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眼科手术室的潜在安全隐患及防控措施
1
作者 陈蔼环 张德妤 +2 位作者 刘斌 王琦玮 肖惠明 《现代医院》 2021年第12期1868-1871,共4页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眼科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控措施,为发生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眼科专科手术室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卫健委实时颁发的疫情防控指南,及时分析眼科手术室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眼科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控措施,为发生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眼科专科手术室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卫健委实时颁发的疫情防控指南,及时分析眼科手术室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具有眼科专科特色的手术室防护措施。严格术前筛查,细化分级预防措施。利用线上会议学习,增加每日定时问卷测试,实时有效进行手术室全员培训。群策群力,群防群控,根据疫情进展及时制定更新应急预案。确保各项指南、措施及时有效落实。结果疫情防控初期,眼科手术室疫情防控工作有序顺利开展,眼科急诊手术安全实施,其他非急诊手术根据疫情有序推进。至2020年下半年疫情防控稳定期,眼科手术室逐步全面复工,手术量恢复至非疫情期间水平。期间未发生任何感染事件,复工复产有序进行。结论有序地组织和学习,制定眼科专科特色的分级防护措施,区分眼科急症与非急症手术,合理有序安排手术。同时科学弹性安排人员上岗,不仅确保眼科手术有序顺利开展,还可大量节约医用口罩等防护物资,为疫情防控初期支援抗疫前线及后期有序复工提供保障。对日后眼科手术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眼科手术室 防护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英文) 被引量:6
2
作者 许发宝 周立军 +5 位作者 巩亚军 赖坤贝 黄创新 李龙辉 吕林 金陈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572,共7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视网膜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方法】经常规眼科临床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等方法确诊CSC患者61例67眼。选取...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视网膜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方法】经常规眼科临床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等方法确诊CSC患者61例67眼。选取年龄、屈光匹配的正常人15名、3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对OCT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SC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的特点。【结果】CSC患眼视网膜表层血流密度(VDSR)和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VDDR)均低于正常眼,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25,P=0.056)。CSC患眼脉络膜浅层血流密度(VDS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经亚组分析,慢性CSC组中VDSR、VDDR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42,P=0.037),而急性CSC组中VDSR、VDDR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CSC患眼存在眼底微循环异常,脉络膜浅层血流密度低于正常眼,并首次发现了慢性CSC视网膜表层和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低于正常眼,提示病史较长的患眼微循环异常不仅累及脉络膜血管而且累及视网膜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脉络膜 血流密度
下载PDF
一种基于搭扣设计的可拆卸小鼠光学离焦性近视模型
3
作者 唐湘华 李周越 +1 位作者 许晟嵩 杨晓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3,共8页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小鼠光学离焦性近视(LIM)模型的构建方法,揭示其屈光度与眼生物学参数的变化。【方法】27只21日龄C57BL/6小鼠分为3组:LIM组、平光镜(PL)组和空白对照(N)组,比例为5:1:3。以右眼为干预眼,左眼作为自身对照。于实验...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小鼠光学离焦性近视(LIM)模型的构建方法,揭示其屈光度与眼生物学参数的变化。【方法】27只21日龄C57BL/6小鼠分为3组:LIM组、平光镜(PL)组和空白对照(N)组,比例为5:1:3。以右眼为干预眼,左眼作为自身对照。于实验开始前,干预后第1、2、3和4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检影检测屈光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体测量眼轴。各组内,左右眼进行配对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Welch’s ANO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采用Dunnett’s T3法校正P值进行两两比较。【结果】离焦诱导2周,LIM组内干预眼屈光度比对侧眼向近视漂移约(-2.55±1.54) D(t=6.430, P<0.000 1),伴眼轴较对侧增长约(0.051±0.024) mm(t=7.837, P<0.000 1);组间比较,LIM组屈光度较PL组或N组近视漂移的均值分别为-2.30 D (P=0.014),-2.55 D (P<0.000 1),LIM组眼轴较PL组或N组增长的均值分别为0.048 mm (P<0.000 1)、0.047 mm (P<0.000 1)。随干预时间延长,近视漂移程度增加。【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搭扣设计的可拆卸式小鼠LIM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2周诱导,屈光度显著向近视漂移,眼轴显著增长。该LIM模型搭建简易,可为近视研究的动物实验的模型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疾病模型 小鼠 近视 表型
下载PDF
晶状体随年龄增长对眼前段轴向空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5
4
作者 曾阳发 刘杏 +3 位作者 何明光 钟毅敏 王涛 黄晶晶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5-698,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晶状体随年龄的增长对眼前段轴向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正常人105例(105只眼)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LT);比较它们性别间的差异,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年龄... 【目的】探讨正常人晶状体随年龄的增长对眼前段轴向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正常人105例(105只眼)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LT);比较它们性别间的差异,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年龄与ACD、LT的相关关系。【结果】正常人ACD、LT的平均值分别为:2.97(S=0.32)mm、4.21(S=0.43)mm。女性ACD为2.87(S=0.33)mm比男性3.07(S=0.29)mm浅(P=0.001);LT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ACD与年龄负相关(r=-0.570,P=0.000),LT与年龄正相关(r=0.806,P=0.000)。ACD随年龄的增加每年变浅8μm(P=0.000);LT随年龄每年增厚21μm(P=0.000)。晶状体随年龄向玻璃体腔方向扩张的速度存在性别差异(P=0.000),男性13μm/year,女性7μm/year。【结论】女性ACD比男性浅,正常人随着年龄的增加,ACD逐渐变浅,LT厚度逐渐增加。女性LT的增加使ACD更趋于变浅,而男性则较多向玻璃体腔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前房 晶状体 年龄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梅 方敏 +3 位作者 卓业鸿 凌运兰 林明楷 葛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0-743,751,共5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分次接...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术的PACG患者共11例(11只眼)。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22.6(S=14.7)月,超声乳化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5.6(S=22.8)月。小梁切除术后,所有眼的眼压均下降,且即使在施行白内障手术后,眼压仍能保持白内障手术前的眼压(P=0.010)。10只眼(90.9%)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mmHg以下。超声乳化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成功率为54.5%(6/11眼)。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虹膜损伤。【结论】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眼压 白内障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角膜非球面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国富 王铮 +4 位作者 杨斌 张晓晓 邱平 周胜 陈家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本中心接受LASIK患者26例50眼进行随访研究,检测指标包括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提供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波前像差、对比敏...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本中心接受LASIK患者26例50眼进行随访研究,检测指标包括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提供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contrast-sensitivity function,CSF)、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球镜度;分析时段为术前及术后3月,分析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分布,Q值与高阶像差以及高阶像差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结果】术前Q值为-0.17±0.11;术后Q值为0.84±0.41,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Q值与术前球差成负相关(P=0.000,r=-0.578),与高阶像差成正相关(P=0.047,r=-0.333)。手术前后Q值改变与球差改变成负相关(P=0.000,r=-0.588),与高阶像差改变成正相关(P=0.001,r=0.566)。术后3月无眩光、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阶像差改变与术后无眩光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6.3,4.0,2.5,1.6,1.0,0.7(cycles per degree,cpd)成负相关(P<0.05);高阶像差改变与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中高频空间频率6.3,4.0,2.5,1.6cpd成负相关(P<0.05),与低频空间频率(1.0,0.7cpd)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近视性LASIK使角膜由伸长型(长椭球体)椭球体演变为扁平型椭球体(扁椭球体),并影响术后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球面 屈光不正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下载PDF
翼状胬肉纤维组织起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证据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永平 朱哲 +2 位作者 张文忻 刘琳 梁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7-130,136,共5页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学特征,探讨多能干细胞在翼状胬肉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218例手术切除翼状胬肉标本,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及CD34、波形纤维蛋白(VIM)、平滑肌肌动蛋白(...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学特征,探讨多能干细胞在翼状胬肉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218例手术切除翼状胬肉标本,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及CD34、波形纤维蛋白(VIM)、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结果】纤维组织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为翼状胬肉的主要病理改变。增生的纤维组织不同区域变化不一,主要呈现两类变化:一为排列致密,类似巩膜纤维组织;另外就是疏松区:仅见一些梭形、多角形、星状具有一些突起的纤维母细胞样的细胞,疏松排列,之间无明显的胶原纤维存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显示一些增生活跃的纤维母细胞明显表达CD34,成熟的纤维组织内的纤维细胞CD34则为阴性。此外,218例中56例显示了平滑肌的存在,44例有脂肪组织。【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中的纤维组织源自于间充质干细胞,并可向平滑肌及脂肪组织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病理学 间充质干细胞 纤维组织 细胞起源
下载PDF
翼状胬肉临床评估指标与其眼表改变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赖兆光 黄丹平 +1 位作者 宋亦悦 许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大小、透明性等常用临床评估指标,分析其与翼状胬肉眼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于2010年5-7月,在中山眼科中心门诊就诊的初发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5例(71眼),其中男性26例(32眼),女性29例(39眼);记...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大小、透明性等常用临床评估指标,分析其与翼状胬肉眼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于2010年5-7月,在中山眼科中心门诊就诊的初发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5例(71眼),其中男性26例(32眼),女性29例(39眼);记录翼状胬肉的大小(mm2)、生长时间(年)、透明性(T1~3级)。行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记录翼状胬肉患者的结膜杯状细胞计数(个/视野)及上皮形态改变级别(0~3级),计算各临床评估指标与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结果的相关系数。【结果】55例患者的翼状胬肉大小为12.25~29.75 mm2,平均(20±4)mm2;胬肉生长时间3~13年,平均(8±3)年;胬肉透明性T1级4只眼,T2级37只眼,T3级30只眼;杯状细胞密度计数24.57~55.80个/视野,平均(40±8)个/视野;结膜上皮细胞形态0级14只眼,1级29只眼,2级28只眼分别计算各临床评估指标与翼状胬肉患者眼表损害程度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翼状胬肉大小与结膜杯状细胞计数及上皮形态分级均未呈现相关性(r=-0.006,0.129;P>0.05);翼状胬肉透明性与杯状细胞计数及上皮形态改变呈现有相关性(r=-0.706,0.782;P<0.01);翼状胬肉生长时间与杯状细胞计数及上皮形态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0.176,0.119;P>0.05)。【结论】翼状胬肉透明性与其眼表损害呈现相关性,透明性越差,患者的眼表损害程度越大。可通过观察翼状胬肉的透明性,估计患者的眼表损害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杯状细胞 印记细胞学
下载PDF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临床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宇 袁敏而 +4 位作者 于珊珊 闫宏 李加青 吕林 丁小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316,共4页
【目的】研究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FEVR相关的RRD)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一组10~30岁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最终确诊为FEVR相关的RRD的占有比及对侧眼临... 【目的】研究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FEVR相关的RRD)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一组10~30岁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最终确诊为FEVR相关的RRD的占有比及对侧眼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接诊的RRD患者共109例110眼,其中FEVR相关的RRD占同期同年龄组RRD患者总数的20.18%(22/109),且与年龄密切相关。10~20岁患者中FEVR相关的RRD占总人数的43.24%。FEVR相关RRD患者平均年龄为17(S=5)岁,对侧健眼屈光范围为+4.5D^-8.0D,近视者居多。其中4眼(19.05%)为高度近视,屈光度大于-6 D,12眼(57.14%)为轻中度近视,屈光度位于-0.75 D至-6 D之间。对侧眼Log MAR为-0.1至1.2不等,多数视力正常,仅2例BCVA(Log MAR)大于0.5。后极部眼底表现多为正常,周边部视网膜均见异常,如无血管区、视网膜变直、血管分支增多及血管渗漏,其他还可表现为血管袢、新生血管生成、视网膜嵴样改变、格子样变性、周边部萎缩孔、视网膜浅脱离等。【结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青少年人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为双眼发病,详细检查对侧眼至关重要,应及时处理视网膜裂孔及新生血管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近视性光学离焦对幼恒河猴正视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君舒 葛坚 +2 位作者 钟兴武 高前应 黄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3-475,共3页
【目的】研究近视性光学离焦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4只20~40天龄的健康幼恒河猴随机分为A(n=6)、B(n=8)两组,A组猴双眼均配戴+3.00D镜片,造成近视性光学离焦;B组猴双眼均配戴0.00D镜片,作为对照。戴镜前及戴镜后2、4... 【目的】研究近视性光学离焦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4只20~40天龄的健康幼恒河猴随机分为A(n=6)、B(n=8)两组,A组猴双眼均配戴+3.00D镜片,造成近视性光学离焦;B组猴双眼均配戴0.00D镜片,作为对照。戴镜前及戴镜后2、4、6、8和12周给所有动物进行屈光度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测量玻璃体腔长度,以动态观察在两种不同干预条件下,幼猴眼球生长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后A、B两组猴右左眼玻璃体腔长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眼玻璃体腔长度均逐渐增加。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比对照组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要少(近视性离焦组0.41mm(S=0.17);对照组0.70mm(S=0.18),P=0.01。戴镜前后所有猴右左眼屈光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双眼均朝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屈光度减少1.3D(S=1.5),与对照组的2.3D(S=1.3)似较慢,但P=0.205。【结论】近视性离焦可干预幼恒河猴的正视化过程,表现为玻璃体腔生长延缓,形成相对的远视状态,提示临床上婴幼儿屈光不正的矫治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性光学离焦 恒河猴 正视化 屈光不正
下载PDF
眼挫伤早期继发性青光眼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毛真 陈晓蓓 +3 位作者 黄祥坤 钟毅敏 李媚 刘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眼挫伤早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后血-房水屏障(BAB)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眼压的关系。【方法】收集受伤时间在7 d内的闭合性眼挫伤患者61例61眼,分为高眼压组(39例39眼)和正常眼压组(22例22眼)。所有患者均予糖皮质激... 【目的】探讨眼挫伤早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后血-房水屏障(BAB)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眼压的关系。【方法】收集受伤时间在7 d内的闭合性眼挫伤患者61例61眼,分为高眼压组(39例39眼)和正常眼压组(22例22眼)。所有患者均予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治疗,眼压升高者予降眼压药物治疗。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行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检测,对比高眼压组和正常眼压组不同时间点房水闪辉值与细胞数,分析房水闪辉值、细胞数与眼压的相关关系。【结果】挫伤患者眼压与房水闪辉值和房水细胞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29和0.590(P<0.001)。高眼压组初诊时房水闪辉(pc/ms)、每0.5 mm3房水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眼压组(78±60 vs 20±16,205±88 vs 50±16,P<0.001)。高眼压组初诊时眼压为(39±10)mmHg,治疗后末次眼压为(19±11)mmH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眼压恢复至正常范围者31例(79.5%),仍高于21 mmHg者8例(20.5%)。两组患者LFCM值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正常眼压组治疗后约30 d房水闪辉值(5±2)pc/ms和0.5 mm3细胞数(1±1)恢复至正常范围;而高眼压组治疗后120 d房水闪辉值(9±1)pc/ms和0.5 mm3细胞数(5±3)仍高于正常人(P<0.001)。【结论】眼挫伤早期继发青光眼患者的血-房水屏障功能的损害较正常眼压者严重,且与损伤早期眼压升高密切相关。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眼压控制的有效率为79.5%。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可以促进BAB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挫伤 继发性青光眼 血-房水屏障 药物治疗
下载PDF
31例儿童外伤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罗益文 万尚韬 +1 位作者 李娉 陈凯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5-720,727,共7页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眼外伤感染性眼内炎的lf缶床特点,探讨儿童眼内炎最佳治疗时间和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作者诊治的儿童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31例(31只眼)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眼外伤感染性眼内炎的lf缶床特点,探讨儿童眼内炎最佳治疗时间和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作者诊治的儿童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31例(31只眼)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结果】31例患儿,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l~12岁,平均年龄5.4岁,幼儿组4人、学龄前组13人、学龄组13人。根据患儿眼内炎的病变程度,分别选择静脉注射抗生素(4例)、玻璃体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10例)、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16例)和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惰性气体填充(1例)等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良好19例(61.29%),硅油依赖6例(19.35%);眼球萎缩或低眼压6例(19.35%)。本组儿童致伤原因较多,幼儿主要是家用锐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以学习用具为主。本组儿童眼内炎病原菌培养检出率低(37.04%)、耐药菌多,G^+球菌是主要感染菌种(50%),存在复合菌种感染(10%)。头孢他啶静脉滴注联合左氧氟沙星局部频繁滴眼可有效控制细菌性感染,10d内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预后优于10d后接受手术治疗(P〈0.05),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早与晚均不影响患者预后(P〉0.05)。【结论】早期玻璃体手术是决定儿童眼内炎预后的关键,玻璃体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是挽救重度眼内炎最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伤性眼内炎 玻璃体手术 硅油
下载PDF
AC-OCT与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曾阳发 刘杏 +5 位作者 蔡小于 黄晶晶 郑小萍 李媚 王涛 毛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C-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并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用OCT和AC-OCT的高分辨单线扫描程序(High Resolution Corneal)、角膜地形图程序(Pachymetry Map)测量30例(30... 【目的】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C-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并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用OCT和AC-OCT的高分辨单线扫描程序(High Resolution Corneal)、角膜地形图程序(Pachymetry Map)测量30例(30只眼)正常受试者的CCT。采用配对t检验对之进行比较;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两种仪器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随机选择1只眼分别用两种OCT仪依次重复测量CCT10次,采用变异系数作为评判标准,比较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OCT测量的CCT平均值为526.0(s=29.4)μm;AC-OCT角膜地形图程序测量的中央2mm区域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的均值分别是512.6(s=31.7)μm,522.0(s=32..3)μm和515.0(s=31.7)μm,高分辨单线扫描程序测得的CCT值为518.9(s=31.1)μm;OCT测量的CCT值比AC-OCT的各测量值分别大13.3(s=5.9)Vm(P=0.000);3.9(s=6.3)μm(P=0.002);11.0(s=5.9)μm(P=0.000);7.0(s=6.4)μm(P=0.000)。OCTCCT与AC-OCT各CCT值有很好的相关性(rOCT—AC-OCTMin=0.987,rOCT—AC-OCTMax=0.987,rOCT—AC-OCTMean=0.988,rOCT—AC-OCTFlap=0.986,P均=0.000)。OCT测量CCT值10次的变异系数为0.67%。AC-OCT角膜地形图中央2mm区域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以及高分辨单线扫描程序测量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3%,0.48%,0.20%和0.37%。【结论】OCT测量的CCT值比AC-OCT的各CCT值大,两种OCT的测量值相关性较好;AC-OCT测量CCT的可重复性稍好于O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角膜厚度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组织早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玉霞 刘杏 +2 位作者 黄晶晶 钟毅敏 肖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6-800,共5页
【目的】观察正常小梁网组织和POAG小梁网组织在超微结构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表达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正常人小梁网组织取自广东省眼库的正常人眼球(10例),平均年龄(36.90±10.10)岁;POAG小梁网组织来自中山... 【目的】观察正常小梁网组织和POAG小梁网组织在超微结构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表达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正常人小梁网组织取自广东省眼库的正常人眼球(10例),平均年龄(36.90±10.10)岁;POAG小梁网组织来自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行小梁切除术者(10例),平均年龄(39.80±11.64)岁。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小梁网组织超微结构;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对两组小梁网组织进行染色,并分析两者之间衰老染色的差异。【结果】透射电镜发现正常人小梁网组织细胞膜完整,核染色均匀居中,胞浆中可见形态正常的中心体,周围散落分布着的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基底膜完整连续;弹性纤维周围绕有薄鞘,胶原纤维呈束状排列、整齐;Schlemm管管腔通畅。而POAG患者的小梁网组织中可见细胞脱落溶解,细胞膜不完整,细胞核固缩或肿胀,线粒体水肿,线粒体嵴扩张;Schlemm管管腔变狭窄;弹性纤维增多且排列紊乱;基底膜增厚。SA-β-Gal染色发现POAG小梁网中的衰老细胞阳性率较正常人小梁网组织高(P<0.001)。【结论】POAG小梁网超微结构破坏明显,SA-β-Gal染色增强,在POAG小梁网中可能存在早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小梁网组织 早衰
下载PDF
正常人眼小梁组织的二维凝胶电泳及质谱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蔚 余敏斌 +3 位作者 吴开力 马璇 刘炜 杨扬帆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2-676,共5页
【目的】应用二维电泳和质谱对正常人眼小梁组织蛋白质组的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二维凝胶电泳对正常人眼小梁组织进行蛋白分离和图像分析。分别用(7cm×8cm、13cm×16cm、18cm×16cm)3种不同尺寸大小凝胶分离蛋白,并... 【目的】应用二维电泳和质谱对正常人眼小梁组织蛋白质组的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二维凝胶电泳对正常人眼小梁组织进行蛋白分离和图像分析。分别用(7cm×8cm、13cm×16cm、18cm×16cm)3种不同尺寸大小凝胶分离蛋白,并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搜索从而鉴定部分蛋白质斑点。【结果】建立小梁组织蛋白样品处理及二维凝胶电泳的实验条件及方法,获得正常人眼小梁组织二维凝胶电泳蛋白图谱。3种不同尺寸大小凝胶的蛋白质分离斑点数分别为230个、875个、1213个。质谱鉴定出14个蛋白点。【结论】完成人眼小梁组织蛋白质的二维电泳凝胶“标准”图谱并作质谱分析的方法性探索对同类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为分析小梁组织在青光眼发病过程中蛋白质表达改变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及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组织 二维凝胶电泳 质谱 蛋白图谱
下载PDF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对Tono-pen眼压计测量角膜病变患者眼压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忠浩 梁轩伟 +3 位作者 曾阳发 杨晓 蔡小于 刘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比较配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TCL)前后Tono-pen眼压计测量角膜病变患者眼压测量的差异,分析治疗性角膜接触对Tono-pen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就诊的33例(33眼)角膜病变患者,包括大泡性角... [目的]比较配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TCL)前后Tono-pen眼压计测量角膜病变患者眼压测量的差异,分析治疗性角膜接触对Tono-pen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就诊的33例(33眼)角膜病变患者,包括大泡性角膜病变11眼、眼化学伤8眼、单疱病毒性角膜炎5眼、继发性青光眼4眼、前部角膜营养不良2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2眼、复发性胬肉l眼.应用Tono-pen眼压计测量患者未配戴TCL和配戴TCL两种状态下的眼压,每种测量方式各重复测2次.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计算每一种测量方法的重复性,计算重复测量间差异的95%可信限;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眼压测量方法的差异,计算差异的可信限95%LoA,并绘制Bland-Altman散点图.[结果]Tono-pen眼压计直接重复测量的ICC为0.986,两次测量的平均差值为(0.42± 1.98) mmHg,95%可信限为-4.30 ~ 3.46 mmHg,其中90.9%的测量差值≤3 mmHg;配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后重复测量的ICC为0.983,两次测量的平均差值为(0.12±2.19)mmHg,95%可信限为-4.46 ~ 4.22 mmHg,90.9%的测量差值≤3 mmHg.配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后Tono-pen眼压测量值平均减小(0.68±3.39)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两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系数ICC为0.959,差值的95%可信限为-7.32~5.96 mmHg,其中70%测量的差值≤3 mmHg;在平均眼压<21 mmHg的患者中,82.4%的测量差值≤3 mmHg,在平均眼压≥21 mmHg的患者中,56.3%的测量差值≤3 mmHg.[结论]Tono-pen眼压计测量角膜病变患者的眼压有较好的重复性,配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对测量的重复性和总体的测量均值无影响.但配戴角膜接触镜前后眼压测量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高眼压者比正常眼压者的差异大,临床应用时应对测量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 TONO-PEN眼压计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角膜病变
下载PDF
钾离子通道干预剂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伟 李涛 +2 位作者 林少芬 李静 唐仕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观察K^+通道激动剂吡哪地尔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水肿的影响。【方法】1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及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造模成功后4、8及12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上Kir4.1通道蛋白的变化情况。... 【目的】观察K^+通道激动剂吡哪地尔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水肿的影响。【方法】1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及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造模成功后4、8及12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上Kir4.1通道蛋白的变化情况。2成模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K^+通道抑制剂氯化钡(20 mg/m L),K^+通道开放剂吡哪地尔(20 mg/m L)干预至第12周,全身麻醉状态下采用FFA联合Spectralis HRA+OCT(SD-OCT)动态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并观察Müller细胞上Kir4.1通道蛋白的的变化情况。【结果】1糖尿病大鼠至第12周Western Blot检测到Müller细胞上Kir4.1蛋白数量减少,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Kir4.1蛋白数量减少,分布异常。2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K^+通道激动剂吡哪地尔后,FFA造影未出现视网膜渗漏,OCT测量视网膜厚度明显降低(P<0.01);成模糖尿病大鼠使用K^+通道开放剂吡那地尔12周后Müller细胞上Kir4.1蛋白升高,免疫荧光较对照组增强。【结论】K^+通道激动剂吡哪地尔,会增加糖尿病大鼠Müller细胞上Kir4.1的蛋白含量,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水肿 糖尿病大鼠 MÜLLER细胞 Kir4.1 OCT
下载PDF
Bmi-1基因沉默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_(50)细胞生长的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满云 钟秀风 +3 位作者 李永平 郑健樑 林健贤 张文忻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3-728,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沉默Bmi-1基因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分别检测Bmi-1基因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瘤组织和SO-RB50瘤细胞中的表达。体外化学合成法合成的靶向Bmi-1基因的siRNA双链... 【目的】探讨体外沉默Bmi-1基因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分别检测Bmi-1基因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瘤组织和SO-RB50瘤细胞中的表达。体外化学合成法合成的靶向Bmi-1基因的siRNA双链转染培养的人SO-RB50瘤细胞。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转染Bmi-1 siRNA后的人SO-RB50瘤细胞中Bmi-1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MTT法测定Bmi-1基因干扰后SO-RB50瘤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Bmi-1 siRNA对人SO-RB50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和RT-PCR显示Bmi-1基因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瘤组织和SO-RB50瘤细胞中表达。人SO-RB50瘤细胞经Bmi-1沉默处理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Bmi-1在mRNA和蛋白水平抑制率分别为(83.9±3.2)%和(82.8±1.1)%。MTT结果显示干扰组细胞在第3天增殖抑制作用最明显,抑制率达(52.5±1.9)%。干扰组人SO-RB50瘤细胞凋亡率为(20.7±1.1)%,阴性组细胞凋亡率为(1.9±0.2)%,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mi-1特异性siRNA能显著抑制人SO-RB50瘤细胞Bmi-1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生长,可能通过促进瘤细胞凋亡而起作用,Bmi-1基因可能为RB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Bmi-1 RNA 干扰
下载PDF
病人自控镇静镇痛在玻璃体和斜视手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红斌 林晓峰 +1 位作者 杨远霞 李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目的】探讨病人自控镇静镇痛(PCSA)在玻璃体和斜视手术中应用。【方法】玻璃体切割术和斜视矫正术病人共68例,随机分入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PCSA组(P组)和单纯局麻组(C组)。每组34例,其中两类手术各占17例。P组局麻并以PCSA辅助。术中... 【目的】探讨病人自控镇静镇痛(PCSA)在玻璃体和斜视手术中应用。【方法】玻璃体切割术和斜视矫正术病人共68例,随机分入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PCSA组(P组)和单纯局麻组(C组)。每组34例,其中两类手术各占17例。P组局麻并以PCSA辅助。术中观察收缩压、心率、呼吸、镇静评分、病人合作度评分、满意度评分、疼痛评分及术中眼心反射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与基础值比较,P组仅术中10min的收缩压、心率升高;C组术中各时点均显著升高;P组呼吸频率下降。术中P组镇静评分、合作度和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C组,而疼痛评分、躁动、呻吟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两组眼心反射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无差异。术后4h疼痛评分P组显著低于C组,术后8h两组疼痛评分无差异。【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PCSA应用于玻璃体及斜视手术能提高病人术中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自控镇静镇痛 玻璃体手术 斜视手术 舒芬太尼 异丙酚
下载PDF
眼前段生物学结构与青光眼激发试验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忠浩 钟毅敏 +3 位作者 李媚 蔡小于 林军 刘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6-931,共6页
【目的】探讨房角狭窄者眼前段结构参数与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房角狭窄者的眼前段生物学参数和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结果。所有患者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定量测量眼前段生物学参数,包括前房深度(ACD... 【目的】探讨房角狭窄者眼前段结构参数与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房角狭窄者的眼前段生物学参数和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结果。所有患者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定量测量眼前段生物学参数,包括前房深度(ACD)、瞳孔直径(PD)、晶状体矢高(LV)、周边虹膜厚度(IT)、虹膜膨隆度(IC)、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网-睫状突夹角(TCPA)和房角同位关闭的象限数(NPAC);所有患者均完成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比较暗室激发试验阳性者与阴者间的眼前段结构差异,分析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中眼压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房角狭窄者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的阳性率为27.3%;暗室试验中眼压升高的幅度与AOD(r=-0.249,P<0.001)、IC(r=-0.125,P=0.043)负相关,与IT(r=0.188,P=0.002)、NPAC(r=0.305,P<0.001)正相关;暗室试验阳性者的IT和NPAC大于阴性者,AOD小于阴性者。【结论】房角和虹膜参数与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结果相关,房角狭窄、房角同位关闭、厚虹膜是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 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前段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