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色彩语言适应社会美育需求的应用研究——以土族梆梆会仪式剪纸再生设计为例
1
作者 何梁 朱国良 《色彩》 2024年第5期70-73,共4页
非遗中的色彩语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呈现和独特表达,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非遗色彩语言的再生设计为社会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可行的路径。本文以... 非遗中的色彩语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呈现和独特表达,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非遗色彩语言的再生设计为社会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可行的路径。本文以青海省土族梆梆会仪式剪纸色彩语言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化的分析工具,归纳梆梆会仪式剪纸独特的色彩语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适应社会美育需求的创新性发展共生互联应用模式,以期为非遗色彩语言的当代转换与实践提供有效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剪纸 色彩语言 美育
下载PDF
中央美术学院美育学科建设的优势 被引量:2
2
作者 宋修见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共1页
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新时代,美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将"美育学"尽快建设为"交叉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是从事美育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的人们的愿望和目标。这无疑将极大推动新时代中国美育事业的发展... 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新时代,美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将"美育学"尽快建设为"交叉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是从事美育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的人们的愿望和目标。这无疑将极大推动新时代中国美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国民审美素养的提升。根据美育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央美术学院开展美育学科建设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美术学院 美育教学 交叉学科 学科建设 审美素养 美育学 一级学科 独特优势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俗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梁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5,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乡村振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现实基础,民俗文化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乡村振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现实基础,民俗文化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独特优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民俗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挑战,提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民俗文化景观、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等实践进路,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的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村振兴 新质生产力 民俗文化旅游
下载PDF
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美育意义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4
作者 何梁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112,共4页
电视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场域。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内容的戏剧化、阅读的仪式化以及多空间的舞台设计、前沿的视觉技术等,不断增强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形成了“共读”的... 电视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场域。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内容的戏剧化、阅读的仪式化以及多空间的舞台设计、前沿的视觉技术等,不断增强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形成了“共读”的仪式化空间,实现了浸润式的美育传播效果。《典籍里的中国》使以文字为载体的古代典籍能够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充分激发了观众的视觉、听觉感知以及情感、想象力等内在感性机能,契合了美育的感性教育意涵,使知识习得与审美愉悦相统一,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 美育 美育传播
原文传递
“审丑”时代,如何教孩子们审视“丑”?
5
作者 周丽 曹霁 +2 位作者 严从根 宋修见 刘惠 《教育家》 2024年第18期14-17,共4页
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审丑,实则是一种现代审美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丑”的负面价值,缺乏一种全面理性的分析,把审丑教育排除在美育之外。在美育广为普及、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当下,我们亟须思考:如何跟孩子们谈论“丑”,如... 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审丑,实则是一种现代审美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丑”的负面价值,缺乏一种全面理性的分析,把审丑教育排除在美育之外。在美育广为普及、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当下,我们亟须思考:如何跟孩子们谈论“丑”,如何在美育中补上“审丑教育”这一课。议题一:针对青少年的“审丑教育”包含哪些内容,要把握哪些“度”,从而与审美教育协调配合,齐力培养青少年的审美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面价值 审丑 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 美育 青少年 现代审美 协调配合
下载PDF
潮州木雕“龙虾蟹篓”的审美表达探析
6
作者 蔡声韩 宋修见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7,共6页
潮汕地区的手工艺者扎根本土生产条件和生活风情“孕育”出一批批匠心独运的优秀传统造物,它们丰富了中国传统造物体系的美育内涵和路径,是中华美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潮州木雕以高超的雕刻水平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成为潮州的文化符... 潮汕地区的手工艺者扎根本土生产条件和生活风情“孕育”出一批批匠心独运的优秀传统造物,它们丰富了中国传统造物体系的美育内涵和路径,是中华美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潮州木雕以高超的雕刻水平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成为潮州的文化符号之一。清末以来,得益于潮汕宗祠与祖屋的兴建和修缮,作为建筑构件的潮州木雕在雕梁画栋间增添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精品,其中“龙虾蟹篓”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木雕中独有的创作题材体现了潮州木雕高超的技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本文试图结合“龙虾蟹篓”题材兴起的历史语境与发展脉络探析潮州木雕作为美育载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州木雕 龙虾蟹篓 传统造物 美育 生活方式
下载PDF
写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篇
7
作者 宋修见 《前线》 2024年第1期16-19,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始终”深入阐述了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将“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置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首位,并提出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落实落地。近年来,我们党以... 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始终”深入阐述了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将“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置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首位,并提出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落实落地。近年来,我们党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强化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形成了一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体系。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体系,要准确把握其逻辑起点、根本保障、思想保证和刚性约束,找准着力点,通过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使初心和使命成为我们党应对挑战、凝聚力量和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制度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 自我革命
下载PDF
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中国文化生命力 被引量:8
8
作者 宋修见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7期12-21,共10页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通达的美育路径。但是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和列强入侵使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严重危机,尽管现代“美育”概念的引介续接与激活了中华美育传统,但在一个民族还没有站起来...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通达的美育路径。但是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和列强入侵使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严重危机,尽管现代“美育”概念的引介续接与激活了中华美育传统,但在一个民族还没有站起来的时代里,美育只能是一种美好理想。所以,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继承发展优秀中华美育传统,使之激活中国文化生命力,推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育传统 路径 创新 中国文化生命力
下载PDF
人民性、审美性和情感性:新时代文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内在要求 被引量:4
9
作者 宋修见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0年第8期41-49,共9页
文艺是美育的重要媒介。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呼唤更具人民性、审美性和情感性的优秀文艺作品。只有深入生活用心体会人民情感,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艺经典和中华美学精神的研修传习,并真诚地倾注心血与情感,才能创作出为人们喜闻乐... 文艺是美育的重要媒介。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呼唤更具人民性、审美性和情感性的优秀文艺作品。只有深入生活用心体会人民情感,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艺经典和中华美学精神的研修传习,并真诚地倾注心血与情感,才能创作出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经典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文艺 中华美育精神 人民性 审美性 情感性
下载PDF
论儒家之乐及其美育意义
10
作者 刘强强 《美育学刊》 2021年第4期31-37,共7页
美育最直接、最切身的价值是让人快乐。儒家之乐包含着相对之乐和绝对之乐两种维度。先秦儒家不曾偏废一方,但于绝对之乐的论述不甚详细。宋明理学虽贬低相对之乐,却也使绝对之乐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使精神之乐的铸成摆脱了现实... 美育最直接、最切身的价值是让人快乐。儒家之乐包含着相对之乐和绝对之乐两种维度。先秦儒家不曾偏废一方,但于绝对之乐的论述不甚详细。宋明理学虽贬低相对之乐,却也使绝对之乐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使精神之乐的铸成摆脱了现实因素的干扰。相比于朱熹而言,阳明主张的绝对之乐有着更多的感性空间。理想之乐应该是相对之乐与绝对之乐、个体之乐与集体之乐、短暂之乐与长久之乐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孔子的人格与思想中表现得最为完善。美育是儒家达至乐之境界的重要方式,经由美育,可实现即乐而成乐、无往而非乐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美育
下载PDF
让生活美学赋能日常生活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修见 《前线》 2021年第12期54-55,共2页
美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获得的一种心灵感动、情感愉悦的生命体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美源于实践中主客观的统一,由此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55年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获得的一种心灵感动、情感愉悦的生命体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美源于实践中主客观的统一,由此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55年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直接提出“美是生活”,成为后来“生活美学”的古典思想内核。而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国诗人席勒即提出“美育”概念,旨在培养人的感受力和洞察力,造就人性完整的人。虽然这一概念直到20世纪初才被引入中国,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美向善的风尚,有以美育人的传统。在新时代,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活美学的发展和中华美育的复兴便成为时代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活美学 以美育人 思想内核 审美关系 美是生活 美育 源于实践
下载PDF
“美盲”青少年:时代审美乱象的缩影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修见 《教育家》 2021年第10期10-11,共2页
教育部官网前一阶段针对全国政协委员《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做出的回应,再次引发大众对防止青少年出现过大审美偏差、培养男孩子"阳刚之气"等问题的关注。一方面,青少年对"小鲜肉""高甜CP"&... 教育部官网前一阶段针对全国政协委员《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做出的回应,再次引发大众对防止青少年出现过大审美偏差、培养男孩子"阳刚之气"等问题的关注。一方面,青少年对"小鲜肉""高甜CP""流量艺人"等趋之若鹜的现象引发了大众的思考与忧虑;另一方面,在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里,人们也期待青少年能够真正"美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青少年 审美偏差 时代审美 阳刚之气 女性化 小鲜肉 大众
下载PDF
建设高质量学校美育体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卫 《中国德育》 2022年第11期1-1,共1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对于各级各类学校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振奋却又有相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对于各级各类学校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振奋却又有相当难度的建设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美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 各级各类学校 国务院办公厅 美育体系 全覆盖 多样化 高质量
原文传递
成大人:中华传统美育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修见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18,共4页
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中国人"与天地合其德"的"大人"之崇高人格理想。中华传统美育以其整体性的艺术人文之美、山水自然之美与生活礼俗之美等激发心灵美感,塑造人格理想,使人在"希贤希圣"之路上拾级而... 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中国人"与天地合其德"的"大人"之崇高人格理想。中华传统美育以其整体性的艺术人文之美、山水自然之美与生活礼俗之美等激发心灵美感,塑造人格理想,使人在"希贤希圣"之路上拾级而上以成"大人"。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以整体性美育陶养人的"成大人"人格理想,使人因美的感动与创造而突破狭隘功利主义的桎梏,获得心灵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育 理想人格塑造 成大人 整体性美育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美育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修见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6,共6页
"诗教"是中国传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蕴涵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境界之美和语言之美,能够潜移默化地滋养我们的生命,以消除"汲汲于近功近利"之心态,塑造美好心灵,创造美好生活。
关键词 古典诗词 美育 意象之美 情感之美 境界之美 语言之美
原文传递
趣味与境界:中华传统美育的生活面向与人文观照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修见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5,共5页
中华传统美育既面向人的现实生活重视兴致与趣味的养成,又观照人的精神世界,倡导格调与境界的提升;而这两端的通达融会、和谐统一,不仅使中华文化获得内生活力,也使中国人获得一种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生活观和一种尊崇“家国天下”的世... 中华传统美育既面向人的现实生活重视兴致与趣味的养成,又观照人的精神世界,倡导格调与境界的提升;而这两端的通达融会、和谐统一,不仅使中华文化获得内生活力,也使中国人获得一种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生活观和一种尊崇“家国天下”的世界观。这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使人们更崇尚艺术与审美的生活方式、更重视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价值等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育 生活趣味 崇高境界
原文传递
论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中的“玩”--基于美育学的视角
17
作者 刘强强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1,共6页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玩"兼具审美与认知两种意义。作为审美的"玩"是一种诉诸多感官、身心一如、内外谐和的感性活动。相比于西方视觉中心主义的"看","玩"更适合描述古代中国对于绘画艺术以及工...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玩"兼具审美与认知两种意义。作为审美的"玩"是一种诉诸多感官、身心一如、内外谐和的感性活动。相比于西方视觉中心主义的"看","玩"更适合描述古代中国对于绘画艺术以及工艺美术的欣赏。与此同时,"玩"是一种完善的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内外多种认识机能均得到开发,并以协调、和谐的方式运行,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达成对知识的获取。从美育学的角度来说,"玩"既有利于培养人们"丰厚的感性",又有利于个体从知识的储存者向知识的创造者转变。通过"玩"的活动,人成为真正的主体,涌现出独特而完整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思想 艺术 “玩” 美育
原文传递
“圣贤气象”与生命风范——宋代理学“圣贤气象”论的美学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强强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84,128,共8页
“圣贤气象”为儒者的有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于他者的意象,是感性与理性、生命与形式的统一,具有着整体性、时机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以德性为主,知识、思想、经验、性格、气质等要素均参与到“圣贤气象”的主体生成之中。尽管宋代... “圣贤气象”为儒者的有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于他者的意象,是感性与理性、生命与形式的统一,具有着整体性、时机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以德性为主,知识、思想、经验、性格、气质等要素均参与到“圣贤气象”的主体生成之中。尽管宋代理学存在着“理性压倒感性”的倾向,但“圣贤气象”的根源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动态和谐关系。于宋儒而言,“圣贤气象”是具身化的道之显现,具有感性的美感并不断呼唤着他者的感知,成为了儒家经典诠释的重点和儒家示范伦理得以维系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理学 “圣贤气象” 美学 示范伦理
原文传递
宋明理学与中国现代美学的生成——兼论其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19
作者 刘强强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437-446,738,共11页
与“人生论”相比,“人生境界论”更能精准地概括中国现代美学的主体特征。中国现代美学将西方语境中的审美活动转换为审美境界,试图通过人们心灵与情感的变化,来促进人格境界的整体提升。中国现代美学与宋明理学是血脉贯通的,两者均主... 与“人生论”相比,“人生境界论”更能精准地概括中国现代美学的主体特征。中国现代美学将西方语境中的审美活动转换为审美境界,试图通过人们心灵与情感的变化,来促进人格境界的整体提升。中国现代美学与宋明理学是血脉贯通的,两者均主张经由私欲的去除使个体生存达至主客相即、天人合一之境,并进而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以人生境界论为主要形态的中国现代美学,正是宋明理学精神在现代语境中以美学为理论话语的曲折展开。我们今天应继承中国现代美学的优良传统,对宋明理学进行适合当下的阐发,以推进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中国现代美学 人生境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