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参数3.0 T MR:鉴别低级别与高级别及T_1与T_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焕军 关键 +4 位作者 李树荣 张小玲 林晋华 刘明娟 郭燕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5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无创性准确鉴别高、低级别以及T1、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多参数MR理想模式。方法 39例因怀疑膀胱癌且未行任何治疗的患者于我院行膀胱MR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MRI)及动态增强(DCE-MRI)检查,所有患者于1周内接受了经尿道膀... 目的探讨术前无创性准确鉴别高、低级别以及T1、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多参数MR理想模式。方法 39例因怀疑膀胱癌且未行任何治疗的患者于我院行膀胱MR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MRI)及动态增强(DCE-MRI)检查,所有患者于1周内接受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癌根治术,术后标本送病检。所得MR图像分成3种组合:T2WI加DWI、T2WI加DCE-MRI、T2WI加DWI加DCE-MRI。两位阅片者在不知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分别独立阅片;每组图像的阅片间隔时间为2周。绘制ROC曲线,采用Bonferroni检验分别比较三种影像组合判断肿瘤有无侵犯膀胱肌层的诊断效能。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肿瘤ADC值与瘤灶病理级别的关系。结果共计49个瘤灶(T1期36个,T2期13个)纳入研究,低级别肿瘤(11个)的ADC值(1.141±0.164)×10-3 mm2/s明显高于高级别肿瘤(20个)的ADC值(0.766±0.091)×10-3 mm2/s,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T2WI加DWI及T2WI加DWI加DCE-MRI组合阅片时,两位阅片者均无出现将T1期肿瘤判定为肿瘤侵犯肌层(误认为T2期),当参照T2WI加DCE-MRI组合阅片时,两位阅片者将T1期肿瘤过高分期(即误认为T2期)的病灶数分别为13和15个。ADC值为0.899×10-3 mm2/s时,鉴别两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好,分别为100%、95%。结论在无创性准确鉴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和全瘤病理分级时,多参数MR T2WI加DW-MRI加DCE-MRI是最佳组合。当ADC值为0.899×10-3mm2/s时,鉴别高级别与低级别膀胱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好,分别为10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扩散系数 膀胱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MRI早期动态增强斜率直方图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孙美丽 高振华 +2 位作者 胡晓书 王卓 孟悛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6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MRI早期动态增强斜率(Slope)直方图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对14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肉瘤在新辅助化疗前3天内、化疗后术前3天内进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采用MR设备自带后处理软件生成Slope图,将新辅助化疗... 目的探讨MRI早期动态增强斜率(Slope)直方图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对14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肉瘤在新辅助化疗前3天内、化疗后术前3天内进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采用MR设备自带后处理软件生成Slope图,将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整个瘤体的Slope图导入基于Matlab的直方图分析软件获得Slope值分布直方图。将14例肿瘤按手术病理Huvos分级法分为组织学反应良好组和组织学反应较差组,比较两组新辅助化疗前、后Slope直方图和平均Slope值的变化。结果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组织学反应良好组(6例)Slope直方图平均值明显左移,而组织学反应较差组(8例)Slope直方图显示平均值左移不明显甚至右移;两组间平均Slope值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8)。结论Slope直方图有助于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共振成像
下载PDF
ADC直方图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6
3
作者 高振华 孙美丽 +1 位作者 刘大伟 孟悛非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4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肉瘤在新辅助化疗前3 d内、化疗后术前3 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扫描,采用MR设备自带后处理软件生成ADC图,将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整个瘤体...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肉瘤在新辅助化疗前3 d内、化疗后术前3 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扫描,采用MR设备自带后处理软件生成ADC图,将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整个瘤体的ADC图导入基于Matlab的直方图分析软件获得ADC值分布直方图。将10例肿瘤按手术病理Huvos分级法分为组织学反应良好组和组织学反应较差组,比较两组新辅助化疗前、后ADC直方图和平均ADC值的变化。结果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组织学反应良好组(6例)ADC直方图平均值右移,而组织学反应较差组(4例)ADC直方图显示平均值右移不明显甚至左移;两组间平均ADC值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4)。结论 ADC直方图有助于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结合CT扫描中肠壁增厚与密度改变征象对小肠梗阻鉴别诊断的作用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婷 郭天畅 +3 位作者 伍彩云 叶文卫 许达生 郑可国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目的 探讨CT扫描中肠壁增厚结合密度改变征象对单纯性小肠梗阻(SI)和绞窄性小肠梗阻(S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且术前CT有小肠壁增厚(厚度>3mm)的小肠梗阻患者资料,其中SI 27例,ST 26例.所有... 目的 探讨CT扫描中肠壁增厚结合密度改变征象对单纯性小肠梗阻(SI)和绞窄性小肠梗阻(S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且术前CT有小肠壁增厚(厚度>3mm)的小肠梗阻患者资料,其中SI 27例,ST 26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35例同时行增强扫描.把增厚肠壁的密度改变分为:内层密度正常、内层密度减低、全层密度减低、内层密度增高和全层密度增高.对SI和ST患者增厚肠壁的密度改变进行分析,并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肠壁密度改变的差异.结果 CT平扫表现为内层密度正常者,SI 21例,ST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859,P<0.01);但增强扫描表现为内层密度正常的SI 13例,ST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7,P>0.05).平扫表现内层密度减低SI 4例,ST 5例;增强扫描内层密度减低SI 4例,ST 4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扫全层密度减低ST 10例,增强全层密度减低ST 5例,均无SI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CT影像上肠壁增厚伴肠壁全层密度减低这一征象可以鉴别SI和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诊断 鉴别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预测肝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建立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志航 陈泽斌 +6 位作者 周倩 侯杨 彭穗 陈淑玲 王海波 冯仕庭 匡铭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对肝细胞癌(肝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预测价值,并建立预测肝癌PHLF的影像组学列线图(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半肝切除术的51例肝癌患...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对肝细胞癌(肝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预测价值,并建立预测肝癌PHLF的影像组学列线图(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半肝切除术的51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4例,女7例;平均年龄(48±12)岁。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CT检查,使用A.K.软件进行肝癌影像特征提取。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PHLF发生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变量;将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得到与PHLF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肝癌PHLF的nomogram模型。结果低密度短域补偿(LISAE)和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是PHL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27.93,15.53;P<0.05)。联合LISAE和ALBI评分预测PHLF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明显大于单独ALBI评分的0.700(Z=-2.460,P<0.05)。肝癌预测PHLF的nomogram模型成功建立,校正的一致性系数(C-index)为0.863,标准曲线与校准预测曲线贴合良好,预测值与观察值符合度良好。结论LISAE是肝癌PHL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能提高临床变量ALBI评分的预测价值;预测PHLF发生的nomogram模型对肝癌发生PHLF有较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切除术 肝功能衰竭 列线图
原文传递
应用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探讨青中年血管性头痛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表现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峥杰 钟儒婷 +3 位作者 周围 陆敏茹 胡秋根 孟悛非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0-894,共5页
目的应用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PC-MRA)技术探讨青中年血管性头痛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表现。方法搜集年龄30~50岁、根据国际分类头痛障碍-第二版(ICHD-II)标准临床确诊血管性头痛患者16例为研究组,男3例、女13例,年龄(47.310±7.3... 目的应用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PC-MRA)技术探讨青中年血管性头痛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表现。方法搜集年龄30~50岁、根据国际分类头痛障碍-第二版(ICHD-II)标准临床确诊血管性头痛患者16例为研究组,男3例、女13例,年龄(47.310±7.382)岁;同期年龄30~50岁的无诉头痛者20例为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8.000±6.070)岁。常规头颅MRI检查、脑电图、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行PC-MRA检查,分别记录基底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的血管截面积、平均流量、最小流量、最大流量、平均流速、最小流速、最大流速、每搏流量、每搏流距,并计算流量峰高(最大流量-最小流量)、流速峰高(最大流速-最小流速)。结果两组间性别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χ~2=4.915,P=0.027);两组间基底动脉的6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有统计学差异:平均流量(t=2.163,P=0.038)、最大流量(t=2.582,P=0.014)、流量峰高(t=2.385,P=0.023)、最小流速(t=2.073,P=0.046)、最大流速(t=1.787,P=0.007)、每搏流量(t=2.058,P=0.047);两组间左侧颈内动脉的4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有统计学差异:平均流量(t=2.047,P=0.048)、平均流速(Z=-1.974,P=0.048)、最小流速(Z=-2.692,P=0.007)、最大流速(t=2.443,P=0.020);两组间右侧颈内动脉仅平均流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P=0.007)。两组间相应靶血管流量曲线、流速曲线的形态均无诊断特异性改变。结论PC-MRA技术可能为青中年血管性头痛的诊断提供参考指标,基底动脉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检测靶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性头痛 血流动力学 青中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