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
1
作者
高原
王潇玉
《化石》
2023年第2期59-61,共3页
水洞沟遗址(SDG)位于宁夏首府银川市东南28km处,西距黄河18km,行政区划属灵武市临河乡,地处银川盆地东部边缘,毛乌素沙地西南端,平均海拔约1200m。该遗址从1923年起,共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发现12处地点,其中经发掘的旧石器地点9处,分别...
水洞沟遗址(SDG)位于宁夏首府银川市东南28km处,西距黄河18km,行政区划属灵武市临河乡,地处银川盆地东部边缘,毛乌素沙地西南端,平均海拔约1200m。该遗址从1923年起,共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发现12处地点,其中经发掘的旧石器地点9处,分别为水洞沟第1、2、3、4、5、7、8、9、12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
水洞沟
临河乡
西距
银川盆地
行政区划
毛乌素沙地
灵武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瓷窑考古发展历程述略
2
作者
陈克禹
《陶瓷研究》
2022年第3期5-10,共6页
作为陶瓷考古核心内容的瓷窑考古,孕育于20世纪20年代,滥觞于50年代,发展成熟于80年代。本文拟就瓷窑考古的发展历程略作梳理,认为未来的发展中还可以聚落考古的理念及完整产业链的角度予以考察,而3DGIS可视化技术的引用,则能够直观地...
作为陶瓷考古核心内容的瓷窑考古,孕育于20世纪20年代,滥觞于50年代,发展成熟于80年代。本文拟就瓷窑考古的发展历程略作梳理,认为未来的发展中还可以聚落考古的理念及完整产业链的角度予以考察,而3DGIS可视化技术的引用,则能够直观地重建窑址文化堆积状况与窑场废弃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窑考古
发展历程
田野调查
考古发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魏六镇墓葬汉化迟滞因素的考古学解析
3
作者
刘连香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3期99-118,M0007,共21页
六镇是北魏在北部边疆所设用于防御外族入侵的军镇。内蒙古中南部发掘的45座北魏六镇时期墓葬资料相对丰富,在地表遗存、墓主头向、殉牲、葬具形制、随葬品等方面保留较多早期文化因素,呈现出代魏早期“国俗”、汉人华典、西域胡风等多...
六镇是北魏在北部边疆所设用于防御外族入侵的军镇。内蒙古中南部发掘的45座北魏六镇时期墓葬资料相对丰富,在地表遗存、墓主头向、殉牲、葬具形制、随葬品等方面保留较多早期文化因素,呈现出代魏早期“国俗”、汉人华典、西域胡风等多元文化杂糅的特点,整体落后于同时期国都平城和洛阳等汉化核心区,发展较为迟缓。其形成原因是由六镇军镇管理模式固化导致长期封闭环境、区域内部不同族群杂居、远离北魏汉化改革核心区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是对其落后于时代、被边缘化的反抗,而非反对汉化。六镇墓葬反映北魏汉化动态发展中的不同步骤和微观效果差异,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镇墓葬
多元文化
汉化迟滞
军镇管理
边缘化
原文传递
作为一种眼睛信仰的岩画——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探究
被引量:
5
4
作者
孙晓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3-127,共5页
人面岩画是岩画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岩画类型,尤其是西辽河流域的人面岩画,在中国岩画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表达实践,其人面岩画制作上更加突出眼睛的表达。这种对眼睛的特殊关照在西辽河流域的远古文化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人面岩画是岩画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岩画类型,尤其是西辽河流域的人面岩画,在中国岩画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表达实践,其人面岩画制作上更加突出眼睛的表达。这种对眼睛的特殊关照在西辽河流域的远古文化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表现眼睛的人面岩画可能是史前人类对眼睛崇拜的独特的艺术表达,是一种对眼睛的基本认知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睛信仰
西辽河
人面
岩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贵州龙里巫山岩画人物头饰艺术
被引量:
1
5
作者
牟孝梅
张丽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5-41,共7页
贵州龙里巫山岩画是2001年发现的早期生活在贵州先民的文化遗迹,所绘内容为当时先民的生活状况,反映当时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龙里巫山岩画群以人物为主,辅以牛、马、狗等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动物。其中的头饰艺术使得这里的岩...
贵州龙里巫山岩画是2001年发现的早期生活在贵州先民的文化遗迹,所绘内容为当时先民的生活状况,反映当时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龙里巫山岩画群以人物为主,辅以牛、马、狗等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动物。其中的头饰艺术使得这里的岩画充满了跃动的生命感。色彩是纯一色的红色,视觉冲击力极强。这里的岩画图像都充满着愉快的生活气息,呈现出一股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是全人类共同宝贵的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里巫山
人物岩画
艺术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它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宗教管理 喀什莫尔寺遗址小记
6
作者
肖小勇
《中国民族》
2023年第5期68-69,共2页
近年来,新疆佛教遗址考古陆续有新的发现,调查和发掘的重要佛教遗址有库车苏巴什,哈密庙尔沟、白杨河、拉甫却克,焉耆七个星等。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发掘中也清理出了佛寺遗址,而喀什市莫尔...
近年来,新疆佛教遗址考古陆续有新的发现,调查和发掘的重要佛教遗址有库车苏巴什,哈密庙尔沟、白杨河、拉甫却克,焉耆七个星等。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发掘中也清理出了佛寺遗址,而喀什市莫尔寺遗址考古从2019年起就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庭故城
遗址考古
遗址发掘
昌吉回族自治州
白杨河
吉木萨尔县
庙尔沟
苏巴什
原文传递
石刻中的乙弗昆裔踪迹与北朝社会格局
被引量:
1
7
作者
刘连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乙弗氏是北朝民族大融合中较小的部族,却在不同时期分别以武力、权术和姻亲等形式获取生存空间,成为众多中小部族的典型。目前散见北朝碑刻、墓志、石窟寺和佛教造像题记中的相关信息反映了其与拓跋鲜卑的密切关系及与不同民族的融合过...
乙弗氏是北朝民族大融合中较小的部族,却在不同时期分别以武力、权术和姻亲等形式获取生存空间,成为众多中小部族的典型。目前散见北朝碑刻、墓志、石窟寺和佛教造像题记中的相关信息反映了其与拓跋鲜卑的密切关系及与不同民族的融合过程。乙弗氏为东部鲜卑之一支,随拓跋鲜卑南下西迁至盛乐,其中大部分在四世纪末离开拓跋部,建立了乙弗勿敌政权,因势小力弱,不断受到周边西秦、南凉等侵扰,后被吐谷浑兼并。乙弗余部依附于北魏者因欲控制皇权遭诛灭。北魏统一北方后,乙弗氏上层再次归附,并与皇室世代联姻,尊者男三世尚公主,女贵为后、妃。到西魏北周时其他姓氏被赐乙弗,一方面说明其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模糊了乙弗鲜卑的部族界限,最终以乙弗皇后被废自尽而衰落。乙弗部中下层与其他部族及汉人旧族的融合较上层更为深入,姻亲关系复杂,佛教信仰群体构成多元。北朝石刻中发现的乙弗氏内容,为探讨乙弗部族不同等级人群的社会地位、婚姻结构和宗教信仰提供了佐证,而不同时期姓氏的"一弗""乙""乙弗"变化体现了汉化的曲折与反复。通过对乙弗氏的微观解读,对当时中小部族的发展及民族融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代表了当时社会格局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弗氏
石刻
迁徙
姓氏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现代人起源模式的东方视角
8
作者
彭菲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1期34-54,M0003,M0004,共23页
现代人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最为热议的科学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形成了“走出非洲”假说和“多地区演化”假说两大针锋相对的阵营。随着新世纪新材料的不断积累和新技术的快速进步,对现代人起源模式的争论有...
现代人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最为热议的科学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形成了“走出非洲”假说和“多地区演化”假说两大针锋相对的阵营。随着新世纪新材料的不断积累和新技术的快速进步,对现代人起源模式的争论有了重大调整,来自东方的材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现代人起源和现代行为起源演化的主要假说、模式的来源、历史和发展,并综合介绍了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进而讨论了现代人起源与演化模式、现代行为起源和演化模式调整的动因和方向,提出了要重视海量的考古学物质证据在讨论各种模式中的作用,反思“现代性”的文化内涵。呼吁加强我国对现代人起源问题研究的投入,为现代人起源模式讨论提供更坚实的东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起源与演化
现代人
现代行为
东亚
东方视角
原文传递
2019~2021年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发掘收获
被引量:
3
9
作者
肖小勇
史浩成
曾旭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3,171,共9页
莫尔寺遗址是我国最西部的大型佛寺遗址之一,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较早的寺庙。2019~2021年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发现了2处僧舍、2个"回"字形佛殿、1处大佛殿等大型建筑基址,清理出2号塔的...
莫尔寺遗址是我国最西部的大型佛寺遗址之一,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较早的寺庙。2019~2021年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发现了2处僧舍、2个"回"字形佛殿、1处大佛殿等大型建筑基址,清理出2号塔的基座及相关设施,出土了包括1万余件石膏佛像残件在内的珍贵文物,初步确定了遗址的范围和文物构成,揭示了遗址的寺院结构布局和建筑特点,初步探明了遗址的年代和废弃的原因。莫尔寺遗址的发掘表明,该遗址既有早期印度佛教的特点,又有后期汉传佛教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
莫尔寺遗址
佛教寺院
原文传递
东北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初探
被引量:
1
10
作者
孙晓勇
黄彦震
《东北史地》
2013年第2期26-28,I0003,共4页
人面岩画是岩画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岩画类型,尤其是西辽河流域的人面岩画,在中国岩画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表达实践,更加突出眼睛的表达。这种对眼睛的特殊关照在西辽河流域的远古文化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与太阳崇拜之间有密...
人面岩画是岩画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岩画类型,尤其是西辽河流域的人面岩画,在中国岩画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表达实践,更加突出眼睛的表达。这种对眼睛的特殊关照在西辽河流域的远古文化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与太阳崇拜之间有密切联系,可能太阳神岩画源于表现眼睛崇拜的人面像岩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人面
岩画
原文传递
题名
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
1
作者
高原
王潇玉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西北
大学
文化遗产
学院
出处
《化石》
2023年第2期59-61,共3页
文摘
水洞沟遗址(SDG)位于宁夏首府银川市东南28km处,西距黄河18km,行政区划属灵武市临河乡,地处银川盆地东部边缘,毛乌素沙地西南端,平均海拔约1200m。该遗址从1923年起,共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发现12处地点,其中经发掘的旧石器地点9处,分别为水洞沟第1、2、3、4、5、7、8、9、12地点。
关键词
考古发掘
水洞沟
临河乡
西距
银川盆地
行政区划
毛乌素沙地
灵武市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瓷窑考古发展历程述略
2
作者
陈克禹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出处
《陶瓷研究》
2022年第3期5-10,共6页
文摘
作为陶瓷考古核心内容的瓷窑考古,孕育于20世纪20年代,滥觞于50年代,发展成熟于80年代。本文拟就瓷窑考古的发展历程略作梳理,认为未来的发展中还可以聚落考古的理念及完整产业链的角度予以考察,而3DGIS可视化技术的引用,则能够直观地重建窑址文化堆积状况与窑场废弃过程。
关键词
瓷窑考古
发展历程
田野调查
考古发掘
Keywords
Porcelain Kiln Archaeology
Development Process
Field Investigati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魏六镇墓葬汉化迟滞因素的考古学解析
3
作者
刘连香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出处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3期99-118,M0007,共21页
基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北朝考古遗存中的华夏民族认同研究”(22MDZL0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六镇是北魏在北部边疆所设用于防御外族入侵的军镇。内蒙古中南部发掘的45座北魏六镇时期墓葬资料相对丰富,在地表遗存、墓主头向、殉牲、葬具形制、随葬品等方面保留较多早期文化因素,呈现出代魏早期“国俗”、汉人华典、西域胡风等多元文化杂糅的特点,整体落后于同时期国都平城和洛阳等汉化核心区,发展较为迟缓。其形成原因是由六镇军镇管理模式固化导致长期封闭环境、区域内部不同族群杂居、远离北魏汉化改革核心区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是对其落后于时代、被边缘化的反抗,而非反对汉化。六镇墓葬反映北魏汉化动态发展中的不同步骤和微观效果差异,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
关键词
六镇墓葬
多元文化
汉化迟滞
军镇管理
边缘化
Keywords
graves in six towns
multiculture
lagged Sinicization
military town administration
marginalization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9.21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为一种眼睛信仰的岩画——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探究
被引量:
5
4
作者
孙晓勇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3-127,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西部岩画遗产的保护
开发与利用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10BM2030)
文摘
人面岩画是岩画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岩画类型,尤其是西辽河流域的人面岩画,在中国岩画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表达实践,其人面岩画制作上更加突出眼睛的表达。这种对眼睛的特殊关照在西辽河流域的远古文化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表现眼睛的人面岩画可能是史前人类对眼睛崇拜的独特的艺术表达,是一种对眼睛的基本认知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
眼睛信仰
西辽河
人面
岩画
分类号
J239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贵州龙里巫山岩画人物头饰艺术
被引量:
1
5
作者
牟孝梅
张丽娜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
学
与社会学
学院
遵义师范
学院
美术
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出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5-41,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西部岩画遗产的保护
开发与利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0BM2030)
文摘
贵州龙里巫山岩画是2001年发现的早期生活在贵州先民的文化遗迹,所绘内容为当时先民的生活状况,反映当时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龙里巫山岩画群以人物为主,辅以牛、马、狗等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动物。其中的头饰艺术使得这里的岩画充满了跃动的生命感。色彩是纯一色的红色,视觉冲击力极强。这里的岩画图像都充满着愉快的生活气息,呈现出一股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是全人类共同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
龙里巫山
人物岩画
艺术特征
Keywords
Wushan of Longli
rock painting
artistic style
分类号
J20-05 [艺术—美术]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它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宗教管理 喀什莫尔寺遗址小记
6
作者
肖小勇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出处
《中国民族》
2023年第5期68-69,共2页
文摘
近年来,新疆佛教遗址考古陆续有新的发现,调查和发掘的重要佛教遗址有库车苏巴什,哈密庙尔沟、白杨河、拉甫却克,焉耆七个星等。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发掘中也清理出了佛寺遗址,而喀什市莫尔寺遗址考古从2019年起就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关键词
北庭故城
遗址考古
遗址发掘
昌吉回族自治州
白杨河
吉木萨尔县
庙尔沟
苏巴什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石刻中的乙弗昆裔踪迹与北朝社会格局
被引量:
1
7
作者
刘连香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出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魏丧葬中民族融合因素的考古学解读”(项目编号:16BKG019阶段性成果.
文摘
乙弗氏是北朝民族大融合中较小的部族,却在不同时期分别以武力、权术和姻亲等形式获取生存空间,成为众多中小部族的典型。目前散见北朝碑刻、墓志、石窟寺和佛教造像题记中的相关信息反映了其与拓跋鲜卑的密切关系及与不同民族的融合过程。乙弗氏为东部鲜卑之一支,随拓跋鲜卑南下西迁至盛乐,其中大部分在四世纪末离开拓跋部,建立了乙弗勿敌政权,因势小力弱,不断受到周边西秦、南凉等侵扰,后被吐谷浑兼并。乙弗余部依附于北魏者因欲控制皇权遭诛灭。北魏统一北方后,乙弗氏上层再次归附,并与皇室世代联姻,尊者男三世尚公主,女贵为后、妃。到西魏北周时其他姓氏被赐乙弗,一方面说明其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模糊了乙弗鲜卑的部族界限,最终以乙弗皇后被废自尽而衰落。乙弗部中下层与其他部族及汉人旧族的融合较上层更为深入,姻亲关系复杂,佛教信仰群体构成多元。北朝石刻中发现的乙弗氏内容,为探讨乙弗部族不同等级人群的社会地位、婚姻结构和宗教信仰提供了佐证,而不同时期姓氏的"一弗""乙""乙弗"变化体现了汉化的曲折与反复。通过对乙弗氏的微观解读,对当时中小部族的发展及民族融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代表了当时社会格局的变化。
关键词
乙弗氏
石刻
迁徙
姓氏
民族融合
Keywords
Yifushi
stone carving
microcosmic
Northern Dynasty
ethnic integration
分类号
K877.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9.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现代人起源模式的东方视角
8
作者
彭菲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出处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1期34-54,M0003,M0004,共23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宁夏鸽子山第10地点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19AKG001)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研究专项“现代中国人起源、演化与适应模式研究”(21@WTK00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现代人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最为热议的科学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形成了“走出非洲”假说和“多地区演化”假说两大针锋相对的阵营。随着新世纪新材料的不断积累和新技术的快速进步,对现代人起源模式的争论有了重大调整,来自东方的材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现代人起源和现代行为起源演化的主要假说、模式的来源、历史和发展,并综合介绍了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进而讨论了现代人起源与演化模式、现代行为起源和演化模式调整的动因和方向,提出了要重视海量的考古学物质证据在讨论各种模式中的作用,反思“现代性”的文化内涵。呼吁加强我国对现代人起源问题研究的投入,为现代人起源模式讨论提供更坚实的东方视角。
关键词
人类起源与演化
现代人
现代行为
东亚
东方视角
Keywords
human origin and evolution
modern human
modern behavior
East Asia
eastern perspective
分类号
Q981.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2019~2021年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发掘收获
被引量:
3
9
作者
肖小勇
史浩成
曾旭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出处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3,171,共9页
文摘
莫尔寺遗址是我国最西部的大型佛寺遗址之一,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较早的寺庙。2019~2021年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发现了2处僧舍、2个"回"字形佛殿、1处大佛殿等大型建筑基址,清理出2号塔的基座及相关设施,出土了包括1万余件石膏佛像残件在内的珍贵文物,初步确定了遗址的范围和文物构成,揭示了遗址的寺院结构布局和建筑特点,初步探明了遗址的年代和废弃的原因。莫尔寺遗址的发掘表明,该遗址既有早期印度佛教的特点,又有后期汉传佛教重要影响。
关键词
喀什
莫尔寺遗址
佛教寺院
Keywords
Kashgar
Mo’er temple
Buddhist temple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东北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初探
被引量:
1
10
作者
孙晓勇
黄彦震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
学院
出处
《东北史地》
2013年第2期26-28,I0003,共4页
基金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课题(98505-012003)
文摘
人面岩画是岩画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岩画类型,尤其是西辽河流域的人面岩画,在中国岩画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表达实践,更加突出眼睛的表达。这种对眼睛的特殊关照在西辽河流域的远古文化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与太阳崇拜之间有密切联系,可能太阳神岩画源于表现眼睛崇拜的人面像岩画。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人面
岩画
分类号
K879.4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
高原
王潇玉
《化石》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我国瓷窑考古发展历程述略
陈克禹
《陶瓷研究》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北魏六镇墓葬汉化迟滞因素的考古学解析
刘连香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
0
原文传递
4
作为一种眼睛信仰的岩画——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探究
孙晓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贵州龙里巫山岩画人物头饰艺术
牟孝梅
张丽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它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宗教管理 喀什莫尔寺遗址小记
肖小勇
《中国民族》
2023
0
原文传递
7
石刻中的乙弗昆裔踪迹与北朝社会格局
刘连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原文传递
8
现代人起源模式的东方视角
彭菲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
0
原文传递
9
2019~2021年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发掘收获
肖小勇
史浩成
曾旭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3
原文传递
10
东北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初探
孙晓勇
黄彦震
《东北史地》
2013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