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托必利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症状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柯美云 刘晓红 +6 位作者 许大波 陈昱湖 朱森林 王吉耀 陈世耀 赵洪川 张明刚 《中国医药导刊》 2003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通过与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伊托必利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79例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症状患者随机分为2组,双盲法分别接受伊托必利5smg tid或安慰剂tid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1)基线期、治疗1周和2周... 目的:通过与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伊托必利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79例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症状患者随机分为2组,双盲法分别接受伊托必利5smg tid或安慰剂tid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1)基线期、治疗1周和2周分别评价上腹胀、上腹不适、早饱、上腹痛、恶心、呕吐或食欲减退的总症状评分和上腹胀和早饱2项主要症状评分(0~3);(2)胃不透X线标志物排空率;(3)受试者和观察者的疗效综合评价。同时评价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安全性。结果:伊托必利治疗1周和2周后总症状评分和两项主要症状评分、受试者和观察者的疗效综合评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0.05)。伊托必利组2周治疗结束时第5小时胃排空率显示优于安慰剂的趋势,虽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8)。伊托必利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良好。结论:伊托必利50mg tid,疗程两周,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消化不良 治疗 伊托必利 疗效 安慰剂 对照研究
下载PDF
国产枸橼酸铋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方秀才 陆星华 +6 位作者 董恩钰 田自然 胡品津 江石湖 袁耀宗 易粹琼 郑意瑞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BC)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评价临床疗效,以雷尼替丁作对照;以开放性试验评价安全性。共有43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入选本研究,2... 目的:评价国产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BC)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评价临床疗效,以雷尼替丁作对照;以开放性试验评价安全性。共有43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入选本研究,26例失访(6.03%),可评价病例406例。在双盲试验中,入选国产枸橼酸铋雷尼替丁组104例,包括胃溃疡30例、十二指肠溃疡74例;入选雷尼替丁组105例,其中胃溃疡31例、十二指肠溃疡74例。开放性试验组可评价病例197例,胃溃疡61例、十二指肠溃疡136例。国产枸橼酸铋雷尼替丁用量为350mg,每日2次;雷尼替丁用量为150mg,每日2次。胃溃疡疗程6周,十二指肠溃疡疗程4周。以用药后疼痛的消失率、溃疡愈合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作为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国产枸橼酸铋雷尼替丁对消化性溃疡疼痛的消失率与雷尼替丁无差异。国产枸橼酸铋雷尼替丁对胃溃疡的6周愈合率为86.670(26/30),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54.840,P<0.05);国产枸橼酸铋雷尼替丁对十二指肠溃疡的4周愈合率(69.86%,51/73)与雷尼替丁(62.16%,46/74)无显著差异(P>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铋雷尼替丁 消化性溃疡 药物治疗 愈合率
下载PDF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思纯 彭新明 袁育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166-167,共2页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肝硬化患者 16 0例 ,内镜检查了解食管静脉曲张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情况及出血的原因 ,同时胃粘膜活检作尿素酶试验 ,检测幽门螺杆菌 (Hp)。结果 Hp阳性组消化性溃...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肝硬化患者 16 0例 ,内镜检查了解食管静脉曲张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情况及出血的原因 ,同时胃粘膜活检作尿素酶试验 ,检测幽门螺杆菌 (Hp)。结果 Hp阳性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 (6 4 1% )明显高于阴性组 (37 8% ,P <0 0 1)。出血率在Hp阳性组 (38 5 % )也明显高于阴性组 (2 2 % ,P <0 0 5 )。结论 Hp感染和肝源性溃疡发生有关 ,Hp感染者的肝源性溃疡发生率增高及胃粘膜活动性炎症可能导致出血率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系统疾病(5)(待续) 被引量:33
4
作者 胡品津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23-624,共2页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因 发病机制 诊断 临床分型 治疗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现代观点和临床应用原则 被引量:24
5
作者 胡品津 《新医学》 1997年第9期492-495,共4页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现代观点和临床应用原则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胡品津目前已一致确认,当无别的诱发因素如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或少见的胃泌素瘤等存在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几乎所...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现代观点和临床应用原则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胡品津目前已一致确认,当无别的诱发因素如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或少见的胃泌素瘤等存在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几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和绝大多数胃溃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药物疗法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附14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钟碧慧 陈湖 +1 位作者 邝小枫 胡品津 《新医学》 1998年第S1期32-33,共2页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相关因素,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溃疡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分析。出血组系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并经胃镜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连续病例,对照组为同期由胃镜检出的与出血组性别、年...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相关因素,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溃疡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分析。出血组系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并经胃镜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连续病例,对照组为同期由胃镜检出的与出血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例。两组各74例经问卷调查了解病史、药物使用史等因素并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出血组在出血前10天内有45%(33/74)曾服用含非甾体类抗炎药成分的药物,对照组有15%(11/74)曾于检查前10天内服过类似药物(P<0.01)。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病例中,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使用抗感冒药者占76%(25/33)。未发现其它因素(如精神紧张、饮酒、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出血有相关关系。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溃疡出血的高危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消化性溃疡 出血 高危因素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处理 被引量:6
7
作者 廖振尔 《新医学》 1992年第10期541-542,共2页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是常见的内科急症,其特征是起病突然、出血量大,往往难于控制,病情发展迅猛,常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若抢救成功,也会表现有进一步的肝细胞损害,导致肝功能衰竭,诱发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
关键词 肝硬变 门静脉高压 上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内镜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旻湖 《新医学》 1998年第10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内镜 临床应用 治疗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根除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旻湖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9年第12期518-520,共3页
确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这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根除幽门螺杆菌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得以根治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 ,抗... 确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这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根除幽门螺杆菌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得以根治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 ,抗酸疗法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治疗 药物疗法
下载PDF
低剂量咪唑安定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作用
10
作者 李初俊 崔毅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161-161,共1页
关键词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咪唑安定 低剂量 清醒镇静剂
下载PDF
动力障碍型和类溃疡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电图特点及胃窦运动研究
11
作者 林金坤 胡品津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类溃疡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电图 胃窦运动
下载PDF
积极开展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感觉与运动功能的研究
12
作者 胡品津 林金坤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感觉 运动功能
下载PDF
26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超声诊断分析
13
作者 李初俊 崔毅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161-162,共2页
关键词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内镜超声诊断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消化系疾病的国内研究动向
14
作者 胡品津 《广州医药》 1993年第6期1-2,共2页
近年来,国内对消化系疾病的研究相当活跃,并将重点转向实验室工作。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临床诊断,且对阐明发病机理、指导治疗起了一定作用;治疗方面出现了一批新药及一些尖端治疗学方法;内镜也向治疗方向发展。消化性溃疡全国消化性溃... 近年来,国内对消化系疾病的研究相当活跃,并将重点转向实验室工作。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临床诊断,且对阐明发病机理、指导治疗起了一定作用;治疗方面出现了一批新药及一些尖端治疗学方法;内镜也向治疗方向发展。消化性溃疡全国消化性溃疡协作组开展了全国范围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消化性溃疡患病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胃癌高发区胃溃疡患病率明显高于胃癌低发区,而十二指肠溃疡患病率却明显低于胃癌低发区。十二指肠溃疡患病率在某些大都市有增加趋势。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对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将有重要启示作用。粘液-粘膜屏障学说揭开了粘膜保护机能的研究方向。诸如HCO_3^-浓度、H^+梯度、粘液成分及厚度、粘膜电位差、粘膜血流、粘膜前列腺素浓度、粘膜脂质过氧化物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研究动向
下载PDF
聚乙二醇4000治疗成人功能性便秘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54
15
作者 方秀才 柯美云 +4 位作者 胡品津 莫剑忠 郭晓峰 王智凤 韩少梅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9-483,共5页
目的 :进一步评价聚乙二醇 40 0 0治疗成人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多中心、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试验。 1 8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接受聚乙二醇 40 0 0 (1 0g ,bid ,n =92 )和乳果糖 (1 5mL ,b... 目的 :进一步评价聚乙二醇 40 0 0治疗成人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多中心、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试验。 1 8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接受聚乙二醇 40 0 0 (1 0g ,bid ,n =92 )和乳果糖 (1 5mL ,bid ,n =94)治疗 ,疗程 2~ 4周。观察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 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5 %和 88.3 % ,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 94.5 %和 89.6 % ,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但 2周和 4周显效率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70 .7%比 50 % ,P <0 .0 1 ;83 .6 %比 57.1 % ,P <0 .0 1 )。治疗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Bristol大便性状计分分别为 4 .0 2± 0 .34和 3 .58± 0 .1 6(P <0 .0 1 ) ;4周治疗结束时 ,试验组 82 .6 %患者大便性状正常 ,对照组为 60 .0 % (P <0 .0 1 )。用药 2周时试验组排便困难的缓解率优于对照组(85 .7%比 48.9% ,P <0 .0 1 )。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 8.7%和 9.6 % (P >0 .0 5) ,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对聚乙二醇 40 0 0具有较好的接受性。结论 :聚乙二醇 40 0 0是一种治疗成人功能性便秘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4000 功能性便秘 乳果糖
下载PDF
表达幽门螺杆菌hpaA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构建和鉴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森林 陈旻湖 +2 位作者 廖文俊 陈洁 胡品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 :构建表达幽门螺杆菌 (H pylori)hpaA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疫苗菌。方法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hpaA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pTrc99A ,并进行了基因测序。重组质粒经鉴定后再导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32 6 1,提取重组疫苗菌质粒 ,PC... 目的 :构建表达幽门螺杆菌 (H pylori)hpaA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疫苗菌。方法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hpaA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pTrc99A ,并进行了基因测序。重组质粒经鉴定后再导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32 6 1,提取重组疫苗菌质粒 ,PCR和酶切鉴定 ,筛选阳性克隆。用SDS PAGE电泳和Westernblot进行HpaA表达和鉴定。结果 :经PCR和酶切证实 ,构建了含hpaA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Trc99A hpaA ,并将后者成功转化了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HpaA能在疫苗菌中以二聚体形式表达 ,HpaA量约占全菌体蛋白量的 17% ,Westernblot证实其有免疫原性。结论 :构建了表达H pylorihpaA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疫苗菌 ,为探索制备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HPAA基因 鼠伤寒沙门氏菌 疫苗 重组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试验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刘文忠 萧树东 +7 位作者 王吉耀 赵志泉 钱家鸣 胡伏莲 胡品津 Many Vazquez Michael Boieraguel James R Leroy 《胃肠病学》 2002年第3期136-139,共4页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H.pylori)粪便抗原(HpSA)试验诊断H.pylori感染的准确性。方法:应用酶免疫反应原理进行HpSA试验,在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中进行HpSA试验的评估。995例因消化不良症状接受胃镜检查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以HpSA试验...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H.pylori)粪便抗原(HpSA)试验诊断H.pylori感染的准确性。方法:应用酶免疫反应原理进行HpSA试验,在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中进行HpSA试验的评估。995例因消化不良症状接受胃镜检查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以HpSA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和组织学(或培养)方法检测H.pylori。以RUT和组织学(或培养)联合检测作为“金标准”,两项试验均阳性者定为H.pylori感染。结果:以光密度值≥0.16为阳性,HpSA检测诊断H.pylori感染的敏感性为93.5%(478/511),特异性为94.2%(456/484),阳性预测值为94.5%(478/506),阴性预测值为93.3%(456/489),总的检测准确性为93.9%(934/995)。结论:HpSA试验是一种简便、准确的非侵入性H.pylori感染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粪便抗原 多中心研究 酶联免疫反应
下载PDF
外膜蛋白疫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洁 陈旻湖 +1 位作者 朱森林 陈为 《胃肠病学》 2001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 pylori)外膜蛋白(OMP)加大肠杆菌不耐热内毒素(LT)经口免疫对小鼠H. pylori感染的保护作用。探讨定量细菌培养在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从H. Pylori NCTC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 pylori)外膜蛋白(OMP)加大肠杆菌不耐热内毒素(LT)经口免疫对小鼠H. pylori感染的保护作用。探讨定量细菌培养在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从H. Pylori NCTC11637菌株制备OMP和全菌超声粉碎抗原,LT作为粘膜免疫佐剂。通过灌胃分别以H. Pylori全菌超声粉碎抗原1mg加LT 10μg(A组)、H. Pylori OMP 0.5 mg加LT 10μg(B组)和生理盐水(C组)免疫小鼠(n=30),每周1次,共4次。免疫完成后4周以H. pylori Sydney Strain1菌株攻击小鼠1次(1×107 CFU/只),攻击后4周处死小鼠,取胃分别作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检查及定量细菌培养,观察H.Pylori定植情况。结果: C组小鼠H.Pylori定植密度为2.40×107CFU/g胃组织,A组和B组小鼠分别为2.03×105 CFU/g和6.76×105CFU/g胃组织,免疫组的定植密度明显降低。结论:口服H. pylori OMP加LT对小鼠H. Pylori感染具有一定免疫保护作用,但不能完全预防感染,需进一步筛选更为有效的抗原和佐剂。定量细菌培养可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菌外膜蛋白质炎 肠毒素炎 免疫法 定量培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A、过氧化氢酶的表达及纯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廖文俊 陈旻湖 +3 位作者 朱森林 陈洁 陈为 胡品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348-350,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组尿素酶A亚单位 (UreA)、过氧化氢酶 (KatA)疫苗在防治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表达UreA、KatA的重组质粒 ,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 ,并进行SDS PAGE凝胶电泳及Westernblot分析 ,BulkGSTPurifica tionMod... 目的 :探讨重组尿素酶A亚单位 (UreA)、过氧化氢酶 (KatA)疫苗在防治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表达UreA、KatA的重组质粒 ,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 ,并进行SDS PAGE凝胶电泳及Westernblot分析 ,BulkGSTPurifica tionModule试剂盒纯化UreA和KatA。结果 :构建的重组质粒能表达GST UreA和GST KatA融合蛋白 ,表达量占细菌总蛋白量的 35 %和 19% ,并能与抗GST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纯化的UreA、KatA的纯度达 95 %以上。结论 :该工作为进一步的动物免疫实验奠定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疫苗 尿素酶A 过氧化氢酶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胡品津 李瑜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61-166,共6页
本研究包括:(1)建立一系列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方法以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2)对胃癌高发和低发区的血清学调查;(3)对胃癌高发和低发区的胃镜调查;(4)其它有关研究。结果表明:①HP感染的年龄分布曲线分为剧增期、缓增期、平坦期3个时... 本研究包括:(1)建立一系列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方法以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2)对胃癌高发和低发区的血清学调查;(3)对胃癌高发和低发区的胃镜调查;(4)其它有关研究。结果表明:①HP感染的年龄分布曲线分为剧增期、缓增期、平坦期3个时期,5岁以内儿童的剧增期是获得HP感染的关键时期;②通过密切接触口——口传播可能是HP传播的重要方式;③HP通过启动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在胃癌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但需有其它促进因素(主要是早年HP感染及饮食因素)参与促进慢性胃炎向癌前期病变发展,最终导致胃癌发生。因此,防治人群特别是儿童HP感染可成为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HP感染 流行病学研究 低发区 幽门螺杆菌感染 饮食因素 慢性活动性胃炎 治人 参与 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