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植的中远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卫平 宋斌 +2 位作者 杨睿 张正政 王立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5期939-943,共5页
背景:关节镜下一期联合重建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的文献报道不多,尤其是中长期随访研究。目的:关节镜下一期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中远期疗效比较。方法:自2002-06/2007-06对45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断裂患者行... 背景:关节镜下一期联合重建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的文献报道不多,尤其是中长期随访研究。目的:关节镜下一期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中远期疗效比较。方法:自2002-06/2007-06对45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断裂患者行一期重建,20例选用自体移植物,25例选用异体移植物,以可吸收挤压钉固定行前后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同时处理合并伤。结果与结论:3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8年,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3例前抽屉试验弱阳性,5例后抽屉试验弱阳性;LACHMAN征弱阳性6例,轴移试验弱阳性3例。自体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3年后患膝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均明显高于重建前(P〈0.05)。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患膝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8例出现骨隧道扩大,5例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段,3例为后交叉韧带胫骨段。5例出现关节积液,经关节腔穿刺冲洗后缓解,随访期间无韧带再断裂。结果表明关节镜下一期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均可获满意的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中远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重建 关节镜
下载PDF
骨性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的病例特点和关节镜治疗策略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睿 陈仲 +6 位作者 邓海权 宋斌 欧阳毅 侯景义 谭伟权 周云烽 李卫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3-707,共5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技术同期修复骨性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的手术策略和术后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18例同时合并骨性Bankant损伤和肩袖损伤的患者,其中女性8例,男性10例,患者平均年龄57.9岁(40~72...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技术同期修复骨性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的手术策略和术后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18例同时合并骨性Bankant损伤和肩袖损伤的患者,其中女性8例,男性10例,患者平均年龄57.9岁(40~72岁)。患者均有外伤性肩关节前脱位病史,11例急诊复位后因再脱位就医,7例因存在持续肩关节疼痛就医。18例患者均通过MRI结合X线和三维CT确诊同时存在全层肩袖损伤和骨性Bankart损伤。所有患者均于关节镜下一期修复两种损伤,手术中采用带线锚钉先固定骨性Bankart损伤,再用单排锚钉修复撕裂肩袖。结果:1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5个月(12~38个月)。术后3月、6月随访肩关节前屈上举和体侧外旋活动度较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侧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vs健侧ASES肩关节评分为91.6±6.7分vs 93.6±4.8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9.9±6.8分vs 92.0±7.9分,Rowe评分为89.3±7.1 vs 91.1±6.7,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外展肌力双侧无显著性差异,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1.4±1.1 vs 6.2±1.9)。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曾出现半脱位,3例出现术后僵硬,经肌力和功能训练后改善,无感染、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肩关节脱位同时存在骨性Bankart损伤和肩袖撕裂时,全关节镜下修复骨性Bankart损伤后再修复肩袖损伤,治疗全面,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肩关节 骨性Bankart损伤 肩袖损伤
下载PDF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与“人”字形重建远期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立晖 李卫平 +2 位作者 宋斌 杨睿 陈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8期3341-3348,共8页
背景: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目前临床多采用单束或双束重建的方法,而采用"人"字形重建的方法临床上使用较少。目的:比较单束和"人"字形方法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0... 背景: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目前临床多采用单束或双束重建的方法,而采用"人"字形重建的方法临床上使用较少。目的:比较单束和"人"字形方法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07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动医学科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59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材料,股骨端和胫骨端均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其中31例采用单束重建,28例采用"人"字形重建。结果与结论:随访5-7年,随访期间59例患者均无韧带再断裂、明显关节肿痛及活动受限。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膝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重建前(P<0.05);且重建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膝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束重建组6例前抽屉试验弱阳性,5例Lachman征弱阳性,9例轴移试验弱阳性,7例X射线检查见胫骨隧道扩大;"人"字形重建组7例前抽屉试验弱阳性,4例Lachman征弱阳性,2例轴移试验弱阳性,6例X射线检查见胫骨隧道扩大。两组比较仅轴移试验阳性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关节镜下单束与"人"字形重建前交叉韧带均能获得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二者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功能方面无差异,但"人"字形重建后患者的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组织移植 关节镜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长期疗效 单束重建 “人”字形重建 省级基金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宋斌 李卫平 +2 位作者 陈仲 杨睿 王立晖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2-296,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感染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5例早期感染患者进行关节穿刺冲洗,必要时行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并于术后根据药敏结果使用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2~3周。...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感染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5例早期感染患者进行关节穿刺冲洗,必要时行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并于术后根据药敏结果使用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2~3周。体温、关节液及血液检查稳定正常3天后.改口服抗生素3~4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常规功能康复训练,以关节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关节液检查及Lysholm评分作为评价标准。结果:15例患者中,4例经关节腔穿刺冲洗后炎症得到控制,另有11例患者需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术。15例患者移植物功能良好,予保留。15例患者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2个月),无发热,无患膝皮温升高,外周血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关节稳定性及关节活动功能正常。Lysholm评分为(88.5±6.7)分,复查X线未见明显骨隧道扩大。结论: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患者,应及早进行关节穿刺冲洗、关节镜下关节腔冲洗术,并配合敏感抗生素治疗。能有效控制感染。有利于缓解全身及局部症状,挽救重建移植物,保持关节稳定性及恢复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感染
下载PDF
边对边H形缝合治疗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 & Petersen Ⅱ型损伤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卫平 宋斌 +4 位作者 杨睿 陈仲 侯景义 周云烽 欧阳毅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边对边H形缝合治疗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PetersenⅡ型损伤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对28例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PetersenⅡ型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边对边H形全内缝合进行修补,同时... 目的:探讨边对边H形缝合治疗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PetersenⅡ型损伤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对28例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PetersenⅡ型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边对边H形全内缝合进行修补,同时处理其他损伤。以末次随访MRI检查及二次关节镜检评估其愈合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其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Lysholm评分由术前59±5.3分提高到94.4±2.8分(t=35.07,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MRI提示外侧半月板根部断裂部位愈合,连续性完整;13例患者在术后6~10个月(平均8个月)进行了二次关节镜检,提示均完全愈合,未见明显损伤,半月板张力良好。结论:边对边H形全内缝合技术可用于治疗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Peters-enⅡ型损伤,具有创伤小、二次镜检愈合率高等优点,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半月板 关节镜
下载PDF
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宋斌 周云烽 +4 位作者 李卫平 杨睿 陈仲 侯景义 谭伟权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6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踝关节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对前后踝骨赘进行同时清理,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 目的探讨通过踝关节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对前后踝骨赘进行同时清理,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后足-踝评分法对患者行评分。结果关节镜下证实18例患者均存在前方骨性撞击,距骨后方骨赘5例,距后三角骨损伤13例,17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AOFAS评分从术前的(48.6±13.4)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90.3±5.6)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4,P=0.00)。所有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表现,切口一期愈合。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前方入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术中无须转换体位及增加后内侧入路,可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前后视野,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获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踝关节前后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下载PDF
不同原因所致踝关节软骨损伤的关节镜治疗 被引量:4
7
作者 宋斌 李卫平 +2 位作者 杨睿 张正政 王立晖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不同原因所致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关节镜治疗的39例不同原因所致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骨折18例、软组织撞击综合征7...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不同原因所致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关节镜治疗的39例不同原因所致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骨折18例、软组织撞击综合征7例、剥脱性骨软骨炎5例、痛风性关节炎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4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关节功能,前抽屉应力位X线片评估关节稳定性。结果 3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5%;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结束时踝-后足评分为(84±4)分,优于术前的(54±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49,P=0.000)。18例骨折患者术前和随访结束时的距骨前移距离分别为(15.2±2.5)mm和(3.5±0.2)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92,P=0.000)。1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行关节腔病灶清除术后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踝关节镜技术可用于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踝关节软骨损伤,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软骨 关节镜检查
下载PDF
神经监护下关节镜微创治疗老年腕管综合征
8
作者 杨睿 陈仲 +4 位作者 赵敏 宋斌 欧阳毅 谭伟权 李卫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5082-5084,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价关节镜下钩刀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通过年龄筛选60岁以上腕管综合征老年患者15例,气管内全麻下联合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对上肢正中神经进行实时诱...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价关节镜下钩刀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通过年龄筛选60岁以上腕管综合征老年患者15例,气管内全麻下联合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对上肢正中神经进行实时诱发电位监测。应用开口套管保护正中神经,于2.7 mm小关节镜监视下,应用关节镜钩刀联合射频消低温汽化切断腕横韧带、狭窄屈肌支持带和鱼际肌腱膜,进行腕管彻底减压。对比术前、术后术后2 d、1 w、2 w、6个月及1年月对指力、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分、上肢残疾问卷评分,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结果15例患者术中监测稳定,腕管中置入关节镜、钩刀和射频等操作过程对神经监护影响微弱。1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所有患者对指力、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分、上肢残疾问卷均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患者腕部Tinel征阳性,其中1例患者同时Phalen征阳性。结论关节镜监视开口套管保护下应用钩刀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腕管综合征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腕管综合征 微创神经监测
下载PDF
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半月板损伤疗效评估
9
作者 陈仲 李卫平 +4 位作者 杨睿 朱梦迪 宋斌 侯景义 谭伟权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4年第5期549-553,共5页
目的评价内缝合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利用关节镜下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半月板损伤83例。术后跟踪随访,通过MRI检查评估愈合情况,术前-... 目的评价内缝合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利用关节镜下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半月板损伤83例。术后跟踪随访,通过MRI检查评估愈合情况,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探讨手术方式有效性。结果 83例均获得随访并进行MRI复查,最长26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复查MRI提示59例完全愈合,16例部分愈合,8例未愈合。所有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由术前46.3±20.8提高到93.5±4.6分(t=19.2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全内缝合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半月板损伤 FAST-FIX 外-内缝合 修补
下载PDF
健康心理控制源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玥 李卫平 +5 位作者 宋斌 蔡华妹 杨婉婷 江川 张正政 陈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8-1034,共7页
【目的】探讨健康心理控制源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自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的155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男性124例,女性31例。明确多维度健康状... 【目的】探讨健康心理控制源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自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的155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男性124例,女性31例。明确多维度健康状况心理控制源量表C与Tegner活动等级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YBalance检验之间的关系。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相关分析和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健康心理控制源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内控型得分与术后3月及6月IKDC评分(r_(3m)=0.77,r_(6m)=0.70,P<0.001)、Lysholm评分(r_(3m)=0.68,r_(6m)=0.64,P<0.001)及Tegner评分(r_(3m)=0.24,r_(6m)=0.46,P<0.05)呈正相关,内控型得分越高Y-Balance Test测试结果为差的风险越小[OR 95%CI为0.86(0.76,0.97),P=0.016];机遇型得分与术后3月及6月IKDC评分(r_(3m)=-0.71,r_(6m)=-0.67,P<0.001)、Lysholm评分(r_(3m)=-0.49,r_(6m)=-0.43,P<0.001)及Tegner评分(r_(3m)=-0.22,r_(6m)=-0.35,P<0.05)呈负相关,机遇型得分越高Y-Balance Test测试结果为差的风险越大[OR 95%CI为1.26(1.12,1.41),P<0.001];有势力的他人型得分与术后3月及6月的IKDC评分(r_(3m)=-0.51,r_(6m)=-0.50,P<0.001)及Lysholm评分(r_(3m)=-0.36,r_(6m)=-0.40,P<0.001)呈负相关,与术后Tegner评分不存在相关性(P>0.05),有势力的他人型得分越高YBalance Test测试结果为差的风险越大[OR 95%CI为1.74(1.29,2.34),P<0.001]。【结论】健康心理控制源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效果密切相关,其中内控型得分越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效果越好,而外控型得分越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效果差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内外心理控制源 康复
下载PDF
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昌艺 李卫平 +1 位作者 宋斌 杨睿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4年第22期5169-5170,共2页
回顾性分析9例经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晚期弥漫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恢复状况.9例患者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均晚期弥漫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实施5... 回顾性分析9例经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晚期弥漫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恢复状况.9例患者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均晚期弥漫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实施5~3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34±5.1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IKDC2000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伸直活动度绝对值均明显高于手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和感染等手术相关性并发症.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早中期容易漏诊误诊,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弥漫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晚期 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下载PDF
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修复L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12
作者 杨一韬 孟晨阳 +4 位作者 龙毅 李成 张晋铭 侯景义 杨睿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970-978,共9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修复L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关节镜下修复L型肩袖损伤的患者58例。采用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16例,男8例、女8例...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修复L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关节镜下修复L型肩袖损伤的患者58例。采用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63.69±8.78)岁(范围50~74岁);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61.02±7.02)岁(范围50~73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简单肩关节功能检查(simple shoulder test,SST)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H-Loop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81±0.98)个月,缝线桥组为(13.29±0.94)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优势手、术前症状时间、撕裂形状、撕裂大小和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等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oop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7.50±16.02)min,较缝线桥组的(76.67±13.19)min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4,P=0.031);锚钉数量(2.00±0)个,较缝线桥组的(4.14±0.35)个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73,P<0.001)。H-Loop组和缝线桥组ASES评术前分别为(57.44±15.91)分和(58.21±16.58)分,术后1年提高至(92.00±4.41)分和(87.71±6.19)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39,P<0.001;F=72.511,P<0.001);UCLA评分术前分别为(20.63±3.79)分和(20.83±5.78)分,术后1年提高至(31.56±3.65)分和(30.36±4.7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788,P<0.001;F=50.043,P<0.001);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分别为(68.50±15.31)分和(66.21±16.51)分,术后1年提高至(87.5±8.70)分和(86.33±9.14)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33,P<0.001;F=30.173,P<0.001);SST评分术前分别为(6.38±3.76)分和(6.55±3.31)分,术后1年提高至(9.06±2.59)分和(9.17±2.45)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47,P<0.001;F=11.096,P<0.001)。H-Loop组和缝线桥组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从术前158.75°±21.25°和139.29°±45.12°,提高至术后1年的178.75°±47.07°和179.76°±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4,P=0.002;t=5.877,P<0.001);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分别从术前145°±45.46°和135.24°±47.07°,提高至术后1年的178.75°±3.42°和179.76°±1.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52,P=0.001;t=6.185,P<0.001)。H-Loop组和缝线桥组肩关节肌力分别从术前(53.36±25.21)N和(43.31±24.49)N,提高至术后1年的(73.69±24.09)N和(61.8±30.07)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6,P<0.001;t=5.623,P<0.001)。术后1年H-Loop组ASES评分为(92.00±4.41)分高于缝线桥组的(87.71±6.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9,P=0.014);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SST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oop无结双排技术能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与传统缝线桥技术相比,术后早期的ASES评分较高,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锚钉应用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套损伤 关节镜检查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无结技术
原文传递
肩袖损伤患者肩关键角对三角肌肌力下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志凌 崔德栋 +5 位作者 龙毅 孟轲 郑镇泽 李成 杨睿 侯景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27-832,共6页
目的 探讨肩袖损伤(rotator cuff tear,RCT)患者三角肌与肩袖肌群的协同作用,以及肩关键角(critical shoulder angle,CSA)对肩袖三角肌肌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2例RCT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 目的 探讨肩袖损伤(rotator cuff tear,RCT)患者三角肌与肩袖肌群的协同作用,以及肩关键角(critical shoulder angle,CSA)对肩袖三角肌肌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2例RCT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29例;年龄42~77岁,平均60.5岁。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0±1.6)分。于术前标准正位X线片上测量CSA,根据所测CSA大小将患者分为CSA>35°组(A组)和CSA≤35°组(B组)。使用手持测力计测量患者肩部各肌群(包括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以及三角肌前、中、后束)肌力,记录并比较健侧与患侧肌力并计算肌力失衡指数,比较男性与女性、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及A、B组间各肌群肌力失衡指数。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肌群肌力失衡指数与CSA及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患侧各肌群肌力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冈上肌、肩胛下肌、冈下肌及三角肌前、中、后束肌力失衡指数分别为14.8%±24.4%、 5.9%±9.7%、7.2%(0,9.1%)、17.2%(5.9%,26.9%)、8.3%±21.3%、10.2%(2.8%,15.4%)。男性患者三角肌前束、冈上肌及冈下肌肌力失衡指数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0.05);男女性患者间其他肌群肌力失衡指数以及优势侧与非优势侧间所有肌群肌力失衡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冈下肌肌力失衡指数与VAS评分成正相关(P<0.05),CSA与三角肌中束肌力失衡指数成正相关(P<0.05);其余肌群肌力失衡指数与VAS评分和CSA均无相关性(P>0.05)。术前CSA为17.6°~39.4°,平均31.1°;其中A组9例、B组33例。A组三角肌前束肌力失衡指数显著小于B组(P<0.05),A、B组间其余肌群肌力失衡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T存在三角肌肌力下降现象,在CSA更大人群中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手持测力计 肩关键角 三角肌 肩关节
原文传递
Internal—brace 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 被引量:16
14
作者 宋斌 周云烽 +6 位作者 陈娜 李卫平 宋卫东 陈仲 杨睿 侯景义 欧阳毅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Internal—brace 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近期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17例(17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4~3... 目的探讨Internal—brace 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近期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17例(17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4~36岁,平均31.8岁。左踝6例,右踝11例。患者均行Internal—brace 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行前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检查踝关节稳定性。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45~84min,平均64.5min,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表现,切口I期愈合。2周即开始完全负重。17例均获随访1—6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前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均为阴性。背伸活动度、跖屈活动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后足评分从术前(36.2±13.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1.2±6.7)分(P〈0.01);优15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Internal—brace 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利于切口愈合和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关节不稳定性 关节镜 距腓前韧带
原文传递
踝关节镜下前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宋斌 李卫平 +3 位作者 陈仲 杨睿 侯景义 谭伟权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前方人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7—65岁,平均45岁。左踝9例,右踝... 目的探讨踝关节前方人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7—65岁,平均45岁。左踝9例,右踝3例。8例有明确踝关节外伤史,其中急性扭伤5例,慢性扭伤3例,另外4例无明确外伤史。采用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人路,同时清理前后踝骨赘,术中未采用俯卧位及增加后内侧入路。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后足-踝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45~80min,平均62min。关节镜下证实12例均存在前方骨性撞击,其中距骨后方骨赘3例,距后三角骨损伤9例。12例均获随访10—18个月,平均14个月。ACFAS评分从术前的(34.4±12.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1.4±6.5)分(t=14.607,P〈0.01)。所有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表现,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前方入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术中可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前后视野,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关节镜检查 撞击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横杆式固定重建膝前十字韧带的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卫平 陈仲 +2 位作者 宋斌 杨睿 谭伟权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0-825,共6页
【摘要】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移植、横杆式固定(transfix)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38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应用自体胭绳肌腱重建ACL、股骨端采... 【摘要】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移植、横杆式固定(transfix)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38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应用自体胭绳肌腱重建ACL、股骨端采用横杆式固定、胫骨端采用界面螺钉固定。男21例,女17例;年龄19~48岁,平均28.4岁;左膝24例,右膝14例。运动伤27例,交通伤2例,跌倒扭伤2例,余7例无明显外伤。急性损伤6例,陈旧性损伤32例。术前体检:前抽屉试验阳性35例,弱阳性1例,阴性2例;Laehman征阳性37例,弱阳性1例。以Lysholm评分评价中期临床疗效,以MRI及X线观察移植物以及骨隧道变化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中3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4.7%),随访时间6.3-7.6年,平均6.8年。所有患者关节活动度正常,Lysholm评分由术前(64.4+4.52)分提高到(85.6±4.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线及MRI发现3例股骨及胫骨隧道均扩大,5例股骨隧道扩大,3例胫骨隧道近端扩大。未见关节间隙变窄。l例患者在术后4年因外伤再次致ACL断裂,行关节镜下ACL翻修术,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物,股骨端及胫骨端采用可吸收挤压钉固定。结论应用胭绳肌腱、股骨侧横杆式、胫骨侧界面挤压螺钉固定重建膝关节ACL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中期疗效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原文传递
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谭伟权 李卫平 +3 位作者 宋斌 杨睿 陈仲 侯景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6-669,共4页
半月板根部即内、外侧半月板在胫骨平台髁间区域的附着点,分为前根和后根,将半月板牢固地固定于胫骨平台,其完整性对维持半月板的功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半月板 根部 外侧 治疗 损伤 胫骨平台
原文传递
FasT-Fix技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Ⅲ度水平撕裂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仲 李卫平 +3 位作者 宋斌 杨睿 谭伟权 侯景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FasT-Fix技术治疗膝半月板水平Ⅲ度撕裂的有效性.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技术对12例半月板水平Ⅲ度撕裂患者进行垂直褥式缝合,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34.7岁.所有患者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断... 目的 探讨使用FasT-Fix技术治疗膝半月板水平Ⅲ度撕裂的有效性.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技术对12例半月板水平Ⅲ度撕裂患者进行垂直褥式缝合,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34.7岁.所有患者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术前Lysholm评分为(64.9±9.4)分.关节镜下先修补半月板,并重建ACL.术后6~18个月(平均12个月)二次镜检评估半月板愈合情况,并进行门诊随访Lysholm评分.结果 12例患者均获12~36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二次镜检提示半月板完全愈合9例,不完全愈合3例,不愈合0例;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93.4±5.0)分.结论 使用FasT-Fix技术垂直褥式缝合半月板水平Ⅲ度撕裂同时重建ACL,能最大限度保留水平撕裂半月板,具有创伤小、易操作、疗效肯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损伤 半月板 胫骨 关节镜检查
原文传递
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 被引量:37
19
作者 周云烽 陈娜 +5 位作者 张正政 罗焕 陈仲 江川 李卫平 宋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联合跟腓韧带(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27例(28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资料,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踝关节镜下解剖重建...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联合跟腓韧带(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27例(28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资料,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踝关节镜下解剖重建ATFL和CFL,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为75.8min(72~104rain)。2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8个月(12~25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无明显踝关节僵硬及活动时疼痛等不良表现。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平均(10.82±3.32)mm减小至末次随访时平均(4.03±1.70)mm,距骨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5.60°±3.86°减小为末次随访时平均6.01°±2.64°,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79±1.79)分降至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54±1.35)分,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由术前平均(63.64±11.20)分提高为末次随访时平均(90.21±4.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踝关节镜下ATFL联合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可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踝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韧带 关节镜 慢性踝关节不稳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术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玥 李卫平 +5 位作者 江川 张正政 周云烽 罗焕 张昊智 宋斌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67-674,共8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重建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55例。术中采...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重建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55例。术中采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自体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28.5±8.03)岁(范围16~46岁);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异体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27.48±7.89)岁(范围16~46岁)。重建方法相同,距骨端及跟骨端均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自体组手术时间(94.07±7.83)min,长于异体组的(63.56±7.96)min(t=14.51,P<0.001);异体组术后发热时间为(5.26±0.90)d,长于自体组的(2.46±0.74)d(t=-12.55,P<0.001);异体组伤口愈合时间为(13.44±3.33)d,长于自体组的(10.32±2.34)d(t=-4.01,P<0.001)。自体组随访(34.54±16.04)个月,异体组随访(42.74±17.79)个月。末次随访时,自体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63.64±11.20)分提高至(90.21±4.48)分,异体组由术前(63.93±10.59)分提高至(89.56±5.15)分,术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5);自体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5.79±1.79)分降低至(1.54±1.35)分,异体组由术前(5.89±1.78)分降低至(2.04±1.32)分,术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6,P=0.168);自体组Tegner运动水平评分由术前(4.07±1.39)分提高至(6.43±1.14)分,异体组由(3.85±1.06)分提高至(6.52±0.85)分,术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3,P=0.740);自体组应力位X线片上距骨倾斜角由术前15.60°±3.86°减少至6.01°±2.64°,异体组由16.99°±3.78°减少至7.14°±3.34°,术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2,P=0.171);自体组距骨前移距离由(10.82±3.12)mm减少至(4.03±1.69)mm,异体组由(10.10±2.02)mm减少至(4.17±1.52)mm,术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6,P=0.746)。自体组无一例发生膝部肌腱供区功能障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患侧与健侧的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后足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自体肌腱移植在发热、伤口愈合时间方面优于异体肌腱移植,但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外侧韧带 移植 同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