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茅海河口潮波的传播特征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 1
-
-
作者
龚文平
刘欢
任杰
于红兵
-
机构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近岸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54,共1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6052)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
文摘
黄茅海位处珠三角的西南,潮波自外海向陆的传播过程中,潮差和潮波性质都发生复杂的变化,对其传播过程及背后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EFDC)模型,通过不同时段的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良好验证后,分析了枯季和洪季时潮波在河口内传播过程中的潮差变化、水位与流速的相位关系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合山水闸的存在以及黄茅海与珠三角河网的相互作用对河口潮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变化、摩擦力作用、入射波与反射波的叠加是造成潮波沿程变化的主要原因,合山水闸形成的反射波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而黄茅海与珠三角河网的相互作用减小了河口的潮差。珠三角的磨刀门河口与伶仃洋—虎门—广州河口的潮波传播表现出与黄茅海河口的不同特征。
-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黄茅海
潮波传播
EFDC模型
-
Keywords
Zhujiang River Delta
Huangmaohai Estuary
tidal propagation
EFDC model
-
分类号
P343.5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
-
题名海南岛南渡江河口枯季大小潮的盐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5
- 2
-
-
作者
龚文平
王道儒
赵军鹏
莫文渊
-
机构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近岸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
出处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1-629,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66001)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5008)
-
文摘
南渡江河口长度较短,河口内驻波发育。河口内盐水入侵近年来呈加剧之势。根据2009年2月大小潮多站同步的周日水流、盐度观测以及2009年11-12月连续38天的表层盐度观测资料,结合EFDC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渡江河口枯季大小潮期的盐度与水体分层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枯季时南渡江河口干流自口门向陆,潮流流速递减,盐度减小,水体分层增强。水体分层在落潮时增大,涨潮时减小。大潮期的混合作用强于小潮期。河道内采砂形成的深坑对高盐水起到捕集作用,涨潮时输入的高盐水在落潮时无法向海输出,对南渡江的盐水入侵起到加剧作用。实测资料显示,小潮期的盐水入侵长度要大于大潮期。
-
关键词
海南岛南渡江
水体混合与分层
盐水入侵
捕集
-
Keywords
Nandu River Estuary of Hainan Island
mixing and stratification
saltwater intrusion
salt trapping
-
分类号
P731.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海南岛南渡江河口的盐水入侵
被引量:8
- 3
-
-
作者
赵军鹏
龚文平
王道儒
-
机构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近岸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8,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66001)
-
文摘
南渡江是海南岛最大的河流,河口长度较短(约25km),口外濒临琼州海峡。南渡江的盐水入侵近年来呈加剧趋势,急需对其过程与机理进行研究。本研究运用FVCOM模型,采用2009年枯季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了枯季和洪季南渡江河口的流速和盐度的时空分布及盐水入侵的变化,探讨了河口不同位置驱动盐分向陆输运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枯季小潮时的河口环流强度大于大潮时,而洪季河口环流在大潮时更加发育,洪枯季都表现出大潮期的盐度分层(表底层盐度差)大于小潮期;口门附近,潮汐振荡输运在总的向陆盐分输运通量中占主导,而向上游方向,稳定剪切输运则表现得更重要。主河道内损失的盐分主要通过海甸溪的盐分输入进行补充。
-
关键词
南渡江河口
盐水入侵
FVCOM模型
-
Keywords
Nandu River Estuary
saline intrusion
FVCOM model
-
分类号
P731.1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伶仃洋河口横向环流
被引量:8
- 4
-
-
作者
易侃
龚文平
-
机构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近岸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4,共1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61130542)
-
文摘
横向环流存在于大多数河口中,在河口的动量平衡和物质输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的机制众多。本文利用三维水动力模型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结合1989年和2002年的实测数据对伶仃洋河口进行研究,得到了伶仃洋河口在洪季和枯季时期不同的水动力和盐度分布结构。在文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断面,针对洪枯季、大小潮以及涨落潮等不同时期的横向流结构和盐度剖面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受局地的径、潮流条件和地形约束影响,横向环流结构并不能充分形成,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构特点。伶仃洋河口横向环流主要是在径、潮流与地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区域的形成机制存在差异。综合分析后,本文认为伶仃洋河口的横向环流在该区域的动力过程中相对较为次要。
-
关键词
伶仃洋河口
EFDC模型
河口横向环流
水动力
-
Keywords
Lingding Estuary
EFDC model
lateral circulation
estuarine hydrodynamics
-
分类号
P731.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