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部”考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晓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5,共7页
"说"的本义为"解释、说明",可引申为"讲述、叙说",由"说"之本义衍生出论说体,由"说"之引申义衍生出叙事体。早期的"说部"概念既包括阐释义理、考辨名物的论说体,如论、说... "说"的本义为"解释、说明",可引申为"讲述、叙说",由"说"之本义衍生出论说体,由"说"之引申义衍生出叙事体。早期的"说部"概念既包括阐释义理、考辨名物的论说体,如论、说、议、辨、诗文评、说书体、学术性笔记等,也包括记载史实、讲述故事的叙事体,如史料性笔记、故事性笔记、说话、小说等,是众多文章、文体、文类的汇聚与集合,而非单一的文体概念。晚清以来,随着以小说为主体的叙事体地位的提升,"说部"逐渐将论说体排除在外而专指叙事体,并最终成为"小说"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部 小说 论说体 叙事体 小说文体
下载PDF
论葛洪《神仙传》的叙事艺术及启悟文学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湘兰 洪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5-100,共6页
本文旨在分析葛洪《神仙传》的叙事特色。本文认为道教特殊的生死观念,使《神仙传》中的人物结局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神仙传》中神异仙术的描写带有市井化、平民化,甚至庸常化的特色,作者有意淡化客观历史背景,突出仙术的荒诞离奇,使... 本文旨在分析葛洪《神仙传》的叙事特色。本文认为道教特殊的生死观念,使《神仙传》中的人物结局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神仙传》中神异仙术的描写带有市井化、平民化,甚至庸常化的特色,作者有意淡化客观历史背景,突出仙术的荒诞离奇,使其文学色彩更为强烈;葛洪运用“局限性叙事视角”,采取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大量的“历炼”情节来结构全文,大大提高了文本创作的文学艺术性,并使《神仙传》具有启悟文学的意义;《神仙传》对《后汉书.方术传》的撰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仙传》 叙事 神异仙术 “历炼”情节 启悟文学
下载PDF
南朝兼官制度新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文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3-129,共7页
南朝时期官员以兼官形式任职,具有特定的制度涵义。兼官是在职位位阶与官员本资不相一致情况下的任官形式,这一制度模式使官员选用得以重职事、任才能、久职任,体现出"因官择人",而非"因人授资"的制度逻辑。在此时... 南朝时期官员以兼官形式任职,具有特定的制度涵义。兼官是在职位位阶与官员本资不相一致情况下的任官形式,这一制度模式使官员选用得以重职事、任才能、久职任,体现出"因官择人",而非"因人授资"的制度逻辑。在此时期官僚品位因素占主导的历史条件下,兼官相对独立于官资的制度设计,为王朝体制的有效运作注入了以职位因素为取向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兼官 品位 职位
下载PDF
清初明遗民别集所见佚失曲目七种略证 被引量:2
4
作者 潘承玉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5-59,共5页
作者披览明遗民别集 ,从中发现七种清初已佚戏曲名目 ,为前人所未知 ;七曲及相关序言、题词对有关清初戏曲创作与批评风尚 ,以及遗民文化的研究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清朝 戏曲 遗民文化 审美意识 佚失曲目
下载PDF
意义的自由度与同一性--董仲舒哲学中的经典和诠释问题
5
作者 聂春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59,共4页
董仲舒确立了五经文本作为"素王之文"的经典地位,使其获得了形而上的天命依据并成为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论证资源。通过对五经文本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区分,董仲舒的经典诠释在面向新的社会现实的同时,又兼顾了先秦以来儒学传... 董仲舒确立了五经文本作为"素王之文"的经典地位,使其获得了形而上的天命依据并成为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论证资源。通过对五经文本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区分,董仲舒的经典诠释在面向新的社会现实的同时,又兼顾了先秦以来儒学传承的历史延续性。通过对五经文本书写方式的探讨,董仲舒思考了五经释义和现世王权之间的制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素王之文 意义的自由度 意义的同一性 隐微书写
下载PDF
基于广义论证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以春秋赋诗论证为例 被引量:35
6
作者 鞠实儿 何杨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10,128,共9页
自20世纪初梁启超、胡适等人创立中国古代逻辑史学科以来,它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古代是否存在逻辑?如果存在,它具有什么特点,是否与西方逻辑相同或类似?(参见崔清田主编,第1—33页;孙中原,第1—19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自20世纪初梁启超、胡适等人创立中国古代逻辑史学科以来,它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古代是否存在逻辑?如果存在,它具有什么特点,是否与西方逻辑相同或类似?(参见崔清田主编,第1—33页;孙中原,第1—19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古代逻辑史家们采用“据西释中”的方法来整理、解释和重构中国古代逻辑。逻辑史家们百余年的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逻辑 逻辑研究 中国 论证 赋诗 春秋 广义 20世纪
原文传递
论元好问以传奇为词现象 被引量:6
7
作者 赵维江 夏令伟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99,共9页
元好问在东坡"以诗为词"和稼轩"以文为词"的道路上继续开拓,以传奇为词,在词里不避险怪,述奇事,记奇人,写奇景。这一现象是唐宋以来词体形式及其观念不断演化的结果。词序功能的进一步扩展,转踏、鼓子词等民间通俗... 元好问在东坡"以诗为词"和稼轩"以文为词"的道路上继续开拓,以传奇为词,在词里不避险怪,述奇事,记奇人,写奇景。这一现象是唐宋以来词体形式及其观念不断演化的结果。词序功能的进一步扩展,转踏、鼓子词等民间通俗文艺的说唱形式,稼轩以文为词的创作范式,为传奇体词的创作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和取材、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启发与借鉴。遗山以传奇为词有着广泛的背景和深厚的土壤。仙道思想及好奇尚异的审美观,小说的志怪传奇传统及诗歌的好奇风尚,以词存史的词学观念,对于以传奇为词现象的形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山乐府 词体革新 传奇 叙事
原文传递
齐梁文人隶事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20
8
作者 何诗海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34,共12页
隶事游戏作为一代文化风习,表现了南朝士人对博学的特别推崇。这种推崇,是以学术主流的弱化和史学的繁荣为背景的。隶事在形式上逐渐向考试方向靠近,则与南朝察举制的复兴有关。隶事风习直接影响文学创作,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使典... 隶事游戏作为一代文化风习,表现了南朝士人对博学的特别推崇。这种推崇,是以学术主流的弱化和史学的繁荣为背景的。隶事在形式上逐渐向考试方向靠近,则与南朝察举制的复兴有关。隶事风习直接影响文学创作,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使典用事的高潮,具体表现为用典繁密、追求生新、涌现了大批隶事形式的诗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考察 文人 齐梁 中国文学史 文化风习 文学创作 直接影响 具体表现 察举制 南朝 士人 学术 用事 用典 诗作
原文传递
从“寂寞”走向公民美学--对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反思 被引量:5
9
作者 高小康 罗成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64,共5页
由网络文化事件引发的"寂寞"话语实质上是当前社会私人化所造成的"大众孤独"现象。当下"大众孤独"现象的出现,正是当代中国美学忽略自身根基意识而停滞于市民美学倡导的必然结果。当代中国美学历程,呈现... 由网络文化事件引发的"寂寞"话语实质上是当前社会私人化所造成的"大众孤独"现象。当下"大众孤独"现象的出现,正是当代中国美学忽略自身根基意识而停滞于市民美学倡导的必然结果。当代中国美学历程,呈现出从人民美学到市民美学的历史主体意识变迁。重审这一根基衍变,反思当前文化症候,走向公民美学应是中国美学研究进路的新方向。公民美学是对人民美学与市民美学的否定之否定,它要学习在张力中保持个体意义和共同体意义的和谐共生。美国学者阿克曼和罗蒂的宪政与哲学思想为构建公民美学提供了一种新人形象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寂寞” 大众孤独 人民美学 市民美学 公民美学
原文传递
景观凝视与民间艺术旅游展演的意义生产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晓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1,共4页
景观凝视作为一种主体行为方式和权力表征,同时也是民间艺术旅游展演意义生产的主要方式,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路径是"观看—想象—赋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而又往而复始的连续过程。景观凝视使得旅游者自身获得新的文化体验的同... 景观凝视作为一种主体行为方式和权力表征,同时也是民间艺术旅游展演意义生产的主要方式,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路径是"观看—想象—赋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而又往而复始的连续过程。景观凝视使得旅游者自身获得新的文化体验的同时,还使得其成为一个意义生产者,能够不断对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意义进行生产和增殖。景观凝视实现了展演文本与受众世界的潜在对话,凸现了展演文本与受众的主体间性特征,也彰显了民间艺术旅游展演文本的视觉性、景观性和开放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旅游展演 景观凝视 意义生产 他者想象 文化对话
原文传递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整饬教化的论争 被引量:1
11
作者 安东强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65,共8页
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朝因御史焦友麟奏请而展开的各省官员整饬教化的讨论,恰介于川楚白莲教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这次讨论,无疑是清王朝由盛转衰之际试图整饬教化加强统治秩序的努力,但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官修史书与政书的... 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朝因御史焦友麟奏请而展开的各省官员整饬教化的讨论,恰介于川楚白莲教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这次讨论,无疑是清王朝由盛转衰之际试图整饬教化加强统治秩序的努力,但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官修史书与政书的记载往往缺漏,或语焉不详。本文拟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各地官员参与讨论的奏折,参以其他记载,揭示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前夕 教化 整饬 清朝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太平天国运动 白莲教起义 统治秩序
原文传递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再激活——论《白鹿原》的深层历史意蕴
12
作者 胡红英 《中国文学批评》 2016年第4期60-66,共7页
陈忠实1993年问世的长篇杰作《白鹿原》距今已经23年。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然而这部小说的历史意蕴却从未消失,它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作为鉴别文学价值的一个标准,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层历史意蕴值得发掘。反思《白鹿原》与现实主义... 陈忠实1993年问世的长篇杰作《白鹿原》距今已经23年。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然而这部小说的历史意蕴却从未消失,它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作为鉴别文学价值的一个标准,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层历史意蕴值得发掘。反思《白鹿原》与现实主义文学之关系,即是温故知新,借以扩充当代文学相关问题的讨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学 《白鹿原》 历史意蕴 文学传统 激活 文学价值 温故知新 当代文学
原文传递
晚明万历时期文人的仙传编集
13
作者 程瑜瑶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51,共8页
仙传编撰这一领域,原本由道门主导,并为建构神祇体系和道脉源流、宣扬教义理念服务。但是明代万历年间,一些教外文人通过评论、写作和编辑等擅长的方式涉足其中。一方面,如王世贞等对道教修仙飞升的宗教理想怀有兴趣的文人,通过阅读、... 仙传编撰这一领域,原本由道门主导,并为建构神祇体系和道脉源流、宣扬教义理念服务。但是明代万历年间,一些教外文人通过评论、写作和编辑等擅长的方式涉足其中。一方面,如王世贞等对道教修仙飞升的宗教理想怀有兴趣的文人,通过阅读、评论道藏中的仙传,以及撰写当世仙真的传记,表达对神仙之说的态度和理解。另一方面,屠隆、张文介及宋勋等文人,或搜罗当朝新出仙真传记,或重新选编前代仙传,汇集成新的神仙集传,并将之视为道教仙传传统的余脉。由于文人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其撰写、编纂的仙传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时的文人逐渐分担了仙传编撰领域中原为道门所独擅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仙传记 晚明文坛 广列仙传 列仙传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