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医学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于国龙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3年第3期125-129,共5页
实时荧光定量 PCR是近年来发明使用的一种核酸检测技术 ,因高精确度、高灵敏性、污染少 [2 ,3]等优点已在生物医学基础科研及医学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荧光定量PCR 聚合酶链反应 临床应用 生物医学 基础科研
下载PDF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家系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师蕊婷 周建文 +4 位作者 邓素雯 蒋嵩山 何姝婧 宋新明 陈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报告1例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d HMN)家系,对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探寻致病基因,并探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在临床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家系进行临床及电生理检查,在排除与临床诊断相关已知基因的突变后... 【目的】报告1例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d HMN)家系,对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探寻致病基因,并探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在临床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家系进行临床及电生理检查,在排除与临床诊断相关已知基因的突变后,先对该家系的先证者和另一旁支的患者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对采集到血样的22名家系成员,包括10例患者进行突变筛查及突变与疾病共分离分析。【结果】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突变筛查及突变与疾病共分离分析结果显示该家系先证者和患者BSCL2基因3号外显子糖基化位点发生p.Ser90Leu突变,为国内首次报导。【结论】d HMN是一类临床和遗传异质性都很强的遗传病,外显子测序是诊断d HMN的有效方法。在研究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遗传病时,运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现致病性突变比常规的PCR加产物测序更为简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V型 BSCL2基因
下载PDF
中国南方人群遗传性痉挛性截瘫SLC33A1基因的突变检测 被引量:1
3
作者 袁萍 潘啟豪 +3 位作者 郑灵燕 徐评议 胡彬 李洵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2-515,共4页
【目的】SLC33A1基因已被报道是我国北方一个HSP家系的致病基因,但研究未发现在欧洲的HSP患者中有该基因的突变。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SLC33A1是否为中国南方人群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的致病性基因之一。【方法】对收集到的70例中国南... 【目的】SLC33A1基因已被报道是我国北方一个HSP家系的致病基因,但研究未发现在欧洲的HSP患者中有该基因的突变。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SLC33A1是否为中国南方人群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的致病性基因之一。【方法】对收集到的70例中国南方散发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患者,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SLC33A1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域的直接测序;鉴定所发现的遗传变异,并同我们所收集到的57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进行比对,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我们只发现SLC33A1基因区域的8个已存在于数据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未发现任何致病性突变。【结论】与国外学者的报道相符合,我们的70例中国南方HSP病人中没有SLC33A1所导致的病人,故SLC33A1对HSP的致病性需要进一步的核实、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LC33A1 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Ⅰ型糖尿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余升红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年第8期121-122,共2页
Ⅰ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疾病,发病原因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属于多基因遗传,由于迁涉到多个基因,环境因子变异广,缺乏清晰的遗传模型,以及存在遗传异质性因而发现易感基因很难,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生物工程技术的进展使得解剖... Ⅰ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疾病,发病原因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属于多基因遗传,由于迁涉到多个基因,环境因子变异广,缺乏清晰的遗传模型,以及存在遗传异质性因而发现易感基因很难,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生物工程技术的进展使得解剖复杂病的遗传背景成为可能,目前已经鉴定了几个新的糖尿病基因座位,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相信会有更多相关基因被发现。本文就这一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糖尿病 分子遗传学 疾病
下载PDF
12p部分三体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及表型定位研究
5
作者 张亚男 曾艳红 +2 位作者 宋新明 梁秀龄 陈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44-748,共5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12p部分三体综合征遗传物质增加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对1例具有发育缓慢、精神发育迟滞和面部畸形的13个月大患儿和双亲进行了包括G显带、高分辨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12p部分三体综合征遗传物质增加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对1例具有发育缓慢、精神发育迟滞和面部畸形的13个月大患儿和双亲进行了包括G显带、高分辨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同时对包括文献报道的24例12p部分三体进行表型定位分析。结果患者的12p部分三体来源于母亲的平衡易位,小睑的发生可能与剂量关系不大,而是12p13区域存在与眼睑发育有关的基因簇,染色体断裂后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或功能,导致眼睑发育异常。结论 12p部分三体的典型症状与特定染色体区域的基因表达或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p三体综合征 荧光原位杂交 精神发育迟缓 小(眼)睑
下载PDF
衰老的表观遗传学 被引量:3
6
作者 余升红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年第6期10-11,共2页
衰老研究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近年来衰老领域若干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衰老的表观遗传学,本篇综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表观遗传在细胞和器官衰老中的角色,衰老的表观遗传... 衰老研究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近年来衰老领域若干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衰老的表观遗传学,本篇综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表观遗传在细胞和器官衰老中的角色,衰老的表观遗传失调节,几种与衰老相关分子的表观遗传学,如PASG、EZH2、PcG和端粒酶,另外还阐述了衰老过程中的印记异常,以及肾脏衰老的分子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表观遗传学
下载PDF
细胞遗传学在产前诊断中的作用
7
作者 孙淑湘 陈争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5期141-141,共1页
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包括相应筛查。我院2003年至今开展羊水脐血检查,2006年至2007年检... 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包括相应筛查。我院2003年至今开展羊水脐血检查,2006年至2007年检查羊水200例,成功191例,成功率95.5%;检查脐带血800例,成功795例,成功率9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遗传 产前诊断 优生优育
下载PDF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图
8
作者 余升红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年第6期1-2,23,共3页
组蛋白N末端有多种翻译后修饰,包括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泛素化和ADP-ribosylation,上述修饰酶以及选择性结合到位置特异性修饰组蛋白的染色质相关蛋白的发现揭示组蛋白末端修饰能明显扩大遗传密码的信息容量,另外它们显示还能为染色... 组蛋白N末端有多种翻译后修饰,包括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泛素化和ADP-ribosylation,上述修饰酶以及选择性结合到位置特异性修饰组蛋白的染色质相关蛋白的发现揭示组蛋白末端修饰能明显扩大遗传密码的信息容量,另外它们显示还能为染色质区域充当很好的检索工具,促进表观遗传控制以及染色体的功能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 甲基化 表观 遗传图 赖氨酸 信息容量 遗传密码 末端修饰 相关蛋白 检索工具 遗传控制 染色质 N末端 乙酰化 磷酸化 泛素化 特异性 修饰酶 染色体
下载PDF
5p缺失综合征家系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2
9
作者 董兴盛 张亚男 +4 位作者 方群 李洵桦 杨凌云 宋新明 陈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5p缺失综合征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异常染色体的来源,对平衡型染色体异常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1例5p缺失家系的患儿及父母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并对先证者母亲妊娠后进行了3次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核型为46,XY... 目的探讨5p缺失综合征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异常染色体的来源,对平衡型染色体异常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1例5p缺失家系的患儿及父母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并对先证者母亲妊娠后进行了3次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核型为46,XY,del(5)(p13p15),母亲为新发生的染色体异常携带者,对其3次产前诊断准确地诊断出患病胎儿和插入携带者胎儿。结论本家系中患儿为5p缺失综合征,其5p缺失来源于母亲染色体的平衡插入,对平衡型染色体异常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能有效地避免新患者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p缺失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 产前诊断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嵌合体小鼠的建立和鉴定 被引量:8
10
作者 招霞 马芸 +6 位作者 陈系古 葛坚 黄冰 邓新燕 喻瓴 赖英荣 黄春浓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84-790,共7页
为研究嵌合体动物中供体胚胎干细胞 (ES)在宿主胚胎发育中的走向和定位 ,同时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在转基因动物制作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将pEGFP N1基因导入小鼠ES D3 细胞系 ,得到稳定表达GFP的胚胎干细胞亚系ES D3 ... 为研究嵌合体动物中供体胚胎干细胞 (ES)在宿主胚胎发育中的走向和定位 ,同时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在转基因动物制作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将pEGFP N1基因导入小鼠ES D3 细胞系 ,得到稳定表达GFP的胚胎干细胞亚系ES D3 GFP ,通过对昆明小鼠的囊胚腔注射 ,获得了 4只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嵌合体小鼠。其中 1只存活至成年 ,3只出生时死亡。荧光显像及组织PCR检测显示了绿色荧光蛋白在小鼠体内的嵌合情况。以绿色荧光为指标可实现活体水平的动态观察 ,本实验首次观察到以GFP为指标所示的机体嵌合情况与根据毛色嵌合推测的机体嵌合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以GFP为嵌合指标更加全面而准确 ;但不排除GFP对小鼠发育存在一定毒性的可能 ;另外 ,有结果显示供体ES细胞在宿主体内除了大片补丁状嵌合外 ,还存在细胞散在嵌合的情况 ,后者提示了在组织中利用GFP对ES细胞实施单细胞追踪和实时观察的可行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嵌合体 体内 观察 供体 ES细胞 宿主 绿色荧光蛋白(GFP) 绿色荧光蛋白 体胚
下载PDF
G6PD比值法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女性杂合子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运生 蒋玮莹 +4 位作者 李长钢 李成荣 孙玲玲 徐刚 刘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85-387,390,共4页
目的确定G6PD/6PGD比值法在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女性杂合子时的最佳实验条件,提高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女性杂合子的检出率。方法(1)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确定女性杂合子的基因突变型。(2)G6PD/6PGD定量比值法。结... 目的确定G6PD/6PGD比值法在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女性杂合子时的最佳实验条件,提高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女性杂合子的检出率。方法(1)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确定女性杂合子的基因突变型。(2)G6PD/6PGD定量比值法。结果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ROC曲线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孵育温度为37℃,底物浓度为0.78mmol/LG6PNa2及0.195mmol/LNADP+,反应时间为10min。结论G6PD/6PGD比值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能大大提高对G6PD基因突变女性杂合子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磷酸脱氢酶 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 基因 突变 杂合子
下载PDF
广东省梅州地区地中海贫血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25
12
作者 黄烁丹 邹婕 蒋玮莹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2-83,共2页
目的 调查梅州地区地中海贫血发生的频率及类型 ,为本地区该病的防治及优生优育奠定基础。方法 红细胞渗透脆性两步法、血红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pH 8 6CMA缓冲系统 )和血红蛋白一分钟碱变性法。结果 在 62 1 5例中共检出α地贫杂... 目的 调查梅州地区地中海贫血发生的频率及类型 ,为本地区该病的防治及优生优育奠定基础。方法 红细胞渗透脆性两步法、血红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pH 8 6CMA缓冲系统 )和血红蛋白一分钟碱变性法。结果 在 62 1 5例中共检出α地贫杂合子 62 3例 ,检出率为 1 0 0 2 % ,检出 β地贫杂合子 1 92例 ,检出率为 3 0 9%。结论 α地贫杂合子明显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8 3 % ) ,β地贫杂合子检出率与广东省平均水平 2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梅州地区 地中海贫血 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长期传代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雷俊霞 李浩威 +5 位作者 黄春浓 朱美玲 温冠媚 张秀明 李艳 李树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25-1330,共6页
目的 :通过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 (BMMSC)体外长期传代培养 ,进一步了解其增殖、表型变化及是否有突变倾向。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 80 %融合生长的传代细胞的细胞周期、表型变化 ;并对早期和长期传代的BMMSC进行核型对比分析。结果 :... 目的 :通过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 (BMMSC)体外长期传代培养 ,进一步了解其增殖、表型变化及是否有突变倾向。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 80 %融合生长的传代细胞的细胞周期、表型变化 ;并对早期和长期传代的BMMSC进行核型对比分析。结果 :早期和长期传代 (30代 )的BMMSC均呈现旺盛的的增殖力 ,但 4 0代BMMSC的表型与 2 0代以前则有所不同 ;早期和长期传代的BMMSC均显示正常核型。结论 :大鼠BMMSC可简便迅速地在体外长期扩增 ,在保持这种高增殖力的同时 ,核型仍保持正常二倍体 ;长期传代的BMMSC的表型变化提示其有一定自发分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核型分析 大鼠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用MCV并联RDW筛查β-地中海贫血的可靠性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牛映红 陈建勇 +4 位作者 汤丽霞 黄泳华 卢焕兴 曾瑞萍 胡彬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249-2250,共2页
[目的]研究用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筛查β-地贫的方法和可靠性。[方法]对1966例受检者全血行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Hb)电泳、β-地贫基因及α-地贫基因检测。统计基因确诊β-地贫患者的MCV、RDW-SD,估计用MCV并联RD... [目的]研究用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筛查β-地贫的方法和可靠性。[方法]对1966例受检者全血行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Hb)电泳、β-地贫基因及α-地贫基因检测。统计基因确诊β-地贫患者的MCV、RDW-SD,估计用MCV并联RDW-SD筛查β-地贫的漏检率。[结果]1966例受检者中基因检出498例β地贫,用MCV﹤82fl筛查,漏检7例,漏检率1.4%;用MCV﹤82fl并联RDW-SD﹥50fl筛查,漏检2例,漏检率0.4%,漏检均见于静止型β-地贫。[结论]用MCV并联RDW普查人群筛查β-地贫,包括合并α-地贫者,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漏检仅偶见于静止型地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血红蛋白电泳 MCV RDW
下载PDF
中国人两种常见G6PD基因突变型的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运生 李长钢 +4 位作者 陈小文 刘磊 马东礼 徐刚 蒋纬莹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7年第5期666-668,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人两种常见G6PD基因突变型G1388A和G1376T的酶活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确定标本的基因型。通过G6P... 目的研究中国人两种常见G6PD基因突变型G1388A和G1376T的酶活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确定标本的基因型。通过G6PD/6PGD比值法检测酶活性。结果34例男性G1388A突变组G6PD活性显著高于41例男性G1376T突变组(P<0.01)。结论G1376T突变比G1388A突变更能影响G6PD酶活性,G1376T突变组酶活性较G1388T组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基因 突变
下载PDF
一种快速检测HbCS和HbQS点突变的PCR新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素琴 李洪义 +3 位作者 郑辉 段山 胡彬 曾瑞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5-618,T001,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的PCR基因诊断方法,用以检测中国人常见的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HbCS和HbQS。【方法】根据突变扩增系统(ARMS)的基本原理,自行设计了一套含4条等位特异性引物的PCR反应体系(4P-ASPCR法),分别用以检测中国人常见的HbC...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的PCR基因诊断方法,用以检测中国人常见的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HbCS和HbQS。【方法】根据突变扩增系统(ARMS)的基本原理,自行设计了一套含4条等位特异性引物的PCR反应体系(4P-ASPCR法),分别用以检测中国人常见的HbCS和HbQS的点突变类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和DNA序列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该方法检测到的HbCS突变、HbQS突变,与PCR-酶解法和DNA序列分析得出的结果一致。【结论】该新型PCR法检测HbCS和HbQS点突变快速、准确,适于推广应用,该设计思路亦可用于检测其它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检测 HbCS HbQS 突变 PCR 分子诊断 Α地中海贫血
下载PDF
眼皮肤白化病Ⅰ型基因突变研究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及一种致病性TYR基因新突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苗春越 闻人庆 +1 位作者 郑辉 李洪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目的:对1名生育过眼皮肤白化病(OCA)先证者母亲再次怀孕的家庭进行酪氨酸酶(TYR)基因突变研究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TYR基因各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及启动子区,分别以异源双链分析法(HA)、变性高效... 目的:对1名生育过眼皮肤白化病(OCA)先证者母亲再次怀孕的家庭进行酪氨酸酶(TYR)基因突变研究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TYR基因各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及启动子区,分别以异源双链分析法(HA)、变性高效液相层析(DHPLC)和DNA序列测定技术分析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明确突变的致病性后,检测胎儿TYR基因相应位点与基因型。结果:先证者的基因型为c.232_233insGGG/c.841G>T,其父母基因型分别为c.232_233insGGG和c.841G>T突变杂合子。E281X具有致病性。胎儿未获得父亲的c.232_233insGGG突变和母亲的c.841G>T突变。HA和DHPLC法所获得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确定了先证者基因型,并检测出一种新的致病性突变c.841G>T。胎儿未获得致病性基因突变,具有正常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皮肤白化病Ⅰ型 TYR基因 基因突变 产前诊断
下载PDF
中国南方汉族IgA肾病患者FcαR1基因T56C多态性与肾脏病理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伟强 古宏标 +1 位作者 李幼姬 黄玮俊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63-965,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汉族IgA肾病(IgAN)患者FcαR1基因T56C多态性与肾脏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采集226例肾活检证实的IgAN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鉴定基因型,对肾脏小球指数、间质指数、血管指数及间质纤维评分并检验...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汉族IgA肾病(IgAN)患者FcαR1基因T56C多态性与肾脏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采集226例肾活检证实的IgAN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鉴定基因型,对肾脏小球指数、间质指数、血管指数及间质纤维评分并检验比较不同基因型组别各积分组的分布频率。结果56位点CC基因型患者小球指数(χ2=30.34,P=0.016)、间质指数(χ2=50.45,P<0.001)及血管指数(χ2=14.47,P=0.025)均趋更严重损害,间质纤维增生更明显(χ2=18.36,P=0.005)。结论FcαR1基因第一外显子C56T多态位点基因型与中国南方IgAN患者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FcαR1基因 多态性 病理损伤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运用三色FISH技术确定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微小区域倒位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姝婧 曾艳红 +2 位作者 宋新明 师蕊婷 陈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5,共5页
【目的】对2例婚后妻子连续2次流产伴21号染色体结构改变病例进行多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讨FISH技术在临床诊断微小区域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染色体常规G显带技术初步确定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及染色体断裂的区带... 【目的】对2例婚后妻子连续2次流产伴21号染色体结构改变病例进行多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讨FISH技术在临床诊断微小区域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染色体常规G显带技术初步确定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及染色体断裂的区带位置,然后挑选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位点特异性BAC克隆,缺口平移法将其标记为探针,与21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商品化探针混合,进行三色FISH。【结果】FISH结果排除了涉及其它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可能,确定这2例均为21号染色体长臂微小区段的臂内倒位,这是首次关于21号染色体臂内倒位导致自发流产病例的报道。【结论】21号染色体臂内倒位与自然流产相关;多色FISH技术在诊断和确定微小区域染色体结构异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色FISH BAC克隆探针 自然流产 染色体倒位
下载PDF
3个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素琴 王一鸣 +3 位作者 李洵桦 梁秀龄 周珏倩 方莹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77-583,共7页
目的在3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家系中确定其疾病基因所在区域。方法在已知的PKD连锁区域16p12.2-q22.3选取1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对37位家庭成员进行基因分型,用Linkage和Geneh... 目的在3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家系中确定其疾病基因所在区域。方法在已知的PKD连锁区域16p12.2-q22.3选取1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对37位家庭成员进行基因分型,用Linkage和Genehunter等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并构建疾病单倍型。结果连锁分析及单倍型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D16S3133~D16S3044(16p12.1-q12.1)之间11.2 cM的区域。结论 3个汉族单纯型PKD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D16S3133~D16S3044(16p12.1-q12.1)之间,与最初的婴儿惊厥及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infantile convulsions and paroxysmal choreoathetosis,ICCA)的位点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基因定位 连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