载PDF
机遇与挑战:数字人文视阈下的中国岩画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亚莎 威丽斯 张晓霞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9-153,共5页
文章基于数字人文的大时代背景,通过对岩画的结构体系、调查、管理这三方面的分析,进而对中国岩画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阐释。挑战,既包括由于学科归属不明确而导致的管理、保护和研究方面面临的不同程度困难,也包括欠缺相应理论方... 文章基于数字人文的大时代背景,通过对岩画的结构体系、调查、管理这三方面的分析,进而对中国岩画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阐释。挑战,既包括由于学科归属不明确而导致的管理、保护和研究方面面临的不同程度困难,也包括欠缺相应理论方法对岩画进行文化解读。利用数字化方式建立涵盖岩画调查、管理与研究的"中国岩画数据库",将成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岩画发展的最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视阈 中国岩画 调查记录 文化遗产 开发与保护
原文传递
通天河流域两岸岩画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晓霞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8-91,共4页
通天河为玉树境内的长江干流上游段,该地区的岩画沿着通天河流域两岸分布,河流将岩画分布区自然划分为北岸区和南岸区。本文通过对北岸区和南岸区岩画的类型、内容、题材、数量、制作方式进行对比,对这两个区域的图像风格、动物分布、... 通天河为玉树境内的长江干流上游段,该地区的岩画沿着通天河流域两岸分布,河流将岩画分布区自然划分为北岸区和南岸区。本文通过对北岸区和南岸区岩画的类型、内容、题材、数量、制作方式进行对比,对这两个区域的图像风格、动物分布、生计模式、文化内涵、年代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北岸区岩画的相对年代要早于南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天河 岩画 图像 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