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靶向治疗时代转移性肾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被引量:
16
1
作者
董培
刘洋
+13 位作者
张志凌
李志勇
郭胜杰
刘卓炜
蒋丽娟
韩辉
尧凯
李永红
夏建川
曹云
田丽
范卫君
何立儒
周芳坚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性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
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性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性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
肾细胞
转移性肾癌
抗血管生成治疗
免疫治疗
局部治疗
多学科综合治疗
原文传递
PMS2基因胚系突变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组化及微卫星不稳定的表达
被引量:
4
2
作者
孔令亨
丁培荣
+8 位作者
姜武
蔡木炎
王芳
唐京华
彭健宏
张荣欣
温咏珊
陈春燕
潘志忠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9-1504,共6页
目的分析PMS2基因胚系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组化及微卫星不稳定表达特征。方法对符合AmsterdamⅡ、修订Bethesda标准、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免疫组化MMR蛋白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使用二代测序进行MMR基因胚系突变检测。结果共检测出P...
目的分析PMS2基因胚系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组化及微卫星不稳定表达特征。方法对符合AmsterdamⅡ、修订Bethesda标准、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免疫组化MMR蛋白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使用二代测序进行MMR基因胚系突变检测。结果共检测出PMS2胚系突变27例,其中致病性突变4例,意义未明突变23例。4例致病性突变均表现为PMS2免疫组化单独表达缺失及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意义未明突变患者中33.3%(7/21)表现为PMS2表达缺失,52.6%(10/19)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结论 PMS2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结直肠癌倾向于表现为相应蛋白单独表达阴性。PMS2基因意义未明突变相应的表型多变,致病性分类尚需更进一步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NCH综合征
PMS2
免疫组化
微卫星不稳定
DNA错配修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靶向治疗时代转移性肾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被引量:
16
1
作者
董培
刘洋
张志凌
李志勇
郭胜杰
刘卓炜
蒋丽娟
韩辉
尧凯
李永红
夏建川
曹云
田丽
范卫君
何立儒
周芳坚
机构
中山大学
肿瘤
防治
中心
华南
肿瘤
学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肿瘤
医学
协同
创新
中心
泌尿外科
中山大学
肿瘤
防治
中心
华南
肿瘤
学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肿瘤
医学
协同
创新
中心
放疗科
中山大学
肿瘤
防治
中心
华南
肿瘤
学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肿瘤
医学
协同
创新
中心
生物治疗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病理科
中山大学
肿瘤
防治
中心
华南
肿瘤
学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肿瘤
医学
协同
创新
中心
影像科
中山大学
肿瘤
防治
中心
华南
肿瘤
学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肿瘤
医学
协同
创新
中心
微创介入科
出处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文摘
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性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性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关键词
癌
肾细胞
转移性肾癌
抗血管生成治疗
免疫治疗
局部治疗
多学科综合治疗
Keywords
Carcinoma
renal cel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nti-angiogenic therapy
Immunotherapy
Local therapy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分类号
R737 [医药卫生—肿瘤]
原文传递
题名
PMS2基因胚系突变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组化及微卫星不稳定的表达
被引量:
4
2
作者
孔令亨
丁培荣
姜武
蔡木炎
王芳
唐京华
彭健宏
张荣欣
温咏珊
陈春燕
潘志忠
机构
中山大学
肿瘤
防治
中心
华南
肿瘤
学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肿瘤
医学
协同
创新
中心
结直肠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病理科
中山大学
肿瘤
防治
中心
华南
肿瘤
学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肿瘤
医学
协同
创新
中心
分子诊断科
出处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9-1504,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502459)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编号:16ykzd01)
文摘
目的分析PMS2基因胚系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组化及微卫星不稳定表达特征。方法对符合AmsterdamⅡ、修订Bethesda标准、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免疫组化MMR蛋白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使用二代测序进行MMR基因胚系突变检测。结果共检测出PMS2胚系突变27例,其中致病性突变4例,意义未明突变23例。4例致病性突变均表现为PMS2免疫组化单独表达缺失及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意义未明突变患者中33.3%(7/21)表现为PMS2表达缺失,52.6%(10/19)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结论 PMS2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结直肠癌倾向于表现为相应蛋白单独表达阴性。PMS2基因意义未明突变相应的表型多变,致病性分类尚需更进一步资料。
关键词
LYNCH综合征
PMS2
免疫组化
微卫星不稳定
DNA错配修复
Keywords
lynch syndrome
PMS2
immunohistochemistr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DNA mismatch repair
分类号
R735.34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靶向治疗时代转移性肾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董培
刘洋
张志凌
李志勇
郭胜杰
刘卓炜
蒋丽娟
韩辉
尧凯
李永红
夏建川
曹云
田丽
范卫君
何立儒
周芳坚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6
原文传递
2
PMS2基因胚系突变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组化及微卫星不稳定的表达
孔令亨
丁培荣
姜武
蔡木炎
王芳
唐京华
彭健宏
张荣欣
温咏珊
陈春燕
潘志忠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