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对晚期卵巢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顾海风 黄绮丹 涂画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23-1627,共5页
目的:探讨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SL)对于晚期卵巢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上皮性卵巢癌ⅢC期患者188例。所有患者均直接行肿瘤细胞减灭术+铂类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分为SL组和非SL组(USL组),... 目的:探讨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SL)对于晚期卵巢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上皮性卵巢癌ⅢC期患者188例。所有患者均直接行肿瘤细胞减灭术+铂类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分为SL组和非SL组(USL组),分析其预后。结果:SL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均高于USL组(36个月vs.17个月,P=0.022;58个月vs.52个月,P=0.041)。单因素分析提示SL、满意减灭是独立预后因素,但多因素分析仅提示满意减灭是独立预后因素。对于143例术中探查无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提示SL(P=0.040)、满意减灭(P=0.014)均为独立预后因素;SL组死亡风险是USL组的0.566倍。结论:满意的减灭术有助于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对术中未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患者,SL仍然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肿瘤细胞减灭术 卵巢癌 生存时间
下载PDF
妇科癌症患者并患梅毒的处理 被引量:4
2
作者 高克非 冯艳玲 +1 位作者 刘富元 吕瑛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妇科癌症患者并患梅毒的处理方法。方法:33例妇科癌症并患梅毒的患者根据其患妇科癌症病种及病情缓急的不同,将梅毒的规范治疗与肿瘤的及时、安全、适宜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协调处理,并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及相应的宣传教育... 目的:探讨妇科癌症患者并患梅毒的处理方法。方法:33例妇科癌症并患梅毒的患者根据其患妇科癌症病种及病情缓急的不同,将梅毒的规范治疗与肿瘤的及时、安全、适宜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协调处理,并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及相应的宣传教育。结果:33例患者中32例取得了满意的梅毒治疗效果;8例2年内死于肿瘤,其余25例生存,总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梅毒治疗效果和肿瘤治疗效果。既及时控制了梅毒,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亲属和医护人员的传染风险,又使肿瘤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做到了二者的兼顾。结论:对妇科癌症合并梅毒的患者,依据梅毒治疗和癌症治疗相互兼顾的原则,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能取得两种疾病的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治疗 生殖器肿瘤 女(雌)性/治疗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不同麻醉镇痛方法对浆液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林丽玲 谭红鹰 +4 位作者 欧阳汉栋 张彦娜 王培宗 张志权 曾维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镇痛方法与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行首次手术的143例原发性浆液性卵巢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6例行硬外麻醉联合硬外镇痛,37例行全麻联合静脉镇痛。硬外麻醉联合硬外镇痛组3年、5年平均生存...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镇痛方法与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行首次手术的143例原发性浆液性卵巢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6例行硬外麻醉联合硬外镇痛,37例行全麻联合静脉镇痛。硬外麻醉联合硬外镇痛组3年、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为78%和61%;全麻联合静脉镇痛组3年、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为58%和49%。全麻联合静脉镇痛组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于硬外麻醉联合硬外镇痛组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风险系数为1.214(95%CI1.075~1.431,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硬外麻醉联合硬外镇痛相比全麻联合静脉镇痛能提高浆液性卵巢癌患者术后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镇痛 卵巢癌 预后
下载PDF
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否接受辅助放射治疗的争议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俊东 陈晨 《新医学》 2009年第1期53-55,61,共4页
目前,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需辅助放射治疗以及Ⅰ期子宫内膜癌辅助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尚存在争论,该文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作一介绍,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放射治疗 适应证 妇科肿瘤
下载PDF
宫颈鳞癌组织病理分级与临床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波 张彦娜 +1 位作者 汤淼云 石筱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0年第7期1346-1347,共2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病理分级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3~2004年收治的Ⅰb~Ⅱb期以手术治疗为主的92例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组织病理分级分为高分化组(Ⅰ级)、中分化组...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病理分级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3~2004年收治的Ⅰb~Ⅱb期以手术治疗为主的92例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组织病理分级分为高分化组(Ⅰ级)、中分化组(Ⅱ级)、低分化组(Ⅲ级)。对其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①组织病理分级越高,远处转移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织病理分级越高5年生存率越低(P〈0.05)。②低分化与高分化组均有较高的深肌层浸润率,高于中分化组(P〈0.05)。③组织病理分级中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治疗前Scc值、原发病灶大小、淋巴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化鳞癌有更高的远处转移率,5年生存率低,对这组患者应及早发现远处转移,以有利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病理学 预后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联合术后放疗对外阴鳞癌预后的影响
6
作者 孙学明 张彦娜 梁东霞 《实用癌症杂志》 2011年第4期387-390,394,共5页
目的对比不同手术方式联合术后放疗对外阴鳞癌的疗效,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80年1月~2005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手术治疗并确诊的150例外阴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率计算采用寿命表法,预后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 目的对比不同手术方式联合术后放疗对外阴鳞癌的疗效,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80年1月~2005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手术治疗并确诊的150例外阴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率计算采用寿命表法,预后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对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行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和(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放疗、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切除术+放疗、外阴广泛切除术+放疗、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和(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年生存率分别为29%、25%、17%、67%(P=0.031),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50%、67%、83%(P=0.016),行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和(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放疗者,预后明显好于其余治疗方式患者。对术前检查未发现明显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和(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年生存率(84%vs.46%,P=0.010)和无进展生存率(97%vs.62%,P<0.001)均明显高于外阴广泛切除术+放疗患者。结论对中晚期患者,应争取切除原发灶及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并术后辅以全量放疗,而对早期外阴癌患者,建议在切除外阴病灶的同时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鳞癌 手术 放疗 预后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应用于卵巢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蓝春燕 刘继红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6年第5期384-386,共3页
关键词 肿瘤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 卵巢癌 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抗原提呈功能 联合化疗 生物治疗 发生率 死亡率 治疗后
下载PDF
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现状:一项基于三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报告 被引量:4
8
作者 周云 黄鹤 +2 位作者 万挺 冯艳玲 刘继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62-968,共7页
目的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方法本研究... 目的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分析STARS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806117)数据库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数据。纳入2008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术后治疗的848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宫颈腺鳞癌;(2)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至少有下列不良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或宫颈肌层深部间质浸润;(4)术后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5)同意并能够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全组848例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进行了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剂量为1.8 Gy/d或2.0 Gy/d,每周5次,总剂量45~50 Gy。563例患者在术后6周内开始放射治疗,其中282例患者采用单纯辅助放疗,281例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案(单药顺铂);285例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TP方案,紫杉醇+顺铂)。观察术后辅助放疗期间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慢性期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状况、以及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问卷3.0(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放疗前(即手术治疗结束后1周)、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全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评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定义为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消化道症状不能好转或者改善,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标准4.0版(NCI-CTCAE 4.0版)中的胃肠道部分。结果848例患者放射总辐射剂量为(47.8±4.6)Gy。术后辅助放疗期间,急性期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46.0%,390/848)、呕吐(33.8%,287/848)、便秘(16.3%,138/848)及腹痛(10.3%,87/848)。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回收问卷346份和250份,QLQ-C30调查问卷显示,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得分均较放疗前(手术后1周)和术后放疗期间改善(均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逐步提高[放疗前,手术后1周:59.7(0.0~100.0)分,术后放疗期间:63.1(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75.2(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24个月:94.1(20.0~120.0)分,H=253.800,P<0.001]。完成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8%(34/346),其中97.1%(33/34)为1~2级不良事件,表现包括腹痛、便秘、便血、腹泻;1例(0.3%)出现频繁腹泻>8次/d,为3级不良事件。全部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6%(24/250),并未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χ^(2)=0.008,P=0.927)。1例3级腹泻患者症状未见改善。结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常见的治疗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泻;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且随时间延长不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直肠损伤 放射性直肠炎 盆腔恶性肿瘤 放射治疗 肠道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拓扑替康诱导卵巢癌细胞自噬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沈扬 梁立治 +2 位作者 吴强 冯公侃 朱孝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11年第16期1239-1242,共4页
目的:检测拓扑替康(TPT)对卵巢癌OVCAR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观察TPT诱导OVCAR3细胞自噬现象,初步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TPT处理卵巢癌OVCAR3细胞,MTT法测定TPT对OVCAR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吖啶橙(AO)染色观察酸性小... 目的:检测拓扑替康(TPT)对卵巢癌OVCAR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观察TPT诱导OVCAR3细胞自噬现象,初步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TPT处理卵巢癌OVCAR3细胞,MTT法测定TPT对OVCAR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吖啶橙(AO)染色观察酸性小体(AVO)形成,MDC荧光染色检测自噬囊泡。免疫印迹法检测TPT对OVCAR3细胞LC3-Ⅱ和Beclin1蛋白的影响。结果:TPT对OVCAR3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此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IC50为0.057μg/mL。TPT可诱导OVCAR3细胞产生AVO。MDC荧光染色显示,TPT可诱导OVCAR3细胞产生自噬囊泡。采用0.05μg/mL TPT处理OVCAR3细胞24h后,免疫印迹法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LC3-Ⅱ和Beclin1蛋白水平表达个逐渐增加,提示TPT诱导的OVCAR3细胞自噬可能与Bec-lin1蛋白有关。结论:TPT对OVCAR3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TPT可以诱导OVCAR3细胞发生自噬,TPT诱导OVCAR3细胞自噬可能与Beclin1蛋白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药物疗法 托泊替坎 自噬
原文传递
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晋瑞 梁东霞 +3 位作者 何洁华 孙学明 徐丽群 张彦娜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87-1092,共6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70例ⅠB2~ⅡB期行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70例ⅠB2~ⅡB期行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并分析化疗疗效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中MVD和LMVD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8);MVD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39),LMVD水平与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水平(P=0.017)和淋巴结转移(P=0.049)有关。化疗后MVD和LMVD均比化疗前降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而后者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176)。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70.0%(49/70),总完全缓解率为21.4%(15/70);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浸润深度是影响化疗疗效的独立因素(P=0.018,OR=0.169)。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有效降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MVD水平,缩小肿瘤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化学疗法 新辅助 抗原 CD34 内皮 淋巴管 免疫组织化学 微血管密度 微淋巴管密度
原文传递
中国和澳大利亚妇女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继红 关明飞 +3 位作者 钱德英 黄欣 黄鹤 李玉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58-963,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来自中国(中组)、澳大利亚(澳组)的212例CIN和427名正常妇女,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并采集相应的子宫颈标本,PCR方法检测HPV DNA... 目的研究不同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来自中国(中组)、澳大利亚(澳组)的212例CIN和427名正常妇女,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并采集相应的子宫颈标本,PCR方法检测HPV DNA,用直接测序法及条型反向杂交法鉴定HPV型别。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PV感染及其他辅助因素对宫颈病变发生的相对危险度。结果中、澳对照组妇女的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1%和15%(P>0.05)。常见型别为HPV16、58、66、18、31、33、53和MM8等,10%为混合感染。澳组CIN患者的HPV感染检出率高于中组,分别为99%和85%(P<0.001);HPV16型最为常见。中、澳组HPV感染致CIN的OR值分别为43.3和541.6。HPV16的致瘤危险性最强;中组HPV58和59型次之;澳组HPV 31型次之,且该组中HPV混合感染的相对危险度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考虑了HPV感染之后,受教育程度(OR 3.88)、子宫颈癌家族史(OR 4.98)分别是中、澳两组妇女发生CIN的辅助危险因素。两组合并后,受教育程度(OR 4.02~5.15)和经常服用维生素(OR 0.40)是相关因素。结论HPV感染是中、澳两组妇女CIN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同HPV型别的危险性在两组妇女的子宫颈病变发生中存在一定差异,辅助危险因素也略有不同,提示在子宫颈病变防治中应有所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16和(或)18感染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冯淑瑜 张彦娜 +2 位作者 刘继红 刘建刚 严鸣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59-763,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宫颈癌组60例,选自1997年至2001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住院初治的宫颈癌病例,临床分期Ⅰa~Ⅱb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40例;正... 目的探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宫颈癌组60例,选自1997年至2001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住院初治的宫颈癌病例,临床分期Ⅰa~Ⅱb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40例;正常上皮对照组30例。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组织EGFR的表达,以PCR检测HPV16和(或)HPV18感染。结果正常上皮组、CIN组和宫颈癌组的EGFR中强表达率呈梯度上升,分别为0、42.5%和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上皮组、CIN组和宫颈癌组的HPV16和(或)HPV18感染率分别为6.7%、67.5%和58.3%,宫颈癌组和CIN组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上皮组(P=0.000),但宫颈癌组与CI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5)。肿瘤侵袭程度超过宫颈1/2间质者,EGFR中强表达率显著高于未达1/2间质者(89.2%:56.5%,P=0.004)。宫颈管侵袭者HPV16和(或)HPV18感染率显著高于无侵袭者(88.2%:46.5%,P=0.003)。EGFR与HPV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EGFR与HPV均未显示与宫颈癌预后有关。结论EGFR和HPV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EGFR、HPV16和(或)HPV18与宫颈癌预后无关,EGFR与HPV16和(或)HPV18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宫颈上皮内瘤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载量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冯淑瑜 邓玲红 +6 位作者 康佳丽 夏薇 张彦娜 李莉平 程海燕 孙晋瑞 孙学明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4456-4458,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04~2007年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妇科手术的宫颈标本、且术前行高危型HPV-DNA检测的病例110例... 目的:探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04~2007年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妇科手术的宫颈标本、且术前行高危型HPV-DNA检测的病例110例,包括宫颈癌病例5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30例、对照30例。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宫颈EGFR表达。结果:宫颈癌、CIN、对照组的EGFR过表达率分别为76.00%、43.30%、0%,HPV载量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56.64(842.00~11.35)、79.30(303.75~3.10),0.15(0.25~0.06)。EGFR过表达率、HPV载量在各组间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及CIN组中,EGFR过表达者的HPV-DNA载量显著高于无过表达者(P<0.05),EGFR过表达与HPV-DNA载量均呈正相关(宫颈癌组r=0.782,P=0.008;CIN组r=0.710,P=0.021)。结论:EGFR过表达程度、高危型HPV病毒负荷量均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提示EGFR与高危型HPV感染在宫颈癌变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且两者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人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原文传递
细胞周期关键分子标记物在HPV阳性宫颈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继红 黄鹤 +2 位作者 黄欣 曾木圣 李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2-316,共5页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6、E7作用位点的各种细胞周期蛋白在宫颈癌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73例HPV16阳性的宫颈鳞癌癌组织标本,其中35例来自澳大利亚,38例来自中国。采用半定量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pRb、p16INK4A、p21CIP1/WAF1...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6、E7作用位点的各种细胞周期蛋白在宫颈癌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73例HPV16阳性的宫颈鳞癌癌组织标本,其中35例来自澳大利亚,38例来自中国。采用半定量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pRb、p16INK4A、p21CIP1/WAF1、p27KIP1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国组较澳大利亚组进展期宫颈癌(>Ⅱa期)患者为多(P=0.007)。澳大利亚组宫颈癌组织p53的阳性表达率及pRb、p21和p27的上调率分别为3%、56%、63%和34%,中国组分别为23%、89%、97%和89%,两组癌组织中上述四种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6和cyclin D1的上调率在澳大利亚组分别为97%和3%,在中国组分别为和100%和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合并,p53总的阳性表达率为13%,pRb、p16、p21、p27和cyclinD1总的上调率分别为74%、99%、81%、63%和7%。结论HPV16阳性的宫颈癌明显存在pRb、p16、p21和p27的过度表达,而中国组宫颈癌p53阳性表达率和pRb、p21、p27的过度表达率比澳大利亚组明显增高,这提示HPV诱导宫颈癌的分子学途径复杂,有必要在不同人种进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肿瘤 蛋白 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EDD和MRP2蛋白表达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亮 盛修贵 +4 位作者 李俊东 马志芳 马悦冰 陈月婷 庄圆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847-85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EDD和MRP2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7-05-1-2003-12-31存档的上皮性卵巢癌术后组织石蜡标本72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石蜡标本15... 目的:通过检测EDD和MRP2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7-05-1-2003-12-31存档的上皮性卵巢癌术后组织石蜡标本72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石蜡标本15例和正常卵巢组织石蜡标本1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DD和MRP2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EDD和MRP2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4.4%和54.2%,与正常卵巢组织和良性卵巢肿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DD弱阳性表达的患者化疗有效率20.8%,EDD强阳性表达的患者化疗有效率65.9%,两组化疗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MRP2表达阴性的患者化疗缓解率为84.8%,MRP2表达阳性的患者化疗缓解率为59.0%,阴性表达组的化疗缓解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组,P=0.016。结论:EDD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相关;MRP2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固有的耐药相关,它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过度表达可能引起化疗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病理学 蛋白质类 抗药性 多药 预后
原文传递
乳腺癌综合治疗后子宫内膜转移一例报告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安娜 李俊东 +2 位作者 冯艳玲 徐漫漫 庄圆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549-550,共2页
患者,女,51岁,因“绝经9年,乳腺癌综合治疗后5个月,阴道流血5个月”于2009—09—04入院。患者2000—10在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右侧乳腺癌”,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腋窝淋巴结见... 患者,女,51岁,因“绝经9年,乳腺癌综合治疗后5个月,阴道流血5个月”于2009—09—04入院。患者2000—10在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右侧乳腺癌”,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腋窝淋巴结见癌转移。术后行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乳腺肿瘤 转移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宫颈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邓玲红 冯淑瑜 +5 位作者 康佳丽 张彦娜 林乔儿 聂妙玲 程海燕 孙晋瑞 《中国综合临床》 2009年第6期590-592,共3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浸润转移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00例宫颈癌、60例CIN及4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的EGFR进行检测。结果正常上皮...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浸润转移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00例宫颈癌、60例CIN及4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的EGFR进行检测。结果正常上皮、CIN、宫颈癌组织的EGFR过表达率分别为0%(0/40)、51.67%(31/60)、78.00%(78/100)。宫颈癌组的EGFR过表达率显著高于CIN组(P〈0.05,OR=3.32,95%CI:1.67—6.63),2组的EGFR过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EGFR过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体积、病理类型、组织分化、宫颈浸润深度、颈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P均〉0.05),与宫颈癌预后也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在宫颈癌变过程中,EGFR过度表达水平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提示EGFR过度表达与宫颈肿瘤的发生相关,EGFR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宫颈癌生物学指标。EGFR过度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皮性卵巢癌术中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价值的荟萃分析
18
作者 顾海风 周云 +2 位作者 李咏雪 欧玉兰 刘继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7期3020-3025,共6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SL)和非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USL)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 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及 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查找比较 SL 和 USL 治疗上皮性卵巢... 目的:探讨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SL)和非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USL)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 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及 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查找比较 SL 和 USL 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观察性研究,检索日期截止2016年1月。经质量评价后按照一定标准纳入文献,采用 RevMan 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计纳入14项研究,其中3项为 RCT,11项观察性研究,SL 组1634例,USL 组1719例。(1)将所有研究纳入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SL 组的5年生存率高于 USL 组[RR =0.89,95% CI(0.81,0.97), P =0.007]。其中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SL 组5年生存率高于 USL 组[RR =0.84,95% CI (0.76,0.93), P =0.001];但 RCT 结果显示,两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99,95%CI(0.85,1.15), P =0.90]。(2)根据临床分期进行亚组分析,早期(FIGO Ⅰ~Ⅱ期)患者,SL 组5年生存率高于 USL 组[RR =0.78,95% CI (0.61,0.99), P =0.04];晚期(FIGO Ⅲ~Ⅳ期)患者,SL 组5年生存率亦高于 USL 组[RR =0.90,95% CI(0.82,0.99), P =0.03]。(3)对于达到满意减灭的患者,无论早期或晚期,两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RR =0.71,95% CI(0.43,1.17), P =0.18;晚期RR =1.01,95% CI(0.90,1.14), P =0.86]。结论SL 能否改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预后仍具有极大争议,需要更多 RCT 加以论证。对于达到满意减灭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SL 可能难以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切除 生存 卵巢癌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PLGF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9
作者 冯淑瑜 康佳丽 +5 位作者 邓玲红 余莉萍 张彦娜 李莉平 孙晋瑞 孙学明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2-734,共3页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LGF蛋白在52例卵巢癌原发灶、15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合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预...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LGF蛋白在52例卵巢癌原发灶、15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合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分析卵巢癌中PLGF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卵巢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正常卵巢组织中的PLGF过表达率分别为46.15%(24/52)、20.00%(3/15)与0%(0/10)。卵巢癌组的PLGF过表达率高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P=0.027,OR=4.286,95%CIforOR:1.11-16.60)。PLGF蛋白过表达与卵巢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组织分化为G3级的卵巢癌病例其PLGF过表达率高于G1+G2级(P=0.012,OR=5.077,95%CIforOR:1.35-19.17)。PLGF过表达的卵巢癌病例其中位生存时间为34月,短于表达正常者的47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4.887,P=0.008)。结论:在卵巢癌变过程中,PLGF过度表达水平随着卵巢病变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提示PLGF过度表达与卵巢肿瘤的发生相关;PLGF过度表达与卵巢癌恶性临床表型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LGF可能成为有效预测卵巢癌发生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胎盘生长因子 分子标记物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