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管周围血管丛在移植肝胆道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强 余元龙 +3 位作者 胡泽民 陈宏 吴爱国 朱晓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胆管周围血管丛在胆道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及胆道易受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无热缺血组(W0组);10 min热缺血组(W 0组)。分别在冷保存后(即0 h)及移植肝再... 目的探讨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胆管周围血管丛在胆道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及胆道易受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无热缺血组(W0组);10 min热缺血组(W 0组)。分别在冷保存后(即0 h)及移植肝再灌注后6,24 h,3,7,14,30 d获取标本。每个时间点6只。检测各组血中ALT,GGT,TBIL。并取肝组织行连续切片,分别利用CK19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标记胆管上皮细胞和血管,计数每个汇管区胆管、血管、伴有血管的胆管、不伴有血管的胆管以及孤立的血管数。结果W10组GGT,TBIL比W0组GGT,TBIL高于S组的时间更长,且ALT恢复至S组水平较GGT,TBIL更早、更快。W10组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胆管结构破坏程度、汇管区纤维化,比W0组及S组更严重。电镜下可见,W10组胆管周围血管丛内微血栓形成。肝移植术后6,24 h,W10组移植肝汇管区血管数量较W0组及S组明显减少。虽然术后24 h胆管即开始明显增生,但直到术后14~30 d,W10组血管数及伴有血管的胆管数才较W0组及S组增多。结论移植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胆管周围血管丛微血栓形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导致胆管微循环障碍,以及胆管周围血管丛再生明显滞后于胆管再生,这些可能是胆管易受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副作用 热缺血 再灌注损伤 胆道/血液供给 微循环
原文传递
肝胆系统疾病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武玉强 陈天宇 +2 位作者 胡泽民 梁言珍 颜碧莲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分析肝胆系统疾病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36例肝胆系统疾病合并胆道感染患者。其中男83例,女53例,平... 目的分析肝胆系统疾病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36例肝胆系统疾病合并胆道感染患者。其中男83例,女53例,平均年龄(43±10)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收集所有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真菌培养,并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培养出1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9.8%,革兰阳性菌占28.7%,真菌占1.5%。其中前5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35.3%)、肺炎克雷伯菌(14.0%)、粪肠球菌(12.5%)、屎肠球菌(9.6%)及铜绿假单胞菌(8.0%)。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表现出高敏感性,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敏感性较低;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结论胆道感染中革兰阴性菌仍占主要地位,然而革兰阳性菌比例明显升高,临床治疗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降低病原菌的耐药性,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感染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原文传递
全胃肠外营养长期应用引起的肝损害 被引量:18
3
作者 谢钢 李运景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年第5期335-338,共4页
全胃肠外营养(TPN)长期应用可引起肝损害,临床表现为肝酶和胆红素升高、胆汁淤积、脂肪变性及肝硬化。其发病的确实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长期禁食、TPN营养成分不平衡以及肠道细菌移位有关。给予平衡的营养,应用循环法输注,尽早予以肠道... 全胃肠外营养(TPN)长期应用可引起肝损害,临床表现为肝酶和胆红素升高、胆汁淤积、脂肪变性及肝硬化。其发病的确实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长期禁食、TPN营养成分不平衡以及肠道细菌移位有关。给予平衡的营养,应用循环法输注,尽早予以肠道进食、补充某些营养素(如胆碱、L-谷氨酰胺),将有利于防治TPN引起的肝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胃肠外营养 胆汁淤积 肝脂肪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