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磁共振诊断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国义 刘立志 +3 位作者 胡伟汉 赵充 高远红 刘学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265-1268,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合适诊断标准。方法275例初治鼻咽癌进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抗肿瘤治疗前行磁共振(MRI)检查,测量咽后淋巴结的最长和最短轴径,并依据MRI随访结果对淋巴结进行定性评价。分析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确...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合适诊断标准。方法275例初治鼻咽癌进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抗肿瘤治疗前行磁共振(MRI)检查,测量咽后淋巴结的最长和最短轴径,并依据MRI随访结果对淋巴结进行定性评价。分析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合适轴径和界值。结果275例患者共检出468个咽后淋巴结,经随访240个为阳性,228个为阴性。阳性与阴性淋巴结的最短轴径值分别为9.9mm±4.8mm和3.3mm±1.2mm(P<0.01),而最长轴径值分别为12.9mm±5.8mm和5.7mm±2.0mm(P<0.01)。在各轴径值中,以最短轴径≥6mm作为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最为合适,此时敏感性为84.1%,特异性为94.3%,准确率为89.1%。50个存在中心坏死的淋巴结中,最短轴径<6mm的有3个。辅加淋巴结存在中心坏死作为转移诊断标准,可稍提高敏感性。结论以最短轴径≥6mm和淋巴结存在中心坏死作为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更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磁共振成像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及术前纵隔镜检查的应用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欣 郑列 +7 位作者 张仕义 谢泽明 佘辉 苏晓东 王军业 黄植藩 杨名添 戎铁华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6-459,共4页
目的探讨纵隔镜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状态(是否存在转移)的临床应用策略。方法2000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临床连续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临床分期为Ⅰ~Ⅲ期的NSCLC患者152例,分别采用CT和纵隔镜技术评估纵隔淋... 目的探讨纵隔镜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状态(是否存在转移)的临床应用策略。方法2000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临床连续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临床分期为Ⅰ~Ⅲ期的NSCLC患者152例,分别采用CT和纵隔镜技术评估纵隔淋巴结状态。根据纵隔淋巴结最终病理结果,计算CT下纵隔怖门淋巴结阴性NSCLC的纵隔镜检查阳性率和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以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T分期、肿瘤类型(中央型或外周型)、CT下纵隔淋巴结大小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等作为预测因子,进行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9例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纵隔镜检查阳性8例,阳性率为11.6%;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14例,发生率为20.1%。62例临床Ⅰ期(CT1~2NOM0)NSCLC,纵隔镜检查阳性7例,阳性率为11.3%;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发生率为19.4%。对全部152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和CT下纵隔淋巴结大小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69例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CT下纵隔淋巴结短径≥1cm的NSCLC患者,术前必须进行纵隔镜检查;对于腺癌患者,即使是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短径〈1cm,术前也应该进行纵隔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淋巴结转移 纵隔镜检查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