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X-2与BCL-2的表达与皮肤肿瘤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毛越苹 段朝晖 +2 位作者 尹若菲 曾凡钦 林宝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了解常见的皮肤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初步探讨COX-2与BCL-2在皮肤肿瘤中过表达对肿瘤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Bowen’s病(BD)15例... 【目的】了解常见的皮肤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初步探讨COX-2与BCL-2在皮肤肿瘤中过表达对肿瘤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Bowen’s病(BD)15例,基底细胞上皮瘤(BCE)20例,鳞癌(SCC)20例及正常组织5例COX-2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各标本的肿瘤组织均有COX-2的表达,总体上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148,P>0.05),染色强度有显著性差异(Hc=90.70,P<0.05),周围正常组织未见COX-2的表达。SCC、BD表达范围弥漫,以SCC表达强度最为显著;细胞分化高的SCC标本其COX-2的表达较细胞分化低者明显。BCE、SK呈灶性表达,强度不一;正常组织仅于表皮基底层有强度很弱的阳性表达。在SCC、BCE、BD,COX-2表达阳性者BCL-2表达的阳性率较COX-2表达阴性者高(P<0.05)。【结论】皮肤肿瘤存在COX-2的过表达;检测SCC组织COX-2的表达可预测其病变的恶性程度;COX-2表达的模式较阳性与否、表达的强度对病变的提示更有意义。BCL-2的表达与COX-2的过表达有关,COX-2可能是通过激活BCL-2发挥抗凋亡作用而促进皮肤肿瘤形成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 BCL-2 皮肤肿瘤
下载PDF
不同种属来源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组织修复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毛越苹 齐庆 +2 位作者 谭国珍 郭庆 曾凡钦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587-1590,共4页
目的:比较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dMSCs)和人胚胎真皮间充质干细胞(hdMSCs)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b)组织修复作用的影响,探讨异种属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hsFb组织修复的可靠性.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基,以消化—贴壁—传代法体外... 目的:比较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dMSCs)和人胚胎真皮间充质干细胞(hdMSCs)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b)组织修复作用的影响,探讨异种属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hsFb组织修复的可靠性.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基,以消化—贴壁—传代法体外培养、鉴定mdMSCs和hdM-SCs,并与体外分离培养的hsFb于transwell培养体系中共培养,采用样本碱水解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第1,4日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Hyp)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结果:不同种属MSCs(mdMSCs/hdMSCs)对共培养上清液Hyp含量的影响差异(F=0.174)以及不同处理组(即不同细胞密度MSCs)培养上清液Hyp含量差异(F=1.304)均无显著性.不同时间(即第1和第4日)共培养上清液Hyp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712,P<0.01).不同种属MSCs(mdMSCs/hdMSCs)对上清液TGF-β1的含量影响差异(F=0.062)以及不同处理组(即不同细胞密度MSCs)培养上清液TGF-β1含量差异(F=1.991)均无显著性.不同时间(即第1和第4日)培养上清液TGF-β1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0.699,P<0.05).结论:不同来源真皮MSCs与hsFb共培养对胶原分泌和TGF-β1表达无影响,组织修复过程中,异种属真皮MSCs的诱导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 间充质干细胞 异种动物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广东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席丽艳 福岛和贵 +3 位作者 鲁长明 龙泽香代子 徐晓容 西村和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6-208,220,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比较广东株、广西株和泰国株之间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测定大亚基核糖体DNA基因(LSUrDNA)的ITS区域的碱基序列,以及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12株广东分离株及2株广西分离株的rDNA... 目的探讨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比较广东株、广西株和泰国株之间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测定大亚基核糖体DNA基因(LSUrDNA)的ITS区域的碱基序列,以及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12株广东分离株及2株广西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测定的结果,通过DDBJ国际GenBank进行菌株同源性搜索与泰国菌株具有10096的同源性。经2个随机引物扩增18株菌,引物ATGS将18株菌分为9个亚型(A1~A9);引物OPAO15将18株菌分为7个亚型(P1~P7)。12株广东株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2个引物分别分了4~7个亚型。其中1株分离于广西边界的广东株与广西株具有相同的随机扩增DNA电泳图谱,但另1株远离于广西边界地区的菌株与广西的菌株也具有同样的DNA带型。部分广东株和广西株具有和泰国株同样的遗传相似性。结论12株广东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株与广西和泰国株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推测广东自然界中极有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分子流行病学
下载PDF
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和痤疮瘢痕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2
4
作者 吴艳 毛越苹 +9 位作者 郑捷 彭振辉 陈兴平 杨功焕 曾凡钦 徐慧珍 肖生祥 江文 马杰民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95-397,共3页
目的:了解门诊痤疮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及导致出现痤疮瘢痕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331例门诊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4~19岁、居住在农村、初中文化程度、油性皮肤、伴发脂溢性皮炎、每天睡眠时间少于8h的患者痤疮病情更严重。... 目的:了解门诊痤疮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及导致出现痤疮瘢痕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331例门诊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4~19岁、居住在农村、初中文化程度、油性皮肤、伴发脂溢性皮炎、每天睡眠时间少于8h的患者痤疮病情更严重。男性、有瘢痕家族史、痤疮程度严重的患者出现痤疮瘢痕的概率比较大。结论:对于具备重度痤疮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及早干预,给予积极的治疗。由于重度痤疮出现瘢痕的概率更高,因此早期、及时的治疗对于避免出现瘢痕也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严重程度 痤疮瘢痕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痤疮患者治疗情况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吴艳 毛越苹 +4 位作者 郑捷 彭振辉 陈兴平 杨功焕 朱学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 了解痤疮患者目前的治疗状况和就医行为特点。方法 对 2 3 3 1例门诊痤疮患者进行问卷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在近 1年内接受过治疗的痤疮患者占所调查痤疮患者总数的 5 2 .6% ;痤疮程度重、女性患者和广州患者更愿意接受治疗 ;... 目的 了解痤疮患者目前的治疗状况和就医行为特点。方法 对 2 3 3 1例门诊痤疮患者进行问卷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在近 1年内接受过治疗的痤疮患者占所调查痤疮患者总数的 5 2 .6% ;痤疮程度重、女性患者和广州患者更愿意接受治疗 ;患者对治疗满意的占 43 % ,Ⅲ级和Ⅳ级痤疮患者更容易对治疗不满意 ,而在医院接受治疗、采用维持治疗和同时配合面膜治疗的患者一般对疗效满意。结论 要对痤疮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及早、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治疗 流行病学 相关因素 调查
下载PDF
复方联苯苄唑乳膏治疗体股癣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怀球 赖维 +4 位作者 万苗坚 张玉清 苏向阳 席丽艳 张军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90-592,共3页
目的 评价复方联苯苄唑乳膏治疗体股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有效对照、平行分组试验 ,与 1%联苯苄唑霜作对照比较。结果 观察了可供疗效评价的体股癣病例 67例 ,其中试验组 3 4例 ,对照组 3 3例。试验组治愈率 79... 目的 评价复方联苯苄唑乳膏治疗体股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有效对照、平行分组试验 ,与 1%联苯苄唑霜作对照比较。结果 观察了可供疗效评价的体股癣病例 67例 ,其中试验组 3 4例 ,对照组 3 3例。试验组治愈率 79.41% ,对照组为 72 .73 %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 85 .2 9%和 81.82 % ,真菌清除率为 83 .87%和 80 .65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 .86%和 0。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但在治疗中 (第 1周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5 0 .0 0 %和 3 3 .3 3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5 )。结论 复方联苯苄唑乳膏治疗体股癣综合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 1%联苯苄唑霜相似 ,但复方联苯苄唑乳膏治疗体股癣比 1%联苯苄唑霜起效快 ,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苄唑 体癣 股癣 随机 双盲 对照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初步筛选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红芳 席丽艳 +3 位作者 李希清 鲁长明 张军民 马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8-221,226,共5页
目的构建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寻找其在酵母相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分别提取马尔尼菲青霉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总RNA并合成cDNA,然后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以酵母相为tester(检测子),菌丝相为driver(驱赶子),连... 目的构建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寻找其在酵母相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分别提取马尔尼菲青霉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总RNA并合成cDNA,然后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以酵母相为tester(检测子),菌丝相为driver(驱赶子),连接不同的接头,通过两轮杂交和两次抑制性PCR后,将产物与T载体连接并转染大肠杆菌。经PCR鉴定,共得到480条插入片段。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表明一些基因与细胞壁抗原、转运蛋白、氧化还原酶等具有同源性。结果成功构建了一个以酵母相为tester(检测子)的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结论所构建的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筛选马尔尼菲青霉致病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零 抑制性消减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席丽艳 鲁长明 +3 位作者 福岛和贵 龙泽香代子 西村和子 谢穗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46-948,共3页
目的分析20株临床分离于脑脊液、血液、尿液、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的隐球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以油菊籽、咖啡酸玉米琼脂、刀豆氨酸-甜菜碱-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尿素酶试验、37℃生长试验I、D32生化鉴定板和荚膜形成试验等初步... 目的分析20株临床分离于脑脊液、血液、尿液、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的隐球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以油菊籽、咖啡酸玉米琼脂、刀豆氨酸-甜菜碱-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尿素酶试验、37℃生长试验I、D32生化鉴定板和荚膜形成试验等初步鉴定后,再经大亚基核糖体DNA(LSU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进一步鉴定菌种。同时进行血清分型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20株菌皆具有以下特征:①形成荚膜,②37℃3天内生长试验皆为阳性,③咖啡酸玉米琼脂和油菊籽培养基皆可以产生褐色菌落,④尿素酶试验96 h皆呈阳性,⑤CGB培养基未见蓝色菌落生长,⑥ID32鉴定板可以鉴定到属,种的鉴定结果各不相同,⑦大亚基核糖体DNA(LSU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证实皆为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⑧血清型仅见A和AD二型,以A型为多数(83.33%),⑨20株临床分离株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有一定的生态多样性。结论20株临床分离株皆为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血清型多数为A型,少数AD型,但不同菌株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变种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足癣、体股癣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爱平 张军民 +4 位作者 秦力模 余进 席丽艳 李明 李若瑜 《食品与药品》 CAS 2005年第11A期52-54,共3页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足癣、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市售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商品名:倍佳)作比较。方法进行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足癣和体股癣患者按序随机进入两组中的一...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足癣、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市售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商品名:倍佳)作比较。方法进行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足癣和体股癣患者按序随机进入两组中的一组用药,均为每日外用药2次。疗程足癣为4周,体股癣2周,停药后再随访2周。进入临床试验共285例,其中足癣143例(试验组72例,对照组71例);体股癣142例(试验组71例,对照组71例)。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6.52%和64.18%,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55%和98.51%;体股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8.9%和87.3%,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7.2%和98.6%;两组的真菌学清除率,足癣分别为97.1%和97.0%,体股癣分别为97.2%和98.6%;两组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3/141)和2.2%(3/139),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反应。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与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相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布替萘芬凝胶 足癣 体股癣 临床试验
下载PDF
氩气高频电刀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以及对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7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国泉 邓盈军 +1 位作者 聂国能 陈明春 《中国性科学》 2016年第7期78-80,共3页
目的:观察氩气高频电刀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以及对淋巴细胞趋化(LTN)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96例参照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氩气高频电刀治疗,... 目的:观察氩气高频电刀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以及对淋巴细胞趋化(LTN)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96例参照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氩气高频电刀治疗,同时口服蒲地蓝消炎胶囊,3粒/次,4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肌内注射治疗,1×10^6IU/d,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检测两组血清LTN和IL-17。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愈基础上有7例复发,治疗组复发3例,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2周和4周,患者血清LTN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IL-17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氩气高频电刀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提高患者血清LTN水平和降低血清IL-17水平可能与上述疗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气高频电刀 干扰素 尖锐湿疣 淋巴细胞趋化因子 白细胞介素-17
下载PDF
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硬皮病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越苹 陈明春 +3 位作者 齐庆 郭庆 黄咏菁 曾凡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55-2459,共5页
目的:研究体外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dMSCs)与硬皮病患者皮损区成纤维细胞(hsFb)共培养对其胶原成分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MSCs对硬皮病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基,消化-贴壁-传代法体外培养、鉴定m... 目的:研究体外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dMSCs)与硬皮病患者皮损区成纤维细胞(hsFb)共培养对其胶原成分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MSCs对硬皮病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基,消化-贴壁-传代法体外培养、鉴定mdMSCs,并与体外分离培养的hsFb或正常人成纤维细胞(hnFb)于Transwell培养体系中共培养,样本碱水解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第4、8 d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Hyp)和TGF-β1的变化。结果:第8 d单独培养的hsFb上清液Hyp、TGF-β1含量较hnFb高(P<0.05);经各细胞密度mdMSCs处理的hsFb培养上清液中Hpy含量与单独培养时无显著差异;经mdMSCs 2.5×104处理的hsFb培养组,在共培养第4 d上清液TGF-β1含量较单独培养时明显增高(P<0.05),第8 d时与单独培养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共培养组Hyp含量与TGF-β1水平无明显相关(r=0.221,P>0.05);单独培养组Hyp含量与TGF-β1水平有正相关关系(r=0.682,P<0.01)。结论:体外mdMSCs与hsFb共培养未能有效减少Hyp和TGF-β1的分泌,提示mdMSCs不能通过对hsFb的作用达到治疗硬皮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 间充质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 硬皮病
下载PDF
复方联苯苄唑乳膏治疗足癣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爱平 李若瑜 +3 位作者 万哲 席丽艳 张军民 曾凡钦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65-167,共3页
关键词 足癣 联苯苄唑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标记 被引量:1
13
作者 毛越苹 陈明春 +1 位作者 黄咏菁 曾凡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3-757,共5页
【目的】分离、纯化新生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dMSCs),在体外培养、鉴定并标记,为MSCs的细胞学治疗开拓实用、简便的纯化方法。【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基,消化-贴壁-传代法体外培养mdMSCs,并对第3代mdMSCs从形态学、细胞生长曲线、流... 【目的】分离、纯化新生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dMSCs),在体外培养、鉴定并标记,为MSCs的细胞学治疗开拓实用、简便的纯化方法。【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基,消化-贴壁-传代法体外培养mdMSCs,并对第3代mdMSCs从形态学、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表面标记、细胞纯度等方面进行鉴定。CM-DiI红色荧光蛋白标记所获取的mdMSCs。【结果】培养的第3代mdMSCs细胞形态比较均一,主要为多角形、扯布状;生长曲线显示前5dmdMSCs细胞数呈指数递增,倍增时间约为22h,第7天后进入生长平台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部分mdMSCs处于静止期(G0/G1期:87.25%);第3代mdMSCs CD44+,CD29+双阳性细胞为92%;CM-DiI标记mdMSCs的细胞密度、大小与光镜下所见基本一致。【结论】组织消化-细胞贴壁-传代培养法能有效培养小鼠真皮MSCs,培养体系简便、稳定。红色荧光蛋白CM-DiI对mdMSCs细胞能进行有效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 间充质干细胞 小鼠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和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樱樱 陈明春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96-296,F0003,F0004,共3页
荨麻疹病因复杂,多种多样。近年来发现肝炎病毒感染不仅可以引起肝细胞的损伤,也可以引起肝外组织的损伤和相关症状,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他们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也存在一定联系。本文的目的是系统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慢... 荨麻疹病因复杂,多种多样。近年来发现肝炎病毒感染不仅可以引起肝细胞的损伤,也可以引起肝外组织的损伤和相关症状,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他们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也存在一定联系。本文的目的是系统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慢性荨麻疹与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通过临床表现和皮肤病理、皮肤免疫病理方面的调查研究,认为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肝外组织的损伤与免疫反应,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乙肝病毒 丙肝病毒
下载PDF
表皮肿瘤中COX-2,VEGF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毛越苹 段朝晖 +1 位作者 曾凡钦 林宝珠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720-1722,共3页
目的:了解表皮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皮肤原位癌(BD)15例,基底细胞上皮瘤(BCE)20例,鳞癌(SCC)20例及正常组织5例COX-2和VEGF的表达.... 目的:了解表皮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皮肤原位癌(BD)15例,基底细胞上皮瘤(BCE)20例,鳞癌(SCC)20例及正常组织5例COX-2和VEGF的表达.结果:所检测的各种组织标本均有COX-2的表达,分别为SCC 95.0%,BD73.3%,SK46.6%,BCE 68.0%,表达强度以SCC最为显著.VEGF在SCC(85.0%),BD(60.0%),SK(53.3%)的表达阳性率较高,而在正常组织和BCE(13.3%)中基本不表达.SCCCOX-2表达阳性者其VEGF表达的阳性率较COX-2表达阴性者高(P<0.05).结论:表皮肿瘤存在COX-2的过表达;VEGF表达与否与组织细胞的性质无关;VEGF的表达与COX-2的过表达有关,COX-2可能与VEGF发挥协同作用,促进SCC的形成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皮肤肿瘤
下载PDF
172例皮下组织真菌感染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军民 席丽艳 +1 位作者 鲁长明 李希清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2期70-71,共2页
目的了解近年来广东地区皮下组织真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菌学动态变化。方法回顾分析了1991年1月-2004年12月间我科门诊172例皮下组织真菌病患者。结果①真菌学变化:申克孢子丝菌仍是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念珠... 目的了解近年来广东地区皮下组织真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菌学动态变化。方法回顾分析了1991年1月-2004年12月间我科门诊172例皮下组织真菌病患者。结果①真菌学变化:申克孢子丝菌仍是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念珠菌属、裴氏着色霉。但近7年孢子丝菌病病例数明显减少,由70.3%减少至50.6%。马尔尼菲青霉所致皮下组织感染迅速增多,由2.2%增长至9.9%,②年龄构成:患病数最多的为6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为34.9%,近年15岁以下患者明显增多,由6.5%增至18.5%。③易感因子:仅74例(43.0%)患者有明确诱因,外伤最常见,蚊虫叮咬伤、HIV感染逐年增多。结论申克孢子丝菌仍是最常见致病菌,但近年发病人数明显减少。马尔尼菲青霉引起的皮下组织感染、儿童皮下组织真菌病近年日益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组织 真菌 感染
下载PDF
BCG-MSG培养基鉴定几种常见的丝状真菌
17
作者 鲁长明 席丽艳 +1 位作者 谢穗生 张军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2-183,共2页
目的 寻找一种鉴定丝状真菌的新培养基。方法 选择常见的 6种皮肤癣菌和申克孢子丝菌 ,采用自行配制的溴甲酚绿奶粉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BCG MSG)培养 ,并与马玲薯葡萄糖琼脂和沙堡弱琼脂两种培养基的菌落形态进行比较 ,在 5天、7天、1... 目的 寻找一种鉴定丝状真菌的新培养基。方法 选择常见的 6种皮肤癣菌和申克孢子丝菌 ,采用自行配制的溴甲酚绿奶粉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BCG MSG)培养 ,并与马玲薯葡萄糖琼脂和沙堡弱琼脂两种培养基的菌落形态进行比较 ,在 5天、7天、14天记录色素的形成情况 ,总观察时间为 14天。结果 红色毛癣菌在BCG MSG上产色快 ,其他皮肤癣菌色素变化不大 ,只是色素比较鲜艳。结论 BCG MSG培养基具有产色效果好而快 ,直观感好和配制简单等特点 ,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G-MSG培养基 鉴定 丝状真菌 溴甲酚绿奶粉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皮肤癣菌
下载PDF
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观察
18
作者 张军民 席丽艳 +2 位作者 鲁长明 罗益金 黄庚史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患者入选,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病原学检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治愈率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对照组临床...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患者入选,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病原学检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治愈率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5.7%、97.9%(P>0.05);真菌学清除率分别为95.7%、100%(P>0.05);总治愈率分别为91.5%和97.9%(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100%(P> 0.05)。个别患者发生与研究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红斑、瘙痒,不影响治疗,均自行缓解。结论 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其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和安全性与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股癣 布替萘芬 凝胶
下载PDF
表皮肿瘤中COX-2与P53的检测
19
作者 毛越苹 段朝晖 +1 位作者 曾凡钦 林宝珠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68-670,共3页
目的了解表皮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与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Bowen’s病(BD)15例、基底细胞上皮瘤(BCE)20例、鳞癌(SCC)20例COX-2和P53的表达。结果所检测的各肿瘤组织标本均有COX-2的表达,分别... 目的了解表皮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与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Bowen’s病(BD)15例、基底细胞上皮瘤(BCE)20例、鳞癌(SCC)20例COX-2和P53的表达。结果所检测的各肿瘤组织标本均有COX-2的表达,分别为SCC95%,BD73.3%,SK46.6%,BCE68.0%,表达强度以SCC最为显著,周围正常组织未见表达。突变型P53在SCC(80.0%),BCE(75.0%),BD(33.3%)肿瘤组织的阳性率较高,而在SK(13.3%)中基本不表达。SCC和BCECOX-2表达阳性者其突变型P53表达的阳性率较COX-2表达阴性者高(P<0.05)。结论表皮肿瘤存在COX-2的过表达;P53的突变与COX-2的过表达有关,p53突变可能是通过上调COX-2水平发挥抗凋亡作用,从而促进SCC,BCE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 P53 表皮肿瘤
下载PDF
医院分离深部真菌菌株流行病学调查和药敏试验研究 被引量:49
20
作者 张军民 席丽艳 +3 位作者 鲁长明 周春红 李军 李希清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医院近年深部真菌感染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2004年我科真菌室接受的疑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标本9574份,分离出阳性标本3122份(阳性率32.6%),共13个菌种。药敏试验采用浓度梯度法。...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医院近年深部真菌感染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2004年我科真菌室接受的疑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标本9574份,分离出阳性标本3122份(阳性率32.6%),共13个菌种。药敏试验采用浓度梯度法。结果真菌学变化:白念珠菌近3年所占构成比:白念珠菌在2002—2004年组所占构成比与1998—2001年组相比显著下降(76.3%、66.8%比较,x^2=34.33,P<0.05);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构成比显著增加(4.2%、11.1%比较,x^2=51.30,P<0.05,2.2%、4.0%比较,x^2=8.82,P<0.05);马内菲青霉菌近年呈现增多趋势。药敏试验:2000—2004年703株真菌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的耐药株均无增加趋势,伊曲康唑敏感株显著减少(71.0%、58.2%比较,x^2=16.50,P<0.05),中介株显著增多(7.8%、24.8%比较,x^2=24.8,P<0.05),其中以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株减少为主。结论白念珠菌近年所占构成比显著下降;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构成比显著增加;出现了新的感染菌株马内菲青霉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株显著减少。此种真菌菌学变迁及药敏试验的变化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抗真菌药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