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省8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何宏 刘红山 +2 位作者 陈晓莲 吴娇婵 钟兴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30-1333,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海南省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01/2016-12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确诊病例81例81眼的基本资料。分析致病真菌种群分布特点、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目的:探讨中国海南省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01/2016-12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确诊病例81例81眼的基本资料。分析致病真菌种群分布特点、患者年龄分布特点、患病季节分布构成比以及疾病危险因素。回顾分析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式,计算角膜溃疡坏死组织的真菌培养及鉴定、真菌涂片结果阳性率,卡方检验比较两种实验室检查方法阳性检出率。结果:选取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1例81眼,其中男54眼,女27眼,年龄中位数51岁。角膜外伤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50岁患病人数45眼(55%),占比最大;其次为>30~<50岁年龄段人群组28眼(35%);≤30岁人群组8眼(10%),占比最小。第一季度是全年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高发时段,患病人数占36%。81份真菌培养样本阳性例数71眼,阳性率88%。80份角膜坏死物涂片样本,阳性样本共41眼,阳性率51%。真菌涂片阳性检出率低于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30,P<0.01)。主要致病性真菌依次为镰刀菌属34眼(48%),不产孢子菌11眼(15%)。治疗上均采用了多种抗真菌药物治疗,23眼(28%)联合角膜清创+结膜瓣遮盖术治疗;9眼(11%)联合角膜移植术;7眼(9%)联合眼内容物剜除术。结论:中国海南省本岛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最主要致病菌是镰刀菌属、不产孢子菌,高发季节为1~3mo。患者多有角膜外伤史。抗真菌药物及手术治疗是目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与真菌涂片相比较,真菌培养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 角膜溃疡 病原学
下载PDF
采用频域OCT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沈沛阳 陈王灵 +3 位作者 冼文光 史贻玉 陈海波 钟兴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的频域OCT(Cirrus HD-OCT)特征,将其测量参数与正常人群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由Cirrus HDOCT测量的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结构参数。将糖尿病患眼分为了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的频域OCT(Cirrus HD-OCT)特征,将其测量参数与正常人群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由Cirrus HDOCT测量的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结构参数。将糖尿病患眼分为了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组和不存在DR组(NDR组),纳入与糖尿病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并对三组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等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纳入了42例(42眼)2型糖尿病患者(DR组26眼,NDR组16眼),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30眼;对照组)。DR组的GCIPL为(77.2±8.7)μm,NDR组为(79.4±11.3)μm,均小于对照组的(83.2±7.6)μm(均为P<0.05)。DR组的最小GCIPL为(65.4±9.3)μm,NDR组为(69.7±7.6)μm,均小于对照组的(76.2±9.2)μm(均为P<0.05)。黄斑区各个扇形区域GCIPL厚度中,DR组的上方、鼻侧和下方区域,以及NDR组的鼻下和下方区域明显变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R组和NDR组之间的GCIPL厚度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R组、NDR组和对照组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DR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GCIPL的变薄,频域OCT可被用于监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的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频域OCT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
下载PDF
脉络膜渗漏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表现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芳 《智慧健康》 2018年第9期93-94,96,共3页
目的比较脉络膜渗漏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对侧眼、原发性房角关闭眼及正常对照眼的发生率。方法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观察脉络膜渗漏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对侧眼、原发性房... 目的比较脉络膜渗漏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对侧眼、原发性房角关闭眼及正常对照眼的发生率。方法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观察脉络膜渗漏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对侧眼、原发性房角关闭眼、正常对照眼四组中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组、对侧眼组、原发性房角关闭眼组、正常对照组的脉络膜渗漏发生率分别为37.1%、14.3%、11.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可以清晰地捕捉脉络膜渗漏的发生情况。脉络膜渗漏可以作为判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但脉络膜渗漏诱发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青光眼 闭角型 脉络膜渗漏 超声生物显微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