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国哲学传统的创造性书写——八卷本《冯达文文集》评议
1
作者 郑淑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133,共7页
八卷本《冯达文文集》全方位地勾勒出冯先生四十多年哲学探索的心路历程。《文集》写作风格统一,以极其宏阔的思想视野展示了儒、释、道三大传统各自的独特魅力。在学理上,《文集》各卷独成一帙又相互发明,从哲学、宗教、文化的角度对... 八卷本《冯达文文集》全方位地勾勒出冯先生四十多年哲学探索的心路历程。《文集》写作风格统一,以极其宏阔的思想视野展示了儒、释、道三大传统各自的独特魅力。在学理上,《文集》各卷独成一帙又相互发明,从哲学、宗教、文化的角度对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行了清晰、简洁而富有洞见的阐发。总体而言,《文集》展示了冯先生一以贯之的价值关怀,呈现了清晰自洽的论证思路,以汉唐宇宙论为哲学聚焦之方法,以道家理想为思想价值之底色,以情本论/事本论为全体精神之基调,由此创造性地书写整全的中国哲学传统,通过以道解儒、道禅合一的经典诠释理路,形成以道家传统为本位的中国思想史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达文 情本论 事本论 类归
下载PDF
论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物”概念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百物”和“万物”是古典文献中“物”的两种用法,其背后隐含着“物”概念之内涵及演变的重要线索。晚周诸子常用的“万物”是众多个体之物的总和,而前诸子时代的“百物”则是不同族类的总和。从“百物”到“万物”,是个体之物被发现... “百物”和“万物”是古典文献中“物”的两种用法,其背后隐含着“物”概念之内涵及演变的重要线索。晚周诸子常用的“万物”是众多个体之物的总和,而前诸子时代的“百物”则是不同族类的总和。从“百物”到“万物”,是个体之物被发现的过程,而诉诸人的知觉的“形名”构成了把捉个体之物的基本范畴。与之相对,可训为精魅和徽帜的古典“物”概念则建基于“形神”观念之上。基于对“形神”的否定“,形名”发现了“每一个”个体之物,为诸子学奠立了致思和言说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关于人和政治的知识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名 形神 法度
下载PDF
《孟子·梁惠王下》首章“王变乎色”的现象学考察
3
作者 周春健 朱玉婷 Liu Huawen(Translated) 《孔学堂》 2023年第3期50-59,144-152,共19页
孟子见于齐王(齐宣王),问询齐王是否“尝语庄子以好乐”,齐王听闻此语瞬间“变乎色”。这一强烈的身体反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东汉赵岐等认为齐王的“变乎色”是一种“怒”,“愠恚庄子道其好乐也”;南宋朱熹认为是一种“羞惭”... 孟子见于齐王(齐宣王),问询齐王是否“尝语庄子以好乐”,齐王听闻此语瞬间“变乎色”。这一强烈的身体反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东汉赵岐等认为齐王的“变乎色”是一种“怒”,“愠恚庄子道其好乐也”;南宋朱熹认为是一种“羞惭”,“惭其好之不正也”;元人陈天祥认为惭、怒兼而有之,“惭者,惭己所好之不正而为孟子所知;怒者,怒庄暴不为己隐辄以告孟子也”。从羞怒心理的产生来看,一是缘于齐王有基本的道德心,“好之不正”给他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压力;二是因为庄暴的告知,使孟子作为“他者”登场,造成齐王在孟子面前产生羞愧心理;三是孟子作为外国嘉宾及贤者身份,使齐王经由“回返自身”而感到羞怒。从“王变乎色”这一现象,既可以看出齐王作为一国之君的政治品性,又可以看出政治生活中公理与私欲之间的张力,还可以看出古典政治观念中的“王道之阶”之所在。“好乐”之“乐”字,宋人陈善、清人阎若璩等读作“悦乐”之“乐”,但孟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属于对齐王的开导诱掖,是权变之辞,属“救时之急务”,其根本的政治追求依然是劝导国君与民同乐,推行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宣王 “变乎色” 孟子学 现象学 政治学
下载PDF
论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物”概念
4
作者 刘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5期46-47,共2页
“物”在早期中国经典语境中有两种颇为近似的用法,一为百物,一为万物,皆可用以指称物的复数形式。然深究二者之别,似又不止百与万的程度不同而已,而是隐含着物概念的本质及其流变的关键消息。
关键词 复数形式 概念的本质 早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