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
作者 覃谦 李洪 +2 位作者 王力斌 李君久 欧阳杰 《中国医药》 2008年第4期231-232,共2页
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要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胸骨后甲状腺肿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经颈部低位切口切除,1例经胸骨正中劈开切除。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全组无死亡病例及合并症发生。复发4... 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要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胸骨后甲状腺肿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经颈部低位切口切除,1例经胸骨正中劈开切除。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全组无死亡病例及合并症发生。复发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因甲状腺功能低下需长期服用甲状腺素者3例。结论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外,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绝大多数患者经颈部切口可以顺利摘除,但如胸内肿块巨大或肿块达主动脉弓以下者,应劈开胸骨或开胸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 胸骨后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并重度甲状腺肿大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2
作者 覃谦 李洪 +1 位作者 王力斌 李爱辉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390-392,395,共4页
目的总结我院12年间收治32例原发性甲亢病(Graves’病)并重度甲状腺肿大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经验。方法对在门诊控制甲亢治疗阶段、围手术期间的处理、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 目的总结我院12年间收治32例原发性甲亢病(Graves’病)并重度甲状腺肿大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经验。方法对在门诊控制甲亢治疗阶段、围手术期间的处理、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8%,其中术后并发呼吸道梗阻和暂时性低血钙各2例,轻度甲低3例。结论重度肿大的Graves’病患者手术治疗具有疗效确切、技术要求高,有潜在的高并发症或高风险的特点。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良好的麻醉以及手术者良好手术操作技巧,术后严密观察和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可降低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 重度甲状腺肿大 围手术期处理 手术并发症
原文传递
左髂外静脉自发性破裂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覃谦 李洪 梁卓虹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202,共1页
患者女,56岁。在晨起步行约600m突然出现左下腹部隐痛,约6h后左下腹部出现肿块并伴随左下肢肿胀,逐渐加重2d,于2007年3月6日入我院。检查:体温37.5℃,呼吸21次/min,脉搏110次/min,血压90/60mmHg。神志清,面色苍白。心律齐... 患者女,56岁。在晨起步行约600m突然出现左下腹部隐痛,约6h后左下腹部出现肿块并伴随左下肢肿胀,逐渐加重2d,于2007年3月6日入我院。检查:体温37.5℃,呼吸21次/min,脉搏110次/min,血压90/60mmHg。神志清,面色苍白。心律齐,心率112次/min。左下腹部膨隆并触及10cm×10cm压痛性肿块、固定、无搏动、边界不清。左下肢肿胀,足背动脉搏动消失。B超检查提示左下腹部12cm×12cm低回声肿块,左侧股动静脉血流信号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破裂 髂外静脉 足背动脉搏动 下腹部隐痛 痛性肿块 下肢肿胀 B超检查 面色苍白
原文传递
全胃切除术后3种不同空肠构建贮存袋与保持十二指肠连续性消化道重建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覃谦 李洪 +4 位作者 王力斌 李爱辉 欧阳杰 梁卓虹 谢书勤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05-309,共5页
目的对胃癌全胃切除术后3种不同空肠构建贮存袋与保持十二指肠连续性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术后短期生活质量进行比较。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7月12月对62例施行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3种不同的空肠构建贮存袋消化道重建,其中功能性空... 目的对胃癌全胃切除术后3种不同空肠构建贮存袋与保持十二指肠连续性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术后短期生活质量进行比较。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7月12月对62例施行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3种不同的空肠构建贮存袋消化道重建,其中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FJI)型23例、袢式空肠代胃改良m(BraunⅢ)型20例、空肠代胃P型19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后3和12个月的营养状况及胃肠道症状评分等。结果P型与FJI及Ⅲ型手术持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术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个月每餐进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3组患者每餐进食量均有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JI型、Ⅲ型和P型3组的血红蛋白及血清钙明显升高,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血清白蛋白比较,FJI型术后12个月高于术后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和P型术后12个月有高于术后3个月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3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采用空肠构建贮存袋和保持十二指肠连续性消化道重建并未增加手术复杂性或风险性,由于构建贮存袋与恢复食糜经十二指肠的生理通道,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返流性食管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FJI型手术方式较Ⅲ型和P型简单,当需要经胸联合切除食管中、下段切除时应选择P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甲状腺切除术中喉返神经解剖与未解剖对其损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覃谦 李洪 +4 位作者 王力斌 李爱辉 欧阳杰 梁卓虹 谢书勤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05-408,共4页
目的 比较甲状腺切除术中解剖和未解剖喉返神经(RLN)预防其损伤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切除术中RLN解剖(472例,639侧次)与未解剖(232例,296侧次)临床资料,比较两者间并发RLN损伤几率.结果 解剖组:RLN暂时损伤为1.49%(7/... 目的 比较甲状腺切除术中解剖和未解剖喉返神经(RLN)预防其损伤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切除术中RLN解剖(472例,639侧次)与未解剖(232例,296侧次)临床资料,比较两者间并发RLN损伤几率.结果 解剖组:RLN暂时损伤为1.49%(7/472),无永久性损伤,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为1.69%(8/472).未解剖组:暂时损伤为6.03%(14/232),永久性损伤2.16%(5/232).术中RLN解剖与未解剖比较,手术时间和RLN永久性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甲状腺切除术中RLN解剖与未解剖相比前者虽然增加手术时间,但对预防或避免医源性RLN损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喉返神经损伤 甲状腺疾病
原文传递
左侧喉不返神经一例 被引量:8
6
作者 覃谦 欧阳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8-418,共1页
患者女,53岁。30余年前因患甲亢曾在当地医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两年前又出现颈部肿大,同时出现心悸、多食、多汗和手颤等表现,在当地医院给予口服他巴唑治疗,此后颈部肿块逐渐增大,2006年6月19日到我院检查诊断为结节性甲状... 患者女,53岁。30余年前因患甲亢曾在当地医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两年前又出现颈部肿大,同时出现心悸、多食、多汗和手颤等表现,在当地医院给予口服他巴唑治疗,此后颈部肿块逐渐增大,2006年6月19日到我院检查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亢,给予他巴唑和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功能稳定后停服抗甲状腺药物改服用卢戈氏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不返神经 结节性甲状腺肿 次全切除手术 丙基硫氧嘧啶 抗甲状腺药物 颈部肿大 颈部肿块 检查诊断
原文传递
保留空肠黏膜与胰肠直接套入在胰肠吻合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覃谦 李洪 +5 位作者 王力斌 李爱辉 唐世龙 欧阳杰 梁卓虹 谢书勤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 对胰肠直接套入和包盖于残胰腺的空肠端不去黏膜化处理的胰肠吻合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行胰腺切除手术的28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6例,行保留胰头的胰腺切除术2例.术中均采用残胰直... 目的 对胰肠直接套入和包盖于残胰腺的空肠端不去黏膜化处理的胰肠吻合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行胰腺切除手术的28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6例,行保留胰头的胰腺切除术2例.术中均采用残胰直接套入空肠吻合方法,即包盖于残胰端的空肠不去黏膜化处理,将残胰直接套入空肠2.0 cm~2.5 cm,将空肠断端与残胰胰腺相应部位间断缝合固定,距离残胰断端1 cm处用7号丝线环绕空肠将残胰予以捆扎.结果 28例患者均未发生胰瘘,1例患者术后因残胰断端出血行二次手术,全部病例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 复杂的胰肠吻合尤其是通过缝合方式除增加手术时间外,更未必能减少甚至增加胰瘘的发生.而采用残胰直接套入空肠与包盖于残胰端的空肠端不去黏膜化处理的胰肠吻合方法,除吻合方法更为简单外,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包盖于残胰腺的空肠壁完整性,在捆扎线的捆扎作用下可降低或避免胰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肠吻合
原文传递
三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化疗并发症比较护理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文燕舞 徐雪萍 +4 位作者 钟小弟 马明慧 宋丹丹 雷伶俐 覃谦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4期608-611,共4页
目的 对进展期的乳腺癌和胃肠道癌化疗期间采用三种中心静脉置管(CVC)比较护理研究,以探讨和选择化疗药物输入的最佳护理途径.方法 选取进展期乳腺癌和胃肠道癌患者86例,分别经颈内静脉(IJVA)、外周静脉(PICC)和锁骨下静脉(SVADD... 目的 对进展期的乳腺癌和胃肠道癌化疗期间采用三种中心静脉置管(CVC)比较护理研究,以探讨和选择化疗药物输入的最佳护理途径.方法 选取进展期乳腺癌和胃肠道癌患者86例,分别经颈内静脉(IJVA)、外周静脉(PICC)和锁骨下静脉(SVADDS)导入CVC.其中IJVA 21例,PICC43例,SVADDS 22例.结果 IJVA、PICC和SVADDS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9.0%、74.4%和18.2%,因导管阻塞和感染等并发症而拔管的发生率分别为19.0%、44.2%和4.5%.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三种途径的CVC比较中,IJVA置入虽然方便,缺点是每次化疗前需要进行穿刺置管;PICC管则并发症多;而SVADDS具有并发症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可以长期保留等优点,SVADDS是患者化疗置管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化疗 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研究
原文传递
腹膜后纤维化5例及十二年来国内文献报告424例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覃谦 李洪 王力斌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7年第9期-,共3页
目的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发病率低,临床缺乏特征性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常致误治.通过本文总结分析后,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总结了RPF 5例和国内从1994年3月至2006年8月文献(63种杂志共102篇文献)报... 目的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发病率低,临床缺乏特征性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常致误治.通过本文总结分析后,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总结了RPF 5例和国内从1994年3月至2006年8月文献(63种杂志共102篇文献)报道共424例的诊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RPF发病男性略高于女性(2.5∶1).①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多以腹、腰背痛和尿少伴下肢水肿和腹肿块的为首发的症状和体征;②腹部CT检查对于腹部肿块和脏器粘连比B超敏感;而肾积水及输尿管病变则以B超检查最优;而CT及MRI被认为在诊断RPF和确定其病变范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②治疗效果与疾病发展的阶段、程度有关,当疾病在炎性反应活动期,应积极给予足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当纤维化已形成并发展到梗阻时,需要手术治疗.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RPF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确诊需经手术和病理.RPF在炎性反应活动期应内科治疗,晚期出现腹膜后空腔脏器梗阻时则需外科手术治疗,而继发于恶性肿瘤者预后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纤维化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非去黏膜化的胰空肠直接套入吻合二例
10
作者 覃谦 李爱辉 +1 位作者 王力斌 欧阳杰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79-480,共2页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术后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进一步研究和寻求更好的吻合方式,我们在本院历年来开展的各式胰.肠吻合比较的基础上,分别对胰头癌和胰头类癌2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将残胰直接套入空肠(非...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术后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进一步研究和寻求更好的吻合方式,我们在本院历年来开展的各式胰.肠吻合比较的基础上,分别对胰头癌和胰头类癌2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将残胰直接套入空肠(非灭活空肠黏膜)的胰-肠吻合方法。手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胰瘘。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肠吻合术后 胰空肠 去黏膜化 肠切除术后 手术后恢复 吻合方式 吻合方法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尾叶和左叶肝癌并自发性破裂一例
11
作者 覃谦 李洪 欧阳杰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82-282,共1页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36岁,因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并进行性加重16h,在当地医院按上消化管穿孔治疗后无好转,腹痛、腹胀进一步加重,于2007年10月25日转入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急诊科就诊。
关键词 自发性破裂 左叶肝癌 肝尾叶 原发性 医院急诊科 进行性加重 上腹部疼痛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5例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诊治分析
12
作者 李洪 覃谦 王力斌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7年第7期-,共3页
目的 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发病率低,临床缺乏特征性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常致误治.通过总结分析后,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继发于胃肠道手术后RPF 5例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目的 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发病率低,临床缺乏特征性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常致误治.通过总结分析后,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继发于胃肠道手术后RPF 5例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继发于恶性肿瘤行肠梗阻转流术3例和乙状结肠造瘘术1例后于3-13周内死亡,继发于外伤性行肠梗阻转流后效果良好.结论 遇到患者腹部手术后1~3个月之间,如出现主诉模糊不清和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腰背疼痛或腹部肿块,而临床上又不能用某些疾病进行解释时,应考虑到RPF的可能.B超可以了解肾盂积水情况,CT和MRI检查对RPF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非恶性肿瘤的RPF在炎症活动期应内科治疗,晚期出现腹膜后空腔脏器梗阻时则需外科手术治疗,而继发于恶性肿瘤者预后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纤维化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