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祝贺《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创建20周年
1
作者 方昆豪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2年第4期320-320,共1页
不知不觉《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已20岁了。在1992年3月在深圳召开的广东省放射学学术会议上,根据省内各兄弟医院代表们的反映和要求.并征得广东省医学会的同意,省放射学会领导一致认为我省有能力筹办一个面向全国的影像学杂... 不知不觉《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已20岁了。在1992年3月在深圳召开的广东省放射学学术会议上,根据省内各兄弟医院代表们的反映和要求.并征得广东省医学会的同意,省放射学会领导一致认为我省有能力筹办一个面向全国的影像学杂志,决定回广州后立即以中山医科大学为主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和第一军医大学的力量进行筹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影像诊断 杂志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会 第一军医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 影像学
下载PDF
儿童幕下原发脑肿瘤实性部分平扫CT值对肿瘤分级的价值
2
作者 段宏璐 孙梦雅 +2 位作者 王欣怡 陈苑 周旭辉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4年第5期342-347,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实性成分的平扫CT值对儿童高、低级别幕下肿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87例儿童原发幕下脑肿瘤,包括34例低级别脑肿瘤和53例高级别脑肿瘤。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肿瘤实性成分、尾状核和半卵圆中心的CT值。计算标准化CT值1... 目的探讨肿瘤实性成分的平扫CT值对儿童高、低级别幕下肿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87例儿童原发幕下脑肿瘤,包括34例低级别脑肿瘤和53例高级别脑肿瘤。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肿瘤实性成分、尾状核和半卵圆中心的CT值。计算标准化CT值1(肿瘤实性成分/尾状核,CT-1)和标准化CT值2(肿瘤实性成分/半卵圆中心,CT-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确定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对其中30例完成CT平扫和MRI检查(含扩散加权成像序列)的患儿(低级别8例,高级别22例),比较肿瘤实性成分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CT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高级别儿童幕下脑肿瘤其肿瘤实性成分CT值[(42.94±5.75)HU比(30.88±7.53)HU]、CT-1(1.19±0.15比0.84±0.18)、CT-2(1.77±0.31比1.25±0.37)均高于低级别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CT-1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当CT-1等于0.99时,鉴别高、低级别儿童幕下脑肿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和85.3%,AUC为0.922。在30例完成CT平扫和MRI检查的患儿中,CT参数与ADC值均可鉴别高、低级别儿童幕下脑肿瘤;且ADC值和CT参数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差异(CT-1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5%和100%,AD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和100%,P>0.05)。结论CT参数可简便地对儿童幕下脑肿瘤进行术前分级,为诊疗提供有效诊断信息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幕下脑肿瘤 CT平扫 CT值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MRI、MRCP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小玲 刘起旺 +2 位作者 张辉 张锁旺 梁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07-71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及其浸润转移的MRI、MRCP表现,评价MRI结合MRCP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胆囊癌患者34例,均行MRI扫描,包括轴位、冠状位T1WI、T2WI平扫,MRCP;10例行轴位、冠状位增强扫描;7例行脂肪抑制扫描。结果所有...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及其浸润转移的MRI、MRCP表现,评价MRI结合MRCP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胆囊癌患者34例,均行MRI扫描,包括轴位、冠状位T1WI、T2WI平扫,MRCP;10例行轴位、冠状位增强扫描;7例行脂肪抑制扫描。结果所有胆囊癌原发灶均为MRI显示,其诊断分型符合率为85.7%;对肝脏直接浸润的诊断正确性为78.6%,肝脏转移的诊断正确性为89.3%,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66.7%,诊断正确性为85.8%;对胆管受侵阳性诊断率为100%,诊断准确性为82.1%。结论MRI与MRCP联合应用,能较为准确地对原发性胆囊癌进行诊断和分型,并能准确地描述和评价胆囊癌扩散程度及浸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囊癌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诊断 MRCP表现 MRI扫描 诊断价值 冠状位增强扫描 诊断准确性 脂肪抑制扫描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肝脏双期灌注量的监测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勇慧 杨建勇 李家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615-1617,共3页
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明确肝移植后早期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确定肝移植后围手术期的动、门脉灌注量变化范围. 方法:选取11例因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手术且无并发症的病例,于术后12-20 d行CT灌注成像扫描,获得其肝动脉灌注量(HAP)、... 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明确肝移植后早期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确定肝移植后围手术期的动、门脉灌注量变化范围. 方法:选取11例因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手术且无并发症的病例,于术后12-20 d行CT灌注成像扫描,获得其肝动脉灌注量(HAP)、灌注指数(HAI)、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动脉峰值到达时间(PT)等指标.并与18名无肝病的健康人相应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肝移植组和对照组的灌注参数分别是:肝动脉灌注量: 0.512±0.220和0.275±0.171 L/(min·L);门静脉灌注量: 1.534±0.479和1.141±0.482 L/(min·L);肝总灌注量: 2.046±0.458 L/(min·L)和1.416±0.544 L/(min·L);肝动脉灌注指数:HPI 25.65±10.92%和27.22±19.41%.对比对照组肝移植组肝动脉、门静脉和总灌注量明显上升(P=0.003, O.042和0.003).灌注指数变化不明显. 结论:在慢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早期,肝动脉、门静脉和总灌注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CTP诊断标准应根据这一变化趋势来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移植后 肝脏血流动力学 慢性终末期肝病 静脉灌注量 监测 双期 CT灌注成像 肝移植手术 肝动脉灌注 血管并发症 变化规律 围手术期 无并发症 门脉灌注 诊断标准 对照组 门静脉 指数 健康人 CTP 早期 指标 上升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建波 杨建勇 +3 位作者 陈伟 庄文权 张珑涓 李家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作用,探讨其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远期再狭窄的防治价值。方法组织贴块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SMC,取第6~10代作实验用,MTF法检测地塞米松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SM...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作用,探讨其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远期再狭窄的防治价值。方法组织贴块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SMC,取第6~10代作实验用,MTF法检测地塞米松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SMC增殖的效果,并用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地塞米松作用下大鼠胸主动脉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地塞米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SMC增殖,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对其抑制程度不同。各浓度组之间总A值变化经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F=36.02,P<0.001;两两比较较高浓度组10^(-6)及10^(-5) mol/L抑制率相似,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65;低浓度组10^(-11) 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567;余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②地塞米松以浓度依赖模式抑制大鼠SMC的PCNA mRNA表达。方差分析F= 15.407,P<0.001。较低浓度组(10^(-9) mol/L及10^(-11)mol/L)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48及0.56。其余各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地塞米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SMC增殖, 10^(-7) mol/L浓度以上可起效,并能持续抑制96 h以上,较低浓度地塞米松在作用时间延长时也有可能抑制SMC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下载PDF
CT最大斜率法定量测量肝硬化灌注指标的准确性分析及改良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勇慧 李家平 +4 位作者 谢红波 庄文权 陈伟 初建平 杨建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9-532,共4页
目的比较肝硬化伴有脾大时使用CT最大斜率法(传统法)和改进后的最大斜率法(改良法)测量肝灌注指标的准确性。资料和方法选取17例不同级别(child-plugh分级)的肝硬化伴有脾大患者作为研究组(肝硬化组)和14例无肝病的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 目的比较肝硬化伴有脾大时使用CT最大斜率法(传统法)和改进后的最大斜率法(改良法)测量肝灌注指标的准确性。资料和方法选取17例不同级别(child-plugh分级)的肝硬化伴有脾大患者作为研究组(肝硬化组)和14例无肝病的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以及去卷积法计算肝灌注量。结果对照组使用传统法、改良法和去卷积法计算出的肝脏双期灌注量非常接近(P>0.05);肝硬化组,传统法计算所得门静脉灌注量和总灌注量明显低于另两种方法(P<0.05)。结论在对肝硬化脾肿大病例的CT灌注定量测量中,改良法的准确性优于传统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冠状动脉形态与粥样硬化病变关系的多层螺旋CT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范卫君 刘远健 +3 位作者 吕衍春 顾仰葵 杨有优 刘鹏程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0-323,346,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的三维形态结构、变异及与冠心病(CAD)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处理,观察、测量冠状动脉的分支、位置、形态及其变异,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的三维形态结构、变异及与冠心病(CAD)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处理,观察、测量冠状动脉的分支、位置、形态及其变异,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成功进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1057人,发现冠状动脉狭窄面积>70%诊为冠心病352例。资料显示左侧优势型的冠心病发病数相对较少,而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角度较大、主干较短、冠状动脉开口于冠状动脉窦之外变异与冠心病发生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M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管径、三维形态结构;冠状动脉的某些结构如开口变异等可能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变异 粥样硬化
下载PDF
MSCTA对急性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8
作者 鲁观春 杨有优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MSCTA对急性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急诊CT平扫、CTA及三维重建资料。结果:13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MAE)7例、肠系膜上静... 目的:探讨MSCTA对急性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急诊CT平扫、CTA及三维重建资料。结果:13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MAE)7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embolism,SMVE)6例。直接征象:7例SMAE中,平扫见血栓密度影2例,CTA均见充盈缺损;6例SMVE中,平扫见血栓密度影4例,CTA均见充盈缺损。间接征象:13例中肠梗阻5例,腹水6例。SMAE:血管壁钙化5例,薄纸样肠壁改变2例,肠壁水肿增厚强化减弱3例;SMVE:增强扫描管壁环形强化、管径扩张5例,缆绳征4例;受累肠管、肠系膜广泛水肿增厚,增强扫描可呈明显减弱或未强化特点,肝脏门脉期强化减弱不均匀2例;合并门静脉、脾静脉血栓2例。结论:CTA对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敏感性较CT平扫高,对于CT平扫阴性的患者行CTA检查很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栓塞 急腹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进展期SARS与巨细胞病毒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邝健谊 陈境第 +5 位作者 曾勉 谢灿茂 邹齐慧 凌坚 唐可京 孙海兴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2期875-878,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和巨细胞病毒 (CMV)肺部感染的影像特征及其病变进展规律。方法 :我院确诊SARS组 3 0例 ,CMV组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者 14例 ,均动态追踪胸部平片检查 ,各 1例行CT检查。结果 :SARS在... 目的 :初步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和巨细胞病毒 (CMV)肺部感染的影像特征及其病变进展规律。方法 :我院确诊SARS组 3 0例 ,CMV组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者 14例 ,均动态追踪胸部平片检查 ,各 1例行CT检查。结果 :SARS在出现发热症状后 ,一般在 2、3天内迅速出现双肺中下肺野多发片状影。 6例出现ARDS ,表现为病灶迅速发展或部分吸收后又重新加重 ,无明确的游走发展趋势 ,1周左右进展为肺水肿。 5例轻症患者仅累及单肺叶或肺段 ,最早在第 3天有好转。 3例出现少量胸腔积液 ,而 2例在治疗中出现少量气胸 ,处理后好转。CMV组病变的ARDS进程类似 ,首先双肺纹理增粗、模糊 ,然后双肺中外带多发小片状影 ,7天内融合成实变的大片状影 ,10例死亡患者表现为肺水肿 ,呈磨玻璃样胸片改变。结论 :SARS冠状病毒直接侵犯肺泡上皮细胞 ,巨细胞病毒在成纤维细胞生长 ,均导致肺泡通透性增加 ,形成透明膜样改变 ,可导致肺水肿、实变。胸部影像多为肺纹理增多、模糊 ,演变成多发的肺叶渗出病灶 ,进展迅速 ,可全肺实变 ,但一般不破坏肺泡空间结构形成空洞。二者影像征象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肺炎.病毒性 K细胞病毒感染
下载PDF
儿童脊柱结核的CT表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敏 李子平 +2 位作者 刘文 方伟军 汪福康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9年第5期262-266,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手术、病理活检或抗结核治疗痊愈后证实的儿童脊柱结核的28例CT资料,与同期159例成人脊柱结核的CT表现对照,观察两者椎体和附件破坏的情况、椎体旁脓肿长度与椎...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手术、病理活检或抗结核治疗痊愈后证实的儿童脊柱结核的28例CT资料,与同期159例成人脊柱结核的CT表现对照,观察两者椎体和附件破坏的情况、椎体旁脓肿长度与椎体高度之比、椎旁脓肿以及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分析儿童脊柱结核的特征性CT表现。结果儿童脊柱后凸畸形率75%(21/28),明显大于成人发生率17.0%(27/159);椎体受累以胸椎多见53.7%(51/95)。儿童颈椎受累率为10.5%(10/95),与成人3.3%(16/479)相比,P=0.002<0.05,而儿童腰椎受累率为31.6%(30/95),与成人44.5%(213/479)相比,P=0.02<0.05,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以中心型破坏为主的椎体破坏率57.1%(16/28)与成人组25.6%(41/159)相比,P=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以边缘型破坏为主的发生率7.1%(2/28)与成人组24.5%(39/159)相比,P=0.04<0.05,结果亦有统计学意义。在椎体旁脓肿长度与椎体高度之比、椎体旁脓肿最大厚度、累及附件病例方面,两者均无明显统计学上差异。而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发生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达78.6%(22/28),与成人的发生率49.7%(79/159)相比,P=0.005<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脊柱结核在CT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脊柱后凸畸形常见,颈胸椎受累率高,中心型脊柱结核多见,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受压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肠扭转的CT诊断 被引量:7
11
作者 鲁观春 杨有优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分析肠扭转的CT特征性征象,提高肠扭转的术前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10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腹部CT表现,均为术前全腹CT平扫加增强,并将图像传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MPR、MIP及CTA。结果 10例肠扭转患者中,单纯小肠扭转7例,... 目的分析肠扭转的CT特征性征象,提高肠扭转的术前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10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腹部CT表现,均为术前全腹CT平扫加增强,并将图像传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MPR、MIP及CTA。结果 10例肠扭转患者中,单纯小肠扭转7例,乙状结肠扭转2例,空肠合并升结肠扭转1例。CT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并长短不一的气液平,肠壁水肿,4例合并腹腔积液,其中特征性CT征象包括:7例单纯小肠扭转患者中5例出现肠管"旋涡征",6例"血管旋涡征",4例"靶环征",3例"鸟喙征";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见"鸟喙征",可见"U字征"1例,"S字征"1例,1例空肠合并升结肠扭转患者可见肠管、血管"旋涡征"及"鸟喙征"。结论肠扭转患者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后处理技术,通常能于术前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扭转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肝细胞癌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海林 蒋超 +2 位作者 吴梅 杨建勇 李家平 《广州医药》 2007年第1期11-14,共4页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血管生成 肝细胞癌 血流动力学变化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网 实质性器官 营养物质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应用的价值(附4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伟 庄文权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2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评价和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在CT导引下用国产TH胶对4例椎体溶骨性病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疼痛均得到控制或明显改善,但由于神经损伤所致的下肢无力则无明显疗效。TH胶的理化性能完全适用于经皮... 目的评价和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在CT导引下用国产TH胶对4例椎体溶骨性病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疼痛均得到控制或明显改善,但由于神经损伤所致的下肢无力则无明显疗效。TH胶的理化性能完全适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过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至10个月,未见局部症状复发。结论椎体成形术对于椎体溶骨性病变是一种有效的、创伤性小的冶疗方法,具有缓解疼痛、加固椎体及稳定脊柱的作用,国产TH胶可作为椎体成形术的成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临床应用 介入性放射学 椎体溶骨性病变 椎体肿瘤 适应证
下载PDF
细针穿刺输精管造影对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良运 胡美玉 +4 位作者 张志兴 刘晃 邓春华 涂响安 邓顺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输精管造影对梗阻性无精子症梗阻部位的诊断和鉴别作用,分析其安全性和操作注意事项。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拟诊为"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患者57例行精液分析、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及开放性细针穿...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输精管造影对梗阻性无精子症梗阻部位的诊断和鉴别作用,分析其安全性和操作注意事项。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拟诊为"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患者57例行精液分析、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及开放性细针穿刺输精管造影检查。结果 57例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患者分别行精液分析、TRUS和开放性细针穿刺输精管造影检查,其中20例患者仅TRUS提示为射精管梗阻(EDO),造影证实其中3例(15%)实为EDO;17例患者仅精液分析提示为EDO,造影证实4例确实有EDO;20例患者TRUS和精液分析皆为EDO,但仅4例造影证实为EDO。所有患者中,双侧射精管梗阻仅6例(10.53%);双侧梗阻部位皆位于输精管和/或附睾者46例,其中双侧附睾部梗阻的患者最多(26例);另有一侧输精管梗阻、对侧射精管梗阻患者3例;一侧附睾部梗阻、对侧射精管部梗阻2例。并发症:仅1例出现阴囊血肿,保守治疗后吸收;轻度下腹胀痛3例,自行缓解。其中23例确诊附睾部梗阻的患者造影后4~6月返院行二期输精管、附睾吻合术中注水试验确认造影穿刺部位皆未形成新的梗阻。结论 TRUS和精液分析对国人射精管梗阻等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用有限,细针穿刺输精管造影不仅能准确显示输精管道的梗阻部位、程度及原因,且其操作简便、安全,仍是国人射精管梗阻等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金标准。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充分休息是其安全性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梗阻性无精子症 输精管造影 经直肠超声检查
下载PDF
应用颈外静脉作CT增强注射通道的探讨
15
作者 徐巧兰 邹文星 +1 位作者 陈美霞 谢红波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5年第1期53-54,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与评价应用颈外静脉作CT增强注射通道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5月至2002年10月期间进行CT增强扫描病例1250例,男692例,女558例,年龄分布12~86岁,平均年龄49岁。均采用美国MedradMCT310自动高压注射器,注射针头为TERUM... 目的回顾性分析与评价应用颈外静脉作CT增强注射通道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5月至2002年10月期间进行CT增强扫描病例1250例,男692例,女558例,年龄分布12~86岁,平均年龄49岁。均采用美国MedradMCT310自动高压注射器,注射针头为TERUMO牌一次性头皮针21G,造影剂为德国先灵公司65%优维显(Ultravist)2~3ml/kg。全部患者均先采用手背静脉或前臂静脉穿刺注射造影剂,大多数获得满意效果。其中96例患者因上肢静脉状态不佳或穿刺失败后即改用颈外静脉作注射造影剂通道获得成功。结果颈外静脉作为CT增强注射通道均获一次穿刺成功。结论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大多年老体弱,恶病质或前臂及手背血管经化、放疗后状况不佳,而CT增强又需快速(Bolus注射)、大量地注射造影剂,颈外静脉恰有距心脏近、管腔粗大、位置表浅、易成功穿刺等特点。经我们96例临床验证认为对临床在手部较难穿刺的患者颈外静脉作为CT增强检查时的静脉注射通道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静脉 注射 CT增强检查 造影剂 患者 穿刺 前臂 临床验证 通道 快速
下载PDF
连颅双胎畸形影像表现与手术对照(及文献复习)
16
作者 杨智云 罗柏宁 吴新建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5年第4期201-202,共2页
目的报道1例连颅双胎罕见畸形并复习文献,提高对连颅双胎畸形的认识。方法一对女性连颅双胎婴儿的影像学表现,与手术对照。结果影像学表现与手术所见一致。结论现代影像发展可发现复杂畸形,对其矫形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连颅双胎 X线断层扫描 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MRI)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胎儿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波 罗柏宁 +2 位作者 张中伟 谢红宁 孙庚喜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4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胎儿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B超发现胎儿发育异常并经引产或手术证实的8例孕妇胎儿MR图像,并将MR与B超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胎儿发育异常的病种有:前置胎盘2例,胎儿肾脏发育不良1例,先天性膈疝1例,...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胎儿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B超发现胎儿发育异常并经引产或手术证实的8例孕妇胎儿MR图像,并将MR与B超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胎儿发育异常的病种有:前置胎盘2例,胎儿肾脏发育不良1例,先天性膈疝1例,羊水过少2例,腹膜后畸胎瘤1例,小脑发育不良1例。与B超相比,MRI可清晰显示B超发现的胎儿异常。结论磁共振成像在胎儿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当B超怀疑胎儿发育异常时MRI更是重要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胎儿检查 引产 胎儿发育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CT分型及相关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梦楠 彭振鹏 +4 位作者 胡晓书 董帜 罗宴吉 冯仕庭 杨旭峰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4年第4期663-668,共6页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IHH)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9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和2例穿刺活检证实IHH的CT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6例加做延时扫描,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各型的C...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IHH)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9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和2例穿刺活检证实IHH的CT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6例加做延时扫描,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各型的CT表现。结果:11例IHH,肿块型6例,直径在5~10cm之间;结节型3例,直径〈5cm;弥漫型2例。平扫各型肿瘤均呈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型密度不均匀,均见钙化,4例中央区见液化坏死区,1例中央区见出血灶;结节型密度不均匀,1例见钙化;弥漫型密度均匀。肿块型均有分叶,结节型、弥漫型无分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型5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结节样强化;结节型3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弥漫型1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环形强化;3例肿块型及1例结节型出现自边缘向中心呈粗条状强化影,强化程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相近;门脉期、延迟期全部肿瘤持续向心性强化,4例肿块型中央坏死区未见强化;结节型、弥漫型全部为全瘤强化。结论:IHH总体表现为向心性强化及延迟强化,但各型的CT分型表现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婴儿型血管内皮瘤 分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术前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组学Radscore的膀胱癌肌层浸润性预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琪 张静 +7 位作者 王焕军 张曦 刘洋 杜鹏 田强 卢虹冰 郭燕 徐肖攀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6期17-21,共5页
目的:基于术前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策略构建一个简明的量化模型,实现膀胱癌肌层浸润性的术前准确预测。方法:选取医院就诊的106例膀胱癌患者的影像数据,包括T2加权(T2W)、弥散加权(DW)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数据,将其中... 目的:基于术前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策略构建一个简明的量化模型,实现膀胱癌肌层浸润性的术前准确预测。方法:选取医院就诊的106例膀胱癌患者的影像数据,包括T2加权(T2W)、弥散加权(DW)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数据,将其中来自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64例膀胱癌患者数据作为训练集,来自唐都医院的42例作为测试集。对所有患者的肿瘤区域进行勾勒,从获得的感兴趣区域(ROI)中提取5类影像学特征。采用特征回归剔除算法进行特征选择,获得最优特征子集。利用逻辑回归策略对所选特征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系数,构建Radscore模型,并据此对患者的膀胱癌肌层浸润性进行量化分析,观察膀胱癌肌层浸润性的预测准确率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选择的36个特征所构建的Radscore模型,对膀胱癌肌层浸润性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4.7%和80.9%,AUC分别为0.880和0.813。结论:基于术前多模态MRI影像组学Radscore的膀胱癌肌层浸润性预测的双中心研究,对医师制定个体化临床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肌层浸润性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 影像组学 支持向量机(SVM)
下载PDF
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CT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罗树林 范淼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552-554,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胆囊癌与30例慢性胆囊炎的CT表现。结果胆囊癌组胆囊壁厚度(8.4±3.0)mm,明显厚于慢性胆囊炎组的(6.0±1.9)mm(P<0.05)。胆囊癌组黏...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胆囊癌与30例慢性胆囊炎的CT表现。结果胆囊癌组胆囊壁厚度(8.4±3.0)mm,明显厚于慢性胆囊炎组的(6.0±1.9)mm(P<0.05)。胆囊癌组黏膜受累破坏比例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P<0.05)。胆囊癌组可见壁结节比例为50.0%(30/60),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的16.7%(5/30)(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胆囊壁的形态、病变部位、壁增厚特征以及邻近器官的情况,在胆囊癌的诊断及其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慢性胆囊炎 CT 增强扫描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