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愁遮断山河影——论民国北京画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涛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7-43,4,共7页
有关民国北京画界的研究历经十余年砚田开垦,已经结出许多质量上乘的学术之果。但是和同时期"海派"及"岭南画派"的研究广度与厚度相较,还是略显单薄寂寥。这种关注程度深浅有别的缘由,与其归因于确为研究对象艺术... 有关民国北京画界的研究历经十余年砚田开垦,已经结出许多质量上乘的学术之果。但是和同时期"海派"及"岭南画派"的研究广度与厚度相较,还是略显单薄寂寥。这种关注程度深浅有别的缘由,与其归因于确为研究对象艺术与历史价值有高低之判,毋宁说是由学术偏见与研究惰性所致。本文通过对民国北京画界学术史的钩沉发微,试图重新开启一面被遮蔽的历史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现代中国画 民国 历史关系 文化中心 北平 俞剑华 上海
下载PDF
《钟馗嫁妹》研究之一——以清末民初天津泥人张的艺术作品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鹏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9-52,共4页
研究缘起:①1.本文受顾颉刚先生有关孟姜女研究的启发。②与孟姜女传说相比,有关《钟馗嫁妹》故事的形成和传播时间较短,文献资料相对较少,但流传的视觉图像相对较多,钟馗和小妹题材自唐代至今得到不同阶层的广泛关注,直至立祠庙供奉,
关键词 艺术作品 清末民初 钟馗 天津 传播时间 文献资料 视觉图像 孟姜女
下载PDF
美术史研究中的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鹏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3-107,共5页
一、中国古代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的研究意义与学术指向寺观庙堂,含摄了包括佛教、道教、原始宗教、民间宗教与基督教在内的几乎中国所有宗教的活动场所。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作为宗教场所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具有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因... 一、中国古代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的研究意义与学术指向寺观庙堂,含摄了包括佛教、道教、原始宗教、民间宗教与基督教在内的几乎中国所有宗教的活动场所。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作为宗教场所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具有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综合研究中国宗教活动场所中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集聚,不仅关涉到中国宗教活动场所的神学意义与宗教功能,更关涉到中国宗教与社会文化互动的重大问题,尤其关涉到宋明以降中国宗教的“世俗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研究 寺观 建筑 宗教活动场所 中国古代 原始宗教 相互依存关系 文化互动
原文传递
金墓壁画的考古发现与美术史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鹏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0-103,共4页
20世纪以来金代墓葬不断被发现、发掘,考古学成果陆续发表,本文回顾了金代考古发现与金代美术史的现有成果,并就进一步深化金墓壁画的美术史研究提出了设想,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 金代 壁画 墓葬 美术史
原文传递
公共艺术与公共性 被引量:27
5
作者 易英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0-125,共6页
从艺术社会史的角度来看 ,艺术作品是在一种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艺术生产具有两个基本的意义 ,生产过程和作品呈现 ,而呈现是由生产过程决定的。艺术活动是不断创造并维持与其他人的关系的一个过程 ,艺术在这些关系中生产自身。这些... 从艺术社会史的角度来看 ,艺术作品是在一种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艺术生产具有两个基本的意义 ,生产过程和作品呈现 ,而呈现是由生产过程决定的。艺术活动是不断创造并维持与其他人的关系的一个过程 ,艺术在这些关系中生产自身。这些关系是社会相互作用的基础 ,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们构成了物质生活的内容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制约着精神生活 ,包括艺术作品的生产。存在是社会性的 ,而意识是社会自身生产的结果。在公共艺术的生产中 ,社会的作用远远超过艺术家的个人活动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条件下 ,更呈现为一种经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艺术生产 赞助人 艺术家 艺术活动
下载PDF
明镜的绘画性
6
作者 易英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2-27,共6页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他的作品袒露心灵,但这些艺术家必须是热爱形式的艺术家,明镜可能就是这样的艺术家。在明镜的画中,自我是双重的存在,在其模糊的形象中,依然可以辨识出室内空间的男人和女人,这是一种私密性的暗示,个人正是在这种...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他的作品袒露心灵,但这些艺术家必须是热爱形式的艺术家,明镜可能就是这样的艺术家。在明镜的画中,自我是双重的存在,在其模糊的形象中,依然可以辨识出室内空间的男人和女人,这是一种私密性的暗示,个人正是在这种私密的空间和行为中才能体验存在,明镜的画法也是如此,正是在这种个人生活与经验的表现中找到他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性 艺术家 现代主义 自我表现 传统功能 印象派 艺术史 沃尔夫
下载PDF
辽代庆东陵壁画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鹏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7-149,共23页
本文以相关的辽代皇室成员的墓葬作为背景资料,通过分析辽代庆东陵壁画的分布位置、象征意义、构图布局和风格样式,研究其题材内容所呈现的社会意识与习俗,象征意义与审美风格,及其绘画艺术的特色,力求勾勒出辽墓壁画的变革与传承,考察... 本文以相关的辽代皇室成员的墓葬作为背景资料,通过分析辽代庆东陵壁画的分布位置、象征意义、构图布局和风格样式,研究其题材内容所呈现的社会意识与习俗,象征意义与审美风格,及其绘画艺术的特色,力求勾勒出辽墓壁画的变革与传承,考察以圣宗和兴宗为代表的辽代最高阶层如何在汉地传统的墓葬形式中反映出民族间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壁画 象征意义 背景资料 风格样式 构图布局 社会意识 题材内容 审美风格 绘画艺术 文化艺术 墓葬 皇室 习俗 辽墓
原文传递
妇人启门图试探——以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 被引量:9
8
作者 张鹏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2-108,64,共8页
启门图是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壁画题材,对其来源、性质及功能诸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社会情境中特定图像题材背后的观念及社会历史意义。本文以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择取其中的妇人启门图像,借助于历史文化语境的复原和重... 启门图是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壁画题材,对其来源、性质及功能诸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社会情境中特定图像题材背后的观念及社会历史意义。本文以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择取其中的妇人启门图像,借助于历史文化语境的复原和重建,追溯其源、析其内涵,希期以异族统治下有代表性的汉人家族墓为例,考察他们的丧葬观念及唐五代以来胡汉文化在这一区域的互动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化 辽墓 壁画 妇人启门 胡汉文化
原文传递
何处是吾乡——《梁格庄会葬图》中的文士与画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5-108,共14页
清末民初鼎革之际,社会体制发生深刻裂变。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身负新旧之学的文人大多需要重新寻找自我的身份定位,而其定位的路径与形式则因人而异。余绍宋即属其中典型。他自幼秉承中国传统教育,又曾负笈东洋... 清末民初鼎革之际,社会体制发生深刻裂变。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身负新旧之学的文人大多需要重新寻找自我的身份定位,而其定位的路径与形式则因人而异。余绍宋即属其中典型。他自幼秉承中国传统教育,又曾负笈东洋饱受西学熏陶,入民国后出任司法部公职。余绍宋雅好丹青赏鉴,与当时活跃于京华的文人学者多有交往。他曾任司法部高官,组织宣南画社经年有余,可谓博学通才。余绍宋于1920年为纪念其表伯梁鼎芬过世所绘《梁格庄会葬图》,表面看也许只具纯粹纪事意义,但是深究画面内涵与题跋内容、题跋者身份,结合其公余生活整体审视,可以推测,这幅画作背后其实隐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动机与心理诉求。余绍宋所衷心期许的是中国传统文士身份,他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倾心于传统文人天地。他用《梁格庄会葬图》为逝去的古典时代奏响了一曲挽歌,也为自我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塑,编织了一张专属于传统文士天地的意义之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绍宋 梁格庄会葬图 文士 身份
原文传递
“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10
作者 张鹏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96,共3页
伴随着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事业的繁荣,丰富的出土材料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信息,同时也使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面临了新的考验,进而促成了各个人文学科之问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9月26~27日,
关键词 考古事业 国际学术研讨会 艺术史 纪要 交汇 史学研究方法 历史信息 人文学科
原文传递
穿越都市的精神游走——日本艺术家宫岛永太良的创作
11
作者 张鹏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已历不惑之年的宫岛永太良先生,是日本当代画家、美术作家和批评家,现为日本横滨美术馆协力会评议员,曾出版《发现美术馆——艺术巨匠和他们的世界》一书。近十余年来他不仅进行绘画创作,而且涉足立体造型、摄影和LOGO设计,以及诗... 已历不惑之年的宫岛永太良先生,是日本当代画家、美术作家和批评家,现为日本横滨美术馆协力会评议员,曾出版《发现美术馆——艺术巨匠和他们的世界》一书。近十余年来他不仅进行绘画创作,而且涉足立体造型、摄影和LOGO设计,以及诗词、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创作 艺术家 日本 神游 都市 美术馆 LOGO 批评家
原文传递
谢青的中国画创作
12
作者 张鹏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3-115,94-95,共3页
谢青自1987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历经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本科、硕士,直到200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走的是“一条规规矩矩的求学之路”。谢青有感于百年来中西文化的激盈冲撞和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态势,选择潘天寿作为个... 谢青自1987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历经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本科、硕士,直到200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走的是“一条规规矩矩的求学之路”。谢青有感于百年来中西文化的激盈冲撞和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态势,选择潘天寿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结合当代艺术创作面临的一些问题,力图从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等方面对中国画创作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 2008年 博士学位 中西文化 艺术创作 创作实践 潘天寿
原文传递
道器之辨——滕菲和她的实验艺术首饰
13
作者 张鹏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18,共5页
滕菲给人的印象是绕指柔的韧性。 也许只有兼具“柔”、“韧”双重品格的女性才最适合实验艺术首饰的创造。
关键词 实验艺术 首饰 道器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的真实图景管窥
14
作者 张鹏 《荣宝斋》 2007年第4期76-85,共10页
近年在墓葬壁画的美术史研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原来广泛意义上的墓室壁画,现在多被名为"墓葬壁画、壁画墓、墓葬壁饰"等,概念的变化反映了美术史研究中方法、视野、角度的变化,这种协调和重新定位史料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将器... 近年在墓葬壁画的美术史研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原来广泛意义上的墓室壁画,现在多被名为"墓葬壁画、壁画墓、墓葬壁饰"等,概念的变化反映了美术史研究中方法、视野、角度的变化,这种协调和重新定位史料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将器物与装饰纳入到更大的整体中去考虑的现象,对于美术史中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的研究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学 庙堂 寺观 墓葬壁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 道教研究 寺庙 宗教功能 雕塑史 美术史 武侯祠 水陆画 建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