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戏曲研究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永义 《福建艺术》 2009年第2期5-10,共6页
在戏曲研究中.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影响整个戏曲研究的开展,对戏曲艺术、戏曲文学必须全面观照,才不会有错误的观念。以我个人治学的经验和研究来看,以下几个是戏曲研究界争论不休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 戏曲研究 性问题 戏曲艺术 戏曲文学
下载PDF
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
2
作者 陶尔夫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61-71,共11页
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陶尔夫编者按:1998年5月14日是著名词学家、黑龙江大学教授陶尔夫先生逝世周年祭日。本刊特发表陶先生遗作《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一文,以表达对这位安贫敬业、鞠躬尽瘁的学者的深切缅... 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陶尔夫编者按:1998年5月14日是著名词学家、黑龙江大学教授陶尔夫先生逝世周年祭日。本刊特发表陶先生遗作《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一文,以表达对这位安贫敬业、鞠躬尽瘁的学者的深切缅怀与无限钦敬之情(一)清代的词学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词人 清代词学 辛弃疾 豪放词风 词学研究 词史 婉约词 常州词派 李清照 稼轩词
下载PDF
钱穆的诗经研究初探
3
作者 苏费翔 《励耘学刊》 2008年第1期68-85,共18页
钱穆为近代有名的学者,在其丰富的著作当中,虽然较少有研究《诗》的作品,但是于《读诗经》一篇专著内探讨了《诗》学若干关键性的问题。其中,他特别强调周公与《诗经》的关系,谓周公著《诗经》是因为要建立周代礼教的制度。仔细读《读... 钱穆为近代有名的学者,在其丰富的著作当中,虽然较少有研究《诗》的作品,但是于《读诗经》一篇专著内探讨了《诗》学若干关键性的问题。其中,他特别强调周公与《诗经》的关系,谓周公著《诗经》是因为要建立周代礼教的制度。仔细读《读诗经》,可以发现钱穆在本篇使用的一些前提,可以让我们了解他的政治思想以及他对文学、史学、经学的一些看法。钱穆果然为传统儒家的代表,但是又受当时时局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经学 诗经
下载PDF
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黄俊杰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2期35-47,共13页
本辑的三篇文章,均系作者提交“什么是经典?”学术研讨会(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山大学哲学系,2001年12月15-16日)(1)的论文。以“什么是经典?”为题,其实不是拘泥于关于经典的定义,而是想引发出对与之相关的思想学术文化问题的广泛... 本辑的三篇文章,均系作者提交“什么是经典?”学术研讨会(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山大学哲学系,2001年12月15-16日)(1)的论文。以“什么是经典?”为题,其实不是拘泥于关于经典的定义,而是想引发出对与之相关的思想学术文化问题的广泛讨论。选在这里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化对中国文化中“经典”意义的探讨。黄俊杰教授的论文《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以中日儒者释经的观点为据,揭示儒家经典所包含的社会政治、形上学与心性论三个重要内涵。这一思路着重的是经典本身所隐涵的内在价值。王中江教授的《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经典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上。论文分若干层面描述了儒家“六经”形成经典的历史轨迹,强调了教化之典与政治之典同制度结构的关联。陈立胜教授的《儒学经传的怀疑与否定中的论说方式》,则通过对《大学》公案的研究,从“论说方式”入手揭示儒门之争背后的思想预设,从而展开对经与传、经与经、经与道以及经与解之间多重意义关系的结构分析。三位作者不约而同地以儒家经典当作中国经典的标准形态来研究,反映了儒家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不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儒家思想 “经典性” 社会政治 形上学 心性论
下载PDF
作为文滓的诗:陈黎的揾学写作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小滨 《江汉学术》 2018年第1期48-56,共9页
通过拉康对于"揾学"及其相关概念的阐述,探讨台湾诗人陈黎如何通过文字意义上的涂抹、废弃等策略来建立新的诗学范式。陈黎的许多诗作经由对汉字的创造性或破坏性处理,瓦解了原有的符号构筑。"揾学"的擦拭不是使得... 通过拉康对于"揾学"及其相关概念的阐述,探讨台湾诗人陈黎如何通过文字意义上的涂抹、废弃等策略来建立新的诗学范式。陈黎的许多诗作经由对汉字的创造性或破坏性处理,瓦解了原有的符号构筑。"揾学"的擦拭不是使得语言符号秩序更加干净有序,而是在擦拭的过程中抹出了更多"文滓",或者说,暴露出更多符号域下的真实域残渣。揾学意味着文字不是作为符号域规范建构的能指,而是在互相涂抹(覆盖迭加)和擦拭(删减消泯)的过程中逼近了真实域的混沌状态。可以说,陈黎精妙地体现了拉康理论中对文字的绝爽意味的揭示,并通过对于创伤性绝爽的铺展,挑战了神圣符号的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黎 台湾诗人 拉康 揾学 滩涂 绝爽 文滓
下载PDF
能指作为拟幻:论臧棣诗的基本面向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小滨 《江汉学术》 2016年第4期63-68,共6页
将从主体、语言和他者等概念来论述臧棣诗歌的修辞特征与精神向度,可揭示出其诗中能指作为一种"拟幻"的基本面貌。臧棣诗中强烈的语言意识表明了他的写作是建构在语言构成之上的抒情主体对语言符号秩序的一种回应。也就是说,... 将从主体、语言和他者等概念来论述臧棣诗歌的修辞特征与精神向度,可揭示出其诗中能指作为一种"拟幻"的基本面貌。臧棣诗中强烈的语言意识表明了他的写作是建构在语言构成之上的抒情主体对语言符号秩序的一种回应。也就是说,主体不仅反映出语言他者的欲望形态,还体现了对语言他者的质疑与搏斗。他特别挪用"解释"的语式来对建立在启蒙理性基础上的符号法则基本运作形态进行清理。臧棣展示了能指无限滑动的诗歌形式,从而虚拟出能够填补符号域匮乏的主体欲望。通过揭示符号他者的拟幻性,臧棣的诗瓦解了语言符号的权威性压制。在意指关系的不确定性中,臧棣创造出一种新的诗学范式。因此,从积极的面向来看,臧棣的诗也体现了能指的自我迭加和自我生成的无限可能,通过挖掘语言内核中不可能的快感,迫使语言在非意指性的状态下产生出更加丰饶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臧棣诗歌 拟幻 符号 他者 能指滑动
下载PDF
论说精致歌仔戏 被引量:5
7
作者 曾永义 《戏剧之家》 2009年第4期31-34,共4页
一、百年来歌仔戏的曲折身世 我常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戏曲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是个戏曲的国家。何以故呢?因为中国小戏和傀儡戏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关键词 歌仔戏 中华民族 傀儡戏 戏曲 小戏
下载PDF
朱子学核心价值的21世纪新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黄俊杰 《深圳社会科学》 2019年第4期37-48,156,157,共14页
本文将朱子学置于21世纪新视野之中,探讨朱子学中的“理一分殊”说、“仁”说与“公共”精神,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新意义。本文首先指出:21世纪世局的根本问题在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潮流的激荡,“全球正义”(globaljustice)备... 本文将朱子学置于21世纪新视野之中,探讨朱子学中的“理一分殊”说、“仁”说与“公共”精神,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新意义。本文首先指出:21世纪世局的根本问题在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潮流的激荡,“全球正义”(globaljustice)备受挑战,而“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斗争之纾解,则有待于朱子学思想资源的流注。朱子学对近八百多年来东亚思想界影响深远,其三大核心价值中之“理一分殊”说强调“理一”在“分殊”之中,对21世纪世界建立“和而不同”的“多元普遍性”具有深刻启示。其次,朱子学的“仁”说以“爱之理”释“仁”,强调“爱之存在的存在性”,可以因应文明冲突与对话的新时代问题。最后,朱子学特重“公共”精神,对于21世纪世界各国因贫富不均所带来的“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问题具有新启示,可以开启“活私开公”的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东亚儒学 全球化
下载PDF
杂剧中鬼神世界的意识形态 被引量:1
9
作者 曾永义 《戏剧之家》 2009年第4期25-31,共7页
我园古典戏剧的目的在于娱乐和教化.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除了戏剧艺术的表现之外。还有赖于戏剧所依托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可以区别为现实的和超现实的两类。所谓现实的是指人世间曾经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事件.所谓超现实的是指人们所... 我园古典戏剧的目的在于娱乐和教化.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除了戏剧艺术的表现之外。还有赖于戏剧所依托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可以区别为现实的和超现实的两类。所谓现实的是指人世间曾经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事件.所谓超现实的是指人们所幻设出来的鬼神世界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神世界 意识形态 杂剧 古典戏剧 故事情节 戏剧艺术 超现实
下载PDF
徐晓鹤:绝望中的笑声
10
作者 杨小滨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6期41-48,共8页
徐晓鹤小说的深刻重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彻底发掘。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琐碎和荒谬的行为给快乐的误喻提供了途径,主流话语并没有受到严肃的抵制,却在把握特定的社会或群体中悲惨痛苦而又毫无意义的处境时遭到毁形。对徐晓鹤来说,无能... 徐晓鹤小说的深刻重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彻底发掘。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琐碎和荒谬的行为给快乐的误喻提供了途径,主流话语并没有受到严肃的抵制,却在把握特定的社会或群体中悲惨痛苦而又毫无意义的处境时遭到毁形。对徐晓鹤来说,无能为力的表现意味着,惟一的表现途径就是让人陷入现有话语的陷阱,这个陷阱始终诱使现实误入表现彻底失败的荒谬处境。徐晓鹤在1983年转入小说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晓 中短篇小说 主流话语 小说写作 叙事者 话语模式 整篇小说 叙事主体 毫无意义 现代性
下载PDF
北京当代诗人生态:文化与认同
11
作者 杨小滨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3年第6期27-30,共4页
从2012年6月起,我开始陆续联络在北京居住(以及小部分从北京移居国外)的近百名诗人,征求他们关于接受“北京诗人生态研究”项目的意见。2012年夏至今,我亦多次访问北京,与许多诗人(兼及友人或家人)进行当面访谈。从2013年1月起... 从2012年6月起,我开始陆续联络在北京居住(以及小部分从北京移居国外)的近百名诗人,征求他们关于接受“北京诗人生态研究”项目的意见。2012年夏至今,我亦多次访问北京,与许多诗人(兼及友人或家人)进行当面访谈。从2013年1月起,我陆续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发出问卷,并回收答复的问卷,部分诗人并未回复,因此本调查报告应该说是基于抽样调查的结果。以下是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基本情况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北京 生态 文化 当代 抽样调查 电子邮件 调查结果
下载PDF
瘙痒的主体:胡续冬诗中的社会讽喻与转义喜剧
12
作者 杨小滨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78,共5页
胡续冬的诗学气质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是罕见的。在相当程度上,他也是被忽视的,远远没有与他同代的许多创作美学上不如他激进的诗歌同侪那样获得广泛的专业研究或公众讨论--或许,讨论相对简单直接一点的作品总是更为简便。这也就暗含了一... 胡续冬的诗学气质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是罕见的。在相当程度上,他也是被忽视的,远远没有与他同代的许多创作美学上不如他激进的诗歌同侪那样获得广泛的专业研究或公众讨论--或许,讨论相对简单直接一点的作品总是更为简便。这也就暗含了一个前提:胡续冬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写作,甚至是有难度的写作--尽管难度本身并不保证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同他的诗歌作品表面呈现的样貌并不一致,因为他的风格保持着一种草根的话语形态,并无艰难或晦涩的隐喻,也并无费解的谜团。不过,胡续冬的诗又是充满了修辞的,当然这种修辞绝不意味着任何意义上的矫饰--至少他始终维持着某种日常的语调和基本上口语化的句式。正是在这种日常形式与转义语言之间的尖锐张力使得胡续冬的诗作既远离了枯涩的学院体模式,又拒绝臣服于浅白的通俗体写作--而这,恰恰正是难度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作品 当代诗人 创作美学 话语形态 转义 浅白 修辞 口语化
下载PDF
从西施说到梁祝——民族故事之命义、基型触发与孳乳展延
13
作者 曾永义 《戏剧之家》 2009年第4期18-24,共7页
一、民族故事之命义 “民族故事”一词.是本人在所授“俗文学概论”课堂上所提出的观念。何谓民族故事?简要而言。凡能够传达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思想、情感、意识、文化,而其流播空间遍及全国,
关键词 民族 故事 西施 论文 戏剧 触发 文学概论
下载PDF
民初美育运动的“情感”与“理性”辩证:跨文化观点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小妍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38-48,158,共12页
一九二○年的《美育》杂志出了七期,成为一九一七年蔡元培提倡的美育运动的机关刊物。美育运动是一九一○、二○年代新文化运动的一环,知识分子认为晚清以来强调西方科学教育,却并未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唯有文化教育能改造个人,有健全... 一九二○年的《美育》杂志出了七期,成为一九一七年蔡元培提倡的美育运动的机关刊物。美育运动是一九一○、二○年代新文化运动的一环,知识分子认为晚清以来强调西方科学教育,却并未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唯有文化教育能改造个人,有健全的个人才能组成健全的国家。蔡元培主张,学校的德育应以陶冶情感的美育来取代宗教。《美育》杂志的宗旨则是"用‘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新人生观’并且想救济一般烦闷的青年,改革主智的教育,还要希望用美来代替神祕主义的宗教。"《美育》杂志的创办人为一九一九年成立的中国美育协会成员,皆美术、音乐教师,任教学校包括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及爱国女学。编辑包括吴梦非、周湘、欧阳予倩、丰子恺等,均对后来的艺术教育影响深远。本文一方面探讨中国美育运动与日本、德国美育运动的跨文化连结,一方面指出美育运动与梁启超、蔡元培主导的人生观派在理念上的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运动 主智的教育 跨文化 人生观
下载PDF
高泉与温泉:从高泉性潡看晚明清初渡日华僧的异文化接触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肇亨 《长江学术》 2017年第3期71-84,共14页
明清之际东渡日本僧人的诗文当中,关于温泉、樱花、藤花、富士山等日本风土人情的记录不知凡几。高泉东渡日本之后,极力想要融入日本文化,其精神面貌具见于《高泉全集》。在已然熟悉的旧日师友交游之外,高泉始终极为关注日本文化,不论... 明清之际东渡日本僧人的诗文当中,关于温泉、樱花、藤花、富士山等日本风土人情的记录不知凡几。高泉东渡日本之后,极力想要融入日本文化,其精神面貌具见于《高泉全集》。在已然熟悉的旧日师友交游之外,高泉始终极为关注日本文化,不论是温泉药师的无边法力,或是花道名家的巧心妙手,乃至于前代禅林僧宝的历史事迹,都成为高泉弥足珍贵的日本经验。明末清初东渡日本的僧人与明清中国政局的变化息息相关,隐元东渡日本之船舶即为郑氏政权所提供,此为近世闽、台海洋文化不可忘却的重要成分。明清时期东渡日本的僧人在日本航海相关史料,若《通航一览》或《华夷变态》等档案皆有记录,故研究此段时期的历史文化,必须对域外文献有所着意。近年来,东渡日本的僧人如隐元隆琦、东皋心越,学界已经高度关注,相关的研究颇有车载斗量之势。关于渡日华僧的中介角色,学界也多有阐发,《高泉全集》的整理出版,提供了世人重新认识高泉性潡的重要契机,同时也再次提醒我们:佛教在东亚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泉性澈 黄檗宗 明代佛教 清代佛教 江户时代
下载PDF
以传奇志现代——论徐訏上海罗曼司的文学特质与文化意涵
16
作者 陈硕文 《励耘学刊》 2012年第2期120-140,共21页
徐訏带有幻想、奇情、哲理的爱情故事,在上海孤岛时期,受到了读者热烈的欢迎。他的小说咸被认为能以新鲜"文体"出入雅俗之间,开创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小说中一个新的面向。本文以徐訏在上海时期颇受瞩目的几篇罗曼司小... 徐訏带有幻想、奇情、哲理的爱情故事,在上海孤岛时期,受到了读者热烈的欢迎。他的小说咸被认为能以新鲜"文体"出入雅俗之间,开创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小说中一个新的面向。本文以徐訏在上海时期颇受瞩目的几篇罗曼司小说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究其文学特质及文化意涵;从分析徐訏小说叙事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入手,考察徐訏如何融合现代中国文学表达自我的精神与大众阅读的趣味,并在多种思潮激荡、影响下,于小说创作中寄托其对现代之感怀与省思,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訏 罗曼司小说 上海孤岛文学 现代文学
下载PDF
尽是魅影的历史:陈大为诗中文化他者的匮乏与绝爽
17
作者 杨小滨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7,共6页
陈大为的诗如何重写了历史?历史作为一种他者的符号秩序在陈大为的诗里呈现出什么样的不同面貌?本文试图通过拉冈关于符号域(the symbolic)与他者(the Oth-er)的论述,以及匮乏(lack)与绝爽(jouissance)的辩证法,辨析陈大为诗中抒情主体... 陈大为的诗如何重写了历史?历史作为一种他者的符号秩序在陈大为的诗里呈现出什么样的不同面貌?本文试图通过拉冈关于符号域(the symbolic)与他者(the Oth-er)的论述,以及匮乏(lack)与绝爽(jouissance)的辩证法,辨析陈大为诗中抒情主体的基本面貌。因此,通常所说的陈大为诗学中解构宏大历史的策略,可以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进行更为细密的解读。陈大为诗中的符号他者狭义地看是中华传统他者(the Other as Ch-inese tradition),广义地看是一般时空意义上的文化他者(the cultural Other)。那么,将这样的历史书写置于20世纪华文文学重建历史符号的脉络里来考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陈大为的历史书写也是对现代性的重新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大为诗歌 中华传统他者 文化他者 历史书写 现代性重新书写
原文传递
臧棣的诗:作为“谬悠之说”的“真实域鬼脸”
18
作者 杨小滨 《东吴学术》 2016年第5期109-113,共5页
臧棣诗中显见的语言快感可以从拉康有关爽意的理论中来观察,而对拉康语言观与主体观的考察又可连结到庄子学说中对寓言、心斋等问题的阐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臧棣的抒情主体与诗歌语言如何同时体现了拉康关于主体与他者双重缺失的精神... 臧棣诗中显见的语言快感可以从拉康有关爽意的理论中来观察,而对拉康语言观与主体观的考察又可连结到庄子学说中对寓言、心斋等问题的阐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臧棣的抒情主体与诗歌语言如何同时体现了拉康关于主体与他者双重缺失的精神分析学概念和庄子关于心与道的虚的概念。具体而言,本文经由拉康对"语言噱"的理论和庄子对"谬悠之说"的论述,分析了臧棣的诗如何在转义的层面上展示出语言的裂隙或吊诡,从而以喜剧的形态探测真实域的创伤性快感的。从这样的意义上,臧棣的诗也通过对符号他者的挑战,体现了当代诗学的文化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臧棣 拉康 庄子 抒情主体 语言他者
原文传递
“人生观”与欧亚后启蒙论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小妍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47,共23页
一九二○年代的人生观论述,是跨越欧亚文化的思想运动之一环。"人生观"一詞是現代日文的译詞,译自德國哲學家倭伊铿(Rudolf Eucken,1846-1926)的哲学概念,认为启蒙理性以"我"来归纳、掌控世界,导致主体(我)与客体(... 一九二○年代的人生观论述,是跨越欧亚文化的思想运动之一环。"人生观"一詞是現代日文的译詞,译自德國哲學家倭伊铿(Rudolf Eucken,1846-1926)的哲学概念,认为启蒙理性以"我"来归纳、掌控世界,导致主体(我)与客体(非我)分离。因此,寻求主客合一的道路,成为欧亚反启蒙运动的关键课题。倭伊铿提倡希腊传统的"玄学"(即形而上学Metaphysik),呼吁哲学脱离认知科学的歧途,回归人生的探讨。西田由法国哲学的"心的认知"(la connaissance du coeur)概念,进而发展佛教的"一切有情"及"宗教心"概念,由坐禅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张君劢等,则在打倒孔家店、科学挂帅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致力于连结儒家传统与欧亚后启蒙运动,使濒临危机的传统文化展开跨文化的连结,重新开创传统文化的现世意义。在此同时,以"唯情哲学"来对抗理性的思潮,也在一九二○年代前后的中国展开,以顾绶昌与袁家华一九二四年的讨论最为全面。对启蒙理性的反动,启蒙时代的休姆及鲁索即已发其端,至一九六○年代而不坠。德勒兹的"情动"(affect)概念,正是晚近对启蒙理性的持续质疑。中国一九二○年代以降的人生观运动所启动的情与理性的讨论,实具有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人生观 欧亚后启蒙 倭伊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