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6
1
作者 吴乃庚 温之平 +2 位作者 邓文剑 林良勋 陈桂兴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5-616,共12页
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一直是困扰科研和业务的重要难题。在1970s末第一次华南暴雨综合试验中,老一辈科学家提出了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的概念,并揭示了诸多对华南暴雨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成果。近年来,随着现代气象探测手段、高性能计算能力的... 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一直是困扰科研和业务的重要难题。在1970s末第一次华南暴雨综合试验中,老一辈科学家提出了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的概念,并揭示了诸多对华南暴雨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成果。近年来,随着现代气象探测手段、高性能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中尺度暴雨科学观测试验的开展,对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本文重点梳理了近10 a有关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暖区暴雨的定义及分类、多尺度天气特征、形成机制及可预报性研究等4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论述。最后,对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研究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暖区暴雨 形成机制 可预报性
下载PDF
前、后冬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异及其与东亚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简云韬 简茂球 杨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9-529,共11页
利用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降水量等资料对前、后冬的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异特征及其与东亚降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热带和中高纬系统影响东亚冬季风变异的相对重要性。前冬的东亚冬季风变异的主导模态为东亚全区... 利用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降水量等资料对前、后冬的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异特征及其与东亚降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热带和中高纬系统影响东亚冬季风变异的相对重要性。前冬的东亚冬季风变异的主导模态为东亚全区一致变异型,即一致的北风偏弱或偏强;其次为南部变异型,主要表现为在我国南方-南海北部的东北风偏弱或偏强。而后冬的东亚冬季风变异的主导模态则为南部变异型,其次为东亚全区一致变异型。从前冬到后冬,东亚冬季风的主要变异模态的次序出现交叉更替。前、后冬的冬季风主要模态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后冬主导模态还显示出冬季风有变强的趋势。前、后冬的东亚冬季风的主导变异模态也影响东亚降水异常的位置。在前冬,冬季风异常主要影响我国华北、渤海-黄海海域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区域的降水异常,而后冬的冬季风异常则主要导致我国东南地区及其东侧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海区的降水异常。前冬的东亚冬季风的前两种主要变异模态都受到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和中高纬环流系统共同的影响;后冬的东亚冬季风的前两种主要变异模态则分别主要受ENSO和中高纬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降水 年际变化 ENSO 中高纬环流系统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风北界年际变化的东西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思洁 李秀珍 温之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8-1080,共13页
采用1958~2016年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夏季平均的可降水量定义了东亚夏季风北界,通过谐波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波活动通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和东西差异。... 采用1958~2016年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夏季平均的可降水量定义了东亚夏季风北界,通过谐波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波活动通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和东西差异。根据各经度上夏季风活动北界位置年际变化的一致性可划分为华北区域(107.5°~115°E)和东北区域(122.5°~130°E)两个区域,两个区域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差别。两个区域的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异常偏北都与东侧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密切相关,与华北区域北界位置密切联系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位于黄海附近,与东北区域北界位置相关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则位于日本海北部。两个区域分别位于反气旋式环流西侧,受偏南风水汽输送影响,区域水汽输送以及辐合增强。影响华北区域的反气旋式异常与中高纬度波列的传播有关;影响东北区域夏季风北界位置偏南年与偏北年的反气旋式环流的可能成因存在非对称性,偏南年对应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正异常高度场以及中纬度负异常高度场,可能受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的影响;偏北年则对应着东北亚的正异常高度场,可能与局地增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风北界 年际变化 可降水量
下载PDF
春季对流层温度的季内和季节以上分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代际变化的相对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尤俊丽 简茂球 林晓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3-323,共11页
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出现显著的年代际提早,探讨了大气要素场的不同时间尺度分量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异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代际变异的相对影响作用。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代际提早与南海季风区对流层经向温度梯度季... 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出现显著的年代际提早,探讨了大气要素场的不同时间尺度分量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异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代际变异的相对影响作用。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代际提早与南海季风区对流层经向温度梯度季节性逆转的年代际提早有密切联系。南海季风区5月中对流层经向温度梯度年代际增强主要由季风区北部温度的年代际显著增暖造成。季内分量和季节以上分量对1993年之前南海季风区经向温度梯度逆转及加强时间偏晚的作用同等重要。经向温度梯度距平的季节以上分量主要源于季风区北部温度相应分量的贡献,而季节内分量则主要由南部相应分量影响所致,并由25~90 d分量所主导。季节以上分量对1994年之后南海季风区经向温度梯度逆转及加强时间偏早的贡献要大于季节内分量的贡献。经向温度梯度距平的季节以上分量和季内分量对总距平的正贡献都主要来自于季风区北部温度相应分量。两种季内低频分量对温度梯度季内分量的贡献率相当,10~25 d分量主要由南海北部温度相应分量所主导,25~90 d分量对总距平的正贡献也源自北部分量。准双周振荡分量对各年代南海夏季风爆发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爆发 年代际变异 季节内变化与季节以上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镇宏 蔡景就 +1 位作者 乔云亭 简茂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0-1004,共15页
基于1979~2017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热力学方程,本研究估算了大气视热源,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异常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影响我国东部夏季... 基于1979~2017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热力学方程,本研究估算了大气视热源,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异常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高原热源东、西部反相变化模态的重要性发生了年代际转变,表现为由1994年之前方差贡献相对小的第二变异模态变为1994之后方差贡献明显增大而成为第一主导变异模态。(2)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东、西反相变化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1993年之前和2008年之后,高原大气视热源的异常分别仅与长江下游降水和长江中游降水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在1994~2007年,其对长江流域及附近区域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当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异常表现为东强西弱(东弱西强)时,长江中上游、江淮地区的降水偏多(少),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多)。(3)高原大气视热源显著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主要是通过经高原上空发展加强的天气系统东移过程影响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的降水,以及通过垂直环流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大气视热源 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大气环流10~25 d振荡对佛山市冬半年空气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静 樊琦 +2 位作者 简茂球 司徒淑娉 邓思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2,共7页
基于2016/2017年冬半年佛山市的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它们的显著变化周期以及大气环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大气环流、空气质量指数及污染物浓度具有显著的10~25 d周期变化特征。地表气压的逐日变化超前空... 基于2016/2017年冬半年佛山市的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它们的显著变化周期以及大气环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大气环流、空气质量指数及污染物浓度具有显著的10~25 d周期变化特征。地表气压的逐日变化超前空气质量指数及污染物浓度变化4~5 d,前者是空气质量潜在的预测因子。2)在冬半年,当东亚区域大气环流10~25 d分量的地表高压系统、低层的偏北风以及伴随的下沉运动自北向南及东南移动至华南地区,可使华南上空的大气层结较稳定,容易出现晴空少云天气,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以及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导致污染物浓度升高及空气质量变差。3)当10~25 d分量的地表低压系统、低层的偏南风以及伴随的上升运动自北向南及东南移动至华南地区,则可使得华南的大气层结较不稳定,容易出现阴雨天气,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净化和稀释,污染物浓度降低,空气质量变好。当南移的高压系统取代低压系统控制华南,则空气质量又开始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10~25 d振荡 空气质量 影响机理
下载PDF
CMACAST系统市县级维护及数据解码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嘉琪 郑志远 +1 位作者 杜海信 敖艳梅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8年第11期118-119,共2页
为了提高市县两级气象部门CMACAST数据接收及处理能力,结合国家局、省气象局下发的CMACAST安装使用指南为依据,本文着重介绍了CMACAST接收服务器的安装、使用,并对MICAPS解码程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为市县两级气象部门信息网络工作人员... 为了提高市县两级气象部门CMACAST数据接收及处理能力,结合国家局、省气象局下发的CMACAST安装使用指南为依据,本文着重介绍了CMACAST接收服务器的安装、使用,并对MICAPS解码程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为市县两级气象部门信息网络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CAST 数据处理 应用研究
下载PDF
2015/2016超强El Nio对中国南方冬春季降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洁鹏 温之平 王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3-826,共14页
利用1981—2016年的中国160站降水资料、OISST海温资料和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对比分析了中等强度El Nio和2015/2016超强El Nio对中国东南部、江淮流域和西南地区冬春季降水影响的异同。结果表明:在中等强度El Nio的冬季,偏暖... 利用1981—2016年的中国160站降水资料、OISST海温资料和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对比分析了中等强度El Nio和2015/2016超强El Nio对中国东南部、江淮流域和西南地区冬春季降水影响的异同。结果表明:在中等强度El Nio的冬季,偏暖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所激发的西北太平洋和日本附近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其异常的西南风会加强南海—西北太平洋的水汽向中国东部输送,造成中国东南部和江淮流域的降水一致偏多。2015/2016超强El Nio的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的强度异常偏强,中国东部异常偏冷的表面气温和对流层低层温度加强大陆冷高压,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受异常强的北风控制,从而造成中国东南部降水增多、江淮流域降水减少。在2015/2016超强El Nio事件衰减位相的春季,中国东南部和西南部降水的增加主要归因于异常偏暖的西北印度洋和东南印度洋SST的作用。经CAM5模式试验证明,西北印度洋异常偏暖的SST引起了北印度洋的异常西南风,激发了孟加拉湾—西北太平洋的异常反气旋,加强了印度洋和南海—西北太平洋的水汽向中国西南和东南部输送。此外,东南印度洋异常偏暖的SST还会激发局地异常上升运动,通过经向垂直环流加强南海—西北太平洋异常下沉运动,诱使中国东南部的上升运动加强,导致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2016超强El Nino 冬春季 中国南方 热带印度洋
下载PDF
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超 乔云亭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1-292,共12页
基于1979—2014年中国756个站逐月降水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哈德莱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通过EOF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1979—2014年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环流特征和海温异... 基于1979—2014年中国756个站逐月降水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哈德莱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通过EOF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1979—2014年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环流特征和海温异常信号。结果表明: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的年代有着明显的差异,1979—1994年间,华南(SC)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强度较大,这与该段时间内春季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以及前期冬季南太平洋海温三极子(SPT)年际变化强度较大有关,西太平洋(WP)的冷(暖)SSTA会在局地激发出异常的下沉(上升)运动以及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并通过一个垂直环流,使得华南地区出现异常的上升(下沉)运动,导致华南地区春季降水增多(减少),前冬的SPT则通过影响春季WP的SSTA从而间接影响华南的春季降水。而1995—2006年间,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YZR)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强度更强,这可能是与这一时期年际变化加强的春季南印度洋偶极子(SIOD)有关,春季SIOD为正(负)位相时,副高异常偏强(弱)、偏西(东),有(不)利于太平洋上的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同时中高纬西伯利亚高压脊偏弱(强),东亚大槽较浅(深),干冷空气偏北(南),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强度 华南春季降水 长江中下游春季降水 海温异常
下载PDF
华南降水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恩榕 简茂球 李春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0-370,共11页
利用中国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5年华南降水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华南地区降水季节分布型在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转变,其中,华南西部降水在1990年之前为双峰型分布,1... 利用中国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5年华南降水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华南地区降水季节分布型在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转变,其中,华南西部降水在1990年之前为双峰型分布,1990年之后变为以6月为峰值的单峰型分布;华南东部降水在1990年之前是以5月、8月为峰值的弱双峰型分布,1990年之后变为以6月、8月为峰值的显著双峰型分布。华南东、西部降水季节分布的年代际变化分别与华南全区6月降水量的年代际增加以及8月华南东、西部降水显著反相的年代际变化(东多西少)密切相关。1990年之后,大雨及以上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强是导致上述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华南6月降水年代际的增强与南海区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年代际异常偏南密切相关。7月华南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增加与西太副高年代际东撤及影响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数年代际增多有关。8月华南东、西部降水显著反相的年代际变化(东多西少),一方面受印度洋及南海上空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影响,使得输送到华南西部的水汽减少,另一方面西太副高的年代际增强并西伸,使得源自副高西南侧的水汽更直接输送至华南东部地区有关;同时也与登陆和影响华南东、西部的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增多和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降水特征 华南 季节演变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湖南冬季降水的年代际突变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杰 乔云亭 王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3-150,共8页
利用1960-2010年湖南20个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分析了湖南冬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73-2009年湖南冬季降水经历了两次年代际突变,分别出现在1988和1998年。1973-1987年湖南冬季降... 利用1960-2010年湖南20个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分析了湖南冬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73-2009年湖南冬季降水经历了两次年代际突变,分别出现在1988和1998年。1973-1987年湖南冬季降水偏少,1988-1997年降水偏多,1998-2009年降水再次偏少。湖南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西伯利亚高压、北极涛动(AO)、东亚西风急流和欧亚遥相关型年代际变化的协同作用有关。西伯利亚高压偏弱、AO指数偏强、东亚西风急流偏弱以及欧亚遥相关型为负位相这些因子的共同作用导致1988-1997年期间湖南冬季降水偏多。而1973-1987年和1998-2009年,湖南冬季降水偏少时期,上述影响因子的变化则基本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湖南 EOF分析 年代际突变
下载PDF
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场准两年振荡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浦城 简茂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8-466,共9页
利用平流层探空资料和ECMWF的ERA-40、ERA-interim格点资料分析了近62年的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QBO)的年代际特征。分析表明QBO周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且平均周期较长(短)的时段,其变化幅度较小(大)。QBO的振幅存在10-1... 利用平流层探空资料和ECMWF的ERA-40、ERA-interim格点资料分析了近62年的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QBO)的年代际特征。分析表明QBO周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且平均周期较长(短)的时段,其变化幅度较小(大)。QBO的振幅存在10-15年的年代际振荡,并与QBO周期存在着明显的反相关关系。此外,QBO振幅在10-30hPa存在增强的趋势,而在中低层则为略微减弱的趋势。从关于赤道的反对称纬向风场可发现,QBO中心存在着偏离赤道的年代际变化,东风中心偏移赤道的方向基本与西风中心的偏移方向相反,即东风中心偏向某一半球时,对应的西风中心则在另外一个半球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QBO 年代际变化 纬向风 非对称性特征
下载PDF
冷空气强风在大型城市中的精细结构和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向杰勋 陈桂兴 +2 位作者 姜平 吴乃庚 温之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7-597,共21页
地面强风可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出行安全、工农业生产等社会秩序。强风的发生与天气系统和复杂下垫面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在城市区域尤为明显。受数值模拟技术和计算资源的限制,对实际天气条件下大范围城区的强风现象... 地面强风可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出行安全、工农业生产等社会秩序。强风的发生与天气系统和复杂下垫面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在城市区域尤为明显。受数值模拟技术和计算资源的限制,对实际天气条件下大范围城区的强风现象进行建筑物分辨率的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仍是一个挑战。本研究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嵌套流体计算动力模式的超高分辨率局地气象预报系统,对强冷空气过程造成广州市区的一次强风事件进行数值模拟,深入探讨强风的精细结构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伴随着强冷空气入侵,广州市区的平均风速和风场高频扰动均明显增强,且在城市冠层顶尤为明显,呈现区域不均匀的三维结构,数值模拟与地面观测相一致。较大范围的强风速和阵风主要出现在建筑物较为低矮的老城区上空,并持续影响下游河道等开阔区域。在高层建筑密集的新城区,虽然整体风速明显减弱,但能在平行风向的街道狭管和下游区域形成局地强风。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群引起显著的垂直环流,导致强风扰动向下传播,造成最大风速达8 m s-1的地面局地强风,阵风指数接近2。上游建筑群引起的风场扰动呈现大尺度湍流结构,能沿着平均气流传播影响数公里之远的下游地区。当风场扰动经过广州塔等单体超高层建筑时,可在其两侧绕流区再次加强,形成局地强风。局地强风和阵风还出现在垂直于风向排列的沿江高层建筑群的侧边,与建筑屏风的阻挡效应和缺口溢出有关。研究结果促进认识城市强风的时空特征和物理机制,有助于提升城市气象的精细化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 局地强风 风场扰动 大涡模拟 城市建筑物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 被引量:18
14
作者 方浩 乔云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7-527,共11页
基于中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取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将中国东部分为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三个地区,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并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 基于中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取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将中国东部分为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三个地区,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并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随日期的变化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相吻合。近54年来,华南极端降水事件频数在1991年左右突增,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两次突变,1991年左右突增,2000年左右突减。华北和东北地区在1999年左右突减。发生极端降水事件时,低层850hPa出现局地异常气旋环流,位势高度异常降低,对应低空异常辐合;中层500hPa,西太副高位置异常偏南有利于华南极端降水的发生,副高西伸有利于长江中下游的极端降水,位置偏北易造成华北和东北极端降水;高层200hPa,发生极端事件时降水关键区位于西风急流轴右侧,对应异常反气旋环流,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为极端降水提供动力条件。极端降水的气候平均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异常影响我国东部水汽输送异常,造成不同地区的极端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极端降水 中国东部 环流特征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广西贵港地区极端高温日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林宴 简茂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4-708,共15页
极端高温事件是我国南方夏季频发的天气灾害,区域性明显,持续性高温事件的环流背景及其影响机理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台站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对1961—2010年广西东南部贵港地区发生的高温事件的时间变化规律及... 极端高温事件是我国南方夏季频发的天气灾害,区域性明显,持续性高温事件的环流背景及其影响机理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台站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对1961—2010年广西东南部贵港地区发生的高温事件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对应的大气环流场演变进行了统计诊断分析。(1)广西东南部贵港地区的高温日主要出现在6—9月,其中7—8月是高温日频发的月份;3天以上的持续高温日数占总高温日数的6成;8—9月的高温日数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2)桂东南在6—9月的持续性高温天气与一些特定的天气系统的存在有紧密联系。持续的下沉运动是造成广西东南部升温的主要原因,而导致垂直下沉运动的主要原因又与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或南海-菲律宾海出现的热带低压系统的北移路径偏东有关,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过程还与热带气旋的活动时间较长和强度偏强有关。(3)高压控制的晴空少云天气可导致地表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的升高,从而导致地表向上的长波辐射及感热通量增强,加热近地面空气,这些有利于近地面升温的热力过程以及垂直下沉绝热加热过程的增强,使得高温天气过程得以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时间变化 环流背景 机理
下载PDF
东亚夏季经向水汽输送的变异及其对极端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奕阳 张泽宇 +1 位作者 简茂球 尤俊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84-794,共11页
东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变异密切相关。基于1958—2016年资料,研究了夏季东亚季风区经向水汽输送的主要变异特征及其对东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经向水汽输送的第一主变异模态表现出中国东部和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经向输送呈现... 东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变异密切相关。基于1958—2016年资料,研究了夏季东亚季风区经向水汽输送的主要变异特征及其对东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经向水汽输送的第一主变异模态表现出中国东部和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经向输送呈现反向异常,以年际变化为主。当中国东部向北输送的水汽增强(减弱)而西北太平洋向北输送减弱(增强),则中国东部大范围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增加(减少)。该模态与西太(西太平洋)副高西伸(东撤)有关,并主要受到热带中东印度洋海温的影响。第二变异模态以年代际变化为主兼有年际变化,表现在1980年后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上空的经向水汽输送减弱,使得环渤海地区和华南沿海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减少而长江上、下游和贵州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增加。该模态与西太副高的减弱有关,并受到热带西太海温年代际增温的影响。第三变异模态以年际变化为主兼有年代际变化,反映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和日本南部及附近区域的经向水汽输送的反相变化结构。长江以北水汽输送减弱(增强),可导致华北、东北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减少(增加)和长江下游及江南地区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的减少(增加)。该模态主要受欧亚大陆上空中高纬度纬向遥相关波列和热带印太(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经向水汽输送 夏季极端降水 海温 欧亚遥相关
下载PDF
1980-2012年夏季中国东部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增长原因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邱静怡 盛立芳 +4 位作者 周扬 王文彩 刘骞 李晓东 陈青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7年第6期739-750,共12页
中国夏季雾霾天气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主要分布在110?E以东,42?N以南的东部地区。以30?N为界,北方雾霾的发生频次及年际增长率明显高于南方。除了污染排放的原因,大风日的大范围减小是导致北方雾霾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对比南北方... 中国夏季雾霾天气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主要分布在110?E以东,42?N以南的东部地区。以30?N为界,北方雾霾的发生频次及年际增长率明显高于南方。除了污染排放的原因,大风日的大范围减小是导致北方雾霾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对比南北方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雾霾发生时近地面小风是其共同特征。此外,北方雾霾区为系统性偏南气流,它具有气溶胶和水汽输送的双重作用。南方雾霾区存在于闭合的弱高压中,受系统性北向气流控制,易于被输送来自北方的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北方 南方 雾霾 大风日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及周边海温对ENSO响应的年代际变化
18
作者 周明颉 简茂球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4,共11页
基于1958—2018年的海温与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及邻近海域海温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响应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ENSO影响次年夏季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环流的物理过程的年代际变化。在ENSO事件中,热带印... 基于1958—2018年的海温与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及邻近海域海温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响应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ENSO影响次年夏季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环流的物理过程的年代际变化。在ENSO事件中,热带印度洋及邻近海域不同海区海温对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信号存在不同的滞后响应最显著的时间及显著维持时间,热带北印度洋、海洋性大陆及南海海温的显著响应可持续到次年夏季。ENSO的演变、热带印度洋及海洋性大陆海温对ENSO的滞后响应时间在1980年代初及2000年代初经历了显著的年代际转变。第二阶段的ENSO事件较前后两个阶段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强,热带南、北印度洋海温信号的显著响应时间则更滞后。海洋性大陆的海温则经历了响应显著、不显著和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其中最后一阶段的滞后显著响应的维持时间要比第一阶段长。ENSO事件通过热带印度洋及邻近区域海温的滞后响应,进而影响东亚副热带夏季环流系统异常的过程也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海洋性大陆海温、热带北印度洋海温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都可分别作为不同年代的关键因子强迫东亚副热带夏季环流系统的异常,进而影响东亚夏季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海温 热带印度洋 响应时间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南海及周边地区晚春初夏降水变异关联主模态及其机理
19
作者 简茂球 彭敏 罗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共9页
基于近38年的观测资料,对南海及周边地区5、6份降水变异关联主模态及其机理进行了统计诊断分析。南海及周边地区5、6月份降水的第一关联主模态反映出5、6月的降水变异的空间分布相似,即中南半岛、南海及菲律宾海均为同号区,而在中国南... 基于近38年的观测资料,对南海及周边地区5、6份降水变异关联主模态及其机理进行了统计诊断分析。南海及周边地区5、6月份降水的第一关联主模态反映出5、6月的降水变异的空间分布相似,即中南半岛、南海及菲律宾海均为同号区,而在中国南方地区则与之反号;时间尺度上以年际变化为主。该模态与前期发生的ENSO事件有密切联系,在ENSO冷事件(暖事件)的强迫作用下,使得5、6月份在南海-菲律宾附近出现持续的异常气旋(反气旋),进而影响南海及周边地区的降水的持续异常。第二模态显示南海及周边地区5月、6月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大致反相,其中在南海中部及菲律宾海的降水异常与我国东部的降水负异常反号;时间尺度以年代际变化为主。该模态主要是受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出现年代际提前的影响所致,其中又以低频季内分量的年代际变异的作用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异模 机理 南海及周边地区 晚春初夏
下载PDF
华南冬末春初降水变异关联主模态及机理
20
作者 邢佳鸽 胡奕阳 简茂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2-412,共11页
基于1951—2018年再分析资料和观测的降水量资料,采用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分析了华南冬末春初(2、3月)降水年际变异特征,并讨论了相应的环流背景及物理机制。华南2、3月降水变异的第一关联主模态反映出全区2、3月同相变化,第二... 基于1951—2018年再分析资料和观测的降水量资料,采用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分析了华南冬末春初(2、3月)降水年际变异特征,并讨论了相应的环流背景及物理机制。华南2、3月降水变异的第一关联主模态反映出全区2、3月同相变化,第二模态呈现反相变化。第一模态的降水异常与ENSO关联的热带海温异常分布有关,其导致的西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维持使得2、3月的降水持续出现同相异常。第二模态的降水异常与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关:2月表现为欧亚遥相关型,3月则表现为北极涛动型。第二模态2、3月位势高度异常型的转变分别与北大西洋的热通量的异常变化及平流层极涡信号的下传有关:当2月北大西洋热通量正异常显著时,500 hPa高度场呈现欧亚遥相关(EU)负位相的分布;平流层极涡异常信号在3月下传达到对流层低层,使得3月对流层极涡增强,有利于北极涛动(AO)正位相的形成。2、3月欧亚大陆上空分别在EU遥相关型和AO型环流异常的影响下,导致了华南地区上空的大气环流的辐合辐散异常,并最终造成2、3月华南的降水量反相异常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冬末春初降水 ENSO 欧亚遥相关 北极涛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