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的焦虑与想象的西方--兼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文化诉求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桂彦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17,共3页
应该说,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五四”前后,“现代性的焦虑”就成为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无法摆脱的情结。作为一种理论“话语”(Discourse),“现代性”(Modernity)的产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文化逻辑,一种是立足于本土的现代性... 应该说,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五四”前后,“现代性的焦虑”就成为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无法摆脱的情结。作为一种理论“话语”(Discourse),“现代性”(Modernity)的产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文化逻辑,一种是立足于本土的现代性诉求,另一种是在西方的“冲击”与“回应”中形成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这两种现代性话语在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彼此交织、互为表里的状态。但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政治语境下,往往其中一种会居于主导性的地位。譬如,以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国历史 20世纪80年代 文化诉求 现代艺术 想象
原文传递
称谓:一种渐行渐远的文化观照
2
作者 刘光喜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24,共3页
吴小如教授《“称兄道弟”及其他》是一篇二十年前的旧文,本是讨论学术界现实中的称谓乱象,但今日读来对艺术界亦颇有启发。吴教授谈称谓用法的文章(包括《莎斋闲览》中的几篇),多取例于自己在学术界师生间的交游往来,可以感受到... 吴小如教授《“称兄道弟”及其他》是一篇二十年前的旧文,本是讨论学术界现实中的称谓乱象,但今日读来对艺术界亦颇有启发。吴教授谈称谓用法的文章(包括《莎斋闲览》中的几篇),多取例于自己在学术界师生间的交游往来,可以感受到他更强调一种对称谓用语的文化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用语 文化观照 《莎斋闲览》 学术界 吴小如 艺术界 教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