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评估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源莹 吴少伟 +1 位作者 林喜兰 王劲茗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0年第3期143-148,共6页
目的评估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共筛选出27位患者,分别在骨量不足的上颌后区通过牙槽嵴顶入路采用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的方法植入33颗短种植体。观察测量术前... 目的评估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共筛选出27位患者,分别在骨量不足的上颌后区通过牙槽嵴顶入路采用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的方法植入33颗短种植体。观察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年短种植体周围成骨情况以及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变化。对测量数据进行描述性、均数、配对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窦底牙槽骨平均高度为术前(5.56±1.70)mm,术后即刻增加至(7.76±1.54)mm,术后6个月为(6.94±1.44)mm,术后一年为(6.83+1.53)mm。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时间点测量值两两比较,观察各个时期牙槽嵴高度的变化。术前与术后即刻相比牙槽嵴的高度增加了(2.19±1.34)mm;术后6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牙槽嵴高度减少(0.82±1.26)mm;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相比,牙槽嵴厚度减少了(0.11±1.17)mm;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牙槽嵴高度增加了(1.31±1.74)mm。上颌窦底牙槽嵴的高度除了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无显著变化之外,其余各时间点的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短种植体临床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是针对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骨量不足的有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种植体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 上颌后区 牙列缺损
下载PDF
短种植体在磨牙区骨量不足种植位点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源莹 王劲茗 林惠贞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21期4-6,10,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短种植体后牙区骨量不足种植体位点的应用,为高冠根比的种植牙模式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筛选种植体长度不大于8mm的种植牙病例,测量对比种植体植入后不同时期颈部位于骨下的高度,对比观察不同时间点种植体颈部骨吸收情... 目的观察分析短种植体后牙区骨量不足种植体位点的应用,为高冠根比的种植牙模式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筛选种植体长度不大于8mm的种植牙病例,测量对比种植体植入后不同时期颈部位于骨下的高度,对比观察不同时间点种植体颈部骨吸收情况,测量计算人工牙修复后的冠根比,对测量数据进行均数,描述性以及配对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了158例患者,平均年龄46.6±13.5岁,共植入251颗短种植体,在21.2±0.5个月的随访期内未见失败病例的发生,手术当日种植体植入骨下1.85±0.96mm,经过4-6个月的骨愈合期,种植体颈部的骨高度为1.10±1.00mm,人工牙负重后半年,种植体颈部高度下降至0.78±0.93mm。冠根比平均值为(1.35±0.26):1。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各个时期种植体颈部骨高度的变化,I期种植体植入术后和II期手术前相比种植体颈部骨骨高度相对差异平均数为0.76±0.98mm,t=6.0,P=0<0.005,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II期手术前和负载后半年相比,种植体颈部骨高度相对差值为0.32±0.88mm,t=2.77,P=0.007>0.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I期术后和修复体负重后6个月种植体颈部骨高度相对差值为1.07±0.,92,t=9.05,P=0<0.005,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短种植体在观察期内种植成功率可靠,冠根比增大并未影响种植体成功率,短种植体可以有效应对种植位点骨量不足方法。修复体负重后种植体颈部会有骨高度有显著变化,可促进种植体颈部骨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种植体 冠根比 磨牙区 骨量不足
下载PDF
低强度超声波防治放射性骨坏死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慧芝 李祥 +2 位作者 吴少伟 朱双喜 汪建龙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波(LIUS)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VEC)和成骨细胞(OB)增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第3代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以1.0×105/孔的浓度接中于6孔板内,分别接受0、1、3、6、9Gy5个剂量60Coγ射线的辐... 【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波(LIUS)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VEC)和成骨细胞(OB)增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第3代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以1.0×105/孔的浓度接中于6孔板内,分别接受0、1、3、6、9Gy5个剂量60Coγ射线的辐射,实验组接受低强度超声波仪的干预(功率:0.8W/cm2、频率:1.6mHz);对照组在相同的条件下低强度超声波仪的功率设为0;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测定KDR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及成骨细胞ALP的活性。【结果】电离辐射对VEC、OB的存活和增殖有抑制作用,辐射剂量为0、1、3Gy时实验组的MTT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样在0、1、3Gy辐射剂量组时,实验组的KDR在VEC中呈阳性表达;ALP活性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IUS对辐射后VEC和OB的增殖活性有提高作用,同时对KDR在VEC的表达及OB的ALP活性也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超声波 血管内皮细胞 成骨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