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癌并重复输尿管畸形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源锋 张永海 +1 位作者 徐庆春 黄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314-2314,共1页
患者男,49岁.因排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余,超声提示右肾巨大占位来诊。查体:右中腹部可触及包块,质中,无明显压痛。人院后完善尿常规检查提示尿潜血(+++),血沉明显升高,
关键词 重复输尿管畸形 无痛性肉眼血尿 肾癌 尿常规检查 尿潜血
下载PDF
DAZ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弱畸精子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叶禄伟 余庆锋 +4 位作者 杨学习 李景平 武小强 张永海 毛向明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DAZL基因(deleted in azoospermia like)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弱精子症伴畸形精子症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收集弱畸精子症不育患者(病例组,n=173)和精液正常男性(对照组,n=175)精液样本,进行精液常规及精子形态学分析并提取... 目的:探讨DAZL基因(deleted in azoospermia like)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弱精子症伴畸形精子症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收集弱畸精子症不育患者(病例组,n=173)和精液正常男性(对照组,n=175)精液样本,进行精液常规及精子形态学分析并提取精子基因组DNA,应用Sequenom 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DAZL基因A260G和A386G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的分布差异。结果: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DAZL基因A260G、A386G这两个位点均表现为野生基因型,无突变基因型。结论:DAZL基因A260G和A386G两个多态性位点与汉族男性精子活力低下及精子形态异常所致不育可能不存在相关,不足以视为男性不育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弱畸精子症 DAZL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汉族人群
下载PDF
不同药物的膀胱灌注化疗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源锋 张永海 +4 位作者 徐庆春 林伟强 黄洪 蓝开健 池泽湃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3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在保留膀胱术后采取不同的药物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膀胱肿瘤患者230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等保留膀胱手术,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 目的探讨在保留膀胱术后采取不同的药物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膀胱肿瘤患者230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等保留膀胱手术,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1,Ta),术后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组)(85例),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组)(65例)、丝裂霉素(Mitomycin,MMC组)(80例),进行膀胱内灌注,进一步对比肿瘤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术后2年的肿瘤复发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用药后的化学性膀胱炎发生率、血尿发生率、尿道狭窄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采用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THP、EPI膀胱内灌注治疗,能降低术后复发率;应用MMC膀胱灌注,术后复发率较前两者高,但费用低廉,临床上根据病情适当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膀胱灌注 吡柔比星 表柔比星 丝裂霉素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式处理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多中心回顾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源锋 陈思 +4 位作者 陈捷 林纲毅 林伟强 徐庆春 张永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746-275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手段处理肾错构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2018年广东省汕头市三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收治的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病例106例,通过手术、介入及保守三种方式进行积极抢救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手段处理肾错构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2018年广东省汕头市三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收治的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病例106例,通过手术、介入及保守三种方式进行积极抢救治疗。统计并分析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的位置、平均出血量、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肿瘤缩小率、并发症、血肌酐变化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均得以成功救治。在肿瘤的直径大小和肿瘤的位置方面,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在治疗时间、平均出血量上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肿瘤缩小率等方面,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另外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肿瘤缩小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在血肌酐变化和治疗费用方面,保守组的血肌酐变化最小、治疗费用最低(P<0.05)。结论对于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急症,介入治疗在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可。手术治疗能显著缩小肿瘤,效果确切,但对当地医疗水平、血源准备等条件要求较高。保守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情况,但仍有后续再出血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错构瘤 自发性破裂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
下载PDF
闭合性肾损伤合并胸外伤79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洪 徐庆春 +2 位作者 张源锋 余庆锋 张永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74-276,共3页
目的探讨闭合性肾损伤合并胸外伤的致伤原因以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79例闭合性肾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抢救治疗措施。结果闭合性肾损伤合并胸外伤发生率较高,占同期闭合性肾损伤患者的39.9%(79/198)。且该类患者往往有... 目的探讨闭合性肾损伤合并胸外伤的致伤原因以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79例闭合性肾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抢救治疗措施。结果闭合性肾损伤合并胸外伤发生率较高,占同期闭合性肾损伤患者的39.9%(79/198)。且该类患者往往有相似的致伤原因。79例闭合性肾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胸外伤的不同受伤方式与损伤类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488,P<0.05)。而CT对于胸外伤检出率分别与临床诊断比较(χ2=25.4432,P<0.01)、与X线比较(χ2=15.0176,P<0.01),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79例中,闭合性肾损伤保守治疗75例,手术治疗4例;胸外伤中血气胸2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者12例。本组患者均有较好转归。结论闭合性肾损伤患者较常见合并胸外伤,绝大多数经CT检查可明确,需引起重视。早期发现和处理合并胸外伤,对于病情诊断、治疗抢救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肾损伤 胸外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汪帮琦 王元利 +5 位作者 张利朝 沈文 胡卫列 华伟 李萍 张源锋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11期1988-1990,1993,共4页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水平(Malondialdehyde,MDA)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及与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手术治疗、并经并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1例,正常健...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水平(Malondialdehyde,MDA)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及与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手术治疗、并经并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1例,正常健康对照者10例,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患者术前、术后7d血清中总SOD(Total SOD,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Zinc SOD,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OD,Mn-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病例组患者术前血清中T-SOD、Mn-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MD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病例组术前与术后相比,T-SOD、MDA、Cu/Zn-SOD、Mn-S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术后T-SOD、Cu/Zn-S0D、Mn-SOD,MD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SOD活性与尿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SOD和MDA随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和切除发生明显改变,这可能说明氧化剂/抗氧化剂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的平衡失调,联合检测SOD、MDA,特别是Mn-SOD,可能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血液 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液 丙二醛/血液
下载PDF
肝素酶和端粒酶在恶性肾上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永海 陈凌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讨肝素酶和端粒酶在恶性肾上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上腺肿瘤中肝素酶和端粒酶的检测。[结果]肝素酶和端粒酶的表达率在良恶性组的表达率明显差异(P=0.034);两种酶同时检测比一种意义大(P=0.0189);[... [目的]探讨肝素酶和端粒酶在恶性肾上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上腺肿瘤中肝素酶和端粒酶的检测。[结果]肝素酶和端粒酶的表达率在良恶性组的表达率明显差异(P=0.034);两种酶同时检测比一种意义大(P=0.0189);[结论]肝素酶和端粒酶表达阳性提示肿瘤容易转移复发(P=0.000),两种酶的联合检测可能作为判断肾上腺肿瘤恶性行为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鉴别诊断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源锋 陈少川 +3 位作者 林伟强 林嘉华 徐庆春 张永海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302-30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更快速完整地切除肿瘤,保护肾功能,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5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因肾错构瘤破裂出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1例,统计并分析手术病例的肿瘤最大直径、手术入路、...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更快速完整地切除肿瘤,保护肾功能,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5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因肾错构瘤破裂出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1例,统计并分析手术病例的肿瘤最大直径、手术入路、出血量、手术时间等观察指标。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抢救。手术入路的选择上,经腹部入路和经腹膜后入路两种手术入路与肿瘤直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入路在肿瘤位置、热缺血时间、术前后血肌酐的变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所有患者术后肾功能均稳定。结论对于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急症,经腹入路与经腹膜后入路均能有效治疗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经腹膜后入路适合直径<10 cm的肿瘤,经腹腔入路更适合直径≥10 cm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错构瘤 自发性破裂 手术入路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
下载PDF
COVID-19患者的早期心脏损害表现及识别 被引量:2
9
作者 范景如 张永海 +7 位作者 潘泽群 陈翠萍 芮德伟 王良玉 吴令杰 林振素 陈子清 郭舜奇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75-380,共6页
目的分析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心脏损害早期识别的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我院收治的1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等资料,心脏彩超主要收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总体纵向应变(... 目的分析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心脏损害早期识别的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我院收治的1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等资料,心脏彩超主要收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总体纵向应变(GLS)。分析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的发生情况,比较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GLS作为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表现的可能识别指标,并进一步分析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例COVID-19患者包括2例重型、8例普通型和2例轻型,所有患者肌钙蛋白I、LVEF均无明显异常。但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的异常率均为33%,肌酸激酶同工酶与B型钠尿肽的异常率均为8%;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可能指标GLS的绝对值与年龄、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存在负相关(r=-0.795,-0.816,-0.917,P<0.05),与血钾存在正相关性(r=0.73,P<0.01)。结论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在COVID-19患者中存在一定的异常比例,可能作为早期心脏损害识别指标。在肌钙蛋白I、LVEF未见异常的COVID-19,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的是否存在窦速、新发异常改变、GLS的异常,有助于对COVID-19心脏损害的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早期心脏损害 左室总体纵向应变 心电图
下载PDF
COVID-19患者肺外多器官早期损害的临床分析
10
作者 范景如 张永海 +4 位作者 潘泽群 王良玉 洪旭伟 吴令杰 郭舜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18-1524,共7页
目的分析COVID-19患者病程中合并早期心脏、肝脏和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探讨可识别COVID-19心、肝、肾早期损害的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我院收治的12例COVID-19患者病程中发热、畏寒、咳嗽、乏力等临床特征、存在的相关... 目的分析COVID-19患者病程中合并早期心脏、肝脏和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探讨可识别COVID-19心、肝、肾早期损害的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我院收治的12例COVID-19患者病程中发热、畏寒、咳嗽、乏力等临床特征、存在的相关基础疾病,入院后第2天的血常规、电解质、血脂、止凝血功能中的主要指标及相关感染指标。收集并分析患者的肌酶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aTnI)、B型钠尿肽(BNP)、心率、心电图新发改变(通过心电图检查获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总体纵向应变(GLS)(通过心脏彩超检查获取);通过动态复查患者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记录血尿素(BUN)、尿肌酐(UCR),通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评估早期肾损害发病情况,损害的发生情况,并通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α1-微球蛋白(A1M)、尿免疫球蛋白G(IGU)及尿转铁蛋白(TRU)水平。综合分析COVID-19肺外器官早期损伤的情况。结果12例COVID-19患者包括2例重型、8例普通型和2例轻型。肌钙蛋白I(aTNI)、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异常的情况下观察到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的异常率均为33.3%,CKMB与BNP的异常率均为8.3%;入院第1、3天,未见谷丙转氨酶(ALT)、谷草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第7天,观察到重症COVID-19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升高;患者血肌酐、血尿素均无明显异常情况下仍观察到eGFR、Ccr及UACR的异常率分别为66.7%、41.7%、41.7%,尿液蛋白中MA、A1M、IGU、TRU异常升高率分别为33.3%、33.3%、41.7%、16.7%。结论COVID-19患者中:在aTNI、LVEF未见异常的,可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的是否存在窦速、新发异常改变、GLS的异常,早期识别其心脏损害;早期肝损伤不明显,但仍应重视特别是重症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动态监测;在血肌酐、血尿素正常的情况下,可通过计算eGFR、Ccr及UACR及检测尿液蛋白联合早期识别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早期心脏损害 早期肝损害 早期肾损害
下载PDF
不同的尿流改道在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源锋 张永海 +5 位作者 徐庆春 蓝开健 黄洪 刘国元 陈少川 许汉钦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34-36,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的尿流改道方法在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的74例尿道下裂患者,采用单纯留置Foley导尿管和U型尿道支架管联合耻骨上膀胱造瘘引流尿液,一期尿道成形。结果 7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0~4... 目的 观察不同的尿流改道方法在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的74例尿道下裂患者,采用单纯留置Foley导尿管和U型尿道支架管联合耻骨上膀胱造瘘引流尿液,一期尿道成形。结果 7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0~46个月,出现膀胱痉挛12例,切口感染4例,尿瘘8例。与单纯留置导尿管的术后膀胱痉挛、切口感染、尿瘘发生率相比较,U型尿道支架管联合耻骨上膀胱造瘘法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尿道支架管联合耻骨上膀胱造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尿流改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外科学 尿流改道术
原文传递
CT血管造影联合CT尿路成像在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少川 张源锋 +3 位作者 郑旭峰 林纲毅 徐庆春 张永海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8期3583-3587,共5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尿路成像(CTU)检查在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临床处理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例诊断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先行急诊CT平扫检查了解肾挫伤情况,确定...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尿路成像(CTU)检查在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临床处理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例诊断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先行急诊CT平扫检查了解肾挫伤情况,确定重度肾损伤再进一步行CTA联合CTU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守治疗、选择性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救治。保守治疗4例,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5例(其中有2例行肾动脉介入栓塞后再行手术治疗)。随访3-8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肾动脉CTA联合CTU检查,能全面提供肾血管及肾盂、输尿管、邻近脏器等的解剖信息,明确损伤程度,为介入和手术治疗提供良好的术前指导,尤其是结合肾动脉选择性栓塞,能最大限度保留肾脏功能,提高抢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肾损伤 重度 肾动脉栓塞 CT血管造影 CT尿路成像
原文传递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AK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永海 谢丹 +6 位作者 罗俊航 陈炜 陈凌武 徐庆春 刘国元 马汉彬 林伟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8期2710-2713,共4页
目的探讨 p21-激活激酶1(PAKl)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 TUNEL 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 PAK1基因在100例膀胱移型细胞癌和30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 p21-激活激酶1(PAKl)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 TUNEL 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 PAK1基因在100例膀胱移型细胞癌和30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全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均呈 PAK1蛋白阴性或低水平的表达。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有58%出现 PAK1蛋白的过度表达;而且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瘤体大小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中78%分化差(G3级)和73%瘤体直径≥3 cm 的膀胱癌出现 PAK1蛋白过度表达,其过度表达率明显高于分化较好(G1/G2级)(47%)和瘤体直径<3 cm(50%)的肿瘤。另外,PAK1蛋白表达与本组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细胞凋亡指数负相关(P<0.05)。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 PAK1蛋白表达上调可能部分地通过其抗细胞凋亡效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AK1过度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组织学表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该肿瘤恶性程度的分子标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PAK1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