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2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血管外科处理
1
作者 刘浩 董智慧 符伟国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现已成为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首选入路方式。随着TRA患者数量的增加,其并发症也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TRA相关并发症可根据发生时期分为术中、术后并发症,根据是否涉及出血事件分为出血性、...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现已成为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首选入路方式。随着TRA患者数量的增加,其并发症也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TRA相关并发症可根据发生时期分为术中、术后并发症,根据是否涉及出血事件分为出血性、非出血性并发症。若能早期识别术中并发症如桡动脉夹层、穿孔、痉挛及导管弯折断裂等,可通过腔内方法干预,预后良好。术中并发症及穿刺点处理不当可发生血肿、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对于上述并发症,若保守治疗方法无效,应尽早外科干预,避免出现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截肢。桡动脉闭塞为最常见的TRA相关并发症,患者可能无手部缺血症状,但通畅的桡动脉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对于桡动脉闭塞,应及时监测、尽早发现并干预。目前,TRA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较少,且病例数量有限,亟需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入路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桡动脉闭塞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斑块特征指数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徐海嘉 何玮 +3 位作者 过伟锋 杨姗 都业弘 陆海锋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200-207,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构建的斑块特征指数对稳定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地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构建的斑块特征指数对稳定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地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稳定性CAD患者90例,包括狭窄程度在30%~90%的目标血管135支。所有患者2周内均接受了CCTA、侵入性冠脉造影和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测量。根据有无血流动力学显著性狭窄,分为心肌缺血人群(FFR≤0.80,n=30)和非缺血人群(FFR>0.8,n=60),将135支目标血管分为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组(FFR≤0.8,n=36)和非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组(FFR>0.8,n=99)。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基于CCTA的斑块特征指数的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基于CCTA的斑块特征指数对稳定性CAD患者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心肌缺血人群与非缺血人群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缺血组相比,心肌缺血组的斑块长度、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百分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体积、血管体积、脂质斑块体积水平较高,点状钙化、正性重塑、餐巾环征的比例较高,而最小管腔面积较小(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小管腔面积(OR=0.303,95%CI 0.178~0.517,P<0.001)和总动脉粥样硬化体积(OR=1.006,95%CI 1.002~1.010,P=0.003)为稳定性CAD患者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CCTA的斑块特征指数预测概率的回归方程为P=1/[1+e-(-1.19441×MLA+0.006058×TAV+0.600912)],其诊断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AUC为0.879(95%CI 0.811~0.928),总体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80.0%、83.3%、78.8%、58.8%、92.9%。结论在稳定性CAD患者中,基于CCTA的斑块特征指数对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斑块特征指数 诊断效能
下载PDF
我国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8
3
作者 王玉琦 史振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387-389,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疾病 静脉疾病 实验研究 腔内治疗
下载PDF
从一个教学医院分析血管疾病的现状 被引量:3
4
作者 史振宇 王玉琦 赵静 《中国临床医学》 2002年第5期585-586,共2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医学界对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诊断方法、外科技术、麻醉学、手术器械以及人工血管研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此血管外科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
关键词 血管疾病 血管外科 疾病调查 动脉性疾病 静脉性疾病 人口老龄化
下载PDF
血管外科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斌 符伟国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1,共4页
关键词 血管外科 相关学科 腔内治疗 实验研究 外科学
下载PDF
严谨求实,开拓进取,创造血管外科的辉煌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玉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总结血管外科主要疾病——主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的诊治现状和进展,特别论述了血管腔内治疗的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述了血管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关于血管外科医师培训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观点。
关键词 血管外科 腔内治疗 医师培训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重视老年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
7
作者 王玉琦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7年第2期65-67,共3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自来水管用久了会结垢、不通畅甚至堵塞,人体的血管也是如此。随着年龄增长,伴随血管内膜、中层和外膜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自来水管用久了会结垢、不通畅甚至堵塞,人体的血管也是如此。随着年龄增长,伴随血管内膜、中层和外膜的磨损退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成分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硬化、管腔狭窄、闭塞,引起靶器官缺血甚至梗死。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国内和全球都是第一致死原因。WHO统计全球每年至少15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自然而然成了防治老年人疾病的重中之重。老年血管外科疾病主要包括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主动脉瘤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疾病 老年人疾病 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狭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心脑血管疾病 诊治 心血管疾病 老龄社会
下载PDF
喜看血管外科青年学者 满园春色 百花齐放——点评第九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第三届中国血管病青年学者论坛
8
作者 叶建荣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3期206-207,共2页
2015年7月11日,在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王深明教授担任主席、舒畅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的第九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SEC2015)期间顺利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血管病青年学者论坛。本人担任点评专家之一,有幸仔细听取了各位青年... 2015年7月11日,在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王深明教授担任主席、舒畅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的第九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SEC2015)期间顺利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血管病青年学者论坛。本人担任点评专家之一,有幸仔细听取了各位青年学者的演讲,感觉到目前中国血管外科人才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讲台上演讲的青年学者各有所长,较难评判谁是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学者论坛 血管病 学组组长 腔内治疗 专业杂志 连续型 评选方法 脾动脉瘤 实验科学
下载PDF
怀念我的老师中国血管外科专业学科奠基人冯友贤教授 被引量:1
9
作者 叶建荣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87-90,共4页
冯友贤教授,男,浙江省人,1919年2月出生,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6年制本科,1947年进入中山医院任住院医师,之后先后成为主治医师(1951年)、副教授(1962年)、普外... 冯友贤教授,男,浙江省人,1919年2月出生,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6年制本科,1947年进入中山医院任住院医师,之后先后成为主治医师(1951年)、副教授(1962年)、普外科主任(1963年)和血管外科主任、外科教授(1978年)。他是国际外科学会会员、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会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冯友 上海第一医学院 外科学会 外科主任 住院医师 中山医院 人工血管 中华医学会 腹主动脉瘤
下载PDF
中国血管外科现状
10
作者 王玉琦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1-534,共4页
关键词 血管外科疾病 诊断 治疗 双功能彩色超声诊断 螺旋CT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导引下腔内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越 洪诗钗 +8 位作者 余晓麟 卢伟锋 洪翔 陈刚 黄玉龙 陈艺辉 谢新胜 王利新 符伟国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导引下单纯球囊扩张(POBA)或球囊扩张联合金属裸支架(BMS)植入术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收治的经3D-DSA评估后行腔内...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导引下单纯球囊扩张(POBA)或球囊扩张联合金属裸支架(BMS)植入术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收治的经3D-DSA评估后行腔内治疗的17例TRAS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压、血清肌酐(Scr)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通畅率。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Scr水平均较术前降低,eGFR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Scr水平均呈下降趋势,eGFR呈升高趋势(P﹤0.05)。17例TRAS患者中,6例行单纯POBA的患者术中行序贯球囊扩张后经术中造影检查确认残余狭窄率﹤30%,未发生限流性夹层,未进行一期支架植入术;总体1年通畅的患者为14例。单纯POBA和POBA联合BMS患者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21.4%(3/14)和78.6%(1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杂TRAS病变,POBA联合BMS的短期疗效优于POBA,另外,3D-DSA技术不仅定位准确,病变检出率高,还节约造影剂和射线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肾动脉狭窄 肾移植 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 通畅率 再狭窄
下载PDF
冬季腿痒,试试去血管外科找答案
12
作者 郭大乔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0年第12期20-21,共2页
53岁的田女士是一名中学教师,入冬以来她常觉得腿痒,起初以为是天气太干燥导致的,便买了些润肤霜擦涂。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倒更加严重。家属认为田女士可能是得了皮肤病,便带她去医院皮肤科做了全面检查,医生详细问诊... 53岁的田女士是一名中学教师,入冬以来她常觉得腿痒,起初以为是天气太干燥导致的,便买了些润肤霜擦涂。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倒更加严重。家属认为田女士可能是得了皮肤病,便带她去医院皮肤科做了全面检查,医生详细问诊后却建议她去血管外科就诊。一开始田女士也觉得很奇怪,但经过血管外科医师的详细检查,最终确诊田女士所患的其实是“静脉曲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外科医师 中学教师 静脉曲张 皮肤病 皮肤科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9
13
作者 符伟国 陈福真 +3 位作者 王玉琦 叶建荣 童一砂 徐欣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0-14,共5页
作者收集了1958~1988年国内文献报道的颈动脉体瘤,共183例,术前误诊率54.0%,行167例次手术,包括:肿瘤剥除术89例次;肿瘤切除、颈总动脉结扎术40例次;肿瘤切除、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33例次;肿瘤切除、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 作者收集了1958~1988年国内文献报道的颈动脉体瘤,共183例,术前误诊率54.0%,行167例次手术,包括:肿瘤剥除术89例次;肿瘤切除、颈总动脉结扎术40例次;肿瘤切除、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33例次;肿瘤切除、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5例次。手术死亡率4.9%。偏瘫发生率6.1%,术后经6个月~21年随访,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发生率8.2%,作者强调运用 CT、B 超、动脉造影等检查方法来提高术前诊断率.术前常规行 Matas 试验。提倡常温麻醉。手术以肿瘤剥除术和血管重建术为首选,而不主张颈动脉结扎术,以减少脑部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手术 动脉肿瘤
全文增补中
肠血管发育不良的血管造影诊断及标记定位(附36例报告) 被引量:19
14
作者 曾维新 颜志平 +2 位作者 周康荣 程洁敏 陈福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肠血管发育不良是引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应用血管造影诊断并同时放置标记物为外科手术定位以减少手术中的盲目性。材料与方法: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前诊断38例肠血管发育不良,其中8例放置了钢丝或造影导管作为手术定位标记... 目的:肠血管发育不良是引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应用血管造影诊断并同时放置标记物为外科手术定位以减少手术中的盲目性。材料与方法: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前诊断38例肠血管发育不良,其中8例放置了钢丝或造影导管作为手术定位标记,并即刻或择期手术。结果:肠血管发育不良造影表现可归纳为:①动静脉疹和静脉早显;②局部异常增多的血管丛;③局部染色浓密;④肠壁内静脉扩张、迂曲。3O例病理证实中,2例为炎症;诊断正确率为93%。8例放置定位标记患者中,术中未见肠缺血改变。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好办法,同时放置定位标记能帮助外科医师顺利寻找并切除病灶,且无并发症。该法是一全新定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血管造影术 血管发育不良 定位标记
下载PDF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大隐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斌 符伟国 +5 位作者 郭大乔 蒋俊豪 杨珏 范隆华 史振宇 王玉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68-470,共3页
1996年 4月~ 2 0 0 2年 3月 ,47例尿毒症患者 ( 4 9肢 )接受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和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其中 40例行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 ( 4 1肢 ) ,7例行股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 ( 8肢 )。人工血管内瘘组围手... 1996年 4月~ 2 0 0 2年 3月 ,47例尿毒症患者 ( 4 9肢 )接受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和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其中 40例行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 ( 4 1肢 ) ,7例行股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 ( 8肢 )。人工血管内瘘组围手术期 4例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 ,死亡 1例。平均随访 3 4个月 ( 6~ 70个月 ) ,1年初始通畅率为 82 .9% ,再手术通畅率为 95 .1% ;2年初始通畅率为 67.3 % ,再手术通畅率为 78.4%。初始通畅时间最长的为 75个月 ,最短的为 1个月。大隐静脉内瘘组 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 13个月 ( 2~ 3 9个月 ) ,1例因脑出血于术后 2个月死亡。 1例术后 6个月血栓形成 ,再行对侧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至今 3 3个月 ,内瘘通畅。其余 5例均通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虽有操作复杂、创伤相对较大等缺点 ,但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 ,为一部分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持久的血透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动静脉瘘/外科学 静脉瘘/外科学 大隐静脉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与内皮祖细胞协同促血管新生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元兵 王玉琦 +2 位作者 符伟国 朱云峰 葛红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0期3158-3164,共7页
背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基础是内皮功能失调,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均下降,自身血管新生能力不足,单纯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尚不确实,应用细胞因子以及基因修饰干细胞等方法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对内皮... 背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基础是内皮功能失调,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均下降,自身血管新生能力不足,单纯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尚不确实,应用细胞因子以及基因修饰干细胞等方法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对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制备20只单侧后肢缺血裸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和肌肉注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局部肌肉注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肌肉注射培养液。造模后观察动物缺血后肢的皮温及存活情况,检测毛细血管/肌纤维比值、CD3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荧光标记内皮祖细胞移植后整合至缺血后肢肌肉。20只裸鼠死亡2只。联合治疗组、内皮祖细胞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和空白对照组患肢保存率分别为80%,75%,20%和0。毛细血管/肌纤维比值检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和内皮祖细胞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高于内皮祖细胞组、内皮祖细胞组高于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P<0.05)。血管密度检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内皮祖细胞组大于空白对照组(P<0.01),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大于内皮祖细胞组、内皮祖细胞组大于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P<0.05)。联合治疗组和内皮祖细胞组缺血肌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率分别为73.33%和53.33%(P>0.05)。提示内皮祖细胞可定向迁移至缺血组织,内皮祖细胞移植能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可增强这一作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内皮祖细胞促血管新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内皮细胞 内皮祖细胞 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 血管新生 细胞移植 缺血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染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机制 被引量:6
17
作者 汪圣毅 王玉琦 +1 位作者 符伟国 刘康达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5-738,共4页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基因转染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研究其相关机制。方法: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IL-10重组腺病毒(Ad/IL-10)转染原代培养的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s),用...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基因转染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研究其相关机制。方法: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IL-10重组腺病毒(Ad/IL-10)转染原代培养的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s),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IL-10的表达,噻唑蓝法测定吸光度值(OD570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21的表达。结果:MOI=100时培养上清中IL-10含量最高.为5.746 ng/ml;转染72 h、96 h,MOI为100、150、200组与MOI为10、20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显著抑制HUASMCs的增殖(P<0.01);与空白及空载体转染对照组比较,MOI 100的Ad/IL-10转染组的G0/1期细胞数、凋亡细胞的平均百分数均显著增加(P<0.01),p21基因表达的拷贝数较低。结论:MOI为100的Ad/IL-10可有效抑制HUA- SMCs的增殖,此作用与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有关,为IL-10基因转染治疗血管内膜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白细胞介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管内膜增生
下载PDF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隆华 陈福真 +3 位作者 叶建荣 符伟国 周康 杨珏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与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15只随机分成 3组 ,建立双侧颈动脉间置移植颈外静脉的动物模型。高剂量组每日喂食L 精氨酸 (L Arg) 2 5 0mg/kg ,低剂量组每日喂食L Arg 12 5...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与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15只随机分成 3组 ,建立双侧颈动脉间置移植颈外静脉的动物模型。高剂量组每日喂食L 精氨酸 (L Arg) 2 5 0mg/kg ,低剂量组每日喂食L Arg 12 5mg/kg ;对照组不喂食L Arg ,持续 2周。检测血浆和组织匀浆一氧化氮(NO)水平 ,移植血管iNOSmRNA表达。观察术后 3和 6周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结果  1.iNOS活性 :(1)血浆NO水平 :实验组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高剂量组血浆NO水平高于低剂量组 ;(2 )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 :实验组组织匀浆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3)组织匀浆iNOSmRNA表达 :术后 3周实验组iNOSmRNA表达 ,对照组无表达 ;术后 6周实验组iNOS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 ,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 2 .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学变化 :(1)SMA免疫组化染色 :实验组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厚度低于对照组 ;术后 6周低剂量组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厚度低于高剂量组 ;(2 )PCNA免疫组化染色 :术后 3周实验组平滑肌细胞增殖低于对照组 ;术后 6周低剂量组平滑肌细胞增殖低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结论 iNOS表达致体内NO水平增高可抑制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平滑肌细胞增生
下载PDF
考虑三维残余变形的主动脉生理稳态建模
19
作者 高鹏 郭宝磊 +2 位作者 张明 戴向晨 刘浩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0-517,共8页
目的 考虑三维残余应力场,计算主动脉壁各个微观组分在生理稳态下的预拉伸。方法 将主动脉壁理想化为双层厚壁圆管。基于三维张开角实验计算血管壁的三维残余应力场,获得平均血压下在体应力的分布特征,进而拟合获得血管壁各微观组分在... 目的 考虑三维残余应力场,计算主动脉壁各个微观组分在生理稳态下的预拉伸。方法 将主动脉壁理想化为双层厚壁圆管。基于三维张开角实验计算血管壁的三维残余应力场,获得平均血压下在体应力的分布特征,进而拟合获得血管壁各微观组分在生理稳态下的预拉伸。根据在体测量得到的猪主动脉内压-半径关系构建反问题,以主动脉生理稳态为参考状态,在整合三维残余应力场的同时实现主动脉在体材料参数的反演识别。结果 未考虑残余应力时,中膜平均应力大于外膜;考虑残余应力时,外膜应力大于中膜,外膜对中膜起保护作用。考虑残余应力时,中膜各组分预拉伸小于未考虑残余应力时,而外膜各组分预拉伸大于未考虑残余应力时;生理稳态下,主动脉外膜内胶原纤维的预拉伸大于中膜内胶原纤维的预拉伸。以生理稳态作为参考构型在体识别主动脉材料参数,所得各组分占比与组织学实验结果一致。反之,以无加载零应力构型作为初始构型在体识别材料参数,所得外膜中弹性蛋白的占比被严重高估,与实验结果不符。结论 残余应力对主动脉壁各微观组分的预拉伸及生理稳态力学状态影响显著,故准确建立主动脉壁的生理稳态需要充分考虑残余应力的影响,材料参数的在体识别也需要充分考虑残余应力的三维特性和层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应力 生理稳态 本构模型 材料参数 反演识别
下载PDF
血管损伤的腔内治疗体会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大乔 符伟国 +5 位作者 蒋俊豪 陈斌 杨珏 史振宇 王利新 王玉琦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修复技术治疗血管损伤中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诊治的血管外伤患者37例中12例接受血管腔内治疗患者的住院和随访资料。12例患者主要的血管病变类型是动静脉瘘、夹层形成、假性...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修复技术治疗血管损伤中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诊治的血管外伤患者37例中12例接受血管腔内治疗患者的住院和随访资料。12例患者主要的血管病变类型是动静脉瘘、夹层形成、假性动脉瘤和动脉狭窄。其中1例采用球囊扩张合并血管支架植入,其余11例采用覆膜型血管支架植入。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症状全部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随访期间内无支架移位、内漏、支架内狭窄等并发症。结论:腔内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血管外伤的手段,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短期随访效果满意,长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创伤和损伤 腔内修复 支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