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廓线仪研究现状与应用初探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吉 范绍佳 +7 位作者 方杏芹 王安宇 李江南 樊琦 陈训来 冯业荣 冯瑞权 刘英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3-697,共5页
风廓线仪是新一代大气遥感测风系统。简述了风廓线仪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其应用研究现状,采用澳门和香港风廓线仪资料分析了热带风暴"圆规"影响时的特征,表明在热带风暴的影响下,风向转变非常快,并且在其登陆前后风向发生了明... 风廓线仪是新一代大气遥感测风系统。简述了风廓线仪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其应用研究现状,采用澳门和香港风廓线仪资料分析了热带风暴"圆规"影响时的特征,表明在热带风暴的影响下,风向转变非常快,并且在其登陆前后风向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澳门和香港风廓线仪资料的对比及香港风廓线仪资料与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可见,风廓线仪测量的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应用的前景是很广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仪 原理和应用 热带风暴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华南地气感热通量交换系数的估算 被引量:3
2
作者 彭玉麟 何春燕 简茂球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9-142,共4页
利用2009年东莞市气象台涡动能量平衡观测系统的观测数据和常规观测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感热交换系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感热交换系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的感热通量交换系数相对较大,而夏、秋两季的感热交换系数则相对... 利用2009年东莞市气象台涡动能量平衡观测系统的观测数据和常规观测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感热交换系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感热交换系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的感热通量交换系数相对较大,而夏、秋两季的感热交换系数则相对较小。近地面风速越大,感热交换系数越小。华南地区感热交换系数一般在(3.26±1.55)×10-3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通量 感热交换系数 华南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玉梅 彭玉麟 +1 位作者 简茂球 曾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27-1036,共10页
利用测站常规观测资料及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我国南方地区地表感热通量资料,并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一年四季中,南方西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基本都是呈线性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则是线性减小的;南方地区感热通量的... 利用测站常规观测资料及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我国南方地区地表感热通量资料,并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一年四季中,南方西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基本都是呈线性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则是线性减小的;南方地区感热通量的时间变化以年际变化为主。地气温差是决定地表感热通量逐年变化的最主要因子,近地面风速次之。地表感热通量年际分量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结果表明,四季感热通量异常的第一种主要变异模态皆为全区同号的分布型,而第二主要变异模则是呈东西反号的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感热通量 估算 线性变化趋势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中国冬季月地面气温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贾丹 简茂球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4-464,共11页
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的年际变异时空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进行了统计诊断分析,并对大气内部的影响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的主要年际变异模态是除青藏高原地... 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的年际变异时空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进行了统计诊断分析,并对大气内部的影响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的主要年际变异模态是除青藏高原地区外的全国一致型,其次为南北反号分布型。我国冬季1月与2月气温的主要年际变异模态之间存在显著的同相变化关系,而它们与前期12月气温的主要变异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相变化关系。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主要年际变异模态又与欧亚大陆更大范围的高纬—中低纬度地区气温的反号变异型直接相关。与我国冬季各月大范围的地面气温变异相关的温度异常信号存在于深厚的对流层,其中异常信号在地面最显著,其强度随高度逐渐衰减。地表温度异常可以通过地表向上长波辐射通量异常来影响近地面乃至更高层次的气温异常。在冬季各月,欧亚大陆北部上空对流层各层出现的明显西风异常加强,使得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侵活动减弱,从而造成我国乃至更大范围且垂直深厚的气温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冬季月气温 年际变化
下载PDF
2011年秋季海南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韩浦城 简茂球 《广东气象》 2015年第2期18-22,共5页
对201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在海南的强降水过程特征以及不同的季内周期振荡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此次强降水过程有显著影响的振荡周期为2~7 d和45~90 d。2~7 d的振荡以TD型波动为主,表现为从热带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向... 对201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在海南的强降水过程特征以及不同的季内周期振荡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此次强降水过程有显著影响的振荡周期为2~7 d和45~90 d。2~7 d的振荡以TD型波动为主,表现为从热带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向西北传播的特征。而45~90d的振荡在9—10月初期间表现为东西双向传播并在海南汇合的特征,有利于在南海北部出现持续的对流环流系统。该次海南强降水过程发生在La Nina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北太平洋为大范围的暖异常,位于南海北部的季风槽和强劲的西南季风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海南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及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暴雨 秋季 季内振荡 海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