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经济现象的哲学意蕴 被引量:4
1
作者 杨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36,186,187,共11页
历来被视为“感性”“非功利”“纯形式”的“审美”如今竟进入了它曾试图超越的“经济”。这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久远的哲学性变革已经浮出水面,既是伦理学的,也是本体论的变革。它意味着,不仅第欧根尼和伊壁鸠鲁所提... 历来被视为“感性”“非功利”“纯形式”的“审美”如今竟进入了它曾试图超越的“经济”。这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久远的哲学性变革已经浮出水面,既是伦理学的,也是本体论的变革。它意味着,不仅第欧根尼和伊壁鸠鲁所提倡的那种做减法的幸福哲学被颠覆了,就连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所寄托的精神性的满足,也被戏剧性地物化并加以贩卖了。这是昔兰尼学派全面翻身的年代。更有甚者,这是对传统主流本体论的逆转,“感知”化蝶成了存在,“表象”构筑了新的“世界”,人从“物”的时代,进入了“体验”的时代、“审美”的时代。这也出自资本主义对符号学的有意无意的运用,“所指”不断招安为“能指”,新的“所指”被不断定义出来,开启更广阔的意义空间和增值空间。经济机器的强制性、标准化,潜行在表面的无限丰富与自由选择之下,推动着再生产和利润最大化。“光晕”褪去,商品神话升起,交换价值僭越了使用价值,“个性”被批发和零售,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面临新的任务:可复制与可普及的“审美”,到底是人性的希望,还是人性的囹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经济 幸福论 本体论 符号学 批判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