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l-2、COX-2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1
作者 林悦欢 胡璐萍 +1 位作者 何慧仪 伍华玲 《广州医药》 2016年第6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Bcl-2、COX-2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表达的意义,以及新辅助化疗(NACT)对宫颈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宫颈癌患者,采集NACT治疗前后的宫颈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组织中的Bcl-2及COX-2表达。结果 (1)经NACT后... 目的探讨Bcl-2、COX-2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表达的意义,以及新辅助化疗(NACT)对宫颈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宫颈癌患者,采集NACT治疗前后的宫颈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组织中的Bcl-2及COX-2表达。结果 (1)经NACT后,治疗总有效率(CR+PR)为75%,无效率(PD+SD)为25%。(2)宫颈癌组织中Bcl-2、COX-2的表达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有效组中Bcl-2、COX-2的表达在NACT后出现显著下降(P<0.05),无效组中Bcl-2、COX-2的表达在NACT前后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l-2、COX-2的表达情况对评价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效具有肯定的临床意义,宫颈癌行NACT后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BCL-2 COX-2 新辅助化疗
下载PDF
泌尿生殖道脲原体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程灿灿 朱剑霞 +2 位作者 古裕莲 陈顺仪 张金枚 《医学综述》 2020年第7期1414-1418,共5页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脲原体感染耐喹诺酮类药物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2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接诊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556例进行标本采集,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标本进行支原体鉴定及药敏试验,然后分析脲...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脲原体感染耐喹诺酮类药物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2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接诊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556例进行标本采集,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标本进行支原体鉴定及药敏试验,然后分析脲原体菌株对3种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的耐药情况。选取其中7株有代表性的菌株(对至少1种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提取DNA并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yrA、gyrB、parC、parE基因片段并测序,然后与标准菌株(ATCC 27815)的相应片段进行序列比较,分析这4个基因与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域相关的突变。结果单纯脲原体感染的病例有246例(44.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3种喹诺酮类药物全敏感者占17.5%(43/246),对其中至少1种药物高度耐药者占15.4%(38/246)。对氧氟沙星高度耐药的菌株有36例,占14.6%。对司帕沙星敏感的菌株有88例,占35.8%。测序结果显示,7株菌株的gyrA和gyrB片段与微小脲原体(Up)ATCC 27815的相应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而与解脲脲原体(Uu)ATCC 33699的相应基因序列相似度则较低,7株菌株可能均为Up而非Uu。7株耐药菌株的parC基因均发生C248T突变,并导致相应位点氨基酸改变(S83L),parE均发生T1473C突变。除C248T为非同义突变外,其余突变位点均为同义突变。结论泌尿生殖道脲原体感染对喹诺酮类药物严重耐药,parC基因的C248T(S83L)突变很可能与本地区脲原体耐药的机制有关,但S83L突变不能解释脲原体对3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程度不同的问题,提示有其他耐药机制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道感染 脲原体 喹诺酮 耐药 突变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RP11-321G12.1在乳腺癌中的功能研究
3
作者 汪单兰 黄泳欣 +2 位作者 郭燕华 李贇 张寅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8年第4期377-382,共6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调控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RP11-321G12.1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及机制。方法前期研究发现RP11-321G12.1是雌激素受体(ER)调控的长链非编码RNA。本研究中,在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中,siRNA沉默RP11-32...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调控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RP11-321G12.1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及机制。方法前期研究发现RP11-321G12.1是雌激素受体(ER)调控的长链非编码RNA。本研究中,在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中,siRNA沉默RP11-321G12.1后,利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RP11-321G12.1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研究RP11-321G12.1在乳腺癌中可能参与的分子机制。结果平板克隆实验显示敲低RP11-321G12.1可以抑制显著MCF7的增殖(P=0.003)和T47D的增殖(P=0.001);且可以抑制细胞周期,表现为G1期细胞比值增高和DNA合成的S期细胞比值降低。T47D细胞系的周期阻滞释放实验,发现RP11-321G12.1与细胞周期的G1期成正相关(P=0.039)。western blot实验表明下调RP11-321G12.1可以使G1期相关的周期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E2在蛋白水平下降。结论 RP11-321G12.1在ER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当沉默ER调控的lnc RNAs RP11-321G12.1,可以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E2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周期进程,使G1期细胞比值增高,S期细胞比值降低,表现为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11-321G12.1 长链非编码RNA 乳腺癌 细胞周期
下载PDF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 被引量:8
4
作者 阮晓红 钟开运 +2 位作者 杨爱莲 罗中明 练晓勤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88-690,共3页
目的探讨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观察及预测方面的价值。方法2000年3月至200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妇科对86例符合入选条件的Ⅰb2~Ⅱb期原发性宫颈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根据NACT临床疗效分为NACT有效组和无... 目的探讨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观察及预测方面的价值。方法2000年3月至200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妇科对86例符合入选条件的Ⅰb2~Ⅱb期原发性宫颈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根据NACT临床疗效分为NACT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两组NACT前后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AI)、微血管密度(MVD)、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抗原)水平的变化及三者与NACT疗效的关系。结果NACT后有效组AI明显增加,血清SCC水平明显降低,与NACT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39),而MVD较NACT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有效组NACT前的AI明显高于无效组(P=0.027),MVD、SCC水平高于无效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7,P=0.357)。有效组初次NACT后血清SCC降幅明显大于无效组(P<0.001)。AI≥1.0者化疗有效率大于AI<1.0者(P=0.042),初次NACT后SCC降幅≥50%者NACT有效率大于初次NACT后SCC降幅<50%者(P=0.021)。结论AI及SCC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NACT疗效,NACT前AI及宫颈鳞状细胞癌初次NACT后SCC降幅可作为预测NACT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新辅助化疗 细胞凋亡 微血管密度 鳞状细胞癌抗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