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TE防控体系下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屈盈莹 莫春玲 +2 位作者 丘雪梅 肖琳 周雪贞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年第3期96-99,共4页
在医院VTE防控体系下,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穿刺导管相关因素、血栓发生地点、血栓部位、Caprini评分等。认为当Caprini评分为极高危,要警... 在医院VTE防控体系下,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穿刺导管相关因素、血栓发生地点、血栓部位、Caprini评分等。认为当Caprini评分为极高危,要警惕PICC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同时要将VTE防控体系从医院内延伸到医院外,开展更有效的延续护理,才能有效地降低PICC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E防控 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 延续护理
下载PDF
肿瘤患者同时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的病例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莫春玲 屈盈莹 罗淑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第2期221-223,246,共4页
目的探讨2例肿瘤患者合并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CLABSI)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我院86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合并发生的2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患者经抗凝、溶栓、全... 目的探讨2例肿瘤患者合并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CLABSI)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我院86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合并发生的2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患者经抗凝、溶栓、全身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感染及骨髓抑制得到控制,局部症状消退,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治疗,一个月后随访无特殊不适;合并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和CLABSI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维护依从性差、自身卫生状况差、皮疹、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有关。结论同时发生CLABSI和CRLVT是一个严重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CLABSI同时应检查有无血栓形成。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对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应有针对性,规避以上可能的危险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血栓
下载PDF
两种湿敷方法对PICC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莫春玲 屈盈莹 +1 位作者 罗淑娟 黎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11期112-113,共2页
目的:观察甲硝唑注射液及安尔碘皮肤消毒剂两种湿敷方法对PICC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7月发生的穿刺点感染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应用安尔碘皮肤消毒剂湿敷治疗;2015年8月~2016年7月发生的穿刺点感染46例患者设... 目的:观察甲硝唑注射液及安尔碘皮肤消毒剂两种湿敷方法对PICC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7月发生的穿刺点感染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应用安尔碘皮肤消毒剂湿敷治疗;2015年8月~2016年7月发生的穿刺点感染46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应用甲硝唑注射液湿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时间(3.83±1.29)d,短于对照组(5.46±1.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硝唑注射液湿敷治疗PICC穿刺点局部感染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且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 甲硝唑 湿敷
下载PDF
两种敷料在Power PICC管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莫春玲 屈盈莹 黎艳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年第1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透明敷料在PowerPICC管固定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某三甲医院应用PowerPICC置管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选用型号为3MTegadermTM1686的透明敷料,对照... 目的比较两种透明敷料在PowerPICC管固定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某三甲医院应用PowerPICC置管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选用型号为3MTegadermTM1686的透明敷料,对照组选用型号为3MTegadermTM9546HP的透明敷料,比较PowerPICC在导管移位、粘附导管及穿刺点感染情况在两种敷料中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导管移位发生率为16.0%,对照组导管移位发生率4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粘附导管发生率4.0%,对照组粘附导管发生率高达89.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导管穿刺点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TegadermTM1686透明敷料能有效避免粘附导管,减少脱管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PICC 透明敷料 导管移位 导管粘附 感染
下载PDF
心脏移植术后患者PICC送管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5
作者 屈盈莹 莫春玲 +2 位作者 程子亮 黎艳 李宝琪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1年第5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置入耐高压双腔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出现送管困难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5例心脏移植术后置入耐高压双腔PICC时发生送管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结果23例心脏移植术后置管患者中出现送管困难5例。其中2例...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置入耐高压双腔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出现送管困难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5例心脏移植术后置入耐高压双腔PICC时发生送管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结果23例心脏移植术后置管患者中出现送管困难5例。其中2例送管困难原因为静脉瘢痕致狭窄、畸形,1例为静脉解剖异常,移植术中曾做左头臂静脉离断;1例为体位因素、导管因素或血流动力学因素;1例未查找出具体原因。结论对于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置管出现送管困难,除考虑患者的静脉因素、体位摆放情况、导管本身材质情况外,不能忽视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减少送管困难的发生,应充分做好置管前静脉的评估,排除畸形、狭窄。因此,了解患者的外伤史、手术史、术中情况,查阅既往CT结果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困难静脉通路(DIVA) 心脏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