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儿童腹腔内高压的高危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梁玉坚 李素萍 +3 位作者 陶少华 黄慧敏 裴瑜馨 唐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9-1133,共5页
目的了解重症儿童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hypertension,IAH)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导致IAH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2013—12~2016—06开展2个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intensivecareunit,PICU)前瞻性观察研究,参... 目的了解重症儿童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hypertension,IAH)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导致IAH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2013—12~2016—06开展2个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intensivecareunit,PICU)前瞻性观察研究,参与研究的2个PICU均属综合性儿童内外科ICU,入组年龄≤14岁、PICU治疗时间〉24h且期间有留置尿管的患儿,采用膀胱测压法监测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pressure,IAP)并记录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AH高危因素,使用生存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研究共纳入458例患儿,其中IAH(1AP〉10mmHg)为180例(39.3%)。腹部肿瘤(OR9.7,95%C/1.1—93.8,P=0.04)、乳酸(OR2.4,95%C/1.1~5.3,P=0.03)和非腹部疾病(OR0.1,95%C/0.1~0.2,P〈0.001)是重症儿童IA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机械通气和呼气末正压(PEEP)对IAH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IAH组与非IAH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住院时间(P=0.02)及60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60d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IAH在重症儿童中有较高的发生率,腹部肿瘤、乳酸升高是重症儿童IAH发生的高危因素,IAH患儿住院时间更长、病死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儿童 腹腔内高压(IAH) 高危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腹腔内压力变化与儿童脓毒症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梁玉坚 李易娟 +1 位作者 李素萍 唐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5-461,共7页
【目的】了解脓毒症患儿腹腔内高压(IAH)的发生率,并探讨腹腔内压力变化与脓毒症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纳入前瞻性队列观察性研究,入组年龄>28 d至≤18岁、PICU治疗时间&g... 【目的】了解脓毒症患儿腹腔内高压(IAH)的发生率,并探讨腹腔内压力变化与脓毒症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纳入前瞻性队列观察性研究,入组年龄>28 d至≤18岁、PICU治疗时间>24 h;排除对象:年龄≤28 d、使用神经肌肉阻滞、神经源性膀胱或膀胱手术史患儿。采用膀胱测压法监测腹腔内压力(IAP)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采用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urvival ROC)确定IAP对脓毒症60 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163例患儿,中位年龄2.2(0.6~5.8)岁,中位IAP 5.5(4.4~8.8)mmHg,发生IAH 30例(30/163,18.4%)。死亡组(45例)较非死亡组患儿(118例)IAP明显升高5.2(3.7~8.8)vs.6.6(5.2~11.0),P=0.01。IAH患儿脏器损伤数量以及机械通气使用时间较非IAH患儿明显升高。IAP与住院死亡风险呈非线性关系,IAP在10 mmHg以下随着腹腔压力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比呈现上升趋势,IAP>10 mmHg风险比大于1。Survival ROC评估发现,腹腔内压力、PRISMⅢ评分、PCIS评分、乳酸对脓毒症60 d死亡的预测价值相当,其中乳酸预测的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0.64。乳酸联合IAP可提高对脓毒症死亡的预测价值(AUC 0.70),灵敏度0.80,特异度0.56。【结论】IAH在儿童脓毒症发病率高,其与脓毒症死亡、脏器损伤发生数量以及机械通气使用时间相关。我们认为IAP可成为预测脓毒症预后的新的重要指标。建议在儿童脓毒症,尤其是脓毒性休克救治中应进行腹腔压力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儿童 腹腔内高压 腹腔内压力 预后
下载PDF
儿童体外膜肺支持下脑死亡判定
3
作者 黄慧敏 王静 +4 位作者 李易娟 郭予雄 徐桂兴 唐雯 梁玉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64-669,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下重症儿童脑死亡判定方法。方法通过报告两个中心3例ECMO支持下重症患儿脑死亡判定实施过程,总结目前国内外文献报告的案例经验。结果3例患儿在临床判断为脑死亡...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下重症儿童脑死亡判定方法。方法通过报告两个中心3例ECMO支持下重症患儿脑死亡判定实施过程,总结目前国内外文献报告的案例经验。结果3例患儿在临床判断为脑死亡和完成确认试验后,通过撤离呼吸机和逐步下调气流量方法进行自主呼吸激发试验的判定,患儿均确认脑死亡。结论通过逐渐下调气流量方法在ECMO下进行儿童脑死亡的自主呼吸激发试验安全可行,为我国儿童脑死亡判定的安全实施做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体外膜肺氧合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 儿童 机械通气 实施方法
下载PDF
疑似全身播散性卡介苗病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梁素桃 朱晨宇 +1 位作者 李智英 李素萍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84-1086,共3页
卡介苗是一种用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界中筛选所获得的毒力高度减弱的病原微生物(即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结核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1]。其接种不良反应常见有脓肿、溃疡、... 卡介苗是一种用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界中筛选所获得的毒力高度减弱的病原微生物(即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结核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1]。其接种不良反应常见有脓肿、溃疡、瘢痕、局部淋巴结大[2],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播散性卡介苗病、骨髓炎、过敏性休克等。接种后出现全身播散性卡介苗病的病例较为罕见,据有关报道,其发生率占接种儿童的0.06/百万~1.56/百万,致死率为0.19/10万~1.56/10万[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苗 接种反应 全身播散性卡介苗病
下载PDF
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及心房瘤栓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孙子莹 马楠 +1 位作者 裴瑜馨 李素萍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8期3679-3683,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及心房瘤栓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例诊断为巨大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及心房瘤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展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儿为6岁男童,以腹部膨隆为主要表现...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及心房瘤栓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例诊断为巨大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及心房瘤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展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儿为6岁男童,以腹部膨隆为主要表现,化疗过程中出现心悸、气促,CT提示左肾巨大肿瘤、心房及腔静脉内瘤栓,择期行一期手术,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后,于体外循环下切开右心房及下腔静脉摘除瘤栓。肿瘤大部分坏死,未能分型,术后病理报告示肾母细胞瘤,术后第2天开始化疗,化疗7个疗程后,放疗12次,随访8个月至今无瘤生存。结论:一期胸腹联合手术并结合化疗及放疗可以有效地治疗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及心房瘤栓,延长生命,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瘤栓 心房 腔静脉 儿童
下载PDF
4种小儿危重死亡评分对危重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1
6
作者 张丽丹 黄慧敏 +5 位作者 程玉才 徐玲玲 黄雪琼 裴瑜馨 唐雯 覃肇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儿童死亡风险评分Ⅲ(PRISMⅢ)、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对危重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5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儿童死亡风险评分Ⅲ(PRISMⅢ)、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对危重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5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PICU)的461例危重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儿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PICU住院时间;根据住院期间临床结局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两组患儿入PICU后24 h内PCIS、PRISMⅢ、PELOD-2、P-MODS相关生理学参数并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CIS、PRISMⅢ、PELOD-2、P-MODS对死亡的预测能力;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各项评分系统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的拟合度.结果 461例危重患儿中35例因资料严重缺失、住院未超过24 h、入院8 h内死亡而被排除,最终426例患儿纳入分析;住院期间存活355例,死亡71例,病死率16.7%.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P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分:80(76,88)比86(80,92)〕,PRISMⅢ、PELOD-2及P-MODS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RISMⅢ(分):16(13,22)比12(10,15),PELOD-2(分):6(5,9)比4(2,5),P-MODS(分):6(4,9)比3(2,6),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CIS、PRISMⅢ、PELOD-2和P-MODS评分预测危重患儿死亡的AUC分别为0.649、0.731、0.773、0.747.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PCIS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的拟合效果最好(χ2=7.573,P=0.476);PELOD-2、P-MODS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的拟合效果尚可(χ12=9.551,P1=0.145;χ22=10.343,P2=0.111);而PRISMⅢ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拟合效果不佳(χ2=43.549,P〈0.001).结论 PRISMⅢ、PELOD-2、P-MODS均可较好预测危重患儿的预后,准确评估病情;PCIS的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一致性最好,其次是PELOD-2、P-MODS,而PRISMⅢ的一致性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评分 死亡评分 预测 病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